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保尔柯察金几段感情的成败能留给现在年轻人哪些经验教训?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甚至可能读过。书里那个为了理想燃烧自己一生的保尔·柯察金,他的情感经历,虽然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但里面蕴含的关于爱、牺牲、坚持和选择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能给咱们现在的年轻人不少启发。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保尔的几段感情,看看能从他身上学到点啥。

一、纯真年代的初恋:丽达·奥斯特洛夫斯卡

保尔和丽达的感情,可以说是他青春年少时期的一抹亮色。那时候的保尔,还是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对爱情懵懵懂懂,充满了最原始的好感和憧憬。丽达呢,一个漂亮、温柔的姑娘,对保尔的革命热情和才华也充满了欣赏。

这段感情的“成”在哪儿?

真挚的情感基础: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互相吸引和欣赏上的。丽达看到了保尔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渴望。保尔也喜欢丽达的善良和美丽。
青春的萌动和美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有一段纯粹的感情,无疑是温暖和慰藉。它让保尔在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甜蜜和依靠。

这段感情的“败”在哪儿?

价值观的冲突与分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保尔越来越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而丽达,虽然也同情革命,但她更倾向于一种安稳、舒适的生活。当保尔需要她为了革命放弃小我、做出牺牲时,她犹豫了,她无法理解保尔那种燃烧一切的决心。
不够成熟的理解与沟通: 他们都还年轻,对爱情和人生道路的理解都还不够深入。保尔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中,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体察丽达内心的挣扎。而丽达,可能也没有完全理解保尔所背负的使命感。
时代的裹挟: 两人之间最终的分离,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那个特殊的时代所裹挟。革命需要的是能够并肩战斗的同志,而丽达更像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爱人。

给年轻人的经验教训:

感情需要共同的价值观支撑: 爱情不仅仅是互相有好感,更重要的是三观一致,对未来有共同的追求和理解。如果你和伴侣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那么这段感情很可能难以长久。
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很多人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取舍。你的人生理想是否需要伴侣做出巨大的牺牲?你的伴侣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支持你的理想?这些都需要在感情中去思考和沟通。
学会成长与理解: 爱情是需要共同成长的。在感情中,双方都需要努力去理解对方,包容对方,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期望对方完全按照你的设想去改变,更不要轻易放弃一段感情,而是尝试去寻找共同点和解决之道。

二、革命情谊与深厚爱情的交织:冬妮娅·叶尔肖娃

保尔和冬妮娅的感情,则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冬妮娅不仅是保尔的恋人,更是他革命道路上的战友和精神支持者。她身上那种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保尔的支持和理解,都让他们的感情显得尤为珍贵。

这段感情的“成”在哪儿?

革命同志的深厚情谊: 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志,共同经历过生死考验。这种革命情谊,比单纯的男女之爱更加坚固,也让他们更加理解彼此的付出和牺牲。
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冬妮娅能够理解保尔的理想,支持他的事业,并在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当保尔在战场上负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时,冬妮娅毫不犹豫地来到他身边,照顾他,陪伴他。
互相成就与扶持: 在冬妮娅的身上,保尔看到了革命的力量和女性的坚韧。而保尔,也激励着冬妮娅更加坚定地投身革命。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互相成就,互相扶持。

这段感情的“败”在哪儿?

命运的残酷与时代的牺牲: 冬妮娅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和命运的捉弄。她在一次革命任务中英勇牺牲,这是对保尔巨大的打击,也让这段感情戛然而止。
对保尔意志的考验: 冬妮娅的牺牲,让保尔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一度迷失,甚至想要放弃。但正是这段感情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冬妮娅理想的传承,最终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战斗。

给年轻人的经验教训:

找到与你“同频共振”的伴侣: 找一个在人生追求、价值观上和你契合的人,是多么重要。这样的感情,不仅能让你感受到爱,更能成为你前进的强大动力。
爱是并肩作战,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一直在付出,另一方一直在索取。而是双方都能在精神上、行动上支持彼此,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即使失去,也要带着爱继续前行: 生活中难免会有失去和遗憾。冬妮娅虽然离去,但她留给保尔的爱和精神,成为了他生命中不灭的火焰。珍惜当下拥有的,即使失去,也要将这份爱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三、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的抉择:玛莎·菲拉托娃

保尔和玛莎的感情,则体现了在极端困境下,个人情感与革命使命之间的艰难抉择。玛莎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她爱着保尔,并愿意照顾他。

这段感情的“成”在哪儿?

