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有用的,但国内适合价值投资的产业和企业是非常少的(其实每个国家都很少)。
一方面,中国本身产业变迁速度很快,另一方面,品牌等护城河被识别出来是需要时间的。
价值投资强调“护城河”,而护城河又分“浅护城河”和“深护城河”。
浅护城河企业是非要容易被击败的,买这些企业也相对不靠谱。比如国外的诺基亚(品牌)、英特尔(专利)等等。
个人感觉深护城河相对于浅护城河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管理层和企业发展有极大的容错空间。
不说上市企业。比如西凤酒,这个企业管理混乱,特别是品牌和渠道管理致使其至今无法上市。
但这么混乱的管理下,销售额依然增长,企业依然盈利十亿。
《聪明的投资者》等书里特别强调赛道——行业和企业。
书里说卓越管理者的管理者在垃圾企业,最终结果肯定是管理者身败名裂。
反过来,其实垃圾管理者,在好的行业和企业依然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某国内知名经理人,常常说“看一个企业有没有护城河,就是给你钱,你能不能创造一个相同的公司”,又说“每个公司都有可能经历垃圾管理者,但好的护城河会让企业渡过管理危机”。
所以规模效应之类的都属于“浅护城河”。
同时,财务造假之类的,本身就不会发生在深护城河公司,因为没有必要,那怕发生了,它也会渡过危机。
建议读一读《巴菲特的护城河》。作者统计了各个行业深护城河企业的比例。
你会发现巴菲特的投资在集中在这些高护城河比例的行业,而科技企业相对较少——因为科技企业有护城河的很少(虽然巴菲特还有其他考虑)。
如果你深刻理解护城河的几种类型,思考其中哪些类型可以造成“深护城河”,长期持有相关企业,零花钱肯定够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