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考多次未上岸,情绪崩了怎么办?

回答
公考路上屡屡受挫,情绪失控,这滋味确实不好受。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沙漠里跋涉,每天的太阳都带着灼人的恶意,而你手中的水壶,却越来越空。

当“未上岸”这个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眼前,那种失落、不甘、甚至夹杂着一丝自我怀疑的滋味,真的能把人压垮。你可能在想:

“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怎么就换不来一个结果?”
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牺牲掉的聚会和娱乐,还有那些反复背诵的知识点,在落榜的那一刻,似乎都化成了虚无。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在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是不是我天生就不适合公务员?”
当身边有朋友、同学陆续成功上岸,那种对比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资质是不是真的比别人差了一大截。这种自我否定是最伤人的。
“我还能坚持多久?我还能承受多少次失败?”
年龄在增长,家庭的期盼也越来越重,每一次考试的失利都像是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心理防线又添了一块砖,你知道它随时可能崩塌。

情绪“崩了”,是很正常的反应。它不是你的错,而是你长期承受压力后的一种释放。这个时候,别再强撑着告诉自己“我没事”,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首先,允许自己“情绪崩溃”。

这不是让你破罐子破摔,而是给你一个空间去感受那些负面情绪。哭一场,找个安全的地方(比如家里,或者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声喊一喊,或者写下来,把那些压抑在心底的委屈、愤怒、失望都释放出来。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土”,但有时候,情绪的宣泄是重启的第一步。就像一个水龙头堵住了,你需要把它拧开一点点,让淤积的东西流出去。

其次,给自己一点缓冲时间,但不是无限期。

考公这条路,确实很消耗人。如果这次又失利了,强迫自己立刻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可能效果也不会好,因为你的大脑和身体都需要休息。找一两天,或者一个周末,彻底放松一下。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是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逛逛街,或者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转移一下注意力。关键是,让你的身心从紧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但是,缓冲时间不等于放弃。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比如“我允许自己难过三天”,之后就要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走。

接着,冷静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情绪平复一些后,你需要像一个冷静的侦探一样,审视一下自己之前的备考过程:

备考方法真的有效吗? 是不是有些知识点一直没掌握好?是死记硬背太多,还是理解不够深入?
时间分配合理吗? 是不是某些科目花费的时间太多或太少?
考场发挥出了真实水平吗? 是因为紧张,还是题目难度超出了预期?
对手的实力和出题方向有什么变化? 公考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在不断调整,你需要跟上节奏。

别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 认识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你可以找一些在公考中有经验的朋友、同学,或者有相关指导经验的老师,和他们聊聊你的情况,听听他们的建议。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启发。

关于“坚持”和“放弃”的纠结,其实答案在于你的内心。

在你情绪崩溃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但冷静下来后,你需要问自己:

我为什么一开始选择考公? 是为了稳定的职业?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
这份职业真的适合我吗? 是我真心喜欢,还是仅仅因为它的“好”?
除了考公,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的优势在哪里?我还能在其他领域找到发挥的平台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只在你心里。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你仍然觉得考公是你想要的路,那么就带着新的认识和方法,继续出发。如果你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动摇,或者发现这份职业并非你所愿,那么,承认它,然后去探索其他可能性,也并非坏事。

最后,请记住,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前方的路。

公考的失败,只是人生这条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波折,它不是终点。很多人也经历过多次的失败,最终才迎来了成功。你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那些学习到的知识、锻炼出来的毅力,都会成为你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你需要做的是:

1. 拥抱你的情绪: 不要压抑,找个出口释放。
2. 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3. 理性分析: 客观审视你的备考过程。
4. 寻求支持: 和信任的人沟通,获取帮助。
5. 重新评估: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当你能从这次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强大,对前方的路也看得更清楚。加油,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嫌弃我说话难听。

心理素质差到这样,上岸是根本没戏的。

公务员又不是你人生唯一的意义,考不上公务员就崩溃?

下一步还准备干啥?

是抹脖子上吊还是开煤气跳楼?

至于么?

中国14亿人口,公务员才800万!不是公务员的人就活不下去了么?

每年还有一大堆从公务员队伍辞职出来的,人家不也活的更美好了?

