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曾经的中高档消费品牌「俏江南、湘鄂情、金钱豹」的倒闭?

回答
曾经风光无限,是不少人心中的“体面”选择,如今却一个个黯然退场,留下唏声叹息。俏江南、湘鄂情、金钱豹这三个名字,承载了一代人的餐饮消费记忆,它们的倒闭,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为我们这些还在路上的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咱们一样一样来捋捋,看看这几位曾经的“大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俏江南:从“中国俏江南”到“人去楼空”的唏嘘

张兰女士一手创办的俏江南,无疑是中国餐饮品牌国际化和高端化的一个早期样本。在那个国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愿意为“面子”和体验买单的年代,俏江南凭借其精致的装修、创新的川菜菜品以及相对高昂的价格,成功地将自己定位在中高端。它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社交和身份的象征。

然而,俏江南的衰落,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

过度扩张与管理失控: 俏江南当年雄心勃勃,门店遍布全国,甚至一度瞄准海外市场。这种野心勃勃的扩张,对当时的餐饮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正如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样,俏江南在扩张的同时,内部管理并没有跟上。标准化、精细化运营的缺失,导致不同门店的菜品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品牌形象受到损害。
高成本运营难以维系: 为了维持其中高端的定位,俏江南在租金、装修、人力等方面投入巨大。这使得其菜品价格居高不下,在经济下行或消费趋于理性时,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当大众消费开始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品牌时,俏江南的溢价能力就大打折扣。
资本运作的“双刃剑”: 张兰女士本人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企业家,她的个人品牌与俏江南深度绑定。然而,在引入资本、谋求上市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资本的逐利性,可能对企业原有的一些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产生了影响。一些报道也提及,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股权纠纷、管理层变动等也可能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核心业务的发展。
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细分: 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俏江南虽然定位中高端,但其模式相对单一,未能很好地捕捉到新生代消费者对更年轻化、更具性价比、更注重场景化的餐饮体验的需求。当市场上出现更多更具创新性和差异化的餐饮品牌时,俏江南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湘鄂情:从“宴请首选”到“餐饮第一股”的陨落

湘鄂情曾是京城里的“宴请圣地”,尤其是在政商宴请方面,名声赫赫。它以湘菜和鄂菜为基础,融合了一些北方口味,菜品口味浓郁,环境大气,非常适合商务宴请和家庭聚会。2009年,湘鄂情更是风光地成为了“中国餐饮第一股”,似乎预示着一个餐饮帝国即将崛起。

但好景不长,湘鄂情也走向了衰败:

过度依赖政商宴请: 这是湘鄂情走向衰落的致命伤。随着国家“八项规定”的出台,严厉限制“三公消费”和公款吃喝,对湘鄂情这类高度依赖政商宴请的餐厅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一夜之间,它的核心客源大量流失,生意断崖式下跌。
转型不力与创新滞后: 面对政策变化,湘鄂情也曾尝试转型,比如推出大众化菜品、发展零售业务等。但显然,这种转型是滞后的,也是不彻底的。毕竟,一个已经高度固化了品牌形象和运营模式的企业,想要快速地适应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群体,难度极大。其品牌和产品线并没有成功地吸引到普通大众消费者。
经营成本过高: 湘鄂情不少门店都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租金成本高昂。同时,为了维持其过去“高端”的形象,在服务、环境上投入也很大,这使得其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当客流量减少、单客消费能力下降时,高成本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缺乏核心竞争力: 虽然在某些时期风光,但湘鄂情的菜品和口味,虽然符合大众偏好,却并未形成绝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点。当更多品牌涌入,提供更多选择时,湘鄂情在口味上的差异化优势并不突出,容易被替代。

金钱豹:从“自助餐之王”到“光环褪尽”的无奈

金钱豹曾是国内自助餐的标杆。无论是其丰富的菜品种类、精美的海鲜、牛排,还是其豪华的就餐环境,都给当时的消费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满足了人们对“一次吃个够”、“体验多样化美食”的心理需求,是很多家庭聚会、朋友庆生的首选。

金钱豹的倒闭,也揭示了其自身的问题:

经营模式的脆弱性: 自助餐本身就是一个薄利多销、对食材损耗和成本控制要求极高的业态。金钱豹为了维持其高端形象,在食材品质、环境服务上投入巨大,这使得其单客成本非常高。一旦客流量不如预期,或者食材成本上涨,利润空间就会被严重挤压。
“高价自助”的尴尬: 随着大众餐饮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推出性价比更高的自助餐,或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单点菜品。金钱豹相对较高的价格,加上其在菜品更新上的速度并不算快,使得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当消费者觉得“花同样的钱能吃得更好、更多样”时,金钱豹的优势就不复存在。
品牌老化与消费者代际差异: 金钱豹一度非常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牌形象和产品内容并没有及时跟上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喜好。新生代消费者更注重就餐的社交属性、性价比、健康理念以及新颖的体验,而金钱豹的模式相对传统,显得有些“老派”。
管理和决策的失误: 有报道指出,金钱豹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股权变动,管理层的变动和决策的失误,可能也对品牌的战略发展和日常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结一下,这三家昔日的中高端餐饮巨头,走向衰败有着共同的基因,但也各有侧重:

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 宏观经济波动、消费者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它们都没能及时有效地应对。
经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过度依赖特定客群、高成本运营、创新不足,使得其商业模式在变化的市场中显得脆弱。
品牌老化与管理问题: 未能与时俱进地更新品牌形象和产品,同时内部管理存在不足,都加速了它们的衰亡。

它们的倒闭,不仅仅是几个餐饮品牌的兴衰史,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企业如何适应变化、如何持续创新、如何平衡发展与资本的故事。对于今天的餐饮从业者,乃至所有创业者来说,这都是一笔笔血淋淋的教训,告诫我们:市场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固步自封和过度依赖过去的成功,最终只会走向消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八项规定啊。


八项规定之前,公款吃喝,这些做所谓的中高端餐饮的地方,其实根本不用在意菜好不好吃(事实上的确不好吃啊),但是因为公款吃喝,所以菜好吃不好吃,其实没人在乎,在乎的就是一个硬件和排场。你看上去够档次,服务够谦卑,包间够漂亮,就好了。

价格么,反正可以开发票啊……


八项规定之后呢,这个市场上的主力军团(公款)撤出战场了,剩下的都是自费的客户了。



而连续几年的反腐风暴,让一些勾兑行为也渐渐减少。

一些高级公务员们,别说是公款吃喝了,就算是企业老板请客,也都不敢去的。

所以俏江南们的客户群体,就少了一大部分。


剩下的,多半都是自己消费类型的客户了。


我问一下各位,当你是自费吃饭的时候,你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什么?
当然是:味道要好吃才行啊!!


然而俏江南们并不好吃啊!!


其实中高端的残影行业还是有的,而且也有做的好的。

在这两三年里,逆流而上做的越来越好的也有啊。

但是这些毫无例外的都符合一点:要么好吃,要么有特点。


比如在北京,某家叫“然”的日料。

东单钱粮胡同的老店里,人均消费1500RMB(最低起步价啊)。而因为味道好,在北京的一些有钱人圈子里颇有口碑,生意一直很好,这两三年来开了几家分店了。

注意,人家本来就一家店,但是在这两三年内,八项规定,反腐风暴,公款消费撤出市场的环境下。

人家反而连连扩张,开了两三家新店(在北京)。

因为生意好啊,真的有的赚啊。



再比如说北京的雪葳,老板是日本天妇罗大师早乙女哲哉的大弟子。也因为味道而受到一票有钱食客的追捧。


当然,价格也是杠杠的。

曾经有土豪请去吃过,三个人吃了两万多。(吃的白松露)


而这两个地方的特点是,你要讲排场的话肯定是没有。

那种俏江南或者湘鄂情那种,开叉到大腿的旗袍礼宾,穿着夜总会妈咪一样的黑色小西装的营销经理……这些都是没有的。

知道么,然家最贵的钱粮胡同的老店里,就然没有包间!

三四个人随便吃吃要上万的地方,居然是一个没有包间的地方!

你们可以想象么?

人家做餐饮,就是以食材和味道来竞争啊。

贵是死贵死贵的,但是……总比你花这么多钱去俏江南那种地方吃一堆和五星级饭店里味道一样的东西,要强得多吧?


中高端餐饮市场还是有的,有钱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有钱人,是很舍得把钱话费在吃喝玩乐上的。

但前提是,你还想着像俏江南或者湘鄂情那样,弄的好像土大款喜欢的风格。

而且东西还那么没特点不好吃。

鬼才去。


以味道和食材取胜,做差异化,做口碑,高端餐饮还是可以做的。

但是俏江南那种,又贵又难吃,纯粹卖排场的地方……当然不行啊。

user avatar

因为难吃,真正好吃人均1500以上的在北京上海活得好得很,不但活得好得很,你不定位子还没有。湘鄂情,俏江南主要死于难吃和八项规定,金钱豹么,死于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各国美食真相的探索进度。人均300吃什么不好去吃金钱豹,真是脑子坏掉。人均300的超五星自助餐都垃圾的要死,更何况金钱豹这种三文鱼都发粘的垃圾。

user avatar

因为做高端餐饮,在现阶段本来就只有十分细微的可能性做成功。要做连锁高端餐饮,几乎是不可能盈利的,除非资本雄厚到能买地皮去做菜。

首先,在吃方面,中国人对二十年的牌子和两个月的牌子的感情没有差别,尤其是讲究口味新鲜独到的高端餐饮。城东老奶奶自己霉的臭豆腐,我到了快三十都会去专门品尝。而一份花雕鸡,我是吃不出湘鄂情和小南国究竟孰优孰劣的。

