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各位老铁邀。
主要的内容前两天已经发公众号了,
(知乎这边则是一些零碎信息发在这几天的个人想法里)
想看大长篇的话,请移步公众号品鉴,每日一更:
这边贩卖一些之前没提到的边角余料小八卦吧:
因为最近Peacock老师刚好在搞一个重磅paper,
研究免疫缺陷病例长期无法转阴的状态下,病毒体内演化的机制,
所以他需要收集各种疑似长期感染的测序记录。
于是他写了个即原始又好用的小东西,
定期在GISAID数据库抓测序记录,
然后自动跟主流毒株的突变位点作比对,
只保留那些差异明显的。
(因为抓东西太频繁,这逼长期担心被GISAID封号……)
所以香港那边刚刚把这货上传上去,
就被Peacock老师抓了个正着……
然后顺势一搜,又搜到博茨瓦纳有三个匹配记录,
正好他跟Pango team的几位又是老熟人……
所以当场就提交了~
不过吧,这货造型如此引人瞩目,
只要它上了GISAID,
就算不靠自动抓包小外挂,
也会很快被发现的……
毕竟那么多双眼镜盯着呢,大概率不用等到第二天。
不会再出现当初B.1.617那种耽误半年时间的闹剧了。
说到这里,要大力表扬一下以Tulio de Oliveira老师为代表的南非基因测序团队。
现在回头来看,B.1.1.529差不多是在十月底开始在南非各地冒头,然后迅速攀升。
——请品鉴:
↑ 上图是南非各省通过PCR检测的SGTF特性间接确认的B.1.1.529流行率走势。
或者用人话来说,就是带有刺突蛋白69/70缺失突变的PCR检测结果,在全体结果中的比例。
另外顺便说一句,2021年10月份之前的69/70缺失突变,基本都是Alpha的锅。
所以B.1.1.529的病例10月底开始大量冒头,
Tulio老师和NICD/KRISP11月10号左右开始组织针对性的社区筛查,
相关测序结果则在11月23日上传GISAID。
恰好Peacock老师的小外挂也给力,
他又跟Pango network背后大佬Rambaut老师挺熟,
所以这口瓜我们才能这么快吃到嘴(划掉)
或者说,所以各国才能及时对南部非洲地区采取临时断航等措施,阻止局势糜烂。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B.1.1.529的全球扩散进程,一开始就远远不如当初Delta那么酣畅淋漓。
毕竟,Delta那时候,印度的检测机制和病毒学界集体做大死,
整整晚了5个月左右才发现B.1.617的存在,
而后期英国佬更是推波助澜,协助Delta快速传遍全世界……
总之,南非虽然防疫相对拉胯,阴间变异株也层出不穷吧,
但在祸害全球的程度上,比英美巴印实在是差了八条街。
刚刚得到的最新悲报。
B.1.1.529已经登陆以色列。
(碰巧就是以前提到过的好基友Shay老师亲手给揪出来的~)
——请品鉴:
更大的悲报在于,
以色列一口气揪出来了四例……
三例南非输入、一例马拉维输入~
马拉维这种鸟都不拉屎的小地方,都能输出B.1.1.529了,
这形势,各位品品?
说到这里,咱不得不帮南非再洗一洗地。
虽然咱常年押注说全世界最大的蛊王一定是南非,
但这种说法其实有两层考虑,
第一是大家都懂的,突破天际的HIV流行率,以及因此产生的全人口规模的免疫缺陷状态;
第二点大伙儿可能没太留意——南非是整个非洲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同时也是南部非洲劳务和商务中心。
换句话说,每天都有全非洲各国人民在南非(尤其是豪登省)流动,而这些人的HIV患病率(也就是免疫缺陷比例)通常并不会比南非人低太多。
所以之前南非出产的那些阴间变异株吧,有一些可能根本不是南非的锅……
举个略跑题的例子,就比如说C.1.2吧,
当初咱都以为这玩意儿是土生土长南非种,
——结果……后来……请品鉴啊:
演化树补完之后,明显看得出来,
C.1.2压根儿就不是C.1(南非特产)的子毒株,
反而跟C.1隔了八条街远~
这货是C.38(埃及特产)的好基友,
(所以排资论辈的话,本来应该叫C.39才对)
而且吧,C.1.2和C.38的共同祖先,最早在皿煮刚果现身……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南非作为整个非洲大陆极少数勉强有能力靠着测序机制监控毒株漂变的地区,
全非洲的阴间变异株都有可能从这里冒头,
而这次的B.1.1.529,
至少在前期爆发模式上,还有演化树的造型上,
也有一丢丢类似的苗头。
——请品鉴:
所以咱敢豪赌5兰特,B.1.1.529最早的发源地,
更可能是在南非和博茨瓦纳之外其他某个检测和测序双双拉胯的地方……
所以,总而言之,
整个南部非洲应该都悬了……
讲完小八卦,
下面进入贩卖焦虑的环节。
其他某些答主还在纠结所谓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
naive~
对于B.1.1.529来说,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根本不重要。
——请品鉴:
↑ 这个是鲁汶大学Tom Wenseleers老师搞的毒株流行率多项式拟合,
各位不妨比较一下,
当初Beta取代屁民毒株时的曲线走势,
以及当初Delta取代Beta时的曲线形状,
再看看现如今B.1.1.529取代Delta时的曲线形状。
根本就没在一个频道好不好?
而且要说B.1.1.529比Delta传染性强这么多?
