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曾经简化汉字?

回答
谈起中国曾经的简化汉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透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教育,甚至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是个挺复杂的大课题。

咱们得从头说起。中国汉字,大家也知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一路演变过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这个过程有个特点,就是字形总的来说是在朝着更简洁、更易写、更易认的方向发展。比如,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后来隶书的出现,把原来圆转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写起来就方便多了。再往后,楷书作为“官定”字体,相对规整,但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些书法家追求艺术性,笔画又开始变得复杂,尤其是一些行书、草书的变体,普通人看着就吃力了。

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反思传统,追求科学、民主,教育也越来越普及。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发现,汉字的学习难度太大了。传统的汉字数量庞大,而且很多字形复杂,异体字、繁体字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这成了普及文化和扫除文盲的一个巨大障碍。想让更多人读好书,写好字,就得想办法让汉字变得更容易学习和使用。

所以,“简化汉字”这个提议,其实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当时的一些学者、教育家,像钱玄同、鲁迅先生等,都呼吁汉字改革,其中就包括简化字形。他们的出发点很明确:为了方便大众,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为了推动教育发展。

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推行简化汉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汉字简化工作。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随便哪个字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个工作主要由当时的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汇聚了很多语言学家、文字学家,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参考了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简字、俗字,也吸收了一些民间书写习惯。

简化方案的制定过程是相当严谨的。他们会从几个方面入手:

减少笔画: 把笔画多的字简化,比如“马”字的草书写法“马”被作为规范的简化字。
改变字形结构: 用笔画更少的偏旁部首或结构代替原有的部分,比如“飞”字的繁体“飛”简化为“飞”。
会意合并: 将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差不多的字合并简化,比如“铣”和“铣”合并为“铣”。
采用部件简化: 比如把“門”简化为“门”。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批进行的。最早推出的是《汉字简化方案》,里面收录了一部分的简化字。后来又陆续公布了几批《汉字简化总表》,将大部分常用的繁体字都做了简化。

这些简化方案公布后,并不是立刻就强制执行的。政府会通过报纸、广播、学校教育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大家了解这些变化。一开始,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毕竟大家习惯了几十年的字,突然换了写法,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

当然,简化汉字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一些争议。

支持者认为,简化汉字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学习和书写的门槛。识字率显著提高,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输入也更加方便快捷。

反对者或者说持保留意见者则认为,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汉字的文化传承和形意之美。很多汉字的字形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造字逻辑,简化后,这种联系就减弱了。比如,“愛”字简化成“爱”,失去了“心”在中间的意涵,就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损失。另外,还有一些简化字形存在争议,比如“鸡”的简化字“鸡”,被认为在视觉上不够美观或容易混淆。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繁体字,它们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被替换掉多少让人有些惋惜。

而且,简化汉字也造成了“文白分离”的问题。在一些学术研究、古籍阅读、书法艺术领域,仍然需要学习和使用繁体字。这就导致一部分人需要掌握两种书写系统,增加了学习成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曾经简化汉字,是特定历史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普及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那个时代,扫除文盲、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汉字简化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益,这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汉字的简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与古老文字的连接方式。

我们现在看待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 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当时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体现。我们应该理解它背后的原因和目标,同时也要看到它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各种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在数字时代,汉字输入的便利性已经大大提高,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坚持大规模的简化,或者是否有空间重新审视和优化简化方案,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汉字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将持续影响着我们。

总的来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曾经的汉字简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文字的门槛,去接触知识,去参与社会建设。这是一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决策,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反思。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古老的事物,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需要在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字机械化,我是双手赞成的,但此事亦不简单,个人用拼音字母的打字机做笔记等等,其事易为,倘要推广到社会上,比方说,公文、报章用拼音字母,则恐怕要很长时期的准备,或者要到我们子孙的手里才可以试行。而且我又有这样的设想:也许五十年后,由于科学进步,电子打字机普遍了,汉字不再是机械化的障碍,而由于教学法的改进,认为汉字也不像现在那样费时,那么,‘舆论’也许又变了方向,以为保存数千年的民族文字(汉字)是必要的了。”

文化部部长茅盾



user avatar

题主体会的不够深入。

甲骨文到金文的改变,让我隐隐体会到到氏族文化传统流失。

金文到大篆的变化,让我隐约意识到商文化的遗落。

大篆到小篆的简化,让我切实感受到大周传统的没落。

小篆统一六国文字,让我深刻意识到,战国多彩时代的崩溃。

隶楷对小篆的替代,让我对先秦传统的遗落感到强烈的悲伤。

到了各种简化字替代隶楷,我觉得中华文明已然是腐臭不堪,无可救药,几千年来只知道抛弃传统!多想回到写甲骨文的年代,我要重拾祖先的骨矛,穿起古老的皮衣,在龟甲上书写最最传统的文字!这才是绚丽深沉的中华传统文化!


诶?似乎之前还有结绳记事什么的啊。唉,甲骨文也让传统流失了。

诶?无知的智人,你们为什么丢弃了在树上吃水果的传统?

诶?愚蠢的哺乳类。

诶?该死的陆生动物。

诶?该死的单细胞生物。

诶?该死的有机物。

诶?。。。。。。。

user avatar

简体字就是传统文化流失?

王羲之跳起来就是一张草书十七帖~~~顺道吐槽知网买论文好贵~~~

还有天天喊阶级固化,什么叫阶级固化?知识垄断,怎么搞知识垄断?提高识字门槛让那些“蚁民”连字都看不懂不就是可以随便忽悠了


《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收集了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俗字(俗字并不相当于简化字。俗字也就是说老百姓日常中俗用的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颁布,据记载俗体字6240个。

计宋刊《古列女传》 349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79个,《京本通俗小说》600个;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963个,《全相三国志平话》385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628个;

明刊《娇红记》397个,《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304个,《岳飞破虏东窗记》374个;

清刊《目连记弹词》(残) 852个,《金瓶梅奇书前后部》470个,《岭南逸史》739个其中,"宝"、"尽"、"礼"、"声"、"双"、"万"、"与"在各本都重见,"执"、"称"在11本中重见,"听"、"旧"在10本中重见,"个"、"芦"等在 9本中重见。这6240个简化字合繁体字为1604字。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 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简化字总表》相同的字有:实、宝、礼、声、 会、怜、怀、搀、罗、听、万、庄、梦、阳、虽、医、 凤、义、乱、皱、台、办、战、归、党、辞、断等 330多个。





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等人就开始部分用简体,传统文化该从哪里算起?手动滑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