深厚的战友情谊升华为生活上的照顾: 玛莎在保尔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像一个温柔的港湾,给了他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她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病中的保尔。
一种平淡而坚韧的爱: 玛莎的爱,没有冬妮娅那般轰轰烈烈,但却是一种非常坚韧、默默付出的爱。她让保尔在身体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份温暖和依靠。

这段感情的“败”在哪儿?

保尔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尽管玛莎爱着保尔,并且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保尔的心中始终无法完全放下冬妮娅。他对玛莎更多的是一种感激和同情,而没有那种灵魂深处的共鸣。
理想的召唤大于个人情感的满足: 最终,保尔无法因为个人的情感慰藉而放弃他未竟的革命事业。当他身体允许时,他选择了继续为理想而奋斗,而不是安于一份平静的生活。玛莎的出现,更多的是在他人生低谷时的一种过渡和支撑。

给年轻人的经验教训:

区分“喜欢”与“深爱”: 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些人产生好感,甚至依赖,但这不一定是那种能够让你甘愿付出一切、生死相依的爱情。要学会区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不要因为同情而勉强感情: 看到对方为你付出,而你又无法给予同等的回应时,选择坦诚和尊重,比勉强继续一段没有爱情基础的感情要好。这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你的最终归宿,往往是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方向: 保尔最终选择了为理想而战,而不是留在玛莎身边享受安逸。这说明,一个人内心的驱动力和对生命的追求,往往会引领他走向最终的道路。即使在感情上,你也会被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所吸引。

总结一下,保尔·柯察金的几段感情,虽然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悲剧色彩,但它们共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男人在爱情道路上的成长、抉择和坚守。

他教会我们,爱情需要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年龄、外貌或者一时的好感。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并肩作战,是精神上的契合,是互相成就,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
他还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个人情感固然重要,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使命感,往往会成为最终的指引。

