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里说「上有八旬老母」是否有纰漏?

回答
电视剧里“上有八旬老母”这种说法,其实在古代汉语和一些古装剧的语境下,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纰漏”,但可以算是理解上的“不精确”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咱们得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习惯里看。

为什么会这么说?

1. 强调孝道和责任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道是极为重要的美德。一个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这是一种天然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八旬老母”这个说法,虽然可能不精确到具体数字,但它用一个相对较大的数字(八十岁)来代表“年事已高”,以此来突出这位母亲的年迈体衰,以及儿子肩负的赡养重担。这样一说,立刻就能让观众明白,这个角色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这往往是他不能离乡背井、不能做某种危险事情的理由,从而为人物的行为动机增加一层说服力。

2. 语言的概括性和文学性: 古代汉语(也包括一些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有很强的概括性。比如我们常说“三生有幸”,这里的“三”并非实指,而是表示“很多”或“非常”。“八旬”在这里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它不是精确到“八十岁整”,而是泛指“八十岁左右”、“高寿”、“年迈”。用一个具体的、但又相对模糊的数字,比说“我妈八十零几岁了”或者“我妈年纪挺大了”更有力量感和文学色彩。

3. 方便演员和观众理解记忆: 在剧本创作和表演时,一个相对固定的、有冲击力的说法比模糊的描述更容易被记住和传达。比如,“上有八旬老母”比“我妈年纪很大,我得照顾她”听起来更庄重、更有分量,也更容易成为一个角色的标签。

那为什么说它“不精确”或者有“理解上的不妥”?

1. 数字的真实性: 如果故事背景设定在某个历史时期,比如战国到清朝,当时的人均寿命确实不像现在这么高。八十岁已经算是非常高寿了。如果剧中 personnage 设定非常年轻,比如二十几岁,而他有一个八十岁的母亲,那么这在统计学上和现实逻辑上就显得不太寻常,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不过,如果编剧没有特别强调“高龄母亲”作为剧情冲突点,那么这种表述更多是习惯性用法。

2. 现代语境的误读: 如果我们现代人去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如果这个人年纪不大,而他的母亲才六十出头,甚至五十多岁,但剧里用了“八旬老母”,那观众就会觉得有点夸张,或者说编剧对“八旬”这个词的理解有问题。但通常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角色,他的母亲年龄肯定是要符合一个比较年长的设定。

3. 古代“旬”的用法: 严格来说,“旬”是十年的意思,所以“八旬”就是八十年。但在一些古籍和口语中,“旬”也有用来表示“十数”、“十左右”的意思,比如“旬月”有时也指十几天。“八旬”在这里更偏向于“八十岁左右”的泛指,而非严格的“八十年”。

所以,总结一下:

在电视剧的语境下,特别是古装剧,“上有八旬老母”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化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概括性表达,旨在强调角色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孝道义务,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进剧情。它不是在做精确的年龄统计报告。

它之所以被很多人提起,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均寿命的普遍提高,八十岁已经不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年龄,而用它来作为“必须承担责任”的理由,有时会显得没有那么“震撼”或者说缺乏新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有纰漏”,因为它在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语境中,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表达功能的。

就好比我们说“千年老店”,不一定真的是开了一千年,而是形容历史悠久。所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表达意图,而不是抠字眼去较真那个“八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那天,

那个书生哭着跪在我面前。

喊着好汉饶命!

说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七岁顽童。



2.

我问他,

说,

你今年多大?

他说他下个月生日,

二十。

我一刀就把他剁了。

我最讨厌侮辱我智商的人了。

六十岁还能生呢?

您是哪吒还是耶稣啊?

真当土匪不懂生理呢?



3.

进京赶考时候,

正是生意的旺季。

三个月里,

我连杀了三十个书生。

直到了第三十一个。

那天,他跪在地上,

喊着好汉饶命,

说自己上有八十岁高龄的老父亲。

我一下子就了乐,

这个有创意啊,还挺科学的。



4.

我问他,

你今年多大?

他说十八。

我问他,

那你妈呢?

他说,三十六。

我一刀就把他也剁了。

嘿!

来气呢,

老子还没娶媳妇呢,

您这就老骥伏枥?

老牛吃嫩草?

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替您把梨摘了的。



5.

坐在山寨里,

看着满天的星星,

我常常想,

为什么进京赶考的都是男人啊。

要是妹子们哗啦哗啦都进京赶考该有多好?

我问军师,

为什么不是漂亮姑娘进京赶考?

军师说,

这都是当官的安排的。

我挠了挠头,

说那我要去当官。

我又问军师,

咋当官啊?

军师只说了四个字:

进京赶考!



6.

我穿上了从书生那扒来的衣服,

用刀刮掉了胡子,

下了山寨,

进京赶考。



7.

一个土匪抓住了一帮子书生,

一个一个的问他们:

“给我一个不杀你的理由?”

所有说上有八十老母的都被杀了。

“奶奶的,真当土匪没学过生理卫生了?”

那个土匪骂骂咧咧的走到了我的面前,

说:

“给我一个不杀你的理由。”

我一脚把他踹飞了十几米,

拿起刀指着他说:

“因为我还没有娶媳妇呢。”



8.

