以下文章来源于化心为宇 ,作者化心为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ALlH8oSKm2xf55KzeLkDA
这是中青报的公开资料。
我们再来看看这份资料背后的信息。
大部分受感染者是40~50岁的中年妇女,他们都是机场周边底层家庭的顶梁柱。
再来看一段朋友圈流传的文字: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周边农村家庭主妇们都统一受雇于一家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公司将大量员工推给机场,但双方好像在劳务员工的防疫安全装备及知识培训方面都在推皮球,最终导致疫情井喷式爆发。
南京拥有“徽京”之称的枢纽地位,一下子将疫情波及周边好几个省。
劳务派遣制度,是中国当下用工制度的一个怪胎。它从一开始诞生起,就带着用工单位权力寻租、规避风险责任的影子。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但不少用工单位在各种类型、各种时间长度的工作岗位上都实施了劳务派遣,甚至在其主营业务岗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
劳动法是用来保障公民权益的,但劳务派遣制度却被我们的用工单位(基本是国字号的大企业或一些垄断行业,还包括一些相关单位)发挥到极致,以致成为一条令人憎恶的制度。
劳务派遣已经成为时下权力寻租的温床。
一家劳务公司的成立,从业人员几乎不需要什么门槛。他们只要有很广阔的资源,他们的企业成本就是维护好好用人单位的关系就行,剩下的就是坐等收取人头费。至于,那些如韭菜般一波波派遣员工的各种保障(如职业培训,安全保障等)基本就不是劳务公司的事,把他们一股脑儿地推给用人单位。
随着1995年《劳动法》的实施,我国已经消除“正式工”、“临时工”的二元用工体制。
但不得不说,劳务派遣的滥用,导致了新的二元用工体制。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出现了新的“正式员工”、“被派遣劳动者”二元用工体制。在用工单位中,被派遣劳动者承担第一线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最直接贡献,却成为“二等”员工群体。这种二元体制下,派遣员工不能实现同工同酬,他们很多利益被侵犯。
比如在出现重大伤亡或重大事件中,一句“又是临时工干的”,用人单位规避了很多责任,也避开了因重大事故所面临的巨额罚款。而劳务公司呢,会很快倒闭,不久又一家新的劳务公司出现在用工单位,人还是那些人,干的还是那些事,只是劳务公司名字改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再谈谈禄口机场那些被感染的中年女工,如果不是这次疫情爆发,谁会知道在高大上的国际机场,扫个地能扫出这么大的麻烦。
因为各种防护制度的缺失,用工单位和劳务公司之间互相推诿,存在管理真空,他们遭到隔离和反复盘查、追溯行踪,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饱受摧残。
原本机场的扩建,给他们这些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带来方便,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们从事着最卑微的工作,他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能给家庭带来改善。
疫情爆发之初,某市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位保洁大姐宴请本市最好中学的校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进这所中学,结果中标,导致该市教育界一干大佬50多人集体被隔离。本地人一度调侃:疫情爆发以来,全市人民苦心经营的防疫大好局面被一位扫地大姐搅合了。
其实,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一个从事底层劳作的乡村大姐想实现家族阶级阶跃的梦想呢,谁能想到命运却向她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机场保洁员工的工作生活轨迹:
看看这位保洁大姐,她的工作、生活轨迹就是家庭、机场和儿子,儿子是她的希望,工作是维系希望的根本。
整整十天,她就是这么生活着,忙碌着,努力地活着。
我们都在说美团用大数据剥削着成千上万的骑手,都在说资本用996收割者无数年轻人的青春,那么,劳务派遣呢?特别是那些在一线岗位仍然戴着“劳务派遣”帽子的普通人呢?
现在,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劳务派遣制度了?
昨天,郑州因为医院内感染,卫健委主任直接换了人。
到目前为止,南京情况如何?
机场都群聚了,几天后才居家隔离。
70多岁的老人家再次下来督战,说要全面隔离,竟然当着面说:床位不够!!!
