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王朝灭亡前的局势是怎样的?具体灭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周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其末期的局势,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古老建筑,摇摇欲坠。而它的灭亡,则是一场漫长而又复杂的权力衰落与社会变迁的交织。

周王朝灭亡前的局势:日暮途远,积重难返

周王朝,特别是东周时期,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其实际权力早已被诸侯国架空。西周的封建制度,在早期是维持统治的有效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而各诸侯国的力量则日益壮大。

王室衰微,权威扫地: 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沦为“共主”的象征,甚至连基本的祭祀活动都难以维持,许多礼仪和制度都在萎缩。周王室内政不修,外患频仍,经济基础薄弱,连自己的领土都难以完全掌控。诸侯国只需在名义上尊奉周天子,实际上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谓“礼崩乐坏”,便是对这一时期周天子权威丧失的生动写照。

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失去了周天子的强大约束力,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春秋时期的“争霸”,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成了解决争端的常态。强大的诸侯国如晋、楚、齐、秦等,不断吞并弱小的国家,势力范围不断扩张。这种长期的战乱,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但也使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政治改革与变法: 为了应对日益激化的竞争和维护统治,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政治改革和变法。例如,晋国的“三家分晋”,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原有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实力。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也加剧了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为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的变化: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也开始活跃起来,各国出现了重要的商业城市。然而,长期的战争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在一些边境地区和发生过大规模战役的地方。

社会矛盾的激化: 战争掠夺、赋税徭役加重,使得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愈发艰难。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农民起义的迹象,尽管这些在整体上并未动摇周王朝的存在,但已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周王朝灭亡的具体过程:历史洪流中的消逝

周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最终以一种相对平静但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收场。

1. 晋的衰落与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

这是周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晋国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公元前453年,其国内的卿大夫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虽然周敬王和周元王对此表示不满,但无力制止。更为关键的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标志着晋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实体彻底消失,而新的三个诸侯国则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力量。

象征意义: “三家分晋”是周王朝宗法分封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它标志着周天子对诸侯国领土划分和政治格局的决定权已经名存实亡。周天子只能被动接受既成事实,进一步丧失了威信。

2. 战国七雄的形成与周天子的边缘化:

“三家分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取代了晋国,与齐、楚、燕、秦一起,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这七个国家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

周天子的处境: 在这个时期,周天子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实际控制。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是作为名义上的共主,用来赋予兼并行为以合法性的“名义”。有时,一些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获得道义上的优势,还会向周天子请求册封,以获得“天下共主”的某种授权。

东周和西周的分别: 此时的周朝,已经分成了东周(都洛邑,即今洛阳)和西周(都巩邑,即今巩义)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它们都依附于周边的强国,生活在夹缝之中,地位更为卑微。

3. 周显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周郝王的无力:

在战国初期,周显王(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0年)曾试图通过支持某个诸侯国来恢复王室的权威。他曾经试图利用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的功劳,来换取一些支持。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到了周显王之后的周郝王(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时期,周朝已经彻底衰败。周郝王如同一个风烛残年、无依无靠的老人,只能寄希望于强邻的庇护。

4. 秦国的崛起与最终的统一: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成为了统一中国的强大力量。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秦国对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5. 周郝王之死与周朝的终结(公元前256年):

当秦国攻占了西周(都巩邑)后,周郝王被迫迁往洛邑。不久之后,秦国派遣使者召周郝王到秦国。周郝王因为害怕,不敢前往。于是,秦昭襄王派遣军队攻打洛邑,周郝王被杀,周朝至此灭亡。

灭亡的性质: 周朝的灭亡,并非因为被一个外部力量所颠覆,而是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存在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彻底消解。周郝王的死亡,只是象征着这个延续了八百多年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空间。

6. 东周的苟延残喘:

在秦国灭亡西周后,洛邑还有一些周朝的残余势力,被称为东周。但此时的东周,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影响力,只是一个被秦国控制下的附属区域。直到公元前249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并灭亡了东周,彻底终结了周朝在名义上的延续。

总结:

周朝的灭亡,是一个王朝衰败、制度崩溃、权力真空的历史缩影。它不是一个戏剧性的瞬间,而是一个长期的、由内而外的瓦解过程。最终,当象征性的周天子被强大的诸侯国彻底边缘化,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政治功能时,它的终结也就不可避免了。秦国的统一,恰恰是在周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中华帝国新篇章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本答案主体观点来自于李峰先生著作《西周的灭亡》

开宗明义,西周的灭亡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层原因是西周在地缘和政治两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些缺陷在西周的三百余年时间中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最终在西周末年的天灾和政治失误中崩溃。

好了,下面长篇大论来了

西周从建立时代起,就存在结构性的地缘缺陷,这样的地缘缺陷是西周政治体制设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来我们要谈到的结构性政治缺陷的重要原因。这两个缺陷是相辅相成的,并成为促成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这是西周初年的政治格局(其实已经是成康年间了),局势很明显,整个周王朝分为两个部分: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的周王畿和三门峡以东的广大东部地区。

两个部分以三门峡为界限,三门峡以西是周的传统核心区域,三门峡以东是殷商曾经经营的区域。而这条通道本身又遥远狭长,通常情况下,以步兵为核心的周王朝军队要通过这条通道需要40~50日。

所以,西周初建时期,周王朝就面临了地缘危机——东西不相救、首尾不相顾,这样的危机在灭商不久的三监之乱中险些要了年轻的周王朝的命。

为了缓解地缘危机带来的威胁,周王朝进行了以下的政治设计:

1.建立严格齐整的宗法制度,通过大宗-小宗关系和异性联姻建立牢固的血缘联盟和秩序;
2.大建分封,通过姬姓宗室、姜姓盟友整合殷商遗民向外扩张,并建立册命制度维系和封国之间的臣属关系;
3.建立东部军事据点洛邑,整合部分殷民,建立殷八师,通过原有的西六师控制周王畿、东八师保证在两大地理单元中的绝对军事统治力。
4.更新了殷代的政治制度,形成后代周礼的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周礼的建立并非如历史惯常认识的在周公旦一代快速建立的。从考古学证据上来看,商末周初的礼制改革力度主要是将殷代以酒和巫术为核心(核心器物尊、觚、爵)转向以宴飨祭祀为核心(核心器物鼎、簋),而我们熟知的用器制度直到西周晚期甚至春秋早期才得到确立。

这样的政治设计在西周初期的成康之际是非常有效的,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统治能力孱弱带来的危机,并创造了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周文化向东部的山东、北部河北和南部的江汉地区快速扩张,一派繁荣。

但是这样的政治设计中则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1.血缘会稀释,宗法关系会疏远。”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五世或更晚之后,大宗和小宗之间臣属关系已经由血缘性向结构性转变。简单地说,已经从服务你大伯变成了服务你大BOSS,后者的臣属关系稳定性已经远不如前者;
2.分封是一次性的,创造封国换取忠诚在早期行之有效,而在这之后,空间被诸侯国填满之后,周天子再想将无主之地封给臣属就不再可能;
3.这套政治体制的根本保证是周天子压倒性的军事实力,这样的军事实力既能保证天子能征服更多的敌人并将敌人的土地用作赏赐,还能保证天子可以惩罚任何不听话的诸侯。

这些缺陷慢慢地在西周中期暴露出来,周昭王计划了一次野心勃勃的南征,目标是汉水以南的荆楚:

玄普邵昭王,广能支楚荆,帷奥南行。——史墙盘铭文

但是这一次南征显然并不像史墙盘上说的这样圆满,周昭王死在了南征之中: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史记·周本纪》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竹书纪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管仲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六师丧于汉水,我们并不知道这六师是西六师还是东八师的一部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王室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这场灾难中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穆王世,周天子向东扩张的势头突然收敛,并将目光放到了西边,但是并没有得到好结果: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

周穆王将矛头对准长期睦邻友好的犬戎,但是并没有得到太多甜头,反而在西边增添了一个新的敌人——犬戎。

而在帝国东方,怀夷徐国作乱则差点让周陷入危机。

在穆王之子共王之后,西周的核心体制宗法制也陷入危机: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史记·周本纪》