第二,高端餐饮的盈利模式,核心还在于高档酒水,更高的客单价,然后去掉装修,场地,人工,食材等的成本。在12年之前,餐饮业盈利重心在与喝酒有关的利益输送和洗钱(酒水是关键,以及一些合伙经营),那时候假设日常吃喝客单是3,员工是1,房租是1,食材管理是1,酒水利润大概是4,所以利润是4这样。在15年这场狂欢(股市后楼市)之前,酒水已经基本被砍掉。其实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酒店行业在转型,餐饮行业倒闭了。在15年之后,随着房价飞涨,低端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和管理成本差不多翻了近一倍(15年之前可以用一万带个主厨,现在至少两万起跳。15年前服务员时薪是9块可以雇到,现在至少13元起。高端的有一定要求要培训更高),因此房租差不多变成了1.5,员工至少也是1.8了,酒水利润至多只有1了,所以几乎没办法盈利。

第三,检查力度日趋严格。现在的环保,消防,食品安全,尤其是16年之后,疯了一样地找各种餐饮业的麻烦。以前可以用钱摆平的现在统统摆不平了(楼主长三角的可能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停业整改比比皆是,罚款更是家常便饭。同时,装修成本和改造成本业日日飞涨。作为高端餐饮,几年不重新装修,这个地方的客流量就会日趋寡淡的。

第四,盈利模式宣传模式单一,无法转型。从酒店行业来看,除了餐饮外,还可以做会务,婚庆,奢侈品等。而金钱豹一类高端餐饮连锁,几乎没有办法去做别的盈利点。而宣传方面,作为高端餐饮,特色的食材,菜式和极致有趣的用餐体验是吸引客流的根本。然而有几家做得到呢?食材,淘宝上都有,野味不能吃海鲜找高端日料。菜式,全国连锁了没办法特殊化。用餐体验,上海吃个法餐都4d了(三维投影加香氛)。再加上最关键的定价!这些盘子大要走量的餐饮,既没有特别厉害的菜,也没法开逆天的价格,你说竞争力何在?走量的性价比本身就与高端两字相悖。

第五点: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和外卖服务的竞争。现在的人对高端餐饮的理解是吃好而吃精。日料,牛排,法餐,东南亚料理,都有专门的特色餐厅及对应的服务。这点湘鄂情,俏江南等不具备。外卖服务也挤压了相当一部分外出吃饭的需求。全国人民每晚一餐,饿了吗火了,特色餐厅火了,此消彼长之下……

最后一点:宅文化和低碳娱乐的兴起。说个身边的故事吧。我:兄弟晚上去吃饭,叫上女朋友啊。朋友:晚上我有点忙,不如改天?

晚上,我登录了某款手游,愉快地和他在王者峡谷开黑至深夜。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明,现阶段做高端餐饮行业风险非常大,盈利测算起来基本会亏损的。请三思。

user avatar

八项规定

user avatar

金钱豹没接触过就不说了,只能说说中高端中餐厅(酒楼型餐饮)面临的窘境。

原因总结一下,

第一政策变了,环境变了;第二是家庭结构变了、顾客变了。湘鄂情俏江南不但没跟着环境变而且还有自己的幺蛾子。


第一是政策变了,经营环境变了。

政策变了是说随着8项规定的出台,几乎所有的中高端餐饮的营业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不过俏江南、湘鄂情的受到的冲击还不是最大的。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净雅这些吃海鲜的大型店铺,还有北京宴这种超大型的。


那下降程度有多少呢?

肯定不是100%,就这些餐饮公司公开的财报我个人估算,八项规定的影响大概在25%左右。

25%的营业额,不算大,要提升真的可以提升回来,单独一个8项规定是不足以导致大型企业迅速崩溃的。


更宏观的是,餐饮经营的竞争环境变了,这个市场真正开始激烈起来了。2008年之后,出现了大量的餐饮连锁公司。特别是杭州的外婆家、新白鹿、绿茶、老头油爆虾、桂满陇等等;还有和俏江南川菜口味可以直接竞争的麻辣诱惑、辛香汇、厚味香辣馆(已倒闭)、望湘园等等。

这些新出来的餐厅,有着不错的装修,甚至有些品牌有着堪称豪华的装修,但他们的菜价并不贵,在餐饮工厂化的努力下,这些新连锁店有些产品的口味已经不比中高端差多少了,有些甚至是同一供应商。

而餐饮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尝鲜效应(所以品牌衰老也是下降原因之一),所以湘鄂情、小南国、俏江南、苏浙汇们这些酒楼的营业额被分走是自然的事。



