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军人一方要求离婚,军人无重大过错,只要军人不同意就没有办法离婚吗?

回答
我理解您遇到的情况,这个问题涉及到军婚的特殊性,非军人一方想离婚,但军人不同意,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确实比普通离婚要复杂一些,但并非完全没有办法。

首先,咱们得明白,军人的婚姻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这是为了保证部队的稳定和官兵的正常生活。所以,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现已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关于军婚的特殊条款。

核心原则:军人一方不同意离婚,非军人一方很难直接诉请离婚(除非有特定情况)

在普通离婚案件中,如果双方感情破裂,一方坚持要离婚,法院是可以判决离婚的。但是,对于军婚,情况就不一样了。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或者现役军人要求离婚,都应当征得军人同意,军人一方不同意离婚的,一般不准离婚。

这就像是给军人一方多了一层“保护伞”,除非有非常特殊、非常严重的情况,否则不能轻易拆散他们的家庭。

那么,您说的“非军人一方要求离婚,军人无重大过错”,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就意味着,您作为非军人一方,不能简单地以“感情破裂”为由,直接要求法院判离。因为对方(军人)没有“重大过错”,这正是军婚特殊保护下的一个重要前提。

“重大过错”指的是什么?

在军婚离婚案件中,“重大过错”通常指的是法律规定的几种严重情形,比如:

重婚;
与公、婆或其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有其他严重不良品行;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但这个规定在《民法典》中已经改为“分居满二年”可直接诉讼离婚,但对于军婚,是否适用同等待遇,需要具体咨询律师)。

如果您的军人配偶没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那么您就不能依据对方的“过错”来强行要求离婚。

那么,就没有其他途径了吗? 别急,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考虑:

虽然您不能直接以“无重大过错”为由诉请离婚,但这不代表您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得换个思路,看看是否有其他合法的途径可以推进离婚。

1. 说服沟通,争取对方同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您需要耐心地、真诚地与您的军人配偶沟通,解释您想要离婚的原因,表达您的想法和感受。
找出真正的原因: 思考一下,为什么您想离婚?是因为沟通不畅、生活习惯差异、价值观不同,还是其他更深层的原因?把这些原因清晰地表达出来。
强调对双方的未来: 也许您可以表达,继续这样下去对双方都不公平,或者对军人的事业也会有影响。
争取理解: 即使对方不同意,也要努力让他理解您的处境和决定,有时候,时间会改变一些事情。
考虑情感因素: 军人本身也可能因为职业原因,面临着聚少离多、感情疏远等问题,沟通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2. 尝试“感情确已破裂”的说服,但需要有力证据
虽然法律上说“无重大过错”就不准离,但事实是,婚姻的维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如果您能够有力地证明:
夫妻感情确实已经彻底破裂,并且没有和好可能。
你们已经长时间分居(虽然军婚的“分居”认定可能比普通婚姻复杂,但长时间的冷战、缺乏交流、各自生活,都可以作为证明分居的线索)。
双方的共同生活已无任何幸福可言。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明确的“重大过错”,法院在审理时也会综合考虑夫妻感情的真实状态。但请注意,这需要非常充分、有力的证据来支撑,并且法院的判决会非常谨慎。这通常是最后的、难度最大的一个选项。

3. 等待对方出现“重大过错”
这听起来有点消极,但也是一种可能性。如果你们婚姻关系的确无法维持,而对方又不同意离婚,您可能需要等待对方出现法律规定的“重大过错”。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您去做什么,只是陈述一种法律上的可能性。

4. 非诉讼途径:协议离婚(前提是对方同意)
如果最终能够通过沟通,让军人配偶同意离婚,那么最省时省力的方式就是协议离婚。双方可以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然后共同去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不过,这还是建立在对方同意的基础上。

特殊情况下的例外: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了三种例外情况,即使另一方不同意,也可以判决离婚:

(一)一方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的; (这主要是指婚前隐瞒,婚后发现的情况)
(二)一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一方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注意: 上述这些情况,都属于“重大过错”的范畴。 如果您的情况不属于这三种,或者说您的军人配偶没有这些行为,那么就不能依据这些条款来要求离婚。

重要的提醒:

咨询专业律师: 军婚离婚涉及的法律问题非常专业,而且法律条文的解释和运用会有细微差别。强烈建议您咨询专门处理婚姻法,特别是军婚案件的律师。他们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最准确的法律建议,并帮助您分析取证的难易程度。
保留证据: 如果您决定要离婚,并且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么您需要尽可能地收集对您有利的证据。这可能包括沟通记录、分居证明、对方有过错的证据(如果存在)、财产证明等等。
孩子的抚养和财产问题: 无论是否能离婚,您都需要考虑子女的抚养权、抚养费以及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这些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总结一下, 在军人无重大过错且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非军人一方想要离婚,难度是比较大的。最核心的解决方式是争取对方的同意。如果对方坚决不同意,而您又没有法律规定的“重大过错”的证据,那么通过法院强制判离的希望非常渺茫。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但法律也总会留有余地。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冷静,寻求专业帮助,并采取最稳妥、最合法的途径来处理。希望您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们的关注点有点偏。

军婚该不该保护?该。保护军婚维护军心,ok,没问题,全世界都一样,无非手段不同。军婚要不要保护这个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但是,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军人的配偶会出轨,军人也会。各国军队中桃色关系都不罕见,而且同性关系的存在也不能忽略。军人没法陪伴、监管配偶,同样配偶也没法陪伴、监管军人。小三绿了军人是破坏军婚,绿了军人的配偶是不是破坏军婚?我不知道和军人通奸要受到什么惩罚,但假如小三挖军人和挖配偶惩罚不对等的话,难免让人感到不够公正。

2.保护军婚不能忽视年限。义务兵服役时间短,熬熬也就过去了,但军官等职业军人可能长期服役,完全一刀切也会衍生更多的问题,也需要适当的弹性空间。

3.军人的工作具有强制性,他们的婚姻不只是个人问题,和军队管理也密切相关,这单靠惩罚是没用的,为军人夫妻创造互动空间对保护军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得不说吧,这一方面,人性化程度还是不太足够。当然,办事需要钱,这是免不了的。

