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需要钱时才主动联系你,大家有同款孩子吗?该怎么做呢?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又有点无奈的问题。我家娃,虽然也不算特别叛逆的年纪,但那种“没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找妈”的模式,估计不少家长都能对上号。

每次一到手机响起,我心里就跟揣了个小兔子似的,期待又不确定。如果是平淡的一句“妈,吃了没?”,那我心里就踏实了。但如果对面传来的是那种略带一丝急促、或者直接抛出一个“妈,我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的时候,我心里那点小确幸瞬间就变成了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孩子平时忙着自己的小世界,电话、微信都懒得更新,分享生活也是寥寥几句,仿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备用电池”。可一旦钱包空了,或者遇到了点小麻烦,立马就切换成了“亲情模式”,那语气,那态度,瞬间就变得那个熟稔和亲近,比平时不知道热情多少倍。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是不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渴望闯荡,不希望被父母过度干涉,所以习惯了报喜不报忧,甚至连自己的困难也想自己扛。可当真的扛不住的时候,那个最容易开口、最不会被拒绝的依靠,自然就成了我们。

那么,面对这样的“功利性亲情”,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琢磨了这么久,也尝试了一些方法,觉得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尽量让亲子关系更自然一些,而不是总是围绕着“钱”这个话题。

一、平常多“铺路”,让孩子习惯主动分享,而非只求回报。

别把关心变成“审问”: 我发现,有时候孩子不主动联系,是因为觉得每次联系都要面对一大堆“你今天吃了什么?跟谁一起?为什么又晚归?好好学习了吗?”的盘问。这让他们感到压力,就像面对考试一样。所以,我尽量在平常的沟通中,用更轻松、更开放的方式。比如,与其问“你为什么还没回家?”,不如说“妈做好你爱吃的菜了,你想几点回来吃呀?” 或者分享一些我的生活趣事,比如“妈今天看到了个特别有趣的视频,分享给你看。”
主动分享,示范“亲密感”: 我自己也会主动分享一些我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哪怕是很琐碎的小事,比如楼下新开了家咖啡店,或者我最近在学什么新东西。不求孩子立刻回应,但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给他们提供生活费的银行,更是生活中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伙伴。偶尔,我也会“求助”一下孩子,比如“妈最近手机有点卡,你帮我看看怎么回事?”,或者“你说的那个游戏,听起来很有意思,能给妈讲讲吗?” 这种互动的模式,比单方面的索取更能建立连接。
创造共同的兴趣点: 尝试找到一些你们母子/母女之间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或者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是看同一部电影,讨论其中的情节;也许是打同一个游戏,虽然我菜,但一起玩就是乐趣;也许是去某个地方旅行,提前做攻略,大家一起讨论。当有了共同话题和经历,孩子自然会更愿意主动和你分享。

二、孩子主动要钱时,先“听”再“给”。

耐心倾听,了解缘由: 当孩子提出需要钱的时候,千万别急着拒绝或者批评。先冷静下来,认真听听他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需要这笔钱。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本身,更是一种被理解和支持的感受。
区分“必要”与“想要”: 在了解情况后,心里要有个判断。这笔钱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学习提升,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一些超前的消费欲望?如果是前者,作为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是应该的。如果是后者,就需要好好沟通,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给”的方式很重要:
非直接“给钱”: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直接把钱打过去。比如,如果是买书或者学习资料,可以直接帮他买好寄过去;如果是参加某个活动,可以帮他报名付费。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避免了孩子可能存在的乱花钱的风险。
设定“附加条件”或“回报约定”: 如果孩子年龄稍大,可以尝试设定一些“附加条件”。比如,“这次妈帮你,但是你下次考试得达到某个目标。” 或者,“这钱先拿去用,等你有空了,帮妈做些家务,就算是你还我了。” 这样既让孩子明白金钱的价值,也让他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引导理性消费和理财观念: 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比如,跟他们讲讲“预算”的概念,让他们知道钱不是无限的,需要合理规划。如果他们有想要的东西,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攒钱去买,这样获得的成就感会更大。

