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港媒称香港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删除「洗白」鸦片战争内容,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香港媒体关于中国历史教科书删除“洗白”鸦片战争内容的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历史叙述、教育方法以及香港独特的身份认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报道本身及其背后的信息

报道内容: 港媒的报道通常会引用具体的例子,例如修改后的教科书内容描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但可能淡化了中国在战争中的责任,或者更强调英国的侵略性和鸦片贸易的非道德性。报道中可能还会提及对这些修改的评价,比如“洗白”一词的使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
“洗白”的含义: 在这个语境下,“洗白”通常指的是为了使某事物在道德上或政治上更易接受而对其进行辩解或掩饰,使其看起来没有那么负面。具体到鸦片战争,可能意味着弱化中国闭关锁国、茶叶和瓷器贸易顺差等背景,或者过度强调英方的贪婪和不义,从而转移对中国自身历史因素的反思。
信息来源: 这些报道通常会采访历史学者、教育界人士、家长,甚至学生,来收集不同层面的声音和观点。

2.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与争议点

鸦片战争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其重要性体现在:

屈辱的开端: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丧失了部分主权,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百年屈辱”的开端。
社会巨变: 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
历史叙述的敏感性: 围绕鸦片战争的讨论,往往触及国家民族情感、历史责任归属等敏感问题。
传统叙述(强调侵略):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官方历史叙述,以及许多传统的历史解读,都将鸦片战争视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强行打开贸易大门的战争。强调英国为了不道德的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中国是受害者。
反思性叙述(强调复杂性): 一些学者和教育者则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他们会探讨鸦片战争发生的更广泛的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自身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问题(如闭关锁国政策、禁烟不力、官员腐败等),认为中国在战争爆发过程中也存在需要反思的因素。

3. 香港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地的特殊性

香港在历史教科书编写上有着其独特的背景和考量:

历史视野的多样性: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教育体系相对独立于中国大陆,并受到英国殖民时期历史叙述的影响。香港的学生接触到的历史信息可能更加多元,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身份认同的演变: 香港回归中国后,如何在教育中处理中国历史,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与香港本地身份认同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一个持续的讨论和挑战。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香港教育界对“中国历史”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更强调香港自身在历史中的角色,以及与其他地区(包括英国)的互动。
教科书编写的自主性: 香港拥有相对自主的教科书审订和编写制度。不同出版社可能会有不同的编写取向和侧重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

4. 香港历史教科书修改的可能原因与影响

当港媒报道称教科书“洗白”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

教学目标的变化:
强调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有可能是在回归中国之后,为了加强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教育,教育部门或出版社认为有必要强调中国作为被侵略者的地位,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统一的认同。
简化复杂历史: 另一种可能是,为了教学的便利性和学生的理解,试图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避免过多的细节和争议,从而突出主要的冲突和结果。
政治气候的影响: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趋势: 近年来,香港的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中国历史”课程,受到中国大陆爱国主义教育思路的影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随之调整。这可能导致对历史叙述的重塑,使其更符合主流的官方叙事。
意识形态的考量: 在某些时期,意识形态的考量可能会影响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和编写方向。
对“洗白”的不同解读:
批评者认为: 如果教科书的修改是为了避免提及中国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例如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或者对禁烟措施的执行不力,那么这种修改就被视为“洗白”,因为它阻碍了学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反思。他们会认为,历史教育不应回避自身的不足,而应鼓励批判性思维。
支持者(或辩护者)可能认为:
强调主要矛盾: 认为鸦片战争的核心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鸦片贸易的非道义性,这是最应该让学生了解的部分。
史观的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在变化。将焦点放在“帝国主义侵略”上,也是一种历史叙述的视角。
符合“大国崛起”的叙事: 在当前中国“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历史叙述也可能需要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叙事。

5. 香港社会对此议题的反应

教育界的忧虑: 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历史学者可能会对这种叙事调整感到担忧,认为它可能扼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导致历史教育的片面化。他们可能会担心,过于强调单方面的受害者形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因性。
家长的疑虑: 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这种修改会影响孩子对历史的全面认知,或者担忧这背后存在的政治意图。
学者的讨论: 历史学者之间会就此议题展开学术讨论,探讨对鸦片战争的不同史观,以及历史教育应扮演的角色。
媒体的监督作用: 港媒的报道本身也是一种监督,将这一变化公之于众,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6. 总结与思考

