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985定向选调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985定向选调生,这几个字拆开来看,似乎代表着光环、荣誉,还有一条别人眼中的“康庄大道”。但真正踏入这条路,体验绝不是几个标签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未知数的旅程,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也有别人羡慕不来的风景。

从“高高在上”到“脚踏实地”的转变:

首先,得承认,985定向选调生自带一种“优越感”或者说“被寄予厚望”的底色。毕竟,能通过层层筛选,成为那些在校园里被奉为“天之骄子”的定向选调生,本身就证明了你的优秀。刚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都还在为一份体面的工作焦虑,而你已经有了明确的去向,甚至是被认为是大材小用、屈才了。这种感觉很奇妙,像是提前拿到了人生剧本的金手指。

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现实的泥土拍打得粉碎。尤其是当你深入基层,真正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学校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你可能在学校里是叱咤风云的辩论赛冠军,但在单位里,却可能为一个报表的数据反复核对,或者为一个通知文件的格式纠结半天。

最开始,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落差感。你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些技能,在基层工作中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周围的同事,很多都没有你这样的名校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你缺乏的基层经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你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你抓耳挠腮的难题,找不到解决的头绪,这时候,学校里教你的一切仿佛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理论。

“上面”的期望与“下面”的现实:

定向选调生的身份,意味着组织对你的期望值很高。你会被赋予一些重要的任务,或者被安排在一些核心的岗位上。这既是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你感觉自己好像被架在了“高位”,别人都在等着看你的表现。

然而,基层的工作往往是繁琐而琐碎的。你可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鸡毛蒜皮到关乎民生的大事。你可能要跑腿,要办证,要协调各方关系。很多时候,你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机会施展所谓的“大才”,更多的是在重复性的劳动中摸索前进。

这种“上面”的期望与“下面”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是每个定向选调生都要经历的考验。你可能会感到迷茫,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你会看到一些更年长的同事,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学历,但凭借多年的经验,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而你却还在磕磕绊绊。

人际关系的挑战:

体制内的人际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为一个“空降兵”,尤其是名校定向选调生,你可能会面临一些微妙的目光和评价。有的人会觉得你运气好,有的人会觉得你能力强,也有的人会暗暗地把你当成“潜在的竞争对手”。

你需要学会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集体,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比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要复杂得多。你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孤傲或者格格不入。

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推进,并不是靠你有多么出色的能力,而是靠你的人脉和沟通协调能力。这种现实,对于习惯了在学术上“单打独斗”的优秀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你可能需要放下曾经的一些清高,学会更加圆融和务实。

成长的阵痛与蜕变: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定向选调生的经历,无疑是一场快速成长的“炼狱”。你会被迫走出舒适区,被迫学习那些你在学校里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你会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学习如何应对,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你开始学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细节中。你开始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抓住重点。

你也会看到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看到那些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会让你肃然起敬。你也会遇到一些让你真心想要帮助的人,看到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够给别人带来改变,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你开始理解,真正的“能力”,不只是学习成绩有多好,而是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发挥作用。你不再仅仅是那个拥有985光环的学生,而是那个正在基层岗位上努力成长的年轻人。

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内心的坚持:

不可否认,985定向选调生这条路,在别人看来是“稳定”和“有前途”的。但对于亲历者而言,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你不知道未来的晋升路径会是怎样的,不知道自己能否在体制内实现自己的抱负。

你会看到一些同学选择了辞职创业,选择了出国深造,选择了进入更具挑战性的行业。他们的选择,有时也会让你产生动摇。你会在内心中反复拷问自己,这条路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但同时,你也会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你被赋予了这份机会,被寄予了这份期望,你不能轻易放弃。你开始学会在内心的迷茫和外在的压力中寻找平衡,开始坚守自己的初心,并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总的来说,985定向选调生的体验,是一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熔炉的洗礼。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它有你需要承受的压力,有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更有你能在其中收获的成长、蜕变和对社会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段充满挑战但又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这段经历,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成熟、更坚韧、也更有力量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标题应该叫做:《我在基层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母猪产后护理的那些日子》;或者《关于这个第一书记干成这样还能上电视我是真没想到这件事情》。