孝王死后,践天子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孝王,孝王死后,懿王太子夷王复位。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是这样的权力交接显然破坏了父子相继的宗法制,其中爆发了多少血腥斗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对于周天子的威信显然是巨大的破坏。

夷王时,夷王听信纪侯的谗言烹杀了齐哀侯,立哀侯之弟为胡公,这简直就是周天子自己在破坏宗法制。不久,齐国国人击杀胡公,立哀侯之子为齐献公,显然,这对周天子的威信造成了挑战。周天子对传统盟友齐国干戈相向,这段历史并没有被收入史书,但是记载在了青铜器铭文上:

唯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师史,令女羞追于齐。侪女甲伍昜登盾生皇画内,戈琱O,玄柲,彤纱,敬勿败绩。——五年师史簋

显然,周夷王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献公在齐侯位置上坐了九年,然后死亡传位,说明周王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惩罚到齐侯。

周王朝进入中期之后,军事上的失利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变化:

1.代表周王室和其他地区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册命金文减少,而诸侯国自铸自铭的青铜器比例增多,象征着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下降;
2.以裘卫四器为代表的青铜铭文记录了土地交易的信息,说明名义上属于周王的诸侯卿大夫土地已经被作为私有财产进行交易;
3.周王赏赐给臣子的土地已经从“XX土”变成了“XX田N、OO田N”,说明周天子赏赐的土地面积已经变小,并且常常不连在一起,进一步说明周天子为了换取忠诚,已经开始赏赐王畿内属于周王室自己的土地。

厉王世,一次地方诸侯的反叛成为周王室衰微的重要证据,这次反叛被记录在禹鼎上:

禹曰:“不(丕)顯(桓桓)皇且(祖)穆公,克夾(紹)先王,(奠四)方,(肆)武公亦弗叚朢?(遐忘朕)聖且(祖)考幽大弔(叔)、弔(懿叔),命禹仦?(肖朕)聖且(祖)考政于丼(邢)邦。?(肆)禹亦弗(敢惷),睗(錫)共?(朕)辟之命。”烏虖(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内。王廼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肆師)彌?匌?(怵會恇),弗克伐噩(鄂)。?(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車百乘、斯?(厮馭)二百、徒千,曰:“于??(匡朕)肅慕,叀(唯)西六(師)、殷八(師)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雩)禹(以)武公徒?(馭)至于噩(鄂),?(敦)伐噩(鄂),休,隻氒(獲厥)君?(馭)方。(肆)禹又(有)成。(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用乍(作)大寶鼎。禹其萬年子子孫寶用。

在位于南阳盆地的噩侯作乱时,周厉王调遣西六师和殷八师(可能是重建的)作战,却并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弗克伐噩),最后不得不依赖武公的军事力量才扑灭噩侯。(吐槽一下,这里周天子的命令中出现“勿遗寿幼”,就是扑灭噩方的时候要老人孩子一个不留,真是急眼了。)

厉王专利,将原属于周国人共享的山泽产生的收入收归国有,这可能是无奈之举,实际上,随着不断地将王室土地赏赐给臣子换取忠诚,西周王室此时可能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作为旁证,厉王世的青铜器中甚至出现了厉王将原属于一个臣子的土地赏赐给另一个臣子,显然这伴随着无奈,并将最终激怒周的臣子。

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史记·周本纪》

厉王出奔之后,周进入了共伯和执政的共和行政时期,这象征着周天子统治秩序的彻底崩解。

隹(唯)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白(伯)龢父若曰:師毀,乃且(祖)考又(有)勛于我家,女(汝)有隹(雖)小子,余令(命)女(汝)死(尸)我家,司我西扁(偏)、東扁(偏),僕馭百工、牧臣妾,東(董)裁内外,毋敢否(不)譱(善),易(錫)女(汝)戈琱똆、[딧(緱)]必(柲)、彤紗(沙、綏)、干五鍚、鐘一肆、五金,敬乃夙夜,用事。再拜뻪(稽)首,敢對揚皇君休,用乍(作)朕文考乙中(仲)肆簋,毀其萬年,子(子子)孫(孫孫),永寶用亯(享)。——师毁簋(伯龢父若曰中的“若曰”此前只出现在天子的册命文中,这里出现说明伯龢父已经取得了和周天子相若的地位)