合着前面其他省市十几轮的示范,到这儿都视而不见了。
昨天看到一个回答,说官僚主义并没有消除。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的观点:远没有消除。
我们在吹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的时候,其实背后也是几番大战:大局观与局部保护的大战;执行力与懒怠推诿的大战。
高赞从一个保安工作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这种斗争。
看着一个人在做事,在防疫,其实由于组织方面、分配方面的不合理,实质效果是形同虚设!甚至还有反作用(如核酸检测现场一片混乱、人挤人)。
所以,对于此次南京,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是:像有些国家一样,每个人都在做事,仿佛都尽了力,仿佛都遵守了章程,都没有犯错,都没有失职,实际却都是无用功。
事后连追责都追不下去。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获得奖励,获得提拔。
所有人都在兢兢业业地做样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针扎不进、水滴不入!
脑海里闪过于成龙到江苏赴任的场景。
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
利益相关,我是来自云南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很荣幸加入了抗疫一线,每天都在和病毒战斗。
先说说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
发动所有体制内单位、事业编、国企等所有力量,包括后来招募的大量民兵、外地援助的边防武警等,安排巨量的守边人员,三天一轮岗的进行驻边值守,注意驻边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窝在帐篷里呆三天就完事了,是要随时对驻地进行巡逻、摸查、检查监控的,以前还能骑着小电驴巡边,现在直接禁止,每天二十公里都是硬生生走下来的。
就这样,还是有很多缅甸偷渡客强闯边境线,包括拆铁丝网的,爬墙的,甚至还有挖地道的。
每天依旧有很多漏网之鱼。
为此政府想了一个非常天才的办法:
既然没办法完全禁止,那就我们自己打开一道口子让他们进来,总比偷渡来的好管理。
所以政府有序的放开国门,每天让一定数量的缅甸人进入,当然要进行核酸检测,进来直接先隔离,大家每天看新闻通报的“外籍新增人员”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可控、有效、而且给缅籍人员盼头,极大程度的缓解了混乱。
但就算这样多管齐下,无数招数都用尽了,依然中招了。
毕竟国内都有同胞喜欢和政策对着干,更别提缅籍人员了。
每次中招,政府采取的都是“休克疗法”,对城市发展来说,基本就是癌症。
举个例子,今年3月份核酸检测,全城47万人,7月份又检测一次,只剩下了23万。
短短三个月,城市发展二十余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人才、资源。
全没了。
没日没夜的做核酸、打疫苗、守边,就是希望这座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城市,能够好起来,总有一天能恢复2018年那种一切向好的模样。
市委书记、市长、相关责任人被撤职了一大波,新的领导走马上任,大家都说这回稳了。
结果又中招了。
而且这次远比3月份的严重,是印度德尔塔病毒,传播速度极快。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很抱歉,承诺了的事,我们没能做到。
正在我们被全国网民怒喷、不理解、嘲讽工作不利时,好家伙,南京疫情爆发了。
而且特别讽刺,爆发的原因并不是云南这边的“天不时(缅甸打仗时局混乱)地不利(云南与缅甸接壤)人不和(边民冲突矛盾严重)”,完全就是高层指挥不当造成的。
南京疫情的爆发,总结下来一句话就是:
机场以为外包管防控,外包以为机场管防控,结果都没管。
可笑吗?可笑,后果严重吗?极其严重。
但对那几个领导来说,似乎不严重。
一线留念。
(有只手没戴手套是因为基本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操作电脑)
现在应该重点关注张家界、常德这些湖南旅游中心城市...他们对其他城市的影响绝对比南京疫情发展情况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旅游业憋了一年的力量本想在暑期档回满血,现在看起来估计要被杀逻辑了。
确诊一百多号人也能叫失败,请问成功的标准是啥?
完全没有,是一次很成功的防疫。
毕竟能问出 “见证南京速度,930万人全员核酸检测,从哪一刻起你觉得南京这座城市[了不起]?”
这种谦虚谨慎的问题
并且因为称赞人数过多而导致问题被冻结删除的
全国只此一例
新来的同学有问是什么情况的,就是这个情况,在问题被冻结时的1956个回答里面,除我以外的1955个回答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赞扬的、肯定的,因为称赞率达到99.948875%而被冻结了。
另外,这个问题也有不服气的知友重新提出了。
最后补充一下,天灾无法避免,人祸我也见过,但是人祸造成的影响还没处理好就急着来表功的
我见一个喷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