当选调生的这些年,我前前后后换过七八个岗位,有过许多不同的工作体验——在闲的抠脚的科室练习过摸鱼技巧;在996的办公室天天写材料写到头秃;在执法部门冒着生命危险与非法采砂斗智斗勇;在项目建设部门钻隧洞,绑钢筋,打混凝土——体验珍贵的提桶跑路生活。

但所有这些经历中,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还是在贫困村当第一书记的那两年时光。可以说,这两年的时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真正体察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发现了隐藏在劳动人民朴素衣着下的可爱和赤诚,也让我从一介学生真正成长成为一名干部。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受益至今,所以我决定将它记录下来。

一、初到基层的懵逼和困惑。

得知将被下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我是懵逼的。因为当时的精准扶贫工作还远未像现在这样搞得如火如荼,甚至连“精准扶贫”这个词,都才刚刚被提出来没多久。扶贫向来是个苦差事——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这次轮到了我这个没有背景的萌新。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我任第一书记以后,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被提到国家政策的高度,让第一书记的含金量陡然上升,也算给了我一个机会,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村上开会时的情形,也是我第一次以所谓“市上领导”的身份参加这样的基层会议。

初到会场,我心里是懵逼的——喧闹嘈杂的村委会、襁褓里哭闹的婴儿、上蹿下跳的熊孩子、当场喂奶的妇女、大声开着荤笑话的村民还有断了一根手指,表情冷峻,看来就非常“社会”的村支书(这位村支书也是个猛人,以后可以单独讲讲他的故事)。本来准备了一篇声情并茂的自我介绍的我,内心是这样的:

然而,虽然手足无措,虽然没有底气,虽然破罐子破摔,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做完了我的第一次自我介绍。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场面一度非常尴尬,至今不愿回想,算是我为(shu)数(bu)不(qing)多的黑历史之一了吧。

下面,就先来讲讲我去扶贫的这个村吧。如果要套用《权利的游戏》里面的命名梗来概括,就是:

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乡·国家级贫困村;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村。

  • 所以说,我面临的困难大致是这样的:
  • 路途偏远——首先,从市里坐四个小时的汽车颠簸到县城;然后,再从县城坐1个小时的大巴到乡政府(那种人畜混坐,你前面可能是鸡/鸭/鹅/猪的乡镇大巴车);随后,从乡政府开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村委会;最后,从村委会到最远的村小组,需要再开车1小时,再走路1-3小时不等——因为有两个组那时候还没有通公路,没办法开车,只能步行翻山越岭。当时,进村入户走访,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还没回是常事。往返城镇和各村的道路,往往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每天上班的旅途可以说是非常刺激了。到了夏天,山洪、泥石流、滚石、路面塌陷频发,我就有遭遇落石,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亲身经历。
  • 居住条件——我住在乡政府安排的宿舍,是一间很久没有人住过的屋子。搬进去第一天,就从床底下爬出一条将近20厘米长的蜈蚣,被我淡(hai)定(pa)的扔掉了。至于耗子蚂蚁什么的,都算小场面,再正常不过了。整体环境非常潮湿,有多潮湿呢——到了夏天,床垫上竟然长出了蘑菇(我后来还和另一个第一书记讨论过这种蘑菇能不能吃,要怎么吃),墙壁上还长了一片青苔。后来,即便是夏天,我都不得不开着电热毯,否则根本潮湿的睡不着。房间的风水也很好,窗口正对一片坟山,晚上偶尔还能看见鬼火莹莹,可以说相当幽静和舒适了。
  • 工作环境——我大部分时候在走村入户,或者在村委会办公,不过在乡政府也有一间共享办公室:基本天天都挤满了办事群众,烟雾弥漫,声音嘈杂;抽烟的,喝酒的,随地吐痰的,满嘴脏话的,酒后闹事的,暴力上访的,耍赖撒泼的,在这里,你能见识到真正的众生相。我之前村里有一位热心村民——每次喝醉酒后都会给我打电话“聊心事”,每次都是半夜,一聊就是一个小时,让我感觉像和女友每天固定通话一样折磨。