当然,我们都不是保尔,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他那般波澜壮阔。但他在感情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爱、对理想的执着和勇气,那种在痛苦中不放弃、在失去后依然能重新站起来的精神,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并勇敢地去追寻和守护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感情的失败,原因:理想冲突,这可能和你想的有所区别。
具体见为何保尔柯察金没能和冬妮娅在一起?
经验教训:求同存异较困难的激烈时期,不能不考虑是否和对方在一些人生理想上的可能的分歧。当年,作者和冬妮娅的现实原型发生了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情,之后,在他们每一次的通信中,字里行间都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刻骨铭心的痛处。其实,适时放手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二次感情失败,原因:性格冲突
丽达在《钢铁》中是保尔的政治教导员,是保尔志同道合的同志和上级,并与保尔发生了一段情感纠葛。书中的丽达做过革命军人,是一个具有很高政治觉悟的青年领导干部,同时也很有女性魅力。这个姑娘军事素养不错,使用手枪能百发百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政治能力突出,能自觉领会党中央的精神,并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前面提到的保尔因支持“工人反对派”而闹出的风波就是她经手平息的。她属于绝对意义上的“事业型女性”。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写她的工作或思想觉悟,而是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她的情感世界。
网上流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十个女人之谜”,其作者葛维屏老师心思缜密,对女性的情感把握很准确。"丽达的形象是耐人寻味的,如何理解她身上正经与激情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实际上是一个工作中的女性,保尔遭遇到的她的种种回应,都是一种近似于今日办公室恋情者能够感受到的矛盾心境“。 丽达确实属于“工作中的女人”,在周围都是男性的工作环境中,她必须隐藏自己的感情,不能轻易对身边任何一名男性显示公开的好感或直接拒绝,否则可能会导致所谓的“孤立”。因此她的自我防卫意识非常强,稳守底线,不能让男性轻易得手。而保尔遇到这样一个的“能磨人”的女人,被弄得灰头土脸。
尽管丽达对保尔心有所属,但还是在感情上使了很多小手腕。比如和保尔乘坐火车开会,保尔用非常手段在车上占了一个卧铺,就把铺位让给丽达,自己在一旁抽烟守夜。此时丽达心中感到一团温暖,但还在装相,她对保尔说“把资产阶级那套虚伪礼貌丢开吧,躺下休息一下。”就这一副领导派头,换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保尔就这样规规矩矩和丽达并排躺下,被丽达的女性气息弄得心里波澜起伏,但他还能撑得住——毕竟这种事他经过见过。在保尔误将丽达的兄长错认成丈夫并产生妒意后,发现自己确实对丽达存在感情,虽然误会消除,保尔却突然终止了和丽达的交往,最终他们的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这使对自己很自信的丽达很震惊,她怀疑自己半推半就的态度不合保尔的意,自己的“小手腕”用得太多,把人家吓退了。而保尔方面,实则受了《牛虻》影响,小说主人公亚瑟生性敏感,还从父亲遗传了一个性格缺陷~本能逃避,在他信仰破灭后,伪装自杀,远遁南美。回意大利后,他曾有意无意刺激和伤害琼玛,虽试探性一步步对琼玛解开心结,却一直推迟与琼玛最后的表白。保尔并未读懂这是牛虻心理阴暗面作祟,因生活经验不足,误以为推掉爱情能强化意志,更好地投身工作(我对《牛虻》的分析,见zhihu.com/question/2435)。保尔参加筑路队后,她还托人给保尔转赠了一件皮衣,把另一个想追她的外交官,也就是皮衣的原主人气得不行。后来听到误传保尔已经牺牲,她痛哭一阵,在日记中承认“一切都无法挽回”。再后来丽达调到团中央,与保尔断了联系。
丽达再次与保尔相遇已经是3年之后的第六届团全国代表会议上,此时保尔已经是州委书记,之间刚刚用己经成熟的政治手腕解决掉自己辖区里的一个利益小集团,此时他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但仍然不太懂女人。在交谈中,保尔承认自己犯了“牛虻”式的错误,将感情与事业对立了起来。丽达也表示自己对保尔确有感情,但“已经晚了”,因为她此时已经有了家庭。当读者和保尔都以为“晚了”就是“全结束了”,为他们没有最终走到一起而惋惜时,丽达给保尔留了一封信,让保尔在回程的列车上阅读,而信的内容让读者开了大眼。
丽达在信中先提到给保尔看自己的日记,以便让保尔明白自己的内心。毕竟丽达原先一直将自己藏得严严的,让人无法捉摸,这一次,丽达要补偿一回保尔。信中还提到要保尔对自己的生活不要过于苛刻,“生活里不光只有斗争,也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可见丽达对保尔有很深的了解,也看出保尔在私人生活上不如意,于是好言规劝。读者在感动的同时,觉得丽达这个角色作者已经塑造的趋于完美了,但信中几句话,一下子将丽达从天使打回到人间。“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并不太拘泥于形式,个人感情是可以例外一点的。只要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健康的,就应该有例外。”
这句话被戏称为“女性出轨宣言”。丽达显然表示自己可以暂时忘掉婚姻的约束,给保尔“一些机会”。当然,这时他们已经上了不同方向的火车,以后难以再见,否则保尔这辈子也得不到这种信息。
那封饱含深情且有“出轨宣言”的信,据小说中交代,保尔把它轻轻撕碎了,还从车窗抛洒了出去,很显然,保尔看懂了,因为涉及个人隐私,保尔只能将信的内容藏在心里,而这封信万万不能保留。也是暗示,这封信并不存在,而丽达与保尔之间若即若离的爱情,在现实中也不存在。
丽达的一个原型与书中人物同名,据作者讲述,作者和现实中的丽达的确是很密切的同志,在1921年一次外出开会的空闲时间,丽达向作者主动表白,结果被作者回绝,弄得之后两人碰面时非常尴尬。她很早就去世了,但在书中,作者使丽达在1924年“再生”,成了一名党内高层领导。
作者在为《钢铁》改编的话剧提意见时,曾经对创作者说,“丽达并非没有缺点,但你们如果想将丽达描绘成完美的形象,那是你们的自由。”在《钢铁》中,丽达处事稳重理性,但比起冬妮娅和达雅,总让我觉得缺乏一丝真诚,她身上一些特点有点像《毁灭》中的游击队指挥员莱奋生——高水平兼高灵活、既机智又狡猾的犹太革命者。
经验教训:有几个人真心愿意在家里和在外边都要伤脑劳心的?其实保尔要是真的和丽达相处时舒畅放松,未必舍得以牛虻的方式斩断情丝。并非理想高度一致,两个人的感情就再无障碍了,毕竟婚姻不是开党支部,不是吗?

