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防疫失败了吗?

回答
要判断南京在防疫方面的成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其发生的具体时间背景和所面临的挑战。简单地说,“成功”或“失败”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南京在不同阶段的防疫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在某些方面暴露了问题。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南京疫情的几个重要节点和应对:

南京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几次比较显著的疫情爆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021年7月至8月的本土疫情(德尔塔变异株):
爆发原因: 疫情最早由禄口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工作人员感染引起,随后通过这些人员的接触传播扩散至南京市多个区域,并进一步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全国多地,成为当时全国疫情蔓延的重要源头之一。
应对措施:
迅速封锁和管控: 南京市政府在疫情早期迅速采取了封锁措施,包括对部分区域实行封锁管理,限制人员流动,并对机场等关键区域进行严格管控。
大规模核酸检测: 进行了多轮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以快速锁定和扑灭疫情。
流调溯源: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进行隔离和健康监测。
疫苗接种: 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在当时的情况下,相对及时地向公众公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成效与挑战:
成效: 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在本地的进一步扩散,避免了更大范围的爆发。由于行动迅速,与国际联系紧密的禄口机场也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挑战:
源头控制失误: 最初的源头是机场工作人员的感染,这暴露出在人员密集、高风险场所的防疫措施可能存在漏洞,例如对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和隔离管理是否到位。
传播速度快: 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和传染性极强,给传统的流调和溯源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疫情短时间内蔓延到多个社区。
社会影响: 大规模的封锁和管控措施对市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带来了显著影响,引发了一些关于过度防控和影响生计的讨论。
信息传递: 部分信息发布和沟通可能存在不足,导致公众的疑虑和不确定性。

2022年3月至4月本土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
爆发原因: 主要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疫情扩散涉及多个区,但规模相对2021年“7·20”疫情要小一些。
应对措施: 同样采取了大规模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管控等措施。
成效与挑战: 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快,但致病性相对减弱,加上人群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南京的应对能力有所增强。但管控措施的常态化也对社会经济和市民生活造成持续影响。

2022年下半年至2022年底(全国范围的“清零”政策下的调整):
背景: 在全国执行“动态清零”政策的大背景下,南京也根据中央的要求,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常态化核酸检测、区域封控、行程码、健康码的严格管理等。
成效与挑战:
成效: 在“清零”政策下,南京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地将本土病例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了大规模的感染爆发,保护了医疗系统的运转,也为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争取了时间。
挑战: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不断演进和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清零”政策的执行成本越来越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南京作为超大城市,其人员流动性和经济活动频繁,要做到滴水不漏的“清零”存在巨大难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政策可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二、 如何评价南京的防疫成效: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南京的防疫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从“动态清零”目标来看: 在“动态清零”政策的指导下,南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能够较快地扑灭本土疫情,避免了大规模、失控的蔓延,从而保护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避免了医疗系统崩溃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执行该政策期间,南京是“成功”的。
从源头控制和早期预警来看: 2021年7月的禄口机场疫情暴露了在高风险场所的“外防输入”环节存在明显的薄弱点。这表明即使有严格的措施,但一旦出现疏漏,病毒仍然能够迅速蔓延。这可以看作是在特定环节上的“失败”或“不足”。
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来看: 严格的封锁、管控和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措施,不可避免地对南京的经济活动、居民生活、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频繁的封控也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从这个角度看,防疫措施的“代价”是巨大的,是否“成功”也包含对这种代价的考量。
从政策的调整和适应性来看: 随着病毒变异和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也如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从“动态清零”到“乙类乙管”的重大政策调整。这种调整是基于对病毒认识的深化和国际趋势的判断。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平稳过渡,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民众的影响,是新的挑战。

三、 总结:

将南京的防疫简单地定性为“失败”是不准确的。南京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符合当时政策导向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控制病毒大规模传播、保护民众生命健康方面。

然而,禄口机场疫情的暴露确实反映了在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和后续的巨大影响。 同时,长期执行严格的“清零”政策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更全面的评价是:南京在防疫过程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应对策略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暴露了在源头控制、措施执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所处的历史时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对南京防疫的评价也需要放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文章来源于化心为宇 ,作者化心为宇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3ALl