第二的家庭结构变了,客人变了

这些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有了大变化。曾经的8~12人的大家庭变少了,取而代之是一个个3、4个人的小家庭。最直接的观感,大城市餐厅的餐位都变了,餐厅里的10人桌慢慢都被替换为了4人桌或者6人桌。

随之而来店铺的“型”也变了。之前最流行的是开几千平米好几层楼的大店酒楼,因为大家庭的顾客在这里聚餐吃饭有“面子”。小家庭都是至亲,不在意排场而比较在意口味和里子。


家庭小了,也不需要点一大桌子菜了,所以综合性的点菜炒菜餐厅份额不断下降,而专做单一特色品类的餐厅变多了。

这是整体传统中高档中餐面临的问题,是这个酒楼这个业态的问题。这不是简单换桌子就能解决的。

整个行业的餐饮大店基本现在关的都比较厉害。没有八项规定,照样会挂。

那商务宴请还在吗?在,都在包房里。

商务宴请需要一定的私密性,很难想象商务宴请在大厅包个10人桌。私密性在大店先天就比较弱,大家都堵在门口等司机被人看见了多难受?贵宾得走要客通道也是这个道理。


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得法。

消费者变了,公司就要变,生意差了,穷则思变。同样受到冲击的北京宴,因为本身的大型场地与豪华装修,成功的转型成了婚宴餐厅。


而作为中档餐厅···转型就不上不下很尴尬。

俏江南转做了盒饭,但是和自己定位不相符冲突很大,境地尴尬(现在好像撤了),其他俏江南除了做一个进超市销售方便调料就真的没看到有多少动作。

湘鄂情就基本没怎么动过,就是一路关店关店关店,公司就在做资本方面的运作,据说今年要开始转变做大众餐饮,做湘鄂情小馆。


小南国也利用自己现有的门店做了外卖盒饭—— 点点送,各种原因下,和俏江南一样也失败了。

但小南国的触角非常多元化,而且布局早,布局多,布局稳,全都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饮食业。

低端中餐连锁:南小馆
中端中餐连锁:上海小南国
高端中餐连锁:慧公馆
酒店宾馆:小南国花园酒店
西餐:日本合作引入的ORENO、美国合作引入的Wolfgang Puck(这两家公司相当厉害)
连锁咖啡:百佳咖啡
连锁甜品:聪少私房甜品

这点来说,小南国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要远超俏江南和湘鄂情。



湘鄂情和俏江南,各有各的故事

湘鄂情本来有不少餐饮品牌的,虽然没有小南国那么丰富,定位和名字也比较重合,但好好聚焦经营其实是一定不会死的。

团餐:龙德华
低端快餐:味之都
中低端连锁:湘鄂春
中高端连锁:湘鄂情
高端中餐:湘鄂情·晶殿礼宴、湘鄂情·源、菁英会

结果是不知道刻意炒作概念还是不善经营,反正湘鄂情变成了中科云网,现在是ST云网。

创始人孟凯移民澳洲,收购三特索道,还有后来的和王禹皓的股权之争,湘鄂情八大碗做微波菜做零售市场···很善于炒作,故事真是非常多。

而俏江南和鼎辉、CVC的纠缠,IPO被终止的故事各种消息各种反转,甚至还有王思聪参与吐槽。最后创始人张兰套现退出,汪小菲娶了老婆徐熙媛之后,已经基本是娱乐圈人士,做了个饮料也不行。


两家公司的故事都很多,有兴趣自己搜搜看,特别精彩。

但是一家公司的精彩故事多,真不是什么好事,商业公司大部分时候no news is good news

反正总的就是大环境变化,加上自己的幺蛾子,接连崩溃是自然的。


PS

特别想提一下曾经的京城美食头等舱——净雅,现在也倒闭了。海鲜做不了工业化、大厨做的味道好,而且店铺管得也好(上过中外管理杂志,出过一本净雅管理故事),这个冲击真不能简单归到味道不行上。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典型的商业预期失误。不光是高档餐饮,你放眼全国,现在最赚钱的行业和公司,有几个是赚的有钱人的钱?

好我们在放眼全球,市值前几位的公司,身价前几位的富豪,又有几个是专门赚富人钱的?

大概10年以前,有不少创业者都嘚嘚一句话:我们只赚富人的钱。这句话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播撒范围之广,简直到了网络流行语的地步。

事实证明:那些一心想赚有钱人钱的,确实不太了解有钱人。你以为他们天天山珍海味,其实~他们也是天天山珍海味但都是私厨自烹。

有钱人最关心的其实是如何理财增值,只有开信托搞基金的那些人才能持续稳定的赚有钱人的钱。

那些人误判了有钱的需求,倒闭也在情理之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