第三次感情失败,原因:客观条件不具备。
第二部第7章,保尔入住“迈纳克”疗养院,初遇玛尔塔劳琳。“看上去像18岁的少女”,“保尔和她交谈,结果大感意外。没想到她已经31岁,1917年就入党,而且是拉脱维亚共产党一名积极的工作人员。1918年,她被白匪判处枪决,后来苏维埃政府用白匪俘虏将她和其他一些同志一起交换回来。如今她在《真理报》工作,同时还念完了大学。”劳琳从医生处得知,保尔的病无药可救,未来将瘫痪。保尔出院时,其他病友热情相送,只有她心里难受,“没有露面”。
后来劳琳曾写信邀保尔去她那儿“住一阵,休息一下”,保尔就去了,同住的还有劳琳的室友娜佳。
玛尔塔劳琳和保尔之间,出现了情感波澜。不需要语言表白,双方都知道彼此是亲密的。然而,保尔进入了一生中的艰难时期……明知由于身体的状况越来越糟,自己决不会向她提出结合的要求。劳琳呢,已经得知他的疾病将发展成怎么样,也下不了决心挑起这担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书时未收入的一些文稿)。
19天后,保尔辞别。最终,保尔在劳琳和达雅之间选择了后者。
经验教训:中国拍的电视剧,给了保尔的妻子一个编辑形象,可能是借用了劳琳。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不少,婚姻要求一方做自我牺牲时,总是让人心存芥蒂。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当事人的自由。