这个恕咱暂时没法接受……
这个造型吧,它反倒更像是B.1.1.529如入无人之境。
之前的各种预存抗体免疫力,统统一笔勾销。
——或者掉个书袋就是[1]:
血清型: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抗原-抗体反应,或抗原-抗体反应的同源/异源相互滴度比大于16。
请记住这个数字:滴度比16。
咱先不说B.1.1.529,
咱说说Beta和Delta~
——请品鉴[2]:
↑ “delta变异株、beta变异株,以及某位长期感染病例体内演化出的变异株,分化成为不同的血清表型”
长话短说,Delta、Beta和某个HIV患者体内长期感染养出来的阴间变异株,
这三者到底有没有满足血清型分化的最低标准?
——请品鉴:
Beta康复者血清 vs Delta的滴度比:12.4
Delta康复者血清 vs Beta的滴度比:33.6
一边超标,另一边则差一丢丢才达到16的下限,
看来这篇文章作者是标题党无疑……
但是现在问题就来了,
Delta和Beta的RBD结构域只差了5个突变,结果Delta和Beta已然有12.4和33.6的滴度比,
那么现在Delta和B.1.1.529之间差了十几个突变,
或者说不管啥毒株的RBD都跟B.1.1.529差了十几个突变……
这个滴度比将会是啥造型?
能不能超过16的门槛?
够不够满足血清分型的硬标准?
昨天咱说B.1.1.529会导致市面上所有单抗无效化,
居然有一堆洗地党跳出来硬杠……
有啥意义呢……
还是让老夫一锤子把棺材板钉死得了。
下面是哈金森研究所大佬Jesse Bloom老师搞的B.1.1.529 vs RBD抗原表位深度突变扫描结果,
——请品鉴:
↑ 四个抗原表位,三个全军覆没(还有一个本身就不给力……)
——或者具体到市面上的单抗产品来说:
↑ 再生元,死字写脸上
↑ 礼来,死字又写脸上
摊手~
哦对了,
小道消息,以色列揪出来那四个病例里头,
有一位已接种三针BNT(最后一针9月份接种),
还有一位已接种两针J&J(最后一针也在9月份接种)
……
……
这个问题其实之前已经提醒过了,比如说:
这就是为啥咱从来就不认为印度是蛊王……
一句话总结就是,光凭人多传播猛是不够的,
免疫缺陷人群的养蛊功力,一个能抵成百上千个~
而关于这次的B.1.1.529,
最大的焦虑之处就在于,
它的上一辈毒株,是B.1.1~
——请品鉴:
这玩意儿差不多在2020年4-6月达到流行率巅峰,之后就慢慢绝迹。
如果我们姑且同意B.1.1.529起源于免疫缺陷病例长期感染这个假说的话,
那么这次长期感染很有可能经历了一年甚至更久的文火慢炖,
才最终炼出毒王。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南非差不多有超过1千万人处于潜在的免疫缺陷状态(通过HIV流行率随口盲猜的),
非洲以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免疫缺陷人口更多得多。
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是定时炸弹,
都有可能维持长达一年以上的长期感染。
这些定时炸弹拿B.1.1这样的上古弱鸡毒株做种子,
养上一年,就有可能开出B.1.1.529这样的惊吓盲盒,
那么如果有定时炸弹拿Alpha或者Beta这样的VOC做种子,
养到明年的话,
到时候会开出怎么样的惊吓盲盒呢?
更不用说,B.1.1流行的那阵,
市面上几乎没啥单抗可用,
而到了今天,在世界上某些奇葩地方,
滥用单抗就如何吃饭喝水一样……
——请品鉴:
所以,各位不要以为B.1.1.529就是最大的……
也许,更大的还在后面呢~
哦对了,还有一个问题~
人类应当如何防御?
这还用问吗?《新京报》是不是傻?
清零解百愁呗~
北京时间2021.11.27 5:20更新:
WHO将全球第5个VOC命名为Omicron(O),而非之前大家几乎一致认定的Nu。
今晚看到的最重要消息,来自南非卫生部长就新变异体举行问答直播: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Nu variant evades our current vaccines.
(没有证据显示Nu逃逸了我们现在的疫苗)
另外根据南非Chris Hani Baragwanath医院(非洲最大医院)透露的消息,目前该院入院患者有几个特点:
-患者的特征正在发生变化;
-住院患者中有更多普通症/重症的年轻人;
-住院患者中65%未接种疫苗,35%部分接种疫苗。
还是那句话,Omicron是一个非常新的变异体,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接下来几周会有更多研究数据出来,全球都在密切监测这个新晋VOC。
***********
今天有很多朋友咨询B.1.1.529这个新变异体。我中午看了生物信息学家Prof. Tulio de Oliveira在南非卫生部媒体简报会上放的PPT,结合之前我们对其他变异体的认识,一起说一下。
目前获得的大体情况是,从11月12日~20日这段时间,B.1.1.529已在数个国家和地区被检测到,包括南非(77例)、博茨瓦纳(4例)和中国香港(1例,去过南非的旅行者)。
一
对于新变异体来说,我们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免疫逃逸能力(immune evasion),二是传播能力(transmissibility)。
这两者的变化主要是新冠病毒S蛋白上突变造成的,S蛋白是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ACE2受体连接的蛋白,更准确的说是S蛋白上的RBD区域。根据基因测序结果,B.1.1.529的S蛋白上面有超过30个突变,如果我们只看RBD区域的话,我们可以对比一下Beta和Delta在这个区域的突变,Beta有3个突变,Delta有2个,而B.1.1.529有多少个呢?