开完见面会,我来到乡上安排的宿舍,躺在潮湿的床上,望着旁边的生态墙壁——看起来倒是很环保。耳边又回响起村干部们的窃窃私语——“弄一个啥子高材生,我看就是白面书生,能做成啥子事情嘛”,我心里又是一沉。但是,又想起村支书和村干部们对我期待而又怀疑的眼神,我暗自下定决心,这个第一书记,我一定要整出个名堂来。

二、初试锋芒。

很快,一件事情改变了村民对我的看法。

原来村里有一座大桥,是连接村里四个组,大约100多户,400多人的重要交通设施。

这里顺带科普一下我国村级基层架构:我们一般熟知的政府机构,只到乡镇一级,到了村这一级,就属于“基层自治”了。有村长(村主任)——广大村民普选出来的(没错,一人一票的那种);有村支书——党员普选出来的。另外,还有纪检小组长、文书(兼职会计)等职务。一般情况下,他们同时也是党委委员,参加党支部会议。村级以下,就是村小组,也就是以前说的生产小队,大约10-30户人为一个小组,有小组长,也就是以前的生产小队长。可以说,村小组是最基层的治理单位了。

接着说桥的事儿。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座桥,在我到来之前,因为发大水,被冲倒了一座桥墩,虽然说还能用,但实际上已经成了危桥,不能够通行大车,严重影响了两岸村民的交通出行;而且,由于这座桥是附近唯一的过河渠道,每天仍旧有许多村民或步行、或骑摩托在危桥上面来来往往,非常的危险。而且,由于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这座危桥迟迟得不到修复。

得知这个情况,水利专业出身的我马上到现场查看(其实我本身专业是水利机械,不过在单位基本都在干水工建筑的活儿,边干、边学、边被骂,慢慢就会了),心里大概有了数。

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再修一个桥墩,然后加固一下桥面就好了。也就是说,设计施工等技术方面不复杂,问题主要是缺钱。我心里合计了一下,就找到村支书商量,我们决定齐头并进。于是,一方面,我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争取到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和村干部一起做现场勘查,自己做设计,画图纸,造预算,先把前期工作做起走。

后来,终于争取到了单位的资金支持,但是,钱还是差一部分。怎么办呢?于是,我就又找到了那位看起来很社会的村支书。我们俩人商量了一下,又想出了几个节约资金的办法:

一是充分动员群众。由村干部动员,发动周围群众出工出力。由于这座桥梁是附近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为了自己的出行安全和便利,积极性倒也很高,加上村支书的威望加成,我们发动起来不少附近的村民自愿来做小工,从而节省了一大笔人工费。

二是搞个“立碑募捐”。我们找到村里的一个养殖大户,好说歹说,劝这位“乡贤”捐了一部分钱,承诺修好后,在桥头立碑写他的名字;同时,也是通过村支书的关系,找到一位本村的,已经在外经商成功的建筑大老板,也是同样的方式说服他。终于,以成本价拿到了修桥所需的钢筋水泥,比市场价至少低20%,还包运输。

三是搞定原材料。本来,我们村的河滩地里有着丰富的砂石资源,粗砂细砂都有,是现成的建筑材料。但是,根据法律规定,河道采砂是要许可的,并且现在采砂权采用的都是公开分段拍卖制度,私人不能随便挖。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我突然发现,根据新修订的《四川省采砂管理办法》,可以用附近村民修建基础设施的名义,取用一定数量的砂石,如果把每个村民的量集中起来,那么就足够修桥了。于是,我赶紧和县水务局进行协商。最终,砂石钱我们也省了下来。