三、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不完美的“亲子模式”。

放下“控制欲”: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舒服,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希望他们事事都汇报。但孩子终究是要独立飞翔的,我们要做的是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理解“爱”的多重表达: 孩子用“需要钱时才联系”来表达他的需求,虽然我们可能不那么喜欢这种方式,但这不代表他不爱我们,或者不珍惜我们。也许,这正是他表达信任和依赖的一种方式。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把焦点放在长远: 孩子总会长大,总会独立。当下这种模式,也许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渡。如果我们总纠结于眼前的“功利性”,反而会加剧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长远地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独立的同时,也懂得感恩和回馈。

说到底,孩子需要钱时才联系你,这或许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也是他们对父母信任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像个长不大的小鸟依人一样时时刻刻围着我们转,但我们可以在平常的经营中,为这份“有所求”的联系,增加更多的“无所求”的情感滋养,让亲子关系变得更温润、更持久。

每次写到这里,心里都还是有些感慨。我们爱孩子,也希望被孩子需要,但更希望这种需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连接,而不是仅仅因为账户里少了几个数字。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给你一些小小的共鸣和启发。咱们一起努力,摸索着和孩子们更融洽地相处下去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了一句话,贴图在这里

————————以下原答案


为什么会等到孩子要钱才给?

我家都是主动给,从我爹妈给我,到现在我给我的孩子。

比如我家最大的孩子现在才上高一,我每个周末必追问几句:

“钱花完了吗?别等花完了再要。要提前说知道吧?”

“最近几天花钱了嘛?想吃什么、喜欢什么,确定真的喜欢,就一定要买知道吗?”

从小,我不会允许孩子问别人要东西,喜欢什么回来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给买。

我也不会允许孩子向乞丐一样,需要讨好父母,才能得到应得的零花钱、生活费。

这些钱,本就是父母应该主动给孩子的。

我们生下你,我们养育你,我们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照顾好你。

————————以上原答案

补充:我没有想到,下午接娃时,随手打的回答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

(我认真敲的那些回答为什么从来没这么高的赞……内心要扭曲了……)


评论区我都看了,谢谢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中的遭遇。


在评论区,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针对为人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另一本是给已经长大的孩子们的——《不成熟的父母》




在这里贴出第一章里的两页内容:“情感亲密”和“情感孤独”。







希望真心想要获得良好亲子关系的为人父母们,和希望能从不良亲子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孩子们能够得偿所愿。


是的,亲子关系的主导力量,永远是父母,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然后,才有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人。

—————

我认识一位阿姨,她是我妈妈的同事,她的妈妈前年去世了,近百高龄,老年痴呆+行动不便很多年,最后那段日子,饮食不便,这位阿姨每日三餐合理搭配饮食,打成泥,一点一点喂给老母亲。

我想,为人父母者,都很期待能有这样的孩子,在自己晚年时得到孩子的陪伴和照顾。

我妈妈在我面前感慨过这位阿姨的不容易。原话我现在还记得:

“多累啊,一个人照顾那么多年,逢年过节都有好多次是在医院陪夜,真不容易。现在老太太去世一年多了,旁人觉得她终于解脱了,可她一提起来,还伤心得很。”

我当时回答我妈的话是:“有一些父母,只要他们活着,能让子女看到、摸到。子女喊爸妈的时候,哪怕他们老得口不能言,但只要在那里,对于他们的子女而言,就是幸福了。”

因为他们在子女幼小时,也是这么看待子女的:“只要你存在,我就很开心了。”