11个。
所以根据之前其他变异体的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由于S蛋白(以及RBD)是中和抗体的结合靶点,B.1.1.529可能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也就意味着目前的抗体药以及新冠疫苗(包括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灭活疫苗)在面对B.1.1.529时有效率可能都会有所下降。
具体下降多少,取决于体外实验(检测中和水平)和真实世界的研究(检测有效率)。由于目前对这个B.1.1.529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和水平下降XX倍不意味着有效率下降XX倍,只要中和抗体水平足够高,疫苗仍然是可以提供有效保护的,尤其是在预防重症方面。
二
而相对于免疫逃逸能力,决定一种变异体是否会大规模扩散、甚至全球肆虐的更重要因素,是其传播能力。
目前全球四大VOC(受关注的变异体)里面,最重要的就是Delta,实际上Delta的免疫逃逸能力并不如Gamma和Beta,而后两者在全球造成的影响远不如Delta。
Delta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高度传染性,次要问题才是免疫逃逸能力。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原始毒株,Alpha的传染性提高了高50%,而Delta的传染性比Alpha还要高出60%。而假病毒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变异体,Delta的S蛋白可以在低水平的人体细胞ACE2受体更有效的融合细胞膜,感染靶细胞的速度比其他所有测试变异体都更快,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Delta能在更简短的人际接触中传播,并且迅速感染更多的宿主细胞。
所以回到B.1.1.529上,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是,它的传播能力究竟如何?
我们刚才提到过,B.1.1.529的S蛋白有超过30个突变,其中11个位于RBD,这些突变中的一部分我们比较熟悉(因为在四大VOC上也有发现),比如N501Y和K417N(Beta上出现过)以及T478K(Delta上出现过),但是还有很多点位的突变我们并不熟悉,它们是否会对病毒传播能力造成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从南非国内的扩散速度来看,我个人认为B.1.1.529的传播能力可能超过Beta,但是否会达到Delta的水平,在未来几个星期内我们就会有答案。
三
另外除了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外,除了还有两点很多人关心的,一个是B.1.1.529对药物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对检测的影响。
基于病毒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目前我们对它的了解,这两个问题大家可能不太需要担心。
B.1.1.529可能影响的药物是抗体药物(原因同疫苗),但是对于口服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几乎不会有影响,因为小分子抗病毒药物(3CL蛋白酶抑制剂或核苷类似物)并不作用于S蛋白,这就像流感病毒年年突变,疫苗年年更新,但达菲仍然一直有效一样。
同样对于其他治疗来说,比如激素以及吸氧等支持治疗来说,基本不太考虑B.1.1.529的影响。但B.1.1.529对治疗的一个潜在威胁是,如果它真的出现大规模扩散,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医疗挤兑,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这时候重症率可能就会快速上升,这种现象在原始毒株以及Delta上都有出现过。
另外检测方面,由于核酸检测(rt-PCR)的靶序列之一是新冠病毒相对保守的ORF1a/b区域,四大VOC的突变都不影响核酸检测。因此B.1.1.529仍然可以被核酸检测追踪,并且目前有特定的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到B.1.1.529,让我们快速了解这个变异体的扩散范围。
还有一点,实际上新冠病毒增加其传染性、复制能力的突变,与其增加免疫逃逸能力的突变之间是存在一定拉锯战的,S蛋白上过多的突变可能导致它与ACE2受体结合力的下降,降低病毒适应性。
所以像Delta这样几乎「完美」的变异体是很少见的,B.1.1.529是否会在这两个属性上都超越Delta,我觉得难度很大。
四
最后,我们应当如何防范B.1.1.529?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仍然是Delta,B.1.1.529是否会发展起来,需要接下来几个星期的观察。
现在观察到的现象是,B.1.1.529在南非已经迅速超越Delta成为主要变异体了,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变异体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击败Delta,并不意味着它在其他国家也是——Delta在一些南美国家也曾被Gamma或者Lambda压制过。
面对这个可能在将来产生威胁的变异体,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两方面,一是NPI(非医学干预),二是疫苗和药物。
在说NPI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香港的那例感染者。
这名感染者曾在南非停留了大约20天,他在从南非返回香港3天后,在第2次核酸检测中呈阳性,但是他没有出现症状,这意味着他很可能是在登机之前感染了B.1.1.529。目前所有已知B.1.1.529感染者都指向非洲南部几个国家,包括南非和博茨瓦纳。
因此为了避免病毒扩散,英国已经迅速切断了6个非洲国家飞往英国的航班,我个人认为将来如果更加明确B.1.1.529的威胁,可能会有更多国家采取英国的措施。我国在适当时机也可以参考这个措施。
第二方面是疫苗和药物。其实无论有没有B.1.1.529,加速药物的研发,加速新型高效疫苗的研发,加大加强针的接种力度都是这个冬天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目前疫苗在接种几个月后预防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下降,甚至预防重症的有效率都在下降,如果B.1.1.529真的成为了VOC威胁到我国境内,并且确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能力,那么两针疫苗接种构筑的防线就可能被击穿,因此接种加强针的意义就更重要了。
在威胁尚未到来之时,我们既要尽快了解敌人,也要尽快磨好自己的刀枪。其实大家可以放眼过去,这半年来我们曾经担心过的(以及媒体曾经热炒的)C.1.2、Lambda、Mu等变异体都未成气候,我们预想的威胁都只是虚惊一场。
但关键问题是,当真正的战争来临时,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剧情越来越像哈利波特了
翻译:
灰色为原始毒株、绿色为beta,灰色是alpha,红色为delta,黄色为C.1.2,蓝色为新出的B.1.1.529。
据FT网报道,该毒株在南非竞争力较强,已经引发新一轮波峰。[1]
可见夏季Delta导致的疫情波峰后,由于多数居民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都产生了抗体,Delta疫情已经很难继续传播。
而B.1.1.529基本不受之前抗体的影响,才能异军突起。
印度各毒株的占比变化图显示,在2021年年初,超过一半的德里居民已经有抗体,当地政府认为已经取得防疫胜利。
而可以突破免疫的B.1.617(和Delta B.1.617.2 同源)出现后,在2021年春季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时间线上与印度4月疫情大暴发重合。[2]
据报道,B.1.1.529感染于11月11日第一次在博茨瓦纳被采集,该国目前已有3个相关确诊病例。3天后,11月14日,南非记录了全球首个B.1.1.529感染病例,另有5人已在南非确诊。此外,香港也发现了1例。一名前往南非旅游的36岁男子,于10月22日至11月11日在南非逗留,返回香港时检测为阴性,但在11月13日隔离期间检测为阳性。[4]
周四(11月25日)英国卫生大臣萨吉德·贾维德宣布,南非和其他五个南部非洲国家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莱索托和埃斯瓦蒂尼将进入英国的旅游红色名单。飞往这些国家的航班被停止,而从这些国家返回英国的旅行者将不得不接受检疫。以色列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它的名单中还有第六个国家--莫桑比克。[5]
但由于非洲地区检测量不足、测序量不足,加上其他国家没有坚决防疫的决心,很难将变异毒株限制在南部非洲,疫情传播到其他国家只是时间问题。
该变种的影响尚不明确,可能的影响有:
按照 @拍照稀烂帮帮主 的文章
防疫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只需要控制一个就可以彻底切断疫情传播
原图链接:防疫三要素
This is our life from now on, in waves.