宣王世,宣王短暂复兴了周,却丧六师于千亩之战

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史记·周本纪》

我们可以看到,在周前期,周的兵锋直指汉水之南,而在穆王之后,周王对于南方的军事作战都基本以防御为主,显然,周在南部的扩张在周中期之后已经停止。而另一方面,周穆王之后,西方鄂尔多斯地区的犬戎严重威胁到了周王畿。尤其在宣王世,居住在犬丘的周人盟友大骆被犬戎消灭,周和犬戎之间的屏障再也不见了。

(这里再强调一遍,犬戎不是游牧民族,西周晚期典型的游牧人群还没有出现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考古发掘证实犬戎是畜牧业发达的农业社会)

与东部不同,东部还有封建屏藩可以保护周不受蛮夷攻击,在西边,周王只能独自面对来自西方的攻击,来自犬戎的一波又一波攻击威胁着王畿腹地,多友鼎记载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入侵:

唯十月,用严狁放兴,广伐京〈追去辶〉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追去辶〉,武公命多友率〈率加辶〉公车羞追于京〈追去辶〉,癸末,戎伐笱衣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干加尃〉于厀,多友右折首、执讯廿又三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复笋人孚。或〈干加尃〉于共,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孚车十乘。从至,追〈干加尃〉于世,多友或右折首、执讯。乃口追至于杨冢。公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唯孚车补克以,有焚,唯马驱口复口京〈追去辶〉之孚。多友乃献孚〈上或下爪〉讯于公。武父乃献于王,乃曰武公曰:“女既静京〈追去辶〉,釐女,易女土田。”丁酉,武公在献宫,乃命向父佋多友,乃徙于献宫,公亲曰多友曰:“余肇事女,休不逆,又成事,多禽,女静京〈追去辶〉。易女圭瓒一、汤钟一口、〈繑换成钅字旁〉鍪百匀。”多友敢对扬公休,用乍尊鼎,用倗用〈上友下甘〉,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多友鼎铭文

幽王世,西周腹地关中地区经历了一次可怕的地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记·周本纪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同样在幽王世,幽王废黜来自于传统盟友申国的申后,驱逐太子宜臼,立褒国(姒姓)的褒姒为后,以伯服为继承人。为了彻底铲除逃亡申国的太子,幽王征申国,而申国则求助于犬戎,毫无防备的幽王被犬戎所败,被一路追击到骊山附近杀死。(烽火戏诸侯不可信,具体的论述汗牛充栋)