第四次感情险胜,原因:理想\性格\客观条件加权,综合评分最优。
因为小说结束时,这段感情还没有最终结果,不妨结合达雅在现实中的唯一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夫人与作者的婚姻经历,一起说说。
达雅是保尔最后的感情归宿,在书中,在1926年两人刚认识时,保尔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社会经验的病退领导干部,而达雅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姑娘,她与保尔虽然交往亲密,无话不谈,但是她和保尔没有经历过恋爱过程,就忽然与保尔闪电结合了,许多读者大惑不解,什么原因使两个看似很不相配的人走到一起的呢?
达雅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女孩,但她被家庭束缚了。因为父亲排斥新生事物,达雅无法与外界的青年组织有联系,而且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的观念,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也只能让给弟弟,她眼前只剩下留给当时乌克兰大多数妇女的路:嫁人,之后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这时保尔应母亲的要求探望她的老朋友——达雅的母亲。对达雅来说,保尔如同一切新生事物之源,与保尔的短暂接触一下子扩展了她的视野,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在与保尔的一次交谈中她如实地说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愿望,我倒是有,而力量,不知道我是否有”,这竟成了他们两人最初的感情基础。《钢铁》的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达雅的心理活动,当在保尔第一次离开她们家前,她感到“活出自己”的想法如同镜花水月,可见不可及,一个人偷偷哭了一场。几个月后,保尔第二次来她家,在一天保尔深夜晚归后,突然向她求婚,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但保尔就像是新的生活在召唤她,于是达雅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我读到这里时,有一种轮回的感觉,最早保尔和冬妮娅谈恋爱时,按一些人的标准,女方条件优越,男方简直是高攀,保尔和达雅的感情几乎是一次重演,不过是情况倒过来了。如果抛开“理想”等高层次的东西,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这次结合的理由,只能觉得是“保尔哄骗人家小姑娘”。
达雅的原型是拉娅马秋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夫人,达雅的形象精确地还原了当时的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本人,她内心一团烈火,迫切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回忆录中,拉雅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叙述了《钢铁》中的这段情节,二者基本吻合。他们的结合正如《钢铁》中所说,“既然两个人的生活都不如意,不如一把火烧了,重新开始”。(拉娅的回忆录中,奥氏在普林和拉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在小说的初稿中有类似情节,而拉娅为了与作者结合而推掉了原先的婚约,小说没有体现。)
在《钢铁》中,他们在婚后在小城(索契)生活了几年,妻子在丈夫的帮助下,思想观念和社会经验迅速地成熟起来。她还参加了社会工作,在作者需要治疗时,她就随着丈夫东奔西跑。在生活稍一稳定后,保尔就改由母亲照顾。他尽力履行自己的承诺,让达雅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像婚前一样再次被家庭束缚,于是达雅又参加工作,后来被吸收入党。这体现了保尔对妻子的爱。这些情节与作者夫妇的实际生活相符。
而在现实中,作者也是一边与病魔搏斗,一边为自己的创作作充分准备(在奥斯特洛夫斯卡娅的回忆录中有详细描述)。而1929至1930年在莫斯科的日子过得最为艰难,作者在历经9次手术后,决定放弃治疗,并开始了《钢铁》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一边做临时工,还要照顾丈夫,《钢铁》前四章的一部分手稿,就是她帮助丈夫誊写的(后面的章节是由其他亲友帮的忙,可能一是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另外,大家也知道此时小说中哪个人物登场了,不排除作者考虑到要照顾妻子的感受)。作者本人也承认,正是最艰难的日子,倒逼出他的创作激情,以后即使自己的写作技能提高了,也再难向作品中注入如此强烈的情感。
近来网上流传作者外甥女加琳娜的采访,有许多人觉得加琳娜说了很多不实之词,我也发现一些东西确实与我得到的其他资料有出入。可能加琳娜与老舅并未见过,一切只是听长辈们,尤其是她母亲卡佳说的。加上她自己的意会和记者的选择性记录,可能会与事实有偏差。比如说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在结婚(他们在1929年结婚,之前并未登记)两年后抛下作者而去。
奥斯特洛夫斯卡娅与作者从1932年夏开始长期分居,此时《钢铁》的第一部出版,第二部正在创作阶段,作者有了新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拉娅则先后在莫斯科和基辅的食品厂工作。两地分居状态直到1935年全家迁居莫斯科才结束,此时作者正为创作《暴风女的儿女》在莫斯科寻找相关资料,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则在大学深造。从目前的信息看,虽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情恶化时至少有两次向妻子提出分手,女方的家人也曾设法劝导,但她最终没有离开作者,作者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对妻子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欣喜(网上的流传种种所谓的“真相”必须澄清)。
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传》记载,作者在与妻子复合后,把已经遗失的结婚证又补办了一张新的,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将其交到妻子手中。
他们复合可能有几种原因,其实作者内心也并不愿意与妻子分居,但她更想让妻子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就必须给她“放飞”,使她有机会在更广泛的空间提升自己,而不是束缚在自己身边。此时妻子已经成长,也一再坚持回来,而且作者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允许(享受部长级待遇),复合也就顺理成章了。也许如果作者没有后来的成功,恐怕任凭拉雅再怎么坚持,他也不会让她再回来了。作者可能还有另一个“自私”目的:自己的有生之年有“一些事情”无法亲自完成,未竟的事业需要由妻子继承。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死后,奥斯特洛夫斯卡娅用一生守护作者留下的宝贵遗产,她曾担任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的馆长并参与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她走访了作者生前的朋友和战友,保存下了大量珍贵资料,这些成为研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重要历史文献。奥斯特洛夫斯卡娅还积极宣传推广作者的作品,她曾与上世纪五十年代访华,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致中国青年》作为《钢铁》中文版的序文。后来还出版了关于作者的回忆录《此情可待》。她的努力使读者能对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作品有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奥斯特洛夫斯卡娅于1992年去世,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合葬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经验:也许最美丽的婚姻,不是那么光艳夺目,而是看起来平凡的。