有了这些助力,很快,新的桥墩就立了起来。这下,村民们终于可以放心的出门了。从此,我感觉村民们看我的眼神有了一些变化。有一些民生小事或者政策问题,也会有村民主动来找我这个大学生书记。我也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中感受到了对我这个“大学生书记”的信任和尊重。

1.27的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三、母猪的产后护理。

修桥事件解决之后,除了开展日常的入户走访,我就开始琢磨产业扶贫的事情——毕竟一个地方要想脱贫致富,又要摆脱补贴依赖,又要确保不会返贫,那么,除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挣“外快”之外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搞产业扶贫,也就是现在讲的“造血式扶贫”

但是产业扶贫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搞什么产业,能不能挣钱,启动资金怎么来,村民们愿不愿意,有没有风险,赔钱了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一个个摆在我面前,让我一个头两个大。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我要是都能够带领村民致富挣钱了,那我干脆先让自己富起来不好吗?还干什么公务员啊(笑)。

然而,玩笑归玩笑,我还是决定先进行全面走访,准确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再作下一步打算。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走访不要紧,我才发现村里的情况,比我想象中还要糟糕。

一、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以前听到“劳动力流失”这句话,我还没有概念,结果到村上一走访,我才知道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有多严重——以我所在的村为例,整个村有400多户,1700多人,青壮年大约600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就有400多人。好家伙,相当于将近70%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儿。我下村走访,都很难遇到40岁以下的村民。任何产业,不管养殖还是种植,想要搞起来,都需要劳动力。这下好了,别说钱了,连人都没有,还搞什么产业呢?

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关于这个村的位置,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县城就在离市区大约四个小时车程的地方,而且没有通高速公路。而我所在的村子,离县城大概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以当时的运输水平,快递都只能到乡政府,没有办法往下送。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其中每个组到村级主干道,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两个组没有通公路。所以交通运输上存在不小的困难。交通问题为什么关键呢——无论你搞养殖还是搞种植,原材料(化肥、饲料)和产品销售的交通运输,都是很大一块成本;同时,还有时效性的问题——如果你种植蔬菜或者水果,假如没有及时的运出,那么就只能低价卖出,或者烂在地里。

三、当地市场太小。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这个县城处于一个比较偏僻的位置,算是一个断头路,不是交通枢纽。如果你想把产品运到市里面去卖,那么本身的产品成本叠加上运输的成本,完全没办法和当地的农产品竞争。也就是说考虑到交通成本的问题,你的产品只能卖到县城,远了就不行了,总的市场就只有一个县城那么大。

得出以上三点的我,其实是很沮丧的——在这里搞产业根本是不可能的嘛

不过就在这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发现,给了我灵感。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村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用砖砌的或者石头垒的猪圈。经过询问村支书,我得知:以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不过后来大家觉得打工更挣钱,青壮年大多走了,猪圈也就荒废了。看到这些猪圈,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要发展养猪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个是仔猪从哪儿来(因为仔猪卖的很贵);第二个问题就是饲料怎么解决;第三个问题就是销路怎么解决。

正好,当时村支书本来就想自己搞一个养猪合作社,来询问我的意见。我赶紧同他商量:干脆就不要搞养殖场了,搞一个母猪繁育场——以村集体的名义入一定的股份,然后把出生的仔猪免费发放给村里愿意搞养殖的人,利用他们家里的空猪圈,鼓励群众进行“仔猪代养”——由合作社提供疫苗和饲料,农户只需用自己家的猪圈代养就可以赚取补贴。最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收购,再统一对接屠宰场,批量出售。

这样成本问题、劳动力问题、销路问题都解决了。而且,以村委会名义入股,成立的畜禽养殖合作社,也是村里的集体经济,贫困户每年还能有分红,可以说两全其美。事实也证明,通过这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入问题。(这里还要说明一下,这个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村本身人口不多,每年的生猪产量不大,所以暂时不存在市场的问题。)