从今以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病毒的传播力越来越强,对抗体的适应性更好,但致病性没有减弱。
图片可点击放大,或者访问:新冠病毒演化趋势
流程图工具链接:ProcessOn
疫苗研发周期无法无限缩短,批量生产和流通速度也是有限的。而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开发周期也以年为单位。
在任何一个地区,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数量、设备数量、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房数量也是有限的。
而培养一个医生至少要5年时间。
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医疗支出也是有限的。即使像我国一样对新冠病人免费医疗,医保也仅仅能承担少量病例的医药费。
新冠的致死性不高不低,很多国家选择“共存”,而新冠疫情导致绝大多数国家陷入疫情恶化-->停工-->疫情好转-->开工-->疫情恶化的恶性循环中。
在宣布“共存”后,200万越南工人逃离城市返乡,造成工厂的部分停工。
以越南的鞋厂巨头宝成集团为例,在10月6日的时候,宝成集团正式宣布了复工的消息。但是进展却不尽人意,有着超过40000名工人拒绝返工。受此影响,该鞋厂的返工率还不到30%。
要知道,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鞋厂,宝成集团为工人们提供了诸多返工福利,比如交通接送便利、提高工资待遇等等。但就算这样,也有超过40000名的工人拒绝返工,这使得宝成集团定下的“11月中旬前彻底恢复产能”的目标面临着落空的风险。
受疫情影响,越南多家企业都曾停产,居民消费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使得第三季度的经济同比缩减了6.17%。
美国的机械化农业面临配件短缺的问题,新加坡共存后第三产业营业额大幅下降。
如果农业生产出现问题,则可能出现饥荒。
只有结束疫情,全球经济才可能全面恢复。
哪怕我这么反对突变焦虑的人,也不得不说:B.1.1.529累积了足够多的突变,目前需要论证的是它的适应性(即能不能大面积传播)、它对传染性/免疫性的影响。——这些都要继续观察才能知道答案。
它目前在四个地方发现了:博茨瓦纳、南非、以色列和中国香港(旅客)。
南非豪登省的阳性率在过去 3 周内从不到 1% 大幅增加到超过 30%。
在南非多个省份都能看见新毒株的比例迅速增加,可以看出它相较于delta毒株和之前南非出现的C.1.2毒株在南非有着明显的传播优势。
这个新毒株S蛋白有30多个突变,在两个关键部位N端结构域(NTD)、受体结合域(RBD)也有很多突变,并且与中和抗体(和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抗性相关;其中RBD的突变,delta毒株有2个突变,alpha毒株有3个突变,而这个新毒株有10个。
突变举例:
猜测它起源于一个未经治疗的 HIV/AIDS 患者,它在南非可能已经广泛存在,但具体能否适应全世界的传播环境,还有待观察。
从已知的测序结果来看,它对疫苗、抗体药物的影响可能比之前的毒株要大,甚至有可能影响T细胞的防御,对小分子口服药物的影响较小。
它和alpha毒株一样有一个「S-gene dropout」,这种基因突变可以更方便的被检测到,也就可以更方便的监测,得到实时传播数据。
谢。
不需要这么焦虑,或者说,中国人不需要这么焦虑。
中国采取的疫苗+动态清零,就是最好的防疫措施,当然,这种措施其他人想学也学不了。动态清零看似麻烦,但实际上减轻了基层防疫和群众的工作量,出现一起,扑灭一起。
事情明摆着:无论新冠病毒多么强大,最后肯定是要被人类客服并战胜的。问题在于,为了达到这么目标,需要大量的人命填进去试错和对照。目前已经填了几百万进去,未来很可能还要填几百万甚至更多。
中国目前所做的就是这样:先保护好本国国民不被填进去,然后跟进研发,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拖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既然有些国家标榜自已共存,既然他们愿意拿自已的人去填,我们除了感恩还能做什么呢。
现在仅仅从医学和病毒来谈论新冠已经不全面了,它造成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受到的影响更大。
就以这个南非新毒株而言,真心无所谓,人家都死了十几万、好几十万,早就死麻了。
甚至渲染夸大这种新毒株的危害,反而有利于许多国家的政府:1、夸大威胁,可以让那些防疫疲惫的国民提点神。2、比如某国死了80万,夸大威胁,就说这个新毒株可能造成400万死亡,所以我们不是死了80万,而是拯救了320万人的生命。
总之,死麻了的同时,他们也赢麻了。
顺便重申一下本人的观点:从遏制疫情来看,全球抗疫实际已经失败。造成这个问题的不是医学水平,而是社会政治水平,最重要的是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就是体制问题。
发达国家的所谓抗疫,只是一场政治秀。对于弱国而言,体制不如中国可以接受,但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是绝无可能承认自已的体制和政府管理不如中国的 —— 这意味着他们在文化、社会、政治方面落后了。一旦让老百姓发现这一点,势必会引发波及整个西方社会的反思潮和政治危机。
所以,必须有人坐上火车,不停的摇晃,表明这辆火车还在正常的前进。
为什么要忽悠中国共存,为什么要诋毁中国的抗疫措施,为什么要甩锅中国,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综上,新毒株更大的威胁在经济和社会政治方面。
譬如许多国家前段时间开放共存,准备重启经济。注意南非新毒株的消息出来后,欧洲和亚洲的股市应声暴跌,美国那边已经有人在“乱世存黄金”,冬天的到来和新毒株的产生,对于他们准备重启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问题,最终又会对他们的社会和国民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冲击,也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咱们这边,坚持自已的正确做法就可以了。
动态清零,分区域全员核酸,中国政府的高效率,也意味着调整节奏很快。基本上运行一两次,各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并调整。