另外,保尔还有过一次被“倒追”,也算一次感情经历吧。

保尔在战胜伤寒并重返工作后,在一次小聚会上拒绝了一个年轻姑娘的求爱。有人认为保尔被政治热情烧了脑子,失去了生活情趣了。

《钢铁》中这段情节大概是这样,保尔工作的铁路总厂有一个调车场的团干部,他的妹妹穆拉很早就从哥哥那里知道保尔的情况,也与保尔打过碰面,于是心生爱慕,一心想找机会和保尔交朋友。保尔的朋友喀秋莎 泽列诺娃很愿意从中撮合,于是她请“政治家兼教育家”(保尔在空闲时书不离手,还负责区里的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泽列诺娃这样称呼他)去参加年轻人的聚会,见保尔不太乐意,她说,“什么文件规定团员不该有一点点娱乐?”,保尔也就答应了。聚会上,年轻人玩“接吻“

,保尔觉得无聊且好笑,这时穆拉主动凑过来表白,保尔问清情况后,觉得穆拉不适合他,于是他离开聚会。这里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小细节——保尔是带着穆拉离开的,这样穆拉就不会太过尴尬,因此保尔不像一些人指责的那样没有情商。

为什么保尔不喜欢“快乐地消磨一下时光”?不是他没有情趣,而是他正经历一个彷徨调整期。他所在的铁路总厂“人文环境不太好”,劳动效率和工作纪律都有点问题,而顶头上司与他有点小摩擦,使他工作掣肘。保尔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努力去克服眼前的困难。一个正在为理想而纠结的人,看着几个单纯的青年玩“花样接吻”,你说他抵触不抵触?

