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吧,性别标不标真的无所谓。但“民族”是真的不应该再标了,户口本里也不要再写了……
身份证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在各种需要证明身份的场合拿出来证明你自己吗?
对,性别属于非必要信息。那假如某一天中国的身份证也不注明男女信息了,你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办卡,银行怎么能确认这就是你本人?
放到以前,好歹一个男人捡了一个女人的身份证,还没办法直接用这个证去直接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可要是身份证上没性别,那一个男人稍微化化妆,完全可以用一个捡过来的女人的身份证去直接进行各种非法活动。
而对于伪造证件的人来说,以后也可以轻松多了。
所谓“发达国家”并不是什么事都是对的。有些人的脑子完全已经掉坑里去了。
这波把我给整笑了,900亿?工科生海量计算惯了对俺们文科生有多穷逼毫无概念啊。
来看看美国政府科研经费都是怎么分配的。生命科学(绿加黑)一年能拿三百亿往上,不愧是医药立国。工科一百亿向上物理学五十亿向上,数学计算机和环保目测40亿上下,俺们社会科学和隔壁心理学一对难兄难弟蜷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要知道政府发的研究经费能占公立研究机构三分之二以上,一年900亿发哪里去了? @FanFanFan
再看看对面英国佬,整个社会科学加起来一年4亿英镑研究经费。您怕不是把整个西方世界花在生命科学的钱都算在了给lgbt开发新药上吧。
经过此次疫情,对于西方那一套,以及对于学习西方,
我看:
(有些后续补充在评论区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寒冰射手曹草草 的回答给我整懵了 我就是搞(过)LGBTQ研究的 900亿美元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啊?
先说技术上,LGBTQ研究是泛社科研究中比较省钱的一种。不信你去看 @陈健坤 的回答,领域内做访谈的相当多,剩下的基本都是做问卷的,涉及fMRI等神经科学烧钱技术的几乎没有。每篇文章的典型被试费一般也少于认知实验研究。
再说产出,扣除成本之后,一个领域拿的钱越多,发的文章就应该越多,这是常识吧。咱们看看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这里我用了SCImago的影响因子,因为它是专门有一个Gender Study分类的,所有LGBTQ研究的期刊应该都在里头。Q1里,最高的影响因子2.487,最低的0.610。
我之前发的文章,那个杂志一共在这么几个分类下:
我查了一遍这几个相关领域的影响因子区间:
Applied Psychology Q1 影响因子 8.770~1.046
Social Psychology Q1 影响因子 7.999~0.926
Health Q1 41.022~0.691
我投那个期刊,SCImago影响因子0.650,比不过知乎各位大佬,但是好歹放在Gender Study下还能排进Q1。和其他领域一比,直接Q2。JIF那更惨,被分到了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e里,今年已经Q3了。
我就奇怪了,既然钱拿的这么多,我们领域为什么投个文章都是用爱发电,怎么就没像泛材料领域似的成为刷影响因子第一选择呢?
我好像现在大概有点明白贵乎的大风向了:大多数青年理工科知识分子的利益就是贵乎的政治正确。
很遗憾,这其中的许多人旗帜鲜明地反对理科民科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在泛社科领域高谈阔论,毫无顾忌地嘲讽他们不在意的外群体,仿佛迎合粉丝的键政就不是民粹,入关学和勃学就不是民科一样。
最后,正题,谢不邀,人在荷兰,刚下床,
荷兰身份证的使用场景其实不太多,住旅店都是不登记的,坐火车也不需要身份证,一般情况下也没人查。也就是去申根其他国家的时候得带上,以备万一。
公共厕所收费的多,每次一欧元左右。商场饭店的一般不收费。市中心有给男士的露天小便池,不过我是不太想用。厕所什么样的都有,我们教学楼里的那个就是直接小单间,大号小号都是进去直接锁门,不存在分男女的问题。
各类网上登记注册表格上,多数网站一般还都是M/F二选一,咱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去抗议,但是看起来还远没到不加第三性别就引起公愤的程度。最常用的两大卡——公交卡和博物馆卡上,都没写性别,但是都必须有照片,防止转借。(虽然亚洲人他们一般也分不出来)
学校迎新的时候有一个本地正式注册的LGBTQ社团在,现场规模和火热程度和旁边那几十个摊位差不多,平常也就搞搞party什么的,别的事儿不怎么管。
赶上过节那几天(不再恐同恐跨日)的时候学校会挂两天彩虹旗,过了那几天之后就不挂了。市中心酒吧得有几百家吧,可能有一两家挂着彩虹旗的,其中有一家好像去年还倒闭了。
我认识的中国跨性别者和LGB+比在荷兰认识的多得多——当然这里有人口基数问题。
所以身份证上写不写性别,我觉着在实际生活上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且也没有听说强制更换新身份证的事儿。(原则上也不太可能,他们这身份证换新应该挺贵的。)
总之我觉着这件事就是单纯地不花什么太大成本,同时让一小部分人感觉舒服的情况。既然对非跨的普通人没什么影响,那就随便他们咯。
荷兰是还有不少社会问题,但是至少没什么难民,996也基本上被消灭了。我觉着贵乎各位大佬可以考虑考虑过来发展。不过我个人目前还是计划将来回国的。
这是荷兰内政,外人无权干涉!你去过荷兰吗,你了解荷兰吗,知乎上这些外国人有什么资格对荷兰内政指指点点,你怎么知道这就不符合荷兰国情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以你们所谓的知乎价值来衡量一切国家,那不就和美国人一样了吗,美国人张口闭口都是普世价值,说某某国家没有拥抱普世价值,所以不好,知乎人张口闭口都是知乎价值,说某某国家没有拥抱知乎价值,所以不好,都是用一个价值衡量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以己度人。