其实成本并不高,以全员核酸为例,目前国内差不多是3000-5000人设立一个检测点,一个检测点有4个检测台。通常情况下,每个检测台每小时能采集150-200个样本。单以这个点来说,最多2天就能完成全员核酸。
虽然各地条件不同,但平均而言,3天就能做完。现在只需要逐渐完善这套流程,譬如名册制定,特殊气候的应对,给特殊群体增设板凳,进单位做核酸等等。
越熟练,越配合,成本也就越低 —— 对中国的绝大部分民众而言,来一波疫情,涉及区域的抽时间去做1-2次核酸即可。
再怎么牛逼的病毒,也是要讲科学的:流调溯源、阻断传播、保护易感人群。
现在最大的威胁不是新冠病毒,而是政治病毒:各种新毒株的出现会打乱那些“躺平共存”国家的节奏,使他们无法如愿实现经济复苏,引发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到那个时候,疫情控制得越好的国家,“罪责”也就越大:要么你跟我们一起死人,要么你就是罪人,否则为什么你不死人?
当年黑死病流行时,犹太人因为生活习惯较好损失不大,最后被扣上制造传播病毒的帽子被搞,这可是他们的祖传技艺了——也就幸好现代中国的棒子够大够粗.......
这个世界,早特么已经得病了。
分析都是虚的,大佬Ackman在 2020年3月,美股空头仓位2600万美金翻100倍变成26亿美金。
谁觉得要来波大的,就赶紧去发财,别拿着六合彩头奖号码上知乎吹水,万一最后发现号码中了,你觉得这是显得自己聪明到家了还是蠢到家了?
如果不是一个厉害的病毒,那么就过去了。
但是,从基因突变的情况看,各个专家都说这个病毒很恐怖,南非的数据这个病毒也很恐怖。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抗体有效性和重症率。
对人类来说,感染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症率和爆发性。
就是说,新冠轻症不可怕,但是重症会迅速挤兑医疗资源,提升死亡率。挤兑掉ICU资源,死亡率从0.x%,一下子就跳到2%以上。
挤兑干净氧气资源,10%不是梦,甚至20%也不是问题。
所以,西方采取的是拖延战略,等到挤兑严重了,就封城,挤兑死亡的没有那么多了,就解封。慢慢死,压低死亡率。
南非新变种也是这个问题,在一个普遍具有传统病毒和德尔塔病毒抗体的人群中(或者得病有抗体,或者疫苗有抗体),它的重症率是多少?它的传染性如何?
如果重症率很高。
那么就完蛋了,它会无视疫苗,再次虐一遍全球。收割十万百万人头。
如果重症率不高,不足以挤兑医疗资源,那么还好。类似于英国面对德尔塔,虽然感染人数新高,但是医疗没被挤兑干净,死亡率还行,
中国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2020年以来的事实证明,动态清零策略看似劳民伤财,实际上是社会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策略。
国内动态清零,保障了中国工厂上的制造能力。服务业有些影响,但是制造业能接受回流订单。
由于国际上防疫的拉跨,我们只能看病毒一轮轮变异,一轮轮收割人头。
把好国门,加强隔离,加强进口货物消毒。
不搞大规模聚集,出现漏洞及时清零。
利用防疫糟糕国家的困难,获得一个有利的、缓和的国际环境,尽可能多的通过商品输出,换取我们所需的技术,资源。
疫情期间,制造业无法从中国转移,这是最大的利好,要充分利用。
说实话,我早就说过,这病毒变异是迟早的事情。
现在病毒又找到了帮手,艾滋病人。
晚期艾滋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免疫力,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免疫抗体,病毒在病人身上几乎就是无限制繁殖,可以变异出各种各样的毒株出来,然后通过空气感染健康人。。。。。几十上百种毒株,总有一种适合你。。。
呃,目前来看,唯一有效的方案还是隔离,通通隔离起来,大伙一起关半年,病毒无法传播繁殖,就结束,但是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是搞共存。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等着吧。这新的毒株可能是最强的一种,但绝不会是最后一种。
目前,我国针对新冠病毒使用的主要防御策略是物理隔离,在情报准确、信息交流畅通、众人比较配合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地球上的任何碳基病原体。身在国内的读者没必要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1]变异株(B.1.1.529)产生恐慌或焦虑情绪。
我们可以像 2020 年做过的那样:佩戴口罩,注意手、口鼻、眼部卫生,与他人保持 2 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家中勤通风,配合防疫隔离政策。
题目里的“或躲避人体防御”,主要指“通过疫苗接种或历史感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对这个毒株的效果较弱”。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进行响应,它并不是“能绕过免疫系统直接无双”的情况。
现存疫苗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提供的保护率看起来有所下降,网络盛传“疫苗无效”。不过,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声称现有疫苗“很可能”降低该毒株感染造成的重症率与病死率。
针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研发新的疫苗并进行临床试验,需要数十天到一百多天。辉瑞、莫德纳等股票大涨。
跟国外的各种鬼扯谣言比起来,国内的这些“焦虑”其实还很轻。你可以在美国网络上看到宣称新毒株的感染力是德尔塔变异株的 500 倍的“医学博士”。
和《瘟疫公司》唯一的区别就是,疫苗都研发八回了,病毒照样传播。
谢邀。不懂医学。
天天说与病毒共存才能实现王道楽土的欧美诸国,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关闭了与南部非洲几国的航班往来。
32不能和2来比。
delta发生的两个突变是指刺突蛋白RBD的突变数
那对应的b.1.1.529就是10个突变
b.1.1.529总共有50个突变,有32个在刺突蛋白上。
b.1.617.2 刺突蛋白突变大概10几个的样子
未来三个月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总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什么大变局?