我现在是一个书生,

我要进京赶考,

然后当上大官。

我要叫所有的男人都在家呆着,

叫漂亮姑娘们都来进京赶考。

到时候,

我就可以回到山寨里,

等着姑娘们过来,

问她们可以当我的老婆不。

这么多进京赶考的姑娘,

我想,

肯定有一个会答应我的。



完。




P. S.

对了,以后进京赶考得改成半年一次,要不然老有淡季和旺季。

淡季太难熬了,

没啥事干。


(◎`・ω・´)人(´・ω・`*)

user avatar

上有80老母并非罕见,事实上古代人活到七八十的有不少。

一、医药卫生和营养主要影响的是人均预期寿命

古代人的确相对短寿,但是人均预期寿命不代表极端寿命

首先,古代人的人均预期寿命的确很低,1850年前,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中国人人均寿命曾经长期在35岁左右(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

但是人均预期寿命计算是一个均值,而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大量的早夭和意外死亡。

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40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研究,以科学方法测定出其中22人(其余18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至50岁的3人,50至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x15+23x3+45x3+55)/22=18.6(岁)。这个结果应该是高估了,因为远古婴儿死亡率无疑很高,婴儿尸体相对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无论如何,这样估算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最可靠的了。

据清史稿,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其中康熙爷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

二、能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某种程度上反而有利于长寿

这是一个长寿领域里接近于“准真理”的存在,因为,近百年来,无数的研究证明了能量限制对于长寿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线虫还是小鼠还是灵长类,都已经证明了,适当的能量限制是对于长寿大有裨益的

最早是在美国大萧条时候,科学家发现饥饿过的老鼠活得特别长,然后进一步开始了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能量限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长寿。

后来发现,贫穷落后的地区,很容易盛产高寿者。


包括这两年很火的长寿药二甲双胍,其根本的因素在于能量限制,这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会影响人的食欲,当然本身自己也能干扰能量代谢,所以促进了长寿。

但是这种优势vs医药卫生带来的总体健康,肯定是不如后者的。

所以

1,古代人是可以活很高寿的,但是比例不一定很高

2,古代人均预期寿命短是肯定的。

user avatar

列位,这是书面语言。

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歌剧都是戏剧形式。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般要大量使用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对应的就是日常口语。

书面语言越多的戏剧作品越高雅,日常口语越多的戏剧越通俗。

这是基本的判断方式,并不是在分优劣。

现在有些人要戏剧说人话,就是指书面语言太多了,文绉绉的,缺乏生活气息。

但是书面语言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最简洁,表达最清晰,最富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方式。

日常口语在表达上要繁琐一些,而且日常口语一般具有地方特色,有些话有的地方上的人听得懂,有的地方上的人就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书面语言对于大多数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障碍的。中国有两部堪称书面语言典范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三国演义》相对来说,对一些观众就有点考验了。

电视剧的片长是有一定限制的,在一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情,语言上越简洁越好,书面语言明显比日常口语更能胜任。

“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七八岁的孩子”这样的语言,很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如果换成日常口语,以重庆话为例:“我妈老汉今年八十岁了,我的娃儿才七八岁。”换成山东话:“俺娘今年八十,俺孩七八岁咧。”东北话:“老母亲今年整八十,小兔崽子七八岁。”粤语:“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七八岁仔。”

各地都不一样,能够统一成同一种语言方式的只有书面语言。

戏剧和小说一样,大多不是写实,而是要讲究意境,夸张有戏剧性。这句话对与不对在于是不是用对了地方。

《水浒传》里李鬼可以这样说,李逵就不可以。戏剧里使用这句话的目的大多有欺骗的意味。而使用这样的语言是为剧情服务,同时用夸张的语言表示戏剧的张力。

将这段话放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不能成立的。按照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婚姻制度,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像康熙六十五岁还在繁衍后代。如果他妈还活着,这句就是对的。

八十岁虽然在古代是一个很高寿的年龄,但是不是没有。说这句话可以表明自己的“孝”也可以让人同情。李逵就是这样放过了李鬼。

user avatar

那些个写戏说历史体的回答居然还这么多赞。

第一点,上一代生育下一代的时间远不像现在大多数人,尤其是计划生育之后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我的上辈们和祖辈们,如祖辈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出生的,很多就是在父母40多岁生育的,他们自己也很多在40多岁生育了自己的最小的孩子。下辈到壮年的时候,其父母年逾古稀到70多,是很正常的,夸张点或者炫耀点,就说老人是八十大寿之人,无可厚非。(随着二胎的放开,40多岁生二胎的现象早已经是习以为常。)

第二点,孝为先的文化体系下,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能生存,必然离不开晚辈的悉心照料,侧面证明当事人的孝道;

第三点,中国文化中历来认为恶人短寿,长寿之人必是行善积德之人,侧面也证明其后代也很大概率是行善积德之人;

至于问题中的年轻读书人一说,我记得有人统计过进士及第的平均年龄,实际是远远大于我们目前的高中生年龄的,约跟研究生年龄相当。只能说描述有点夸张,但是并非瞎捏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