家庭教育,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态度。

你能够传承的也就这两个字。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是送给我们群里的一个姑娘的。


我有个女性成长的付费社群。

群里后期入群的姑娘,由于群费涨了,所以她们都有一次和我一对一深入聊天的机会。

我比较推荐她们把这个机会用在比较隐私或者紧急的事情上面。


这个姑娘一周之前跟我约了时间,然后花了好几天把自己真正想问的问题整理出来。

对这些姑娘来说,所谓的很隐私的问题,其实相当一部分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系。


比如说,从小被父母打压,父母说你不配得到什么什么,你很差劲,你很笨。你择偶的要求不可以很高,就你这样的,差不多得了。

你不可以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是个女孩子,你就应该如何如何。


当一个女孩使尽浑身解数都得不到肯定的时候,她们会很容易过得压抑。

她们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肯定自己。

甚至当整个家庭都是这种论调的时候,她们明明想要冲破这样的牢笼,却不一定有勇气,不敢去相信自己认定的东西正确与否。


哪怕是有些家庭看起来和谐恩爱衣食无忧。女孩子看起来工作体面聪慧清雅,可是只有她们在找我聊天的时候,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不安表达出来。


第一,他们真的爱我吗?

第二,他们说的是对的吗?

第三,如果我想挣脱出来,应该怎么办?




我青春期的时候我妈恨死了我,因为我那个轰轰烈烈的青春期,真的是挣扎得血头血脸两败俱伤。

但是我不后悔。

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而且认认真真地走了下去,对自己很负责任。

我妈十几年前肯定想不到我这种跟家长斗争的经验,竟然可以帮助到这些温柔的妹子。


我是一个叛逆者。

当我发现哪里不对的时候,想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探寻世界,而不是听别人说。

可能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最大优点。敢质疑,敢确认。



而现在,我能帮得到的女孩,其实,她们并不是她们家长认为的那种乖乖女,因为他们的女儿已经在质疑了。

作为一个早就质疑家长的坏学生头头,觉得在这个点儿质疑还行,总比稀里糊涂听父母的话,嫁给一个不喜欢、条件也不怎么样的男人,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后,再质疑要好得多吧。



咱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说:

他们爱我吗?


这个问题通常姑娘们会问我重男轻女的问题。

她们纠结的点在于父母会不会爱是一样爱,只是现实要求他们不得不这样。


我会告诉她们——父母当然是爱你的,但是,爱的是你的利他性,是你乖巧懂事,省事还能帮扶弟弟妹妹。谁说工具人的属性不值得被爱呢?

但是为了得到这种爱,你付出的代价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为了听这么几句肯定,你和那种家长无条件爱孩子的女孩比起来,这个代价有点大,不那么划算。


只是要个认可而已,你做了什么厉害的事情,跑来跟我得瑟,我跟你就利益无关,但是我会发自内心的觉得你牛逼你厉害,你优秀,你有价值。



比如说这个女孩,她妈妈每次过来找她聊天儿,核心内容只有一个:你是姐姐,要担起姐姐的责任。


所以她非常的压抑,想要离她妈妈远远的。


远离是初级叛逆。

作为一个已经奔四的油腻中年妇女,我觉得中级叛逆可以圆滑点:

我当然可以当姐姐的责任,但是我还没有嫁人,我嫁人的时候你们要担起父母的责任,给我攒好嫁妆让我风风光光的嫁到一个会对我好的人家里,我过得好我才有可能当一个可以帮扶弟妹的好姐姐,不是吗?


他们道德绑架你,你为什么不可以道德绑架回去?他们给你画饼,你为什么不可以画饼回去呢?

平时那些琐碎的孝顺,明明很好做到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穿戴,谁能说你不孝顺?


所谓帮扶弟妹,现在网上这么多免费的资源,或者是网络课程,找来,让父母盯着弟妹好好学,告诉他:只要你念书,只要你考得上,读到博士,姐姐也供。

先不说还有多少年才能上大学吧,这话说的漂不漂亮吧?

只要你考得上。

再说了,读到研究生基本就可以自给自足了,哪里花得到你的钱。

塑料亲情先演起来,花小钱办大事,先把嫁妆拿到再说。






第二个问题:他们说的是对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姑娘们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只是想在我这儿得到一个确定而已。


比如说这个姑娘,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家里人就是不让画画。

因为家里人对画画有偏见,觉得这东西又没有用,学艺术的人又容易薄情。

真的是槽多无口。

来来大家看一看,这是她上了大学以后,自己去学画画了以后的成果。



看看把孩子给耽误成啥样了!