总的来说,港媒关于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删除“洗白”鸦片战争内容的报道,反映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教育议题。

历史叙述的演变与政治化: 历史叙述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背景、政治气候和教育目标而演变。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历史的客观性与教育者的主观意图之间,可能存在张力。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无论历史事件如何被叙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应该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原因和影响,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解释。
香港的特殊性与身份认同的挑战: 香港的教育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何在历史教育中处理好中国历史与香港本土历史、国家认同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香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洗白”的定性是争议焦点: “洗白”是一个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词语。对于教科书修改是否构成“洗白”,以及其目的和影响,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

具体的教科书内容修改细节: 了解具体修改了哪些表述,删除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
教育部门和出版社的解释: 听取他们对这些修改的官方解释和理由。
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 收集教育界、学界、家长和学生的多元声音。
历史教育的长期目标: 思考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灌输民族主义,还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终,历史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于能够呈现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历史的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4年啊!同志们。

整整一代人啊!

当时确实是有一批热盼回归的人,因为被英国殖民压榨了100年。

比如“东方之珠”这种歌曲,它是发自肺腑的,不是曲意逢迎能写出的歌词。

然而24年过去了。

当时的回归仪式上小孩唱着爱国歌曲的小朋友,已经是30多岁的社会青年了。

受着毒害的教育、买不起房子、资本家的盘剥,已经成长为拿着燃烧瓶的曱甴了!

那些热盼回归的人,50-60岁的,已经风烛残年了!

一个人平均寿命80-90岁。

24年被毒洗的大脑,将在余下的56-66年里戕害社会、戕害国家。


惨痛的教训啊!


亡羊补牢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是因为一系列的外部挑战,才能时刻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一日未死。

user avatar

回归24年 才删除“洗白鸦片战争”的内容 ! ?

这充分说明是统一不是请客吃饭

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长期战争

主权底线 不能有一丝一毫大方让渡

爱国教育 必须要旗帜鲜明常抓不懈

要避免香港的教训在台湾重演

更要借此机会好好打扫一下卫生

彻底清理香港的司法 教育 媒体领域

纠正为殖民主义叫好的荒唐行为

清理暗地里破坏香港稳定国家统一的内鬼

尤其后一点 大陆也需要

user avatar

现在不妨联想一下,那些将学生监督教师,批判乃至举报其不良言行的行为,与将个别学生殴打教师的暴力行为相混同的言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他们当年不只想从教材上毒害中国人,更想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舆论,为讲课中的毒害大开方便之门。

user avatar

持守一定程度的政治伦理,不是为了保护别人,恰恰是为了保护自己。

因为你如果试图论证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捍卫贸易自由,向中国成箱输出鸦片是正常商业行为的一环,那么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芬太尼生产和出口国和海军舰队扩充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不是今后也可以开着航母冲进泰晤士河口,让你英国签约允许中国倾销芬太尼呢?你要是不买就把白金汉宫和国会大厦给你扬咯。

不就是打着捍卫自由贸易的旗号贩毒嘛?谁还不会了?

芬太尼的衍生物卡芬太尼的效果比海洛因还强5000倍,是吗啡的10000倍,你说卡芬太尼劲太大,遭不住,那行,也有最普通的芬太尼,是吗啡的100倍,是海洛因的50倍,它有多猛知道吗?它能让多巴胺和内啡肽直接失效,这一针下去你除了找我买药就不会再想其它事情了,只要你英国愿意敞开进口,广开铺面,不禁止私人消费,中国可以保证三到五年内让英国全民跑步进入化学极乐。

什么狗屁福寿膏大麻可卡因,那算个屁,大哥抽这个,劲大。

你愿意吗?