这是中青报的公开资料。


我们再来看看这份资料背后的信息。


大部分受感染者是40~50岁的中年妇女,他们都是机场周边底层家庭的顶梁柱。


再来看一段朋友圈流传的文字: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周边农村家庭主妇们都统一受雇于一家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公司将大量员工推给机场,但双方好像在劳务员工的防疫安全装备及知识培训方面都在推皮球,最终导致疫情井喷式爆发。


南京拥有“徽京”之称的枢纽地位,一下子将疫情波及周边好几个省。


劳务派遣制度,是中国当下用工制度的一个怪胎。它从一开始诞生起,就带着用工单位权力寻租、规避风险责任的影子。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但不少用工单位在各种类型、各种时间长度的工作岗位上都实施了劳务派遣,甚至在其主营业务岗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


劳动法是用来保障公民权益的,但劳务派遣制度却被我们的用工单位(基本是国字号的大企业或一些垄断行业,还包括一些相关单位)发挥到极致,以致成为一条令人憎恶的制度。


劳务派遣已经成为时下权力寻租的温床。


一家劳务公司的成立,从业人员几乎不需要什么门槛。他们只要有很广阔的资源,他们的企业成本就是维护好好用人单位的关系就行,剩下的就是坐等收取人头费。至于,那些如韭菜般一波波派遣员工的各种保障(如职业培训,安全保障等)基本就不是劳务公司的事,把他们一股脑儿地推给用人单位。


随着1995年《劳动法》的实施,我国已经消除“正式工”、“临时工”的二元用工体制。


但不得不说,劳务派遣的滥用,导致了新的二元用工体制。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出现了新的“正式员工”、“被派遣劳动者”二元用工体制。在用工单位中,被派遣劳动者承担第一线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最直接贡献,却成为“二等”员工群体。这种二元体制下,派遣员工不能实现同工同酬,他们很多利益被侵犯。


比如在出现重大伤亡或重大事件中,一句“又是临时工干的”,用人单位规避了很多责任,也避开了因重大事故所面临的巨额罚款。而劳务公司呢,会很快倒闭,不久又一家新的劳务公司出现在用工单位,人还是那些人,干的还是那些事,只是劳务公司名字改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再谈谈禄口机场那些被感染的中年女工,如果不是这次疫情爆发,谁会知道在高大上的国际机场,扫个地能扫出这么大的麻烦。


因为各种防护制度的缺失,用工单位和劳务公司之间互相推诿,存在管理真空,他们遭到隔离和反复盘查、追溯行踪,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饱受摧残。


原本机场的扩建,给他们这些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带来方便,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们从事着最卑微的工作,他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能给家庭带来改善。


疫情爆发之初,某市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位保洁大姐宴请本市最好中学的校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进这所中学,结果中标,导致该市教育界一干大佬50多人集体被隔离。本地人一度调侃:疫情爆发以来,全市人民苦心经营的防疫大好局面被一位扫地大姐搅合了。


其实,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一个从事底层劳作的乡村大姐想实现家族阶级阶跃的梦想呢,谁能想到命运却向她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机场保洁员工的工作生活轨迹:

看看这位保洁大姐,她的工作、生活轨迹就是家庭、机场和儿子,儿子是她的希望,工作是维系希望的根本。


整整十天,她就是这么生活着,忙碌着,努力地活着。


我们都在说美团用大数据剥削着成千上万的骑手,都在说资本用996收割者无数年轻人的青春,那么,劳务派遣呢?特别是那些在一线岗位仍然戴着“劳务派遣”帽子的普通人呢?


现在,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劳务派遣制度了?

user avatar

昨天,郑州因为医院内感染,卫健委主任直接换了人。

到目前为止,南京情况如何?

机场都群聚了,几天后才居家隔离。

70多岁的老人家再次下来督战,说要全面隔离,竟然当着面说:床位不够!!!