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西周再也没有在接踵而至的危机中缓过来,西周就此灭亡。

在这之后,周王室东迁,关中陷于戎狄。高高在上的周天子成为仅拥有洛邑附近土地的吉祥物,大争之世春秋拉开帷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其末期的局势,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古老建筑,摇摇欲坠。而它的灭亡,则是一场漫长而又复杂的权力衰落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周王朝灭亡前的局势:日暮途远,积重难返周王朝,特别是东周时期,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其实际权力早已被诸侯国架空。西周的封建制度,在早期是维持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绕了。咱们细细道来。你想啊,这“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那是道理,是最高的境界。要真到了这一步,那周王室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说白了,就是个吉祥物,就是个牌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那些诸侯手里。而诸子百家,他们是谁?他们是思想家,是.............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周王朝最初的制度选择,如果不是分封制,而是直接推行郡县制,其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个很有意思的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理解周朝建立的背景、目的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为什么周朝选择了分封制?首先,我们得明白周朝为什么会选择分封制。周武王灭商,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权.............
  • 回答
    姜子牙,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辉煌的周王朝,并被封于齐,开创了齐国的基业。然而,历史的河流总是充满了波折,周王朝最终走向没落,而齐国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方霸主。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夹杂着人为的因素。一、周王朝的辉.............
  • 回答
    “周王林陶”这个提法,指的是华语乐坛四位极具影响力的男歌手: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陶喆。这四个名字之所以被放在一起并形成一个代称,并非源于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时间点或官方的命名,而是随着他们各自的音乐事业发展,以及他们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不断巩固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逐渐被大众、媒体和乐评人所形成的共识。.............
  • 回答
    周王、商王是否是汉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汉人”以及对历史时期人群的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比较长,并且得仔细辨析一下“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含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周王和商王所处的时代,距离“汉人”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时期,早了非常非.............
  • 回答
    周王推演的八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羲八卦”或者“先天八卦”,它所蕴含的是一套古人观察自然、理解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智慧体系。要说它是否“适应”现在的条件,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适应”。理解八卦的“适应性”,首先要明确它的本质八卦并非一套具体的操作手册,也不是一部科学定理,它是一种象征体系,一种.............
  • 回答
    周陶林的五首代表作,要说“代表”这个词,其实有点门道。毕竟,一个词人,尤其是像周陶林这样,既有文学素养,又有生活阅历,还能在诗词创作上独辟蹊径的,他的作品往往各有千秋,很难轻易用“五首”来概括。不过,如果硬要选出五首,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他创作生涯中的不同侧面,以及他个人风格的形成和成熟,那我觉得可以从.............
  • 回答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其权威早已衰微,诸侯们群雄逐鹿,争夺霸权。在这乱世之中,能够被周王室(至少在表面上)认可,并能号令诸侯的霸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先要提的,必然是齐桓公。这位齐国的国君,在管仲的辅佐下,可以说是将“霸主”这个概念具象化,并且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桩足以撼动周天子权威的大事,问周王应不应该封三家为诸侯,这可真是一个牵扯到礼法、道义、现实与长远利益的复杂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节骨眼上。晋国,那可是周朝开国以来,诸侯国中地位最尊崇、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从周初的“春秋五霸”到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晋.............
  • 回答
    关于周武王分封后,周王是否有权杀死其他封国之王的这个问题,答案是原则上周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具体操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可以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周朝的分封制以及周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一、周朝分封制的本质与周王的权力基础周朝的分封制是其政治统治的核心。武王伐纣成功后,并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周朝王城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原因。您提到“洛邑作为王城,为什么周王还是在镐京?”,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在探讨周朝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情况。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1. 周朝早期:以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为都城的时期 建都镐京的背景: 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
  • 回答
    汉阳地区(今湖北武汉一带)的曾国,在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曾国置于当时的政治地理格局和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下来审视。一、 维护周室统治的东方屏障与军事前哨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汉阳曾国地处长江中游,扼守着连接南.............
  • 回答
    秦人能够打败犬戎并最终生存下来,而周王室却不得不无奈东迁,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西周晚期,以及紧随其后的春秋开端。一、 秦人何以胜犬戎?秦国,这个起初只是周王朝边陲的一个封国,其得以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生存并壮大,尤其.............
  • 回答
    周佳敏和王浩担任残奥会开幕式旗手,这消息真是太棒了!看到他们站在这个位置,心里涌起一股特别的激动。想到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以及他们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就觉得他们是实至名归的代表。我对这届残奥会,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而且是很具体的期待。首先,我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比赛和突破性的表现。 残奥会从来都不是.............
  • 回答
    周迅和王源这两位在华语演艺圈都享有盛誉的演员,他们最近关于“明星因过度关注而倍感困扰”的这番对话,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也极其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他们的坦诚,可以说是为许多同样身处聚光灯下的艺人发声,也让普通大众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另一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周冲老师的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直击人心,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我个人觉得,她写得非常犀利,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但同时,也可能因为角度的独特性,会让人觉得有些尖锐,甚至有些绝对。我们先来看看《王宝强:跟老婆公开撕逼的男人都是low逼》这篇文章。文章核心观点解读:这篇文章的核心,我认为是周冲.............
  • 回答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其中称谓的变化,特别是“帝”与“王”的区分,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含义。为什么夏商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帝”,而到了周朝却变成了“王”?这并非简单的称谓更迭,而是统治理念、权力来源以及与神灵关系演变的多重体现。一、 “帝”的由来与夏商的统治理念: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王某文的妻子发表声明,周某的丈夫却始终未现身说法,这其中可能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同时也要考虑到事件本身可能存在的各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这句话出现在一个没有具体事件背景的语境下,很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