其实不仅仅是中美的事,而是全球的政治经济都进入到一个风险叠加的爆发期,曹德旺曾经说,就算没有疫情,全球的经济危机也该爆发了,因为人类已经透支了未来。
所以现在的形势,就算到不了斐迪南大公遇刺引发一战那种后果,也好不到哪去,疫情、突发事件和气候变化这种黑天鹅事件随时可能成为引爆全球危机的导火索。
前面的文章陆陆续续分析了大半年,那现在,终于走到了“赛点”。
未来三个月非常非常重要。
首先是世界的问题。
欧洲和俄罗斯的局势几乎到了苏联解体后最严峻的时刻。
不太明白为什么美国和北约为什么要突然去刺俄罗斯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白俄一体化、乌克兰一直在拱的原因,从目前看,在那里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快接近能忍受的阈值。
刚才的爆炸消息,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说:“我接到12月1日国内将发动政变的消息。不仅有情报部门的消息,甚至还有录音,录音上乌克兰方面和俄罗斯方面的人在讨论里纳特·阿克梅托夫参与乌克兰政变的问题,说要给数十亿美元等等。”
我一直说一个观点,说是很多事“主动权”在我,其实未必,主动权只是象征意义的,真正的主动权,在“做局”那一方的手里,如果你永远被牵着走,没有主动出击,那种所谓的主动权是虚幻的,是心理层面的。
在大国元首会晤10天后,我们看到,曾经希望“稳住台独”、“再争取一段和平发展时间”的预期很快变得没有那么现实。
勾连越来越过分,美国议员一个月来两次,我看今天德国接班人的执政纲领里又几十次提到中国,提到要帮台湾争取国际地位。
所罗门为什么烧了唐人街?美台在那里煽动,所以,台说“决战海域”什么意思,是玩真的。
对于性格沉默内向的人,强调“定力”的时候,可能就离“断然”也不远了。
其次是经济危机的问题。
这个不仅仅是我说,罗杰斯、巴菲特和一众美国大牛都在说,而且,你别觉得马斯克高点卖股票真的就是因为联合国的事。
美国现在这个经济这个事,谁都扛不起,只能靠骗。美联储一会2023年加息,一会2022年底,这又说2022年夏天要加。
变来变去的,其实是左右为难,加的话因为目前疫情在反弹,可能就直接崩了,如果不加,通胀干烧也是很难受了。
黑色星期五,很多商店都关了,为什么?不少地方都出现抢劫商品的。原来还抢抢超市,现在可好,直接抢LV,因为不发失业金后,抢一次包够活好几个星期的。
释放原油储备能顶多少事情,不好说。
这次经济危机迟早会来,只是早晚的事情,这是西方经济学界的共识,而一旦来,08年那次就是小弟弟。
最后是疫情。
今天的消息都看到了么。
一共只感染了几十个人,但世卫组织已经“如临大敌”,很多国家都开始断航,为啥?