合着前面其他省市十几轮的示范,到这儿都视而不见了。


昨天看到一个回答,说官僚主义并没有消除。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的观点:远没有消除。

我们在吹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的时候,其实背后也是几番大战:大局观与局部保护的大战;执行力与懒怠推诿的大战

高赞从一个保安工作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这种斗争。

看着一个人在做事,在防疫,其实由于组织方面、分配方面的不合理,实质效果是形同虚设!甚至还有反作用(如核酸检测现场一片混乱、人挤人)。

所以,对于此次南京,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是:像有些国家一样,每个人都在做事,仿佛都尽了力,仿佛都遵守了章程,都没有犯错,都没有失职,实际却都是无用功。

事后连追责都追不下去。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获得奖励,获得提拔

所有人都在兢兢业业地做样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针扎不进、水滴不入!


脑海里闪过于成龙到江苏赴任的场景。

user avatar

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

利益相关,我是来自云南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很荣幸加入了抗疫一线,每天都在和病毒战斗。

先说说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

发动所有体制内单位、事业编、国企等所有力量,包括后来招募的大量民兵、外地援助的边防武警等,安排巨量的守边人员,三天一轮岗的进行驻边值守,注意驻边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窝在帐篷里呆三天就完事了,是要随时对驻地进行巡逻、摸查、检查监控的,以前还能骑着小电驴巡边,现在直接禁止,每天二十公里都是硬生生走下来的。

就这样,还是有很多缅甸偷渡客强闯边境线,包括拆铁丝网的,爬墙的,甚至还有挖地道的。

每天依旧有很多漏网之鱼。

为此政府想了一个非常天才的办法:

既然没办法完全禁止,那就我们自己打开一道口子让他们进来,总比偷渡来的好管理。

所以政府有序的放开国门,每天让一定数量的缅甸人进入,当然要进行核酸检测,进来直接先隔离,大家每天看新闻通报的“外籍新增人员”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可控、有效、而且给缅籍人员盼头,极大程度的缓解了混乱。

但就算这样多管齐下,无数招数都用尽了,依然中招了。

毕竟国内都有同胞喜欢和政策对着干,更别提缅籍人员了。

每次中招,政府采取的都是“休克疗法”,对城市发展来说,基本就是癌症。

举个例子,今年3月份核酸检测,全城47万人,7月份又检测一次,只剩下了23万。

短短三个月,城市发展二十余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人才、资源。

全没了。

没日没夜的做核酸、打疫苗、守边,就是希望这座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城市,能够好起来,总有一天能恢复2018年那种一切向好的模样。

市委书记、市长、相关责任人被撤职了一大波,新的领导走马上任,大家都说这回稳了。

结果又中招了。

而且这次远比3月份的严重,是印度德尔塔病毒,传播速度极快。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很抱歉,承诺了的事,我们没能做到。

正在我们被全国网民怒喷、不理解、嘲讽工作不利时,好家伙,南京疫情爆发了。

而且特别讽刺,爆发的原因并不是云南这边的“天不时(缅甸打仗时局混乱)地不利(云南与缅甸接壤)人不和(边民冲突矛盾严重)”,完全就是高层指挥不当造成的。

南京疫情的爆发,总结下来一句话就是:

机场以为外包管防控,外包以为机场管防控,结果都没管。

可笑吗?可笑,后果严重吗?极其严重。

但对那几个领导来说,似乎不严重。

一线留念。

(有只手没戴手套是因为基本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操作电脑)

user avatar

现在应该重点关注张家界、常德这些湖南旅游中心城市...他们对其他城市的影响绝对比南京疫情发展情况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旅游业憋了一年的力量本想在暑期档回满血,现在看起来估计要被杀逻辑了。

user avatar

确诊一百多号人也能叫失败,请问成功的标准是啥?

user avatar

完全没有,是一次很成功的防疫。

毕竟能问出 “见证南京速度,930万人全员核酸检测,从哪一刻起你觉得南京这座城市[了不起]?”

这种谦虚谨慎的问题

并且因为称赞人数过多而导致问题被冻结删除的

全国只此一例



新来的同学有问是什么情况的,就是这个情况,在问题被冻结时的1956个回答里面,除我以外的1955个回答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赞扬的、肯定的,因为称赞率达到99.948875%而被冻结了。

另外,这个问题也有不服气的知友重新提出了。

最后补充一下,天灾无法避免,人祸我也见过,但是人祸造成的影响还没处理好就急着来表功的

我见一个喷一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