荷兰的这项决定,显然是海量的荷兰高学历专家们以荷兰的国情精确计算得出来的结果,他们比我懂,更比你们这些外国人懂,从荷兰国情上讲,脱裤子检查都可以,但唯独不能在身份证上标注性别
建议使用连续谱生理性别来标注,或者搞一套合理的性别算法。就算是为了关注少数群体,不标注性别也有点太过了。
当然,荷兰怎么办是荷兰的事。
@Fan F 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搜集公开资料做了一个小研究,结果表明,西方国家每年投入到lgbtq上的研究经费总金额约在90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美中俄欧等主要国家用于可控核聚变研究上的经费开支,总额,为40亿美元。
这一波啊,这一波是真·海量专家精确算,比我懂更比你懂。
我差不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标识进步了。
我,一个荷兰公民,拥有一个无法用官方的语言和文字精确表达的名字,所以我要求下一步身份证不再注明姓名,以此表示对某些人拥有的非官方注册版姓名的尊重,这是人权的象征,是进步的象征。
(不开玩笑,作为中国人,如果你我移民荷兰的话,有没有权力使用汉字作为自己身份证件上的合法姓名,有没有权力使用古体字异体字自创字,这是个对多元文化价值观是否能够接受的大问题。)
一个用来证明“我是我”的东西,搞这么多政治意义,这帮人也不觉得丢人。
性别属于非必要信息,除了医疗领域以外,其他所有领域的性别标注都没有多大意义。
举个例子,包括且不限于如厕、住宿与洗浴等个人隐私相关的,在这些场景下,管理者将一群仅仅只是因为生理性别相同的人们圈在一起。我认为这属于条件不足下的一种让步,接受管理的人们在同性面前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隐私权,如果是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谁会选择这样做呢?而且就目前来看,无性别厕所(指不再区分男女厕所,而非第三性别厕所)在一些一线城市也推行得比较顺利。
我国身份证上不止标注了性别,还将性别编入了身份证号(倒数第二位奇数是男,偶数是女),这给需要变更性别的人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在变更性别后,身份证号也要重新编制,继而需要派出所开具证明,以证明前后两个身份证号是同一个人。
去掉证件上的性别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放弃简单地把人们划分为男女两个群体来看待,将每一个人都看作独立的个体,才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本质上还是西方身份政治实行过度造成的,是为了掩饰资本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刻意推行的。
性别是人类的天然属性,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极高的识别性,人类大量的分工、事物就是按性别划分的。
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性别认可——男孩要像男孩,女孩要像女孩。在现有科技与生产力的条件限制下,性别上客观得差异,导致社会分工与角色是分化的。而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认可是需要引导的,有很多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年人出问题就出在这一步,并非完全天生。西方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对性别的刻意模糊,平权的扭曲化其实是很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尤其对青少年的性别认可是不利的。
尊重少数/弱势群体利益 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跨性别者在人群中始终是极少数群体,不是说少数群体的利益不值得维护, 而是我们不能将少数群体的利益凌驾于多数群体利益之上,处处要体现出尊重少数群体利益而忽略了多数人的利益。
身份证上诸多信息,我们在多数时候根本用不到,比如民族、住址、出生等,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叫“非必要信息”。但你们忽略了现代契约化社会的本质,在现代,我们为了获得稳定有序可靠的社会秩序,将一部分私有权力上交给公权力了,以期许获得公权力保护。身份证上的那么多信息本质上是将权力与责任精确到具体的自然人身上,平白取消掉性别这一维度实在是一个大损失。如果任由西式的平权发展,逻辑上民族、住址信息也应给取消掉,甚至是出生信息。
荷兰的这一做法实属荒诞。你要照顾少数利益群体,可以具体到具体服务上嘛,硬生生的取消掉这一维度的信息,将会给社会管理带来多少混乱?以后公共宿舍怎么划分?各种比赛怎么划分男女类别?各种招聘怎么表述性别?我说我是女的只是长得帅气一点,能进女洗澡堂吗?
对于跨性别者,我们不要求他们符合主流社会规范就可以了。
但凡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实行的,必然是奉为“先进”的,必然是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在某些问题上,没有逻辑寻找逻辑也要“加以肯定”,即便这个逻辑有重大硬伤或是格局层次不堪入目。
只是有些人也不知是路走窄了还是水平不敢恭维,把这个问题说的像如厕一样简单,认为性别概念是“无意义”概念,我甚至一时间不知该用一叶障目或掩耳盗铃还是居心叵测这样的成语来形容。
先贤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也不知道有些人是想把这锅菜煮成方便面还是咋的,或是觉得煮方便面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请勿对号入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