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话里文读是什么意思?

回答
上海话里的“文读”,简而言之,就是受到书面语影响而产生的读音。它和咱们平时口语里说的大白话(或者叫“白读”)是相对的。

你想想看,咱们平时说话,都是顺着感觉走,怎么顺口怎么来,有时候会省略一些音,或者把字的发音变得更简单、更口语化。这就是白读。

而文读呢,就像是把书本上看到的字,按照一套更规范、更“文气”的发音规则给念出来。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古汉语和当时的官话系统。以前识字的人不多,读过书的人说话,自然就会带点书卷气,这种书卷气就体现在文读上了。

文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

这主要跟上海话的历史演变和受到的外部影响有关系。上海话属于吴语,吴语本身就有它一套发音系统。但是呢,上海作为江南地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很早就受到了北方官话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

1. 科举制度的遗留影响: 过去,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考试是用官话来判卷、来读的。当他们回到家乡,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人也接受了教育,就会把这种官话的读音方式带回方言里。这部分读音经过长期的演变,就成了上海话里的文读。
2. 书面语的直接作用: 书本上的字,尤其是那些比较古老、比较书面的词汇,在口语中可能已经简化了发音,但文读却保留了更接近古音或官话的读音。比如,很多词语在日常对话里会念得很“含糊”,但在正式场合或者读书的时候,就会用文读来念,听起来就比较清晰、比较有韵味。
3. 社会阶层的区分: 在过去,识字和不识字是明显的社会阶层区分。文读的发音往往被认为是比较“雅”的、有文化的读法,所以一些讲究身份和文化的人,在一些场合会更倾向于使用文读。

文读和白读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发音。具体来说,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母和韵母的保留程度: 有些字在白读时,声母或韵母会发生变化,甚至丢失。而文读则会尽量保留更完整的发音。
声调的运用: 虽然上海话有自己的声调系统,但在文读和白读之间,同一个字在不同读法下,声调也可能略有差异,或者说文读的声调更贴近某种“标准”。
词汇的来源: 很多文读字本身就来源于比较书面化的词语,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才会使用的词语。

举个例子,这样理解更直观:

咱们就拿“好”字来说。

白读: 平时咱们说“伊霍个”,这里的“好”读得比较“豁”。
文读: 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读一些书面语的时候,这个“好”字可能会被念成接近“郝”的音。再比如,“你好”,普通话说“ni hao”,上海话的文读也更接近这个“hao”的发音,而不是白读时那种比较随意的感觉。

再比如“见”字:

白读: “来看一眼”,念“来看一眼”。
文读: “看见”,如果按文读,可能会接近“砍”。不过这个例子可能不是特别典型,因为上海话的文读和白读很多时候是很微妙的差异。

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可能是一些表示动作的词:

“走”字:白读时可能比较简单,但如果是在“行走”这样书面化的词语里,文读会更接近一个完整读音。
“吃”字:白读时可能很随意,但如果涉及到一些稍微正式的词汇,文读可能会保留更完整的发音。

现在上海话的文读还有多大影响力?

坦白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对文读的感知和使用都在减少。现在说上海话,更多的是一种日常交流,大家更习惯用白读的方式。

但是,文读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老一辈的上海人那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唱上海评弹、说上海方言的相声,或者一些比较正式的朗读中,你还是能听到文读的影子。它就像是上海话里面隐藏的一条脉络,承载着一部分历史和文化信息。

总的来说,上海话的文读就是一种受书面语影响、更规范、更接近古音或官话的发音方式,它是上海话丰富性的一部分,也是了解上海语言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虽然现在用得少了,但它依然是上海话里一个有趣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大

大(da)学,大(du)人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人」读作 ɲiŋ。

但你又不能把「人民广场」读成 ɲiŋ-miŋ-kwaŋ-zaŋ。那样太怪了(←不是我觉得)。要读 zəŋ-。这个音是为了让「人」字听起来像官话一点而发明的。

「人」的文读就是 zəŋ。

什么时候用文读……多听就好了(←我也不全知道),概括成「专名用文读」也不完全准确。如果一个字实在想不起来有听过文读的话那就无论如何都白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