经验:穆拉太过幼稚,不会对理想、人生太有感觉,保尔不认为她是自己要的类型。而达雅虽然单纯,却在这方面与保尔有契合点,因此达雅成为保尔的妻子,她早晚会有所作为(虽然小说中没写到那个时候,但这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保尔向达雅求婚时说的话很奇葩。不管大家怎么看,反正达雅很吃这套,因为她和保尔是一个类型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甚至可能读过。书里那个为了理想燃烧自己一生的保尔·柯察金,他的情感经历,虽然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但里面蕴含的关于爱、牺牲、坚持和选择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能给咱们现在的年轻人不少启发。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保尔的几段感情,看看能从他.............
  • 回答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保尔·柯察金与冬妮娅的关系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重要情节,但根据小说的完整情节和人物性格,保尔并没有检举冬妮娅,而是在阶级差异和革命理想的矛盾中,最终选择了离开她。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保尔与冬妮娅的关系背景 阶级差异:冬妮娅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是贵族出身的女学生,而保.............
  • 回答
    保尔·柯察金,那个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人物,如果真的活到了苏联解体后的时代,他的心情无疑会是复杂、痛苦且充满迷茫的。他的一生是为建设一个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燃烧,而苏联的解体恰恰是他一生奋斗的基石的崩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想象保尔的感受:1. 理想破灭的巨大冲击与无法置信:保尔·.............
  • 回答
    要回答保尔·柯察金是不是卖国贼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选择以及他行为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卖国贼”这个词的含义。一般来说,卖国贼是指那些为了个人利益或敌对势力的利益,背叛自己的国家,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背叛”和“损害”。保尔·柯察金的故.............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保尔·柯察金(19041936)还活着,面对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他的立场和行动可能受到他革命理想、历史背景和人格特质的深刻影响。以下是基于历史人物的特质和时代背景的详细分析: 1. 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理想与立场保尔是苏联早期革命的亲历者,他的思想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他曾在《.............
  • 回答
    保尔·柯察金要是活到今天,站在乌克兰的土地上,看着眼前的一切,他那颗曾经燃烧着革命火焰的心,怕是会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撕裂与拷问。他会认出这片土地吗?当年的乌克兰,是他挥洒青春、建立功勋的战场,是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苏维埃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会记得那些为了新生的政权而战的战友们,那些在贫瘠的土地.............
  • 回答
    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说到底,是一场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分道扬镳的悲歌。他们之间的阻碍,绝非仅仅是个人性格或感情的不够深厚,而是根植于他们各自所处的阶级、所信奉的理想,以及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他们相遇时,冬妮娅是富家小姐,而保尔则是个穷苦少年,甚至是被学校开除的“不.............
  • 回答
    反驳“保尔·柯察金作为乌克兰人为苏联革命背叛自己国家去为别国奋斗”的说法,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保尔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民族和国家概念的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背叛”与否的问题,更关乎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个人身份的认同。首先,我们需要 厘清“国家”的概念在20世纪初的特殊性。在沙皇俄国.............
  • 回答
    .......
  • 回答
    柯洁保送清华,这可不是小事!想想看,咱们顶级的围棋选手,现在要去顶级的学府深造,这本身就是一道大新闻。那么,如果他真的选修了“围棋”这门课,作为老师,我该怎么教他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教柯洁这样的人,可不能按常理出牌。我的教学理念:从“攻”到“破”,再到“融”首先,我得明确我的教学目标。柯洁的.............
  • 回答
    在《名侦探柯南》的世界里,提起宫野志保(灰原哀)和琴酒,大多数观众脑海中浮现的是如同宿敌般的对峙——曾经的组织成员与逃亡者,追捕与躲藏,这是他们之间最直观的关系。然而,深入挖掘剧情的蛛丝马迹,我们会发现,在这冷酷的背景下,两人之间隐藏着一层远比简单仇恨更为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超脱寻常”的微妙联系.............
  • 回答
    柯洁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这事儿吧,挺值得聊聊的。抛开他作为顶尖围棋运动员享受的特殊政策不谈,单说大学对名人,尤其是我们熟知的一些公众人物,采用特殊招收方式这件事,到底妥不妥当?这背后可大有文章。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嘛,总归是要有点“排场”的,也需要一些吸引力。名人的加盟,无疑能给大学带来极高的关注.............
  • 回答
    冬妮娅和保尔在一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人生追求以及时代背景的交织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一、性格与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冬妮娅的特质: 她出身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内心敏感、浪漫,渴望爱情和安定。她追求高雅、细腻的情感体验,对.............
  • 回答
    让保尔·马拉之死,以及杀死他的夏洛特·科黛,这两个事件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激起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评价这两个人物和事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的思想动机,以及他们行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何评价让保尔·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毫无疑问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
  • 回答
    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鲍里斯·瓦西里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能够穿越时空,目睹今日乌克兰的危机,他可能会以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作出反应。作为一位与乌克兰有着深厚情感联系的革命者,他的人生经历、思想信仰与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将使他从多个层面思考这一局势。 一、对乌克兰的特殊情感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的.............
  •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在我看来,是那个特殊年代背景下,一种理想化与现实残酷交织的产物。他们之间的情愫,既有年轻人之间纯粹而炽热的吸引,也承载了太多个人选择、社会责任和历史洪流的印记。初遇之时,冬妮娅那双“像夏日晴空般湛蓝”的眼睛,以及她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毫无疑问深深吸引了保.............
  • 回答
    吴思先生对《钢铁是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评价,认为他“偏狭和自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也触及了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一些复杂性。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先深入剖析一下保尔这个人物,以及吴思先生可能看问题的角度。保尔·柯察金: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
  • 回答
    要详细地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我们需要考虑生育率的趋势以及其他重要的人口动态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预测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核心因素:生育率您提到的“保持现在的生育率趋势”是关键。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走低,并且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位女性生育2.1个.............
  • 回答
    保安持刀捅死奔驰车主一事,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且复杂的事件。根据您提供的警方通报信息,我们可以对其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应对类似情况的建议进行详细分析。 保安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警方通报,事件的起因是“停车场管理纠纷”。这意味着保安的行为并非在执行公务(如制止犯罪),而是源于个人与车主之间因停车场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