姑娘非常清楚:老师会夸她,同学会夸她,约稿的人也会夸她。

但是,家人的话就像一个梦魇一样,一直束缚着她。


由于长期被打压,她一直很不自信,觉得自己很笨。


但是画画这件事,难道不应该去问懂的人吗?

一个不懂画画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评判画画的价值以及她的天赋呢?



同理,择偶这件事情也一样。

昨天答疑的时候我还在狗粮群里发火。

——你不要听那些你亲戚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说了些啥。

你起码得看看那些跳广场舞的里面,跳得最滋润老伴最会疼人的老太太咋说。


当你成年了以后,你的经验来源应该是你选择的过得好的人,你想变成的那种人,而不应该是上帝给你随机分配的有血缘关系的人。


就像我前几天拍的那个母亲节视频一样有些自己过的惨得一比吊糟的老娘们儿跑来跟你说:奉献的女人最美丽,你不奉献你就不配当女人。

好笑不?



投胎没得选啊,我们未成年的时候必须有这样的监护人,他说什么咱都得听着,是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不独立。

现在都是自给自足或者即将自给自足的人了,对很多事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父母也只是凡人,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和经验,并不是完美的。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去筛选他们提供的观点的真伪。

甚至是他们表达这种观点的动机。







第三,如果我想挣脱出来,应该怎么办?




刚才已经讲了对于塑料父母的塑料相处法则。

其实,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一个点,是敢于承认自己父母的爱,满打满算也就那样吧。

他们的爱的性价比不怎么高。相处的时候负能量大于正能量,总体来说是在消耗。


既然已经成年了,这个爱,是可以自己给到自己了。

肯定,认可,赞赏,其实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被不同的伙伴给予。


而且自己的亲密关系也一样。

坦然承认自己缺爱,所以更应该追逐高质量的爱,而不是饥不择食,饮鸩止渴。

不该重复过去因为没得选,而不得不接受的不舒适的爱。


自我的疗愈是一件非常需要脚踏实地的事情。

只有你确确实实地去做,你才会发现:

原来,我可以飞得比父母高。


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正确的。


原来有这么多人肯定我,有这么多人喜欢我。


原来我配的上被这样温柔且认真对待。



自己的自信是在这样的一件一件的事情里,一个一个赞扬里慢慢的累积起来的。








这个姑娘跟我说:好幸运遇到了很多好同学,好老师,狗粮群的妹子们对她也很温柔。

可是这些好全部都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

她本身就很优秀,待人又很厚道,我们当然知道她的价值,当然愿意给她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夸夸。

一个不需要她回报什么的夸夸。

最真诚的夸夸。


那天咨询完了以后,姑娘一边咨询,一边把笔记给写了下来。

笔记内容我就不给大家看了哈,这个故事有打马赛克,但是姑娘优秀是真的。


学霸,做事妥帖稳当,自律。

有眼光会挣钱,有梦想能坚持。




这么好的一个女孩,我真的觉得这样的原生家庭,根本关不住她的才华,也关不住她的未来。


所以最后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希望所有的女孩都可以勇敢一点,投胎没得选,但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有得选。

让迟到的叛逆期,悄悄的又十分坚定的,踏踏实实真正给自己换一个人生。

我爱你们。



对了,你们觉得一个大三就月入过万、自己学画画学成这个样子、有马甲线的漂亮学霸优秀吗?配得上一个好男孩掏心掏肺的爱她吗?

