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玩笑了。
某次从西安出来卧铺车厢,另外仨好像是旅游的,骂了一路泡馍不好吃,其他小吃也不好吃。我一句话没说。
因为真的不好吃。
西安本地人去问,算得上凑凑合合的泡馍有没有一百家?回民坊里面好吃的,我只知道俩家,还得等对师傅,换人了味道就不行了。
泡馍这个东西,我个人体会,真的是一个暂时还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工业化的手工食品,变量太多,做好吃不太容易。
其次,口味问题。
泡馍比较油腻,看跟谁比了。当然也有不油腻的,我说的大部分罐子里的。然后口味略微重一点,不然也不好吃对吧?但是现代人更接受什么天然食材,本色原味,这种重加工东西习惯上不容易接受。
就不提南北地域上口味差别,没办法。
泡馍纯主食,一点肉,油大盐大。说实话为了健康不能天天吃吧?很多爱好身材的看见这一大碗马上吓住了——不过据说一碗泡馍只有六百大卡,爬爬楼梯不要紧。
最后泡馍师傅不好找,但是出了省光做泡馍可能养不活。西安你一个月一两万就不错了吧,去北上广深给开多少钱能留住?那一碗泡馍得卖多少钱?外地人能不能接受,哪有那么多人排队吃泡馍的。
再补一条,泡馍更接近劳动人民体力劳动者形象,比如俩人谈对象吃个牛排可以很优雅的聊天,氛围好哪怕不好吃。但是泡馍那种热气腾腾,大汗淋漓的,很多人很难接受吧?
就不提吃完饭浑身味道,午饭上班族不合适吧?晚上吃泡馍,这也太瓷实了,一两年下来看看你会不会涨二十斤?
我自己在西安的时候,也就冬天下雪了必去吃几次,一过年开春一般不太吃了。说实话爱吃,怕胖。
好吃不好吃肯定是主观题,各位不要吵架。
跑题说一下我在西安纯个人,纯个人,纯个人!最爱吃的本地食品。
不排序了。
葫芦头泡馍。
汉民凉皮之长安米皮和秦镇米皮和东郊面皮(讨厌麻酱凉皮)。
各种鱼鱼搅团。
荞麦活络面(那几个字想不起来了),只限热汤版。
羊杂汤。
汉民的腊汁肉夹馍。
回民腊牛肉。
岐山臊子面(很难找到正版的)。
菠菜面。
杨凌裤带面。
回民的牛油拌臊子扯面。
涮牛肚。
回民的牛肉酸汤水饺(只有几家)。
回民版牛丸胡辣汤。
烤鱼鳔(十年都找不到了)。
零食甜食不提了。
再补充。
我没提到的网上吹的各种本地小吃,反正我自己觉得一般,在家一年不一定吃一回。
另外,拉面刀削面那些我暂时不算本地特色,因为人家原产地不一定同意。
更一句吧,其实不完全清真的泡馍店还是不错的,我是说对比一下。
一则可以卖早饭,有我挚爱的恶心的胡辣汤。
二则凉菜相对味道还可以,比较稳定。
三则烤肉虽然贵一点,但是一般真的会有牛肉羊肉,吃过的人能吃出来区别,多的就不说了。
回民区有的不能卖酒,但是外面的一般都有啤酒。以前夏天干活吃午饭,经常几个人几个凉菜,冰啤酒,然后一碗面就得。
还是那个话,我在西安去吃泡馍一般是第一场雪才吃一回,然后立春就不吃了。
我更爱葫芦头……
那什么,别在泡馍馆里面问有没有葫芦头泡馍啊!
各位不是我不给美食地图,换手机了以后找不到以前那个图片了。
就是洒金桥那边进去,第一家是什么“马五酸汤水饺”(记不清了)的那个图。
其他的,我开车知道,但是记不清名字和地址,而且最重要的是:本地人才知道什么时间去东西好吃。
另外,匿名说几句,我已经三年没回国了,那些好吃的在不在真的不知道。我都是回家以后群里问以前同学和亲戚,然后去试试看。
比如说“南稍门葫芦头”以前都说好对吧?搬来搬去十几年了,我真的不知道哪一家正宗。
以前东郊伞塔路有一家凉皮那绝了,西七路有一家饺子,动物园有一家水盆,大雁塔有一家火烧……后来都搬家了,我说的是十五年以前的事,不能怪我。
说难听点,我是不喜欢西安到处修路的个别“坏人”之一,一建设发展,很多好吃的就消失了。
西安人知道这个梗吧?南门外修成那个怂样,还让我没葫芦头吃,你说我会开心吗?
另外,也许是记忆过滤,小时候长安县那边(因为离秦镇不太远)米皮真的好吃到要死……说这话的人是不太喜欢辣的人哟?
