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9岁孩子听不懂别人的玩笑话?老喜欢较真,有什么办法改善吗?

回答
九岁的孩子,正处在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和大人不一样,所以有时候听不懂玩笑话,甚至较真,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你想想,我们大人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把一些话当真? 这不是说孩子笨,而是他们的大脑还在努力学习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信号。玩笑话里常常包含着一些“潜台词”,需要孩子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语境,甚至是说话人的意图。比如,一个夸张的说法,大人一听就知道是开玩笑,但九岁的孩子可能就觉得“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他们更倾向于理解字面意思。

他们之所以较真,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和逻辑体系。当遇到和他们现有认知不符的事情时,他们就会想要弄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就会刨根问底。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求知欲,但如果用在处理玩笑上,就显得有些“死板”了。

那怎么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参与到玩笑的乐趣中呢?

首先,别着急,耐心是关键。当孩子不理解玩笑时,不要立刻说“你怎么这么傻”或者“你就不能开开玩笑吗”。试着给他们解释一下,但要用他们能懂的语言。比如,如果朋友开玩笑说“你今天长了两米高”,你可以温和地说:“你看,这不太可能,是吧?他这样说,是想说你今天看起来特别精神、特别棒,是把你夸张地说了一下,让你笑一笑。” 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玩笑的“夸张”和“幽默”的成分。

其次,多给孩子创造体验玩笑的真实场景。在家庭聚会、朋友玩耍的时候,你也可以主动讲一些比较温和、容易理解的笑话,然后自己先表现出开心的样子。让孩子看到,开玩笑是能带来快乐的。当孩子尝试着说一些不太完美的玩笑时,即使不好笑,你也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比如“嗯,你想讲个笑话,真棒!”或者“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在逗我笑,对不对?” 这种鼓励很重要,能让他们更愿意尝试。

一些“引导式”的玩笑。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你可以试着对孩子说一些“小玩笑”,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假装很惊讶地说:“哇,你今天吃的鸡腿怎么这么小啊?是不是被谁偷走了?” 然后看到孩子的反应,再告诉他:“逗你玩呢!你的鸡腿明明很大!” 这样,孩子就能在互动中学习如何识别和回应玩笑。

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幽默”的边界。不是所有的玩笑都适合开,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开玩笑。你可以教导他们,当我们说一些可能引起别人不舒服的玩笑时,要学会察言观色,如果看到对方不太开心,就要及时停止,并表达歉意。这其实也是在教他们情商和人际交往的智慧。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强求。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发展节奏都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认真,喜欢按部就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改变他们原本的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懂得其中的乐趣。现在多一些耐心和理解,未来你会看到他们更自信、更开朗地享受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玩笑和恶作剧,通过扭曲社交反射,来获得乐趣。

这非常不道德。

大人对未成年儿童开玩笑,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会有以下后果:

1,导致孩子对道德的认知是功利的,遵守道德和规矩的原因是,遵守了有好处,不遵守倒霉;进而可能导致成年后,由于功利化道德引发焦虑症、间歇性自我谴责、抑郁症。

2,可能导致孩子对环境中恶意的不敏感,因为孩子分不清语言攻击和开玩笑,如果经常被开玩笑,那么成年后遇到语言攻击就会迟钝和丧失警惕心。

3,使孩子潜意识中,植入“只要出发点不是恶意”,做什么怎么影响别人都是正当的,这可能会发展为恶作剧心理,和习惯性心理凌虐周围弱者的施虐性格。

4,开玩笑后,孩子没懂,大人嘲笑式的解释,有可能导致孩子默认自己很蠢。

以上。

我个人认为,让儿童适应大人的玩笑,跟逼着孩子缠裹脚布,性质是一样的。

题主你看着办吧。

user avatar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