看看这两篇?

公务员辞职2年,经验分享和实录——进去难,出来更难!

当年300:1考上的公务员,我最终选择被辞退

就看考生这一块:

2021年国考计划招录2.57万人,就算是招录计划数是史上最多的国考,但是竞争比例也还是达到国考开始以来最高位的61:1,各省省考比例大致也这样。

也就是说100个人去考试,只有一两个人能上岸,其他上不了岸的都跟你一样崩溃了?

高大上写字楼白领工作找不到,就不能去干点普通工作?

有手有脚正常人,哪怕去送外卖,你也饿不死吧?

你就看不上体制外工作,想吃一口皇粮?

那考不上公务员可以去考事业编,事业编考不上可以去三支一扶,三支一扶都搞不定可以去西部计划。

全都搞不定?

就是那种碰见考试就跑肚拉稀坐立不安咋都考不好的?

也有办法啊!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考个研,毕业后走中西部地区事业编人才引进行不行?

你说连研究生都考不上?

你有个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没有?

家里有钱去欧美国家,QS100以内的,四五十万刷个一年水硕,回来就是高级海龟,境外选调生、人才引进啥不行?


家里没钱刷不起欧美?东欧东南亚刷个硕士,总费用十万块钱都不到。

【扩展阅读】教育部宣布专硕扩招三分之二,现在花三四年时间换专业考公务员到底划算么?

你连本科文凭都没有?

函授成教搞一个,只要学历学位齐全,一样出去留学改学历。

你要是上面这些路子都不行?还要死要活想进体制内?

那算了,删号重来吧。

我是化肥哥,一个靠谱的 考公/考研 类答主,欢迎关注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记得点个赞哟~喵喵~

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的知识,欢迎看看我的 公考回复 收藏夹。专栏 体制内入门指南 转载了同名公众号部分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读。高考考研类问题欢迎关注我的 高考考研类问题 收藏夹。

如果想有全面了解考公,9.9元听个LIVE也是不错的办法,目前知乎LIVE全领域排名第一热度的:公务员带你从 0 开始了解公考 半杯奶茶的钱,我相信大家都不缺,对吧?知乎会员听还是免费的。