我是吃不惯葫芦头泡馍。所谓葫芦头就是猪大肠。牛羊肉泡馍接受得可以。因为在老家,我妈就是把昨天剩下的馍,配上菜,肉,煮着吃。类似于现在的三鲜煮馍。
所以如果是面食为主,经常吃馍。个人觉得是能接受的。至少我家附近的没有一个说是不好吃的。
另外就是一定要牛羊肉汤,猪肉就没那么好吃了。
问题是,以面食为主,经常吃馍(饼),这个已经过滤了很多人了。所以有人吃不惯也正常。
作为面食之都,在西安,兰州拉面已经竞争不过干拌面了。
羊肉泡还不火呢?我下班路上就能路过好几家卖羊肉泡的,你要非说每500米开一家才叫火,那我看你别干餐饮了,得前几年的房地产中介才能达到这个密度。
不过我看饮食这个玩意确实有地域性,羊肉泡在深圳和北京吃到的难度不高,在上海就少一些。上海河南烩面多,北京反而不那么常见。我本科的时候常吃咸肉菜饭骨头汤,又实惠又好吃,可是出了上海哪都找不到。隆江猪脚饭深圳遍地都是,我刚参加工作那会,一个学长带我天天中午吃,他是重度猪脚饭爱好者,那个时候14块钱买一大份,有肉有饭有菜,吃完非常满足。这么好的东西,在北京难觅踪影。
十来年前上海的沙县小吃都卖肉燕,我自从吃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吃馄饨了。自从离开魔都,这么多年我吃过的次数屈指可数。也不知道现在魔都的沙县还卖不卖肉燕。
羊肉泡挺好吃的,出了陕西开的店挺多的,有些不是专门店也会兼卖,我觉得一个小吃到这种程度已经可以称为火遍全国了。这些年公认的火遍全国的螺蛳粉,我观察开店的数量还没有羊肉泡的店多。
先问是不是吧,楼上的七八百个答案分析的煞有介事的,都讨论了个啥呢……
羊肉泡馍,实际上就是农牧交界带附近的特色食物。
虽然爱吃羊肉泡馍,但不得不说,这吃食处境很尴尬。这食物的汤底是羊肉清汤,所以对羊肉的质量要求很高。并且南方那些不吃羊肉的省份,你就算拿着好羊肉做,他们也吃不惯。
但是你向北推,那更不可能。因为一旦进了牧区,那还要馍干啥?想吃羊你看是煮还是烤,直接端上来就行了。汤都不要喝,人家有奶茶,不是什么波波奶茶,是大锅煮的,加一堆奶制品还能煮炒米的奶茶。
所以,靠近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区一方,就会出现以农作物与牛羊肉相辅相成的吃食,比如陕西的泡馍,北京的涮羊肉——实际上是用羊肉肥锅,然后涮青菜豆腐,不是一路羊肉涮到底,还有一系列的羊肉面。牛羊肉最多占一半的位置,通常是以农作物为主。反之在牧区一方,就是奶肉为主,面食等为辅了。
多说一句,以后羊肉泡馍的境地可能更尴尬。主要是本人亲身经历,这几年生活水平好了,羊肉泡馍、羊肉汆面吃得越来越少,涮羊肉时肉类占比越来越高,直接烤羊腿的次数不断增多。说白了就是有钱了,多吃肉。
而题主说到过桥米线,这玩意的原料是鸡肉鱼肉等等,农区基本上都吃得惯,原材料也不用非从云南进,推广难度要小很多。
你被陕西美食的名字欺骗了多少年?
没火,为啥没火,心理没点数么?
就说说名字。
首先陕西的“馍”这个字就困扰了我很多年。到底什么是馍。身为东北人,一直以为馍应该是一种球状的面食,类似于馒头。后来有朋友去陕西上学,证实了我的观点。记得当时他去食堂排队打饭,排在他前后的都是当地人,前面那个哥们说,来俩馍,食堂大妈就给了他两个馒头。这哥们想,我入乡也得随俗啊,也说来俩馍。顺利的拿走了两个馒头。结果他后面的陕西人说,我要两个馒头。
至此,存在我臆想里和段子里的馍=馒头。
但是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因为我从家乡县城走出来后,见到的称之为馍的东西,都是饼状物。类似于东北的发面饼,区别就是两面的皮烙得更糊巴一点。
之前以为,肉夹馍就是两片肉中间夹个馒头。虽然样子古怪了一些,但是毕竟有两片肉啊,一定是人间美味。后来知道馍是发面饼,才觉得两片肉夹个圆饼,这样更合理一些。
但是万万没想到,勤劳勇敢的陕西人民,把馍劈开后在中间塞了一堆肉,这才是真正的肉夹馍。善良淳朴的我,内心受到了伤害。
真的,你们好意思么?明明是馍夹肉,却叫做肉夹馍,为什么?是为了体现你们乐观的精神么?
再来说羊肉泡馍,知道羊肉泡馍的时候,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鼠目寸光的我了。大家也都知道,吃羊肉泡馍的时候,会上来一碗羊汤和一盘馍,把馍放进羊汤里泡一会再吃。
发现问题没?泡完你捞一捞,有几片羊肉啊?每次都舍不得先吃掉。明明是羊汤泡馍好么。按我的理解,羊肉泡馍,就是羊肉里泡上馍,那得是肉多馍少,否则怎么能呈现出泡的状态呢?至少也得五五开吧。
名不副实。真的,你们好好反思一下,不行换个名字。
不用感谢仗义执言的我。
合———————-鸟
以上是之前写的答案。
看了评论,有说我吃的不是正宗羊肉泡馍的,我解释一下,在东北吃的羊肉泡馍就是,一盘切成小块的馍,一碗羊肉汤,把馍泡进去吃。可能不正宗,确实没吃过正宗的。有东北的伙伴可以证明一下。
另外,这篇回答是篇非正式回答,感谢认真的小伙伴,希望大家能开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