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洲大陆地理条件比东亚地区好太多,为什么没有繁衍出更发达的文明?

回答
要理解美洲大陆为何在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情况下,文明发展程度未能与东亚相提并论,这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问题。与其说是“不好太多”,不如说两者是差异巨大,而这些差异,最终塑造了不同的文明轨迹。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地理条件好”并非绝对的、线性的优劣划分,而是指能支持何种类型农业和经济模式。

东亚,特别是黄河和长江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是其文明能够长期、稳定繁荣的关键基石。

高度集中的肥沃冲积平原: 黄河和长江孕育了广袤而肥沃的冲积平原,这些土地易于耕作,土地肥力高且可持续。这种农业基础非常适合大规模、高产量的谷物种植,如粟(小米)和稻米。
适宜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 温带季风气候提供了充沛的降水,配合发达的河流系统,为农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这种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较低,为人口的聚集和增长奠定了基础。
易于开发的自然资源: 东亚地区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如铜、铁)资源,这些资源为早期文明提供了制造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相对封闭但连接性强的地理环境: 尽管有高原和沙漠作为屏障,但东亚内部的河流和山谷提供了相对便利的交通和交流通道。这种“既隔绝又连接”的特点,使得早期的小型社会能够独立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流融合,形成更大的政治和文化实体。

反观美洲大陆,虽然其地理多样性极高,从热带雨林到高耸的山脉,从干旱沙漠到广阔草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其挑战同样巨大:

地理上的巨大鸿沟:
东西向的障碍: 北美洲东西走向的山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以及广阔的沙漠(大盆地沙漠、莫哈韦沙漠)阻碍了大规模的南北交通和信息传播。相比之下,东亚的地理结构更倾向于南北向的联系,如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和相对平坦的东部平原,这更容易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
南北向的阻隔: 连接北美和南美的巴拿马地峡,虽然地理上是陆地,但其极端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崎岖的地形,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沼泽地带,对于古代人类和动物的迁徙构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使得南北美洲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发展的,缺乏大规模的相互影响和资源共享。

农业基础的差异与挑战:
缺乏“超级作物”的驯化: 东亚驯化了适应性极强的谷物,如粟和稻。而在美洲,最重要的作物是玉米、马铃薯和豆类。虽然这些作物同样是伟大的驯化成果,但玉米的早期驯化过程相对漫长且产量起伏较大,需要精细的耕作技术和水肥管理。马铃薯虽然产量高且适应性强,但其在中美洲的普及并不如玉米广泛,且在北美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地理和气候限制。
农业模式的局限性: 在许多美洲地区,农业更多依赖于森林砍伐后的烧垦,或者是在特定区域进行梯田式种植,这些模式在土地肥力保持和规模化生产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而缺乏大规模驯化的家畜(如牛、羊、猪),使得美洲文明在动力(耕种、运输)、肥料(粪便)和肉类供应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东亚则有水牛、黄牛和猪的驯化,这在农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植物资源的不对称性: 这是最常被提及但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欧洲亚洲大陆拥有大量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包括马、牛、羊、猪、狗等,这些动物不仅提供了肉类、奶制品、毛皮,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耕种、运输、骑乘)和战略优势(军事)。美洲大陆的家畜种类极其有限,只有羊驼和小羊驼(主要用于运输和毛皮)和狗。这种家畜数量和种类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美洲文明在农业生产效率、交通运输能力、军事扩张以及疾病传播(免疫力)等方面的能力。

传染病的起源与传播: 由于大量驯化家畜,欧亚大陆的人类长期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逐渐获得了对许多人畜共患疾病的免疫力。当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等疾病,对美洲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免疫力,这极大地削弱了美洲文明的抵抗力和人口基数,为后来的欧洲殖民提供了条件。虽然这不是“文明发展”本身的问题,但它极大地影响了后续文明的形态和走向。