不过,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第一个问题,是种养殖厂的建设成本过高。要建立一个集配种、繁育等功能的种养殖厂,和一般的养猪场建设是不同的,一般养猪场保证湿度、温度、干净度就行了,其他没有要求。但是种养殖厂需要一些特殊的设施——比如母猪定位栏和仔猪保温箱。而这些设备,当时如果你直接去购买成品,是非常贵的,我记得一个定位栏当时就要卖到1000多,然而我们的预算并没有那么多。

顺便科普一下,母猪定位栏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母猪的姿态,避免母猪流产;仔猪保温箱和人类婴儿的保育箱是一个道理,主要是起到保暖、保持干燥和隔离病菌的作用。

怎么办呢?我和村上干部一起商量了许久,又咨询了当地农业局的专家。经过讨论之后,我们认为,这些装置原理简单、构造也不复杂、对于精度等技术要求也不高,所以,大家决定——发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直接从淘宝上低价购买一些相关的配件,然后自己进行改造和组装。就这样,我们搞定了定位栏和保温箱等一系列设备,最终以很低的成本把种养殖厂建了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母猪的受孕问题。大家请不要笑,让母猪受孕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因为母猪和人类不同,母猪每年的发情期是固定的,且只有很短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母猪没有成功受孕,那么就只能再等下一年——这就很亏本了;而且,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儿,还是一个体力活儿,因为你要“协助”公猪和母猪受孕——大致这么个意思,大家想一想,能明白就行。写太多怕被删了。好在,村支书的兄弟正好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兽医,在他的帮助下,最后,我们的母猪95%以上都成功受孕,并且最后都顺利生下了很多个猪宝宝,仔猪成活率100%。

第三个问题,就是“仔猪代养”模式能否成功实行。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我最担心的——万一发下去的仔猪被村民拿去卖了怎么办?或者他们不用心喂养,直接养死了或者长得重量不够怎么办?所以我们又设置了几道保险:比如把每头猪耳朵上都打上编号,这样就能确保这个猪不会被掉包;比如补贴是根据猪长的重量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你喂养的越好,猪长重量约多,你挣的钱越多;而且为了降低风险,我们还给每头猪投了保险——这个属于国家补贴,不用花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生猪养殖从怀孕到生产到产后护理的一系列的知识(狗头)。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实实在在的给村民增加了收入。看到村民们的笑脸,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这个项目刚刚完成没多久,我就离开了第一书记的岗位,但是每每想起,仍觉得心中充满成就感。

1.31 更新。

题外话:这篇文章写到现在,收到了许许多多陌生朋友的支持和肯定,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初所未曾想到的。可以说,大家的每一个点赞和评论,都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当然还有催更的各位老铁,hhh)。

写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只是单纯地想要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村支书”生涯。我看到许多年轻的朋友们,也包括一些选调生们,能够从文章中发现基层工作的意义,得到一些启发,这让我感觉在做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也有不少朋友评论或者私信,询问我辞职和读研的经历,我只能说,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写出来也不比这篇回答短。也许这篇回答完结之后,我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详述吧(好像在挖坑.hhh)。

总之,就像我回复一位朋友的评论中所说:“我是一个随性而且感性的人,有时候没什么理由,就是想趁自己年轻,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这么简单”。我从写给母校的“选调回音”栏目的稿子中摘了一段。我想,这大致是我对于基层工作最真切的感受了。

感谢母校给予了我扎实的知识和综合的素质,我不后悔选择选调生——我们是后备干部,是政策执行者,更是未来的决策者。我们需要具备更综合的素质,寻求更多的角度,去审视,去观察这个社会。
在市级部门,我们只负责各自一小块的业务,更多面对的是冰冷的数据和报告;而在基层,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在这里,你才能看到各种决策在“神经末梢”上的传达和实现,各方事务千头万绪,各种困难鸡毛蒜皮;在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一个微小的决策造成的改变,一个统计表上平凡的数字的由来。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愈发坚信——基层是熔炉,它折磨着我,也砥砺着我,最终才能百炼成钢;基层也是选调生的新起点,促使我们反思和进步,我们在基层接受再教育,我们从基层再出发。