号称是从一个艾滋病人身体中演变出来的,突变很异常,感染率死亡率都很高,毒王德尔塔在它面前是个小学生。
为什么很多国家的股市马上就有反应?这正说明欧美“与病毒共存”根本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给自己找面子。
如果这次这个病毒真的像德尔塔那样再次大流行,三个月内美国股市就要爆炸,到时候战争就成为一个转移美国矛盾很有可能选择的方式,搞不好是伊朗搞不好是乌克兰哪儿就要倒霉了。
当然,也未必,很多国家“惊弓之鸟”只能说明脆弱性和心虚,但不代表就真的严重,这日本不是还吹新冠原地爆炸灭亡了吗?试试新病毒再来讨论下。
这个新病毒还需要再观察一下什么情况,不用着急,但从整体上看,全世界防疫只有中国是有优势的。
推一下沙盘。
如果疫情真的明年夏天在全球收缓,其实对中国是很不利的,所有的压力都会重回到中国,搞不好就容易乱,这个很敏感也不想再说了,前面五十多篇疫情专题里有。
如果冬天再来一波疫情,刺破了新冠“大号流感”的谎言,那欧美整个国运就是往下走了,我们会有更多的选择,也会坚持更长的时间再考虑放开国门。
如果疫情突然没了,那最受益的也是中国,相当于整个疫情“无伤”,但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的经济比较麻烦,八月写过《下半年经济挺困难》,未来三个月也不会特别好,但美国的经济是往上走的,而且“去中国化”的产业链也在慢慢组建,疫情后半段对我们是不利的。
你会发现,有的国家是大张旗鼓,有的国家是偷偷摸摸在跟中国断往来。美国已经跟主要盟友分别谈话,要求断绝与中俄的贸易往来。
我们自己可能感觉:离开中国怎么可能?但事实是,虽然难,但也没什么多不可能的事,起码可以脱一半对吧,这个大趋势是朝脱的方向走的,具体的情况要看美国的处境。
所以,当前,如果美国不好,我们还能稍微好过一点。
如果美国很好,我们就只能更内卷,大家没感觉现在各方面都在卷吗?压力越来越大吗?因为蛋糕小了,不光我们,欧美也一样。
这三个月的情况如何,决定了明年的整体形势,目前为止,我们也都在做准备,各方面的准备都做得很好。
最后,再说一下国家目前的形势。
我们看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要盯着某件事本身,而是要退后几步看整个的形势。
虽然我平时写东西提的问题比较多,但目的是希望好的能“更好”,这并不代表整体的局面情况。
从整个大变局的情况来说,虽然我们也遇到很多事,但在两年来的大棋局里,中国是“完胜”
从政治层面,我们的稳定度越来越高,凝聚力越来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世界说第二没人能说第一。
从经济层面,在主要经济体里,中国就算不是一枝独秀那也是出类拔萃,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比绝大多数国家都强,美国的经济是印钞印出来的,耍流氓没办法,但马上美元回流,我们一定是损失最小的。
从发展层面,卡脖子之后,我们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积累——爆发”期,加以时日,一定会有春笋般的收获,虽然离美国还有距离,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无论是中美会晤还是马上美国要对我们取消关税,那正是说明我们走的路都对了,美国想谈,就说明是实在逼得没办法了,所以才上蹿下跳的。
在中国复兴的整个阶段中,问题肯定会很多,大发展的红利期结束了,所以明显会感觉到收缩和偏紧,人口、深化改革的阻力,都会让我们每天都会感到喘不过气,但整体上,中国是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熬过这几年,就是拨云见日。
很多时候,运来的时候是挡都挡不住的,但前提是必须做好迸发的准备,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道理都是一样的。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运气也不会眷顾你的。
现在西方应该害怕的是,这个新毒株,对以前得过新冠的患者,会不会具有重复易感染的能力。
也就是说,美国新冠感染人数已经接近5千万的情况下,这些感染患者再次遇到新毒株的感染率又是多少。
不会与普通人一样吧!
而且,光是美国五千万感染人数的后遗症,又有多少是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且如果再次感染了新毒株,以前的后遗症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加严重。
前阵,一堆人在那吹嘘西方的“共存”模式。
那时我就觉得那些人就是在说疯话,新冠到现在都一直属于高变异期,也没见到有任何有稳定的迹象。如果因此贸然跑去“共存”,无异于养蛊。
德尔塔是那样养出来的。
现在南非发现的新毒株,又一次佐证。
而这大概率还不是新冠的最终形态。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新毒株,继续养蛊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子。毕竟现在新毒株说是遇到艾滋病后变异,那么万一新毒株遇到自然界的其他厉害病毒,转而又成为中间的传播宿主,那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
人类对新冠的理解,还有太多未知,可一堆人就开始鼓吹着与新冠“共存”,这真的是属于无知者无畏啊!
就像是让人类与温室效应“共存”,无知者也是永远短视。
属于现在没恶化,就不用怕的短视行为。
因此我一直说,不能过早的放弃治疗,选择躺平的“共存”,而是应该握有主动,选择有主动性的去“控存”,控制住病毒的传播,最大限度的拖延病毒的再次变异可能。
只有保证病毒的长时间可控性,让病毒不至于有变异的可能性,或者尽量的做到延长病毒的再次变异时间,那么我们起码现行研究出来的药物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我们研究出来的药物,不至于因病毒的快速变异而失效。最差我们应该做到,延长病毒可能变异的时间,让随之研究出来的药物,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最大的治疗效果。
那么人类才算是渐渐的握有主动权。
真的不指望西方能够去清零,但也希望西方别再鼓吹什么放弃治疗的“共存”模式,而是应该起码的做到长时间的“控存”,至少也应该做到不要去主动养蛊,进而才能减缓新冠再次变异的可能。
新冠疫情首先是经济战,其次是舆论战,最后才是医学战。
一.新冠疫情揭露了全球化掩盖下的新殖民主义
疫情之前,全球经济粉饰太平的假象(比如大片全球同步上映,游戏全球同步发售)让人误以为盛世降临。
疫情一来,血淋淋的现实(比如印度人吸不上氧气,非洲人缺医少药)却教育大家,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
所谓的“全球化”,只不过是华丽面纱下掩盖的新殖民主义。虽然剥削方式有所改变与缓和,但广大发展中世界依然只能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劳动力来源地,矛盾集散地,意识形态控制地,代价转嫁地。
二.发达国家的“抗疫”从来都是围绕着维持新殖民主义这唯一的核心
大家最近这两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论调是“回到疫情之前”,“恢复正常生活”。
但凭心而论,疫情前的生活就真的正常吗?
疫情之前就买得起房生得起娃了?就没有996了?日本就不老龄化了?非洲人就不得艾滋了?叙利亚人就不死于非命了?
还有,评论区有朋友认为,我这是偷换概念上纲上线。有人说了,老百姓只不过想要不戴口罩,自由出行的正常,何必扯上996?