技术和思想的传播速度:
轮子和金属冶炼的独立发展: 尽管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在天文学、数学、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在轮子(尽管有玩具轮子)、金属冶炼(尤其铁器)和畜力驱动技术上发展相对滞后。这并非地理条件的绝对限制,而是由于上述的动植物基础、技术交流速度等因素所致。缺乏金属工具和畜力,使得许多大规模的工程和生产活动变得异常艰难和耗时。
信息传播的局限: 缺乏大型陆地哺乳动物作为交通工具,以及内部地理上的阻隔,使得美洲文明内部的信息、技术和思想传播速度远不如欧亚大陆。这限制了知识的积累和扩散,也使得创新难以快速普及和迭代。

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差异:
分散与统一的挑战: 东亚由于上述农业和交通优势,能够更容易地形成集权化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网络。而美洲的地理破碎化以及农业模式的局限,使得建立和维持跨区域的、高度集权的帝国变得更加困难。虽然像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这样的大型政治实体曾经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与东亚的帝国相比,在地理范围和人口深度上仍有差距。

综上所述,美洲大陆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其地理结构上的东西向和南北向阻隔,与欧亚大陆相比,在支持大规模农业、驯化家畜、便利交通、信息传播以及技术演进方面存在显著的“劣势”。这些劣势并非绝对否定美洲文明的伟大成就,而是解释了为何在某些关键的、推动文明整体进步的维度上,其发展路径与东亚存在差异。历史的发展并非单线道,不同的地理条件“引导”出了不同的可能性,而东亚在农业、畜牧和交通方面的某些“幸运的配置”,为其文明的快速、稳定扩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起点和持续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宏观上新大陆(美洲)文明不如旧大陆(亚欧非),我之前的答案已经解释了原因:

为什么北美那么优越的地貌条件却没有产生本土的较高级文明?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但是呢,欧洲人到来的时候,密西西比河流域并非一片荒野,两岸生活的北美土著也不是人口稀少的蛮族。只是因为欧洲人输入天花病毒和大量打破政治平衡的武器,这些早期文明城市在几十年内就解体了。接下来大家熟知的土著就是那些喜欢使用火枪和马匹(都是欧洲人输入),人口分布稀疏(抵消一部分传染病)的善战印第安人,其中一些强悍部族(如苏族)还建立了自己的游牧帝国。当然这些所谓的帝国在殖民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被赶到了西部。

随手搜索一下,介绍这些早期文明城镇的资料还不少:

美国卡霍基亚土丘历史遗址

卡霍基亚位于北美洲,大约在公元1100年,卡霍基亚的居民达到了3万人。在18世纪末北美东北部人口开始爆炸之前,伊利诺斯州的卡霍基亚一直是北美最大的城市。这个有着密西西比河文化的城市,有发达的商业,有先进的建筑。卡霍基亚土丘历史遗址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Collinsville附近,距离圣路易斯不远,是古印第安人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卡霍基亚曾经是北美洲最大的城市,公元1100年,人口达到3万。僧侣土丘(Monk's Mound)长316米、宽241米、高30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美国伊利诺伊州前哥伦布时期遗址卡霍基亚古城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官网3月3日报道,该校“伊利诺伊州考古调查”项目研究人员近日发现该州圣克莱尔县境内的前哥伦布时期遗址卡霍基亚古城在历史上曾拥有大量移民人口。
卡霍基亚遗址位于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交汇处,大约形成于600年,是北美印第安人建立的密西西比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居住区。传统观点认为,卡霍基亚城的居民来自于邻近地区,其人口结构单一稳定。
此次,研究人员从在卡霍基亚城全盛期下葬的87具尸体上取出133颗牙齿检测其化学成分,并将这些牙齿中锶同位素的比例与来自同一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骨骼残骸中锶同位素的比例相对照。研究人员称,“如果一个人幼年时牙齿中锶同位素的比例与该地动物骨骼中锶同位素的比例不同,就说明这个人非本地出生,而是从其他地区移居过来的。”
经检测,研究人员推测,在11世纪早期至14世纪早期,卡霍基亚城的人口中有1/3是移民。该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托马斯·爱默生(Thomas Emerson)表示,这一发现反映出卡霍基亚城作为当时的一个政治、社会和宗教中心,极具活力和流动性,想必当时这里是一个“大熔炉”,在此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政治和社会模式,甚至可能产生新的宗教信仰。