以下为正文:

四、过年期间的紧急抢险。

我刚到村里的时候是七月,正值盛夏。很快,我就迎来了在村里度过的第一个农历春节。

这里顺便说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之前提到过,我所在的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妙就妙在,这里的老百姓每年可以享受“两次”新年——一次就是传统的农历新年,不论彝族、汉族都一起过年;另一次,则是彝族新年,和农历新年大约相差2个月左右,期间也是彝族汉族一起欢度,甚至产生了一句谚语:“彝族过年——汉族醉”。只不过放假日期有所区别:彝族同胞可以享受7天假期,而汉族同胞有5天假期;还有,彝族同胞会有一些特殊的庆祝方式,比如跳“毕莫”之类的仪式(有空以后可以详细说)。

而我到村里之后,首先感受的节日,就是彝族新年。在新年这一天,乡政府的食堂会提供一大脸盆的水煮羊肉——并且是按照彝族传统方法所做的水煮羊肉,一般就是不去内脏,不放调料,一锅炖煮,进一步突出羊肉的膻味和腥味,讲究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虽然时隔多年,但是那个味道,让之前很少尝试羊肉的我,至今记忆犹新。

随后,很快就要到农历新年了。彼时,已经下村半年的我,从一个五谷不分、农事不明,和村里人说话还会露怯的“白面书生”,逐渐开始成长为一名说实在话、办实在事的基层干部。村里的各项扶贫工作也慢慢开始上手;同时,我也在尝试着推进党建工作(毕竟第一书记也是党建工作的负责人),甚至还发展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当各项事务接近尾声,村里返乡的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时候,第一次突发事件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村委会和村干部们一起讨论关于村道建设的事情。三组的组长突然急急忙忙的走进来,找到村支书,说,遭了,遭了,三组附近修水渠的,把水管挖断了,现在岩上(三组那片区域的土称呼)的人都没得水用咯,咋个过年,咋个办哦?

因为三组还有岩上的老百姓,加起来大约一共有七八十户人,人畜饮水都全部依靠之前的建设的安全饮水工程。假如水管被挖断了,意味着生产生活用水都没有保障,他们就只能去很远的岩下挑水。时值春节前夕,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给村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也严重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

看到情况紧急,我和村支书、村主任顾不得其他,赶紧跑到现场去查看。

原来,是因为正在建设中的“小农水”工程的两条水渠,要从我们村的2组、3组经过。为了抢工期,施工方就调集了好几辆“挖挖机”,同步进行施工作业,但是因为与村上沟通不到位,施工队伍在赶进度的进程中,不慎将3组附近的十余处人畜饮水工程管道全部挖断,从而严重影响了附近将近80余户人的饮水用水。这下麻烦了。

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因,下一步就得思考怎么解决了。为了让群众过好年,这个问题还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我们最开始想出的方案是——由施工方重新购买相应的管材,并且在春节之前将相关管线进行修复,确保村民的春节前可以通水。但事实证明,我们想法还是太天真。

我们找到施工方之后,对方虽然承认自己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是完全不愿意承担赔偿。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我们确实挖断了你们的管子,但是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施工不谨慎,而是一开始你们的水管就不该放在那儿啊

在多次与施工方沟通无果之后,沮丧的我突然想到——找施工单位没用,我可以直接找业主啊。你个乙方,难道还能反了天了不成?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什么叫“小农水项目”: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主要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规划。
小农水项目突出一个“小”字,主要是为了解决清水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以渠道为例,渠道中的“干支斗农毛”,小农水项目主要聚焦于“斗农毛”,说简单一些,就类似于人体的毛细血管。所以说,小农水项目也是保障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插一句话,之后正是依托于经过我们村的这个小农水项目,我们的蔬菜基地才得以发展起来。