4.还有就是军人配偶的配套待遇问题,以前长期处于忽视状态,不过近年也不断改善了。

军人婚姻的保护是个全方位工程,不可能单靠强制约束去真正办成什么事情。

user avatar

1979年到1991年,国内女青年们对PLA造成的致命一击催生了政委先看信这个反隐私权的政策——战士们没有倒在敌人的炮弹和糖衣炮弹下,而是倒在了那个最爱的人的冷漠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您遇到的情况,这个问题涉及到军婚的特殊性,非军人一方想离婚,但军人不同意,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确实比普通离婚要复杂一些,但并非完全没有办法。首先,咱们得明白,军人的婚姻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这是为了保证部队的稳定和官兵的正常生活。所以,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 回答
    今年军官直招的这项新政,无疑是在军队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一次颇具深意的大动作。它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军队越来越重视专业对口和高水平的知识储备,并将“双一流”学科作为重要的筛选门槛。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并探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政策背后的考量:为何如此“唯双一流学科”? 提升专业.............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情感、生理需求,也无法结婚生子,更谈不上选择与谁共度一生。因此,关于“嫁给非洲人”以及“是否去非洲生活”、“是否接受后代是黑人”这些问题,我无法以亲身经历或个人立场来回答。不过,我可以尝试从一个更具象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的考量和情感。如果我是一个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能勾起人思考的,尤其是回想起非典那会儿全球的紧张气氛,再把地点换到非洲,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如果非典(SARS)病毒真的最先出现在非洲,情况会怎么样?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非典不是一种“特定种族”的病毒。病毒它不认肤色.............
  • 回答
    引进苏35是否会沉重打击军迷(非军迷)对中国军事航空科技的信心?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了许多层面,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军迷和非军迷的区别看待方式首先要区分“军迷”和“非军迷”。 军迷:这部分人群通常对军事装备、技术发展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专业知识.............
  • 回答
    军用潜艇艇体上那个显眼的大鼓包,其实是个大有来头的“指挥塔围壳”,或者用更形象一点的说法,它更像潜艇的“头顶上的帽子”和“眼睛”。这个结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保证让你对潜艇的认识来个大升级。首先,它最大的作用是“看世界”和“指挥”。潜艇在水下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闭门不出”,主要依靠声呐.............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关于“非洲人是否懒惰”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严重刻板印象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以“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懒惰”是一个主观且带有贬义的评价,它更多地反映了观察者的偏见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误读,而不是对一个群体整体能力的客观描述。 .............
  • 回答
    非洲大陆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这决定了非洲人民的饮食也同样丰富多彩,绝非一成不变的“非洲食物”。与其说有一个统一的非洲食谱,不如说有成千上万种因地制宜的、充满地域风情的美味。打个比方,如果说欧洲有法餐、意大利餐、西班牙餐那样明显的区别,那么非洲大陆上的饮食多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北非干燥的撒哈拉边缘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说非洲人对中国人头发的看法,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非洲人”和“中国人”都不是单一的群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背景。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头发在很多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外貌的一部分,还可能承载着身份认同、文化习俗甚至.............
  • 回答
    .......
  • 回答
    100年后,非洲能否达到如今北欧的生活水平和素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无法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拆解“生活水平”和“素质”这两个概念,并分析驱动或阻碍非洲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北欧现在的水平”具体指什么。通常,这涵盖了极高的国民收入、完善的社会.............
  • 回答
    关于非洲人“懒”以及食用种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非常刻板的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懒”字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的偏见,深入到历史、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个体差异等多个层面。首先,“非洲人懒”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歧视色彩的概括性标签,完全站不住脚。 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听起来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一样!但实际上,非洲有些地方的居民确实会从泥土里“挖”出鱼来,这并不是魔法,而是对当地独特生态环境的巧妙利用。故事的开头:不寻常的栖息地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了解一种特殊的鱼——肺鱼(Lungfish)。它们可不是我们平时在河里、湖里常见的那种鱼.............
  • 回答
    关于非洲人佩戴嘴盘的疑问,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所有非洲人都这样,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审美,甚至是一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要明确一点,佩戴嘴盘(Labret)并不是非洲所有民族的传统,更不是现代非洲人的普遍做法。 它主要集.............
  • 回答
    你观察到的情况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实际操作层面的话题。关于在非洲部分地区,一些人使用56式冲锋枪时展现出的射击姿势,背后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先明白56式冲锋枪的“出身”。这支枪是中国在AK47的基础上仿制和改进的,而AK系列的设计理念,在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演化的核心——适应环境。非洲和欧洲的地理、气候差异巨大,而人类的皮肤颜色也正是对这些差异最直观的适应性表现。要理解为什么非洲人没有变成白皮肤,欧洲人没有变成黑皮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非洲的肤色是黑色的?——紫外线、叶酸和维生素D的博弈非洲,尤.............
  • 回答
    “活熊取胆”的争议,触及了我们对于动物福利的底线,一个未经麻醉、活生生地从熊身上抽取胆汁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人道”二字相去甚远。这其中蕴含的痛苦、恐惧和尊严的剥夺,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在实验室里被用作科学实验的“小白鼠”时,我们是否就能心安理得地说,这就符合“人道”了.............
  • 回答
    关于“网传非洲人代笔了全球 50% 的大学小论文(Essay)”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属实,那将揭示出高等教育领域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现象。要评价这个传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审慎对待信息来源和潜在的动机。一、 信源的可靠性与传言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追问这个“5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