(遗址地图)

(复原图)

(复原图)

注意这个遗址的地址,恰好就在密苏里河汇入密西西比河的地方,放到今天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农业地区(即圣路易斯)。

据推测,这里的定居人口一度有数万人,和80年代的中国县城相当。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16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大多被建筑占据,很多金字塔遗址变成了铁路路基,上面展示的只是发掘部分。

美洲迷城卡霍基亚

但我想卡霍基亚算走运的了。向西15公里,圣路易斯市的古代印第安土丘(19世纪时曾使这座城市得到“土包儿城”的昵称)早在百多年前就差不多被推平了,只有一座幸存到今天,别的只剩下一堆老照片和一条名为“土丘街”的拐弯小路了。20世纪势不可挡的土地开发也向卡霍基亚开了一刀:1931年,种辣根的农夫为了挖土填地,铲平了这里第二大的土丘;接着,那块地皮曾先后被用来兴建赌场、居住区、机场和一家专放毛片的汽车影院。但卡霍基亚的核心构造大多还是留存下来了,而且几乎都受到政府保护。就美学特色而言,卡霍基亚的土丘也许算不上纯朴无瑕,但它们占地1600公顷(其中900公顷被州政府设为历史纪念地),是美国最大的考古遗址,并改变了我们对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印第安民俗的认识。

印第安人居然建立过类似于城市的社区?这样的念头对来到这里的欧洲定居者来说是如此离谱,以至当他们见到卡霍基亚土丘——其中最大的有10层楼高,含有62万立方米土壤——的时候,都以为那是某个外来文明的手笔,比如腓尼基人、维京人或是某支不为人知的犹太部落。即便到了今天,“印第安城市”的想法仍与美国大众对印第安生活的观念背道而驰,人们似乎无法接受。或许正是这种认知差异令早年的美国人集体忽视了卡霍基亚的存在。你听说过卡霍基亚吗?在随意的谈话中,我几乎没见到有圣路易斯地区以外的人听说过它。

实际上,忽视密西西比文明是曾经的“政治正确”。

我们的无知是有深刻根源的。第一个对卡霍基亚土丘进行书面详述的人是亨利· 布拉肯里奇,他是一名律师、业余历史学家,1811年探索草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遗址及其巨大的中央土丘。“我感到几分震惊,与凝视埃及金字塔时的体验近似,”他写道,“多壮观的一个土堆啊!垒起如此高大的东西,一定花了几年时间、动用了数千人力。”但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报道却受到广泛的忽视。他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曾任总统的托马斯· 杰斐逊,表达了对此事的不满。有了位高权重的朋友,有关卡霍基亚的消息到底还是传开了。不幸的是,这个消息不是大多数美国人——包括继任的历届总统——所乐意听到的。当时的美国政府正挖空心思撵走印第安人,当然不会珍视他们的历史遗产。1830年,安德鲁· 杰克逊总统通过了《印第安驱逐法案》,下令将东部印第安人重新安置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凭借的理由就是:他们是一帮过着游牧生活的蛮子,反正是不懂得好好利用土地的。一座规模不下于当时的华盛顿特区的印第安古城市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会让政府的说法露馅。