而这个小农水项目的业主,正好是县水务局。这不巧了么这不是。

于是,我赶紧与县水务局取得联系,在业主的周旋之下,终于与施工单位达成了赔偿的约定。主要包括由施工方重新购买大部分的管材,并且将相关管线进行修复。

但是问题又来了,管材的定制、购买和运输,都需要不短的时间;并且,如果全部管材都要重新更换和安装,那么花费太大,对于施工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能会导致施工方不积极赔付,甚至违约放我们鸽子。

最后,经过我们的现场查看,相当一部分的管材是被挖掘机直接挖断的,断口整齐,而且管线本身的构造,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于是,经过与县水务局相关专家的商量,我们又得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用PE热熔机直接对被挖断的管材进行修复。

这个机器的大致原理就是将塑料管材加热熔化,然后进行熔接。对于某些整体没有受到结构性损坏的管道,可以直接用这个机器进行修复,不需要整体更换管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管材的浪费,赔偿的金额也在施工方的接受范围内。

谈妥之后,我们说干就干,由施工方出面,搞了一个热熔机回来,并买回了部分成品的同型号管材,准备先采用这种方式,在春节前将能够抢修的大部分管线优先抢修通,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大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这样,即便没有抢修通的村民,也可以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接水,而不必跑到山下挑水这么麻烦。

但是,当我们抬着机器,直奔管线破损的地方,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机器是要用电的…

这就尴尬了,这些管线的位置基本都在荒郊野岭,不少还在悬崖峭壁。别说找电线了,有的地方连路都没有。

那么没有电,如何进行焊接管子呢?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好在村主任灵机一动:没有电线,我们可以带个柴油发电机嘛。正好乡政府有一台柴油发电机,用于保障停电等紧急情况下的乡政府日常运转。于是我们又赶到乡政府借机器,但是当看到这个柴油发电机的时候,我们又懵逼了——眼前这玩儿意起码有七八百斤,光是抬,就要几个壮汉才能把它抬起来,更不用说还要抬着爬十好几里的山路。

于是,我们又双叕到了最初的起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还是施工方终于给力了一回——他们从其他工地,搞回来了一台“较为轻便”的柴油发电机。说是较为轻便,其实也有两三百斤重,但是无论如何,至少具备抬到山上的可能性了。

于是,村两委班子全体出动,找到几个精壮的村民,大家一起,轮流抬着柴油发电机和热熔机,爬到上山接管子。好在,最后及时修复了饮水管道,保证了村民的春节用水;而其他没法焊接的管子,也在春节之后进行了更换修复。可以说,我第一书记期间,第一回紧急事件的处理,就此圆满完结。