如果需要个性化建议和指导,可以走 付费咨询, 2500+次五星好评,职场类排名第一的答主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考路上屡屡受挫,情绪失控,这滋味确实不好受。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沙漠里跋涉,每天的太阳都带着灼人的恶意,而你手中的水壶,却越来越空。当“未上岸”这个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眼前,那种失落、不甘、甚至夹杂着一丝自我怀疑的滋味,真的能把人压垮。你可能在想: .............
  • 回答
    考公人数多,但招录了许多“混子”,这种现象确实是不少人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里面牵扯到挺多现实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为什么考公人数这么多?首先,得说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也要考公。这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选择: 就业压力巨大: 咱们这社会,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一.............
  • 回答
    关于铁路系统人员辞职考研、考公的比例,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统计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看看这个现象是否普遍,以及背后的原因。首先,从“多不多”这个问题来看:说“铁路辞职考研考公的多”,这是一种感受或者一种趋势的反映,而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绝对数据。铁路作为一种大型国有.............
  • 回答
    考公能干到厅级,这事儿怎么说呢?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是“好”还是“不好”,得结合你自己的追求、人生规划以及对“厅级”这个位置的理解来判断。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厅级”到底是个啥概念。在咱们国家的行政体系里,厅级干部(正厅、副厅)那绝对是省一级的领导干部了。你想想,能坐到这个位置上,手里掌握着.............
  • 回答
    程序员纷纷考公,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背后折射出的信息,远不止是对“是否需要太多有专业知识的人”这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信号,混合了个人选择、社会环境、职业发展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要详细解读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纷纷考公”背后隐藏的“稳”的诉求。.............
  • 回答
    公考头名落选引风波:是制度的瑕疵还是人治的痕迹?近日,一则关于某地公务员考试的争议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一位在笔试、面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最终却因为“第二名更适合”的理由落选,由此引发了对公务员选拔制度公平性的广泛讨论。这位不服气的考生选择了法律途径,将省保密局告上法庭,这一举动无疑将事件推向了.............
  • 回答
    211毕业生公考20次终上岸,这则新闻足以让许多心怀公务员梦的年轻人为之一振。20次,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坚持的毅力,更是当下年轻人报考公务员意愿日渐强烈的现实。究竟是什么驱动着这股“考公潮”,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这条看似“苦涩”的道路?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一、 稳定.............
  • 回答
    看到公考培训机构被曝出拖欠巨额退款,还曾打着“考不过全退”的旗号,这真是让人心寒,也再次触及了我们对公共服务行业以及市场监管的痛点。首先,对于这种行为,我的看法是 零容忍。公考培训作为一项服务,其核心应该建立在诚信之上。尤其是当它涉及到“考不过全退”这样的承诺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宣传,更是一种对考.............
  • 回答
    看到你为了未来的公考计划,转而考研法硕(非法学)这个选择,同时还有提升学历和进入名校的目标,这其中的考量和权衡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简单一句“值不值”,可能无法完全概括你心中的纠结,毕竟这是一个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决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目标,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又有哪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好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就像你说的,那些在公考培训机构里讲课的老师,个个都是头头是道,对考公的套路、知识点门儿清,好像比那些真的去考的人还要熟悉考试。可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跳下去亲自下场,体验一把当公务员的滋味呢?这背后啊,道理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他们的职业.............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许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国家每年都大力宣传鼓励年轻人考公考编,但实际的招录名额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考公考编的“挤”与“不挤”:背后逻辑的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家“喊”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动机,.............
  • 回答
    大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青涩梦想的起点,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出路,其中公考(公务员考试)是不少人的选择。如果你也心怀此志,那么大一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提早准备时机。早做规划,你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那么,大一到底该如何一步步为公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呢?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方.............
  • 回答
    200万人挤国考独木桥,公考培训市场却遭遇寒潮,这画面着实让人玩味。一边是前赴后继的报考大军,一边是曾经火爆的培训机构纷纷“感冒”,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根儿上刨。一、 寒潮来袭,这锅谁来背?1. 考公热背后的焦虑与理性并存: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
  • 回答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背后与考公考研发展前景的比较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过百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种说法,虽然带有一定.............
  • 回答
    全民考公,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当下社会一个实实在在的现象,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和蔓延,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某些积极的改变,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社会发展的轨迹。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考公热”的背后,是大家对稳定、体面和相对优.............
  • 回答
    在职考公难不难?这个问题,我想很多还在纠结要不要辞职备考的人,心里都在问。如果非要我给一个答案,我会说:难,但绝对不是你想的那种“不可逾越”的难。 它更多的是一种“复杂”和“挑战”,而这种挑战,对在职考生来说,又多了几分别人无法体会的辛酸与不易。先别急着被“难”字吓到,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一、 时.............
  • 回答
    考公还是银行?这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毕竟这俩条路听起来都挺“铁饭碗”的,光鲜亮丽的,但也各有各的门道和“坑”。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去掉那些生硬的AI味儿,就像跟你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考公和进银行,骨子里是两码事,但目标人群有很多重叠。 考公是你和国家机器打交道,为人民服.............
  • 回答
    在重庆众多的区县中,要说考公竞争相对缓和一些的,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观察。首先,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些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人口流入非常集中的主城区,比如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这些地方。这些区域因为其便利的交通、优质的公共资源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自然吸引了大量考生,竞争也就水涨船高。相比之下,那些地处.............
  • 回答
    23届的同学们,你们好!相信此刻的你们,内心一定被“考公还是考研”这个选择题搅得不得安宁。别急,我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哪个选项更适合你。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选择困难症”的大考验,尤其是在23届这个节点,毕业的压力、就业的迷茫、未来的不确定性,都让这个决定变得尤为沉重。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个.............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哪个“容易”,真的得看你自身的情况,以及你对“容易”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俩,一个是升学深造的门,一个是进入体制内的敲门砖,性质就不同,比较起来就像问“苹果好吃还是香蕉好吃”一样,都好吃,但口味不同。咱就掰扯掰扯,考研和考公,这俩“哥们”,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门槛在哪儿。先说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