我不同意那种观点。因为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996之类代表着旧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正是这些旧事物有利于病毒而不利于人类社会(比如996既增加人员聚集风险又搞垮身体,你说这是有利于病毒扩散疫情还是有利于控制疫情?),大家才迟迟无法摘掉口罩。你只看到过去不戴口罩,自由行,却没看到这种看似正常的表象下面掩盖的不正常和隐患。
而要想摘掉口罩恢复自由,不是靠回到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趁此建立新秩序,新方式。如果只是立足于不戴口罩之类的自由,而不去变革某些本身就不合理的事物,就跟“反贪官不反皇帝”似的,是不彻底的。而这种不彻底,不仅导致本次疫情延绵不绝,更无法应对以后再次发生类似威胁,反倒会一直无法摘掉口罩。
可见,这种所谓的“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根本也不正常。这不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正常,而是新殖民主义体系维持现状的正常。只不过顺势把这口黑锅扣到疫情头上了。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一战期间,他们就巴不得打完仗“恢复世界秩序”。
二战期间,还是做着“回到过去好日子”的美梦。
而疫情作为人类对抗病毒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又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明明学习中国的清零政策是可以对抗疫情的,但他们偏不学。因为他们压根不具备中国的这套政治(民主集中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体制,要想模仿中国抗疫模式,不可避免要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这又与新殖民主义体系是矛盾的。所以,他们所有的措施,全都建立在维持新殖民主义“高流通,高杠杆,高强度,高消耗,高利润”的经济模式,而绝不会学习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除非别无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疫情首先是经济战。迄今为止,不同抗疫路线体现出了不同的经济模式,经济诉求,经济标准。
类似的例子仍然在历史上找得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国家拼命都要保住统治阶级的王位。等到打完了,王冠甚至人头都掉了一地,这下老实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先采取新体制(比如苏联搞社会主义,美国搞罗斯福新政)的,战后荣升超级大国宝座,划地盘,立规矩。保守拖延(比如英法搞绥靖)的,旧殖民体系裂解,退居二线。最落后最反革命的(比如德日),战败清算。
三.基于上述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然有所差异,必然导致舆论层面的矛盾斗争
同样是疫情,初期武汉先发现,就被叫做“武汉病毒”,他们自己养出贝塔,德尔塔等等一堆蛊王,就偏不叫“欧洲病毒”,“印度病毒”了。
武汉疫情期间出现伤亡,就叫“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代的一粒沙,满地无主手机。国外动辄病死几十万,就叫“死亡率不超过1%,大号流感”。
中国有老年患者病亡,就叫“人权悲剧”,外国病死那么多,就叫“反正死的都是老人,还都有基础病,正好减轻社会负担,清除低端人口,年轻人死亡率低就没事”。
再到关于“清零”与“共存”的争论。
双标至此,无耻之极。
为了维护新殖民主义体系的画皮不被扯破,就必须继续麻痹世界人民粉饰太平。而为了麻痹大家,舆论上就必须有所倾向。
从“批评过度防疫”,到“维持经济运转”,到“疫苗和特效药带来乐观预期,毕其功于一役”,到“共存”,全都是这种倾向性的体现。说一千道一万,无非都是“新殖民主义体系的世道变不得”的本质。
疫情中的舆论战,堪称杀人不见血。若是听信谗言误入歧途,惨烈后果不亚于和平演变。
四.应对疫情的最好办法是基于中国前期打出的局部优势,作出更深刻的战略转变和规划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毛选》中的一篇文章:
常凯申校长鼓励己方阵营,说我们打得这么艰难,又是征兵难,又是经济难,赤匪应该也难,应该也快撑不住了。
而教员开嘲讽说,不,我们不难。我们搞了土改,大家干劲可高了,征兵不难,都抢着上。经济也不难,不断有小车往前线推。
这就叫“夏虫不可以语冰”。
你站在新殖民主义体系的立场,肯定是觉得抗疫千难万难,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干不得,有违祖宗成法,那个也干不得,动摇根本。
但是,你要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则耳目一新,觉得这也有办法,那也可以努力。
凭良心说,我们不是不承认有困难和代价。但关键是要理性客观看待。
比如说,一是我前文说过的,有些困难本来就是新殖民主义体系自身导致的,疫情只不过是使之更快更彻底暴露,这口黑锅扣不到别人头上。
二是,如果我们找准道路和方式,困难可以克服,代价可以尽量控制:
五.以疫情为契机,改变当前的生活和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和损耗
比如,以我所在的律师行业为例,我们早就开通了网络立案平台。线上就能完成立案,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此外,我们还有网上开庭,网络会议系统(我一个破产案件的债权人会议就是通过网络会议完成的)。还有的事务所改变立案工作模式(整个事务所指定安排固定的两三个人出外勤办事,减少其他人的流动),这些都是既保经济(做事),又保安全的措施。只不过,很多类似的措施需要常态化,全面推广。惠及更多的群体和行业。想象一下,当初南京禄口机场,要是保洁是通过遥控机器人做卫生,而不是肉身赴现场,是不是就能避免那一波疫情?再想想,假如能及时出台针对疫情的扶持措施(如减免税费,清理债务,减轻负担,财政倾斜,业务支持),大家是不是对防控措施也就没那么多怨气?也会减少很多乱象?
探索和改变新的经济与生活模式,是可以切实解决不少问题的。甚至于,这种改变本身就蕴含着商机,能带来新的发展方向,领域和经济增长点。
前两年有个话题很热门,叫“军民融合”(以前还讲过“平战结合”)。如果能通过这次应对疫情的实践,建立起一套这样的体制,也不失为一种进步。毕竟,即便这次疫情侥幸过关,那下次呢?下下次呢?人类还经得起几次?何不借此挖翻新殖民主义体系的墙脚,代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然,我也理解,这种决策很难下。毕竟,大家不知道疫情会如何进展。但是,基于当前局势,还是建议要有些前瞻性和敏感性。
该着手准备跟旧时代告别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