在20世纪上半叶,连美国各所大学也对卡霍基亚等本土遗址甚少问津。它们更愿意把自家的学者派到希腊、墨西哥和埃及去,那些古文明显得遥远而浪漫,吻合它们的和谐口味。寥寥几个维护卡霍基亚和邻近的圣路易斯、东圣路易斯土丘群的先行者,虽勉力对抗土地开发和大众的愚昧,但大半个世纪里基本都在打败仗;后两处遗址原本也是规模可观的密西西比土著社区,最后被夷为平地,搞起了建设。尽管“僧侣丘”——因曾居住在它背阴处的法国僧侣而得名——在1925年成了一座小型州立公园,却被用作玩雪橇和复活节彩蛋游戏的场地。其他的卡霍基亚遗址大多遭到忽视,被新建筑压在底下,只有零星几处曾得到考古研究者惠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这时,历史显露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感:插入卡霍基亚的最大工程,反而使得它终于声名大振。由艾森豪威尔总统推动的洲际公路项目,虽然像早年的铁路工程一样令美国土地面目剧变,却包含了对沿路考古遗址进行研究的环节。这意味着考古发掘得到了空前充沛的资金以及明确的日程安排。沿着预计穿过古城区域的两条公路——切过卡霍基亚北广场的I-55/70路和向南400米处的科林斯维尔路——考古学家们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的研究,终于真相大白。
显而易见,卡霍基亚绝不仅仅是个壮观的土堆,或者分散的部落时不时来聚上一下的仪式场所。考古学家们几乎每挖一个地方都能发现居所,说明曾有成千上万人住在这个社区里;而且,许多房屋建于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事实上,整座城市都像是在1050年左右,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当今的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大爆炸”。民众从邻近地区源源涌入,盖房修屋,迅速造就一座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几座顶端带有建筑的土丘和一个相当于37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广场,用途多样,从体育赛事到宗教庆典,还有社区的公共宴席。

(密西西比流域贸易网)

更引人瞩目的是,这里发现了活人献祭的鲜明证据。发掘72号土丘的考古学家找到了53具女性和某个地位尊崇的男性的遗体,还有四具无头男尸,可能是触怒了权威的倒霉蛋。大众一般认为印第安人都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区中,不像其他许多古文明那样惯于以残酷手段维护阶级制度,72丘的发现推翻了这种猜想。卡霍基亚是不是像南边的中美洲文明一样,发展成一个帝国了呢?现在还言之过早,但这里无疑曾有过绚烂的历史,而这个谜团显然是值得去解开的。

而类似的城镇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曾经很常见。西班牙探险者第一次沿密西西比河航行的时候,发现两岸尽是人烟稠密的城镇,小型贸易船和渡船频繁往来,完全不是蛮荒地区的景象。只是几十年后都化为了一片废墟。

我前几天有个回答:

有哪些事物和事件看似无关,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十五世纪末,居住在美洲的人口据信在四千万至一亿之间。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毁林开荒,种植作物,在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的土壤中都能发现森林燃烧留下的木炭沉积物。  到了大约五百年前,这种木炭沉积物突然减少,原住民也同时消失了。天花,白喉以及其他源自欧洲的疾病最终消灭了多达土著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于是树木又生长了出来,Nevle估计森林恢复的总面积至少有一个加州那么大。这些新生树木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在20亿至170亿公吨之间。南极冰核中的气泡显示了这一时期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气泡中的信息表示,从1525年到十七世纪初,温室气体含量下降了6到10个PPM。 森林生长与南极冰核中另一条隐蔽线索也相符,Nevle说。当美洲人口锐减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变重了。二氧化碳中,以碳——13构成的分子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天然产生的,多出一个中子的同位素。这可能是因为树叶更倾向于吸收含碳——12的二氧化碳分子,把较重的含碳——13的二氧化碳留在大气中。 “在人类利用土地方面,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样就可以用这件事来解释这次快速的碳吸收事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校的地球系统科学家Jed Kaplan如是说。

(第二个箭头就是欧亚大陆病菌导致的美洲农业文明解体事件)


其他相关回答:

智利为什么比其他的南美国家富裕?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美国是否有其特殊性?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马前卒知乎内容合集:总收藏目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