我倒是不介意。

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下手有分寸是防止有朝一日自己落难之后其他人对自己下手太狠,毕竟谁还没个落魄的时候呢?你现在论述在大街上捅人是正确的,那行,明天别人把你捅了你也别吭声,因为正确性是你论述的嘛,对不对?谁还没把刀了。

就像德国人怨天尤人的拍了部《柏林的女人》,企图论证自己有多无辜,但我看完之后只觉得想笑,里面有个桥段,说是攻克柏林之后,有个德国女人设法摆脱了纠缠她的苏军士兵,她找到了一个苏军上校,向她抱怨一直有苏军士兵纠缠自己,希望他能管一管,让这些士兵不要再纠缠自己和其它德国女人了。

那个苏军上校只说了一句“你放心,我们的士兵都很干净”,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下子笑出声来。

你德国人在苏联干了那些事情之后,苏联没把你德国人杀绝种就谢主隆恩吧,还要啥自行车?

也别说什么平民不平民的,从苏联抢来的东西也没见你因为是平民就少吃一口。

user avatar

好时代,来临叻。

这些被废除的毫无是非观和道德底线的恶臭教材,危害等同于某地区的极端分裂恐怖主义教材,这类教材培养出各色线上线下反人类暴民真是一点都不奇怪。今日的拨乱反正,虽然来的迟了些,但是总好过缺席。


不过这不代表洗白鸦片战争或者类似反人类暴行的言论以后就会彻底消失,因为接受着这种洗脑教育成长起来的某些人群目前还是社会主力,而西方昂撒殖民帝国也需要借由洗白鸦片战争和煽动分离主义来正当化自己“光辉”的殖民历史,从而构建话语高地,在失去物理干涉能力后作为对中国输出的最后手段。

尤其是,这在中国还牵涉到一个隐藏的话题,即革命的“正当性与必要性”,或曰展开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斗争是否充分合理且必要。所以颇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带湾教材在这一点上和大陆就比较一致(如果我没记错或者现在还没改的话)。

这也是我为什么多次说,夯糠就是个灯火辉煌的满清租界,一个活生生的封建殖民地化石的原因,单从教材上来说,它的精神文化就是极度反动和落后的。

所以,现在让我们拭目以待,迎接这个中文圈子里最大的封建殖民地余孽、反动文化策源地被一锅端了之后各方共同推动的反扑浪潮吧。

user avatar

我说一下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的问题。

比如说关于“自由贸易”这种行为,美国工业保护关税在1820年到二战爆发时高达40%到50%,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说法,就写在美国教科书里面,人所共知。

当年的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搞贸易壁垒其实都是应当理解的,你不要拿今天的国际贸易和当年的国际贸易比。

为什么不能比?

因为当年的国际贸易,是靠黄金和白银之类的贵金属结算的,国内发行的货币是贵金属本位制的,那会的钱可不是今天的“信用货币”。

所以一个国家的黄金多了,必然带来的另外一个国家的黄金少了,一个国家的白银多了,必然另外一个国家的白银少了。

当一个国家的贵金属少了,会发生什么?随之而来的是:由于货币和贵金属挂钩,因此货币少了,货币少了,物资维持不变,因此物价就会下跌,形成通货紧缩,各位都知道通货紧缩带来的弊端,我就不说了。

而今天呢?今天结算货币是美元,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行受贵金属限制吗?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垮台多少年了。

因此当年白银外流造成的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也是因为如此,即便是和鸦片完全无关,为了阻止白银外流,我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清朝的问题是当年整个国家的落后,而不是自由贸易不自由贸易的,自由贸易的国家多了去了,自由贸易然后又成殖民地的国家多了去了,自由贸易如果是金科玉律,那美国搞了那么多年的贸易保护,怎么就成为第一强国的呢?

打不过是打不过的问题,但是原理要讲清楚,不要拿自由贸易说事。

user avatar

光是删了还不够,还要追根溯源,搞清楚当年是谁加进去的。

类似的,过去十几年那些跳的很高的人,应该一个个清算下,拉个清单。

别搞得某些两面派前些年还在鼓吹自由化,鼓吹自由灯塔,侮辱革命先烈。结果今天同样是这些人,又摇身一变化身民族主义小粉红,到处鼓吹,那可就太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