五、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研究。

(这篇文章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85定向选调生,这几个字拆开来看,似乎代表着光环、荣誉,还有一条别人眼中的“康庄大道”。但真正踏入这条路,体验绝不是几个标签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未知数的旅程,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也有别人羡慕不来的风景。从“高高在上”到“脚踏实地”的转变:首先,得承认,985定向选调生自带一种“优.............
  • 回答
    本硕985,想去985高校当老师,这绝对是很多优秀学子梦寐以求的职业道路。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大可能,但绝非易事。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非常值得追求的道路。我们来一点一点掰开了说,看看这背后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一、 985高校为什么会青睐985的硕博士?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985高校本.............
  • 回答
    你现在的起点很不错,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专业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这为你未来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在北京的985高校成为一名金融教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但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需要你做好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首先,在曼大金融本科阶段,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牢基础,追求卓越的学术成绩。这不.............
  • 回答
    想在985高校当老师,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门槛相当高。这不仅仅是学历问题,更关乎你的学术成就、教学能力,甚至是你未来的发展潜力。下面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到底需要哪些“硬核”条件。一、 学历是敲门砖,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1. 博士学位是标配,而且越名校越好。 这一点不用多说,985高校都是顶尖学府,.............
  • 回答
    这个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这个情况找对象到底难不难。首先,你提到的这些条件,咱们一项项拆开来看看:你的优势: 一线城市: 这是个大加分项。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人才,机会多,生活便利,消费水平高,但同时竞争也激烈。在婚恋市场,一线城市的户口、工作机会、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有车: 在.............
  • 回答
    哥们,985机械大一,这起点可是相当不错啊!想当老师还是考公,两条路都挺有前途的,也各有各的精彩。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或者说,怎么把这两条路都走得更顺畅。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你的“机械”背景,是优势也是需要考量的点。 优势在哪里? 985机械的训练,意味着你有着扎实的.............
  • 回答
    985研究生去当选调生,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亏”或者“不亏”,因为这中间的水深水浅,跟个人的情况、目标、甚至家庭背景都有很大关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选调生”。简单来说,选调生就是组织部门从高校毕业生中,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基层党政机关工作。这和.............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你心里肯定有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也对沈飞抱有一定的好感,不然也不会考虑去那里。985本科去沈飞当技术员,到底亏不亏,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你对“亏”的定义。是因为薪资不高?还是因为看不到发展前途?亦或是觉得屈才了?不同的考量点,答案自然不一样。从一个比较务实.............
  • 回答
    985高校毕业生“屈尊”手机厂流水线?这事儿,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别急着下结论说“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过去大家一提起985毕业生,脑子里想的是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至少也是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他们跑到手机厂的流水线上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哟喂,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经典的“两难”,摆在我面前的就像两条岔路,风景截然不同,但都充满诱惑。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我心里也敲了很久的鼓,毕竟这关系到接下来的好几年,甚至更长远的人生方向。我先说说当领导秘书这事儿吧。首先,机会难得。能成为领导的秘书,这本身就说明我在某些方面是得到认可的,至少在沟通协调、信息处.............
  • 回答
    985本硕(上海交大)想走社招转行当程序员,为何频频被拒?这是一个很多想跨行进入IT行业的同学都会遇到的困境,尤其是出身名校背景的你,本以为名校光环会一路畅通,结果却频频碰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经验不足”就能概括。我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看看可能的问题出在哪里。一、社招与.............
  • 回答
    985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想去高中当校医,这事儿,说实话,可行性嘛,不算特别高,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你怎么准备和努力,以及你选择的地区和学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1. 临床医学本科的优势: 扎实的医学基础: 你学的是临床医学,这意味着你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际的。很多人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都会遇到类似的纠结。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名校毕业,又想进入体制内,特别是警察这个职业的人来说,多一个选择就像是多一条路,但哪条路更顺当,哪条路风景更好,确实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就这么说,上一个985大学毕业,然后社会招警;和在警校读公安专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你这个配置,毕业后想进大学当老师,是很有希望的!特别是法学领域的大学教师岗位,要求也是比较硬核的,你的背景相当有竞争力。咱们就一点点聊聊,看具体有哪些路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先说你的优势:1. 985研究生背景: 这绝对是硬通货。在目前高校招聘中,尤其是一些“双一流”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大阪大学修士毕业回国能进什么样的学校,这个问题确实挺实在的,毕竟留学回来,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前景。我给你详细说说,尽量避免那些空泛的AI味儿的话,就当是我跟你聊聊。首先, 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在全球名气不小,是日本的顶尖学府之一,而且是世界级的名校。 这个背景是咱们分析的基.............
  • 回答
    在医院里,护士长的地位和职责确实与一线护理人员,甚至是高学历的985本科生、博士生有着显著的区别。但说“牛逼”与否,这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牛逼”。如果“牛逼”是指在专业技能上的深耕细作,那么博士生在某些尖端研究领域可能更胜一筹。但如果“牛逼”是指在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现实考量。咱们从统计学这个角度,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要明确“学术能力”这个词在高校语境下的衡量标准。它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组成的。从统计学角度,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然后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核心.............
  • 回答
    当老板问"你上班只是为了钱吗?"时,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暗含对员工动机的质疑、对工作态度的关注,或者试图引发更深层次的对话。以下是分步骤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一、理解问题背后的含义1. 潜在动机分析 老板可能担心你缺乏职业精神,只追求短期利益。 可能想测试你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