可以的话,请你在评论区里鼓励她一下吧。

把她爸爸妈妈欠了她这20来年的认同和鼓励都给她。





对了,这篇文章,是前年写的。当时发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其实,你是一只鹰》。


现在妹子毕业了。自己开了个工作室,月营业额5w了。

当然,她爸妈不知道。


她爸妈可能还在苦恼:为啥我一pua我闺女,我闺女就跟我要钱。



祝所有没有在原生家庭里得到爱和认可以及资源的孩子们,都能自己爱自己。都能好好挣钱。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有因必有果

从小被丢国外,13-26岁一个人过春节。自己去餐馆打包吃的。一个人生活,他们也没关心爱护我 只给我钱。就习惯了这种模式。

再大点高中大学时期,他们开始有感情需求了,反过来还得被抱怨我不亲近他们。总之就是不满足他们的感情需求。于是就拿钱拿捏我,从来不主动给。那时候什么感觉呢,拜菩萨一样,有啥需求都得拜拜。他们才肯施恩给钱。

现在自己工作立业,我也没主动给过他们一分钱,除非他们主动要,平时还得打电话跟我亲近亲近。心情好了就给。

但是我父母很争气,不花我一分钱。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追更:

很多人拿父母不容易,养育之恩来说事。

其实我不小了,我也是要做妈妈的人了。曾经以为会像我妈妈说的那样,做了妈妈就会理解她的苦衷。

但是我发现是相反的,有自己的宝宝反而觉得我父母真的是很一般的父母,我们价值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的三观就是:作为父母吃苦也好,为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好,这是我作为家里的成年人应该做的,该负的责任。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小孩,让他们精神受到创伤,影响到身体健康,那就是家长的错。那么为什么不能直视自己的错误,好好认错改正。反而一定要儿女无条件原谅自己? 那道德捆绑,动不动养育之恩大于天。 我作为准妈妈 我觉得养育自己的宝宝是本能 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让别人感恩不尽的事啊。这是母爱,那是我心爱的宝宝,我自己努力生下来,要负责把ta养大的心肝宝贝啊。 我无法想象自己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

但是父母如果把小孩当作投资又另当别论了。但是 就算是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天下哪里有高投入,0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_(ツ)_/¯

user avatar

很显然,日常关系你估计是消失的。 提供不了困难的解决办法,情绪感情输出更不要说学业上的帮助了。小孩知道这些事找你也没用。所以你的作用只体现在经济上的供养。

嗯,而且我猜的话在他小的时候你应该也没有接送,或者日常单独陪伴进行交流。整个人是消失在他的生活里了,两人没有习惯交流的场景,以至于非常尴尬。就像我一样以至于两个人单独坐几分钟都觉得难受。

做的更差的是因为交流太少,在拿钱的时候还要故意拿捏小孩一下。话里话外带点刺才给钱。

所以呢,只能在最后没钱那一刻才开口,你要拿了就跑。

user avatar

有同款抱怨的爸爸。

我弟读书的时候,要钱才联系他,不要钱,一点声音都没有。

我爸直抱怨,「这是啥孩子,要钱才想到我」。

只有我做姐的才明白,是他身为人父,失责在先。

从小到大,宛如丧父,除了双休日,完全见不到他,从不给我们打电话,说不上一句话。

导致从小没有建立起亲密关系,对父亲没有亲密之感,习惯没有爸爸的生活,习惯不找爸爸的状态。

孩子只在要钱的时候才想到你,问问自己,有没有自小建立起亲子良性的亲密关系?

user avatar

实际上这些孩子多数有同款父母。

1,有些家长,除了钱,啥也给不了孩子,见识停留在10年前,情感上只会把孩子当木偶。

2,从小跟孩子说的都是正能量主旋律,但行动上自己天天奶头乐麻将韩剧,从小就让孩子觉得言行不一,不可信任。

3,在关键社会问题上,关键的新知识新时尚领域,永远扮演双标卫道士角色,藐视年轻人爱好,自己是金庸迷可以,自己喜欢小鲜肉可以,孩子喜欢个二次元就是道德败坏的大罪过。

4,对社会博弈极度无知,整天给孩子提一些坑娃的建议,关键决策还非常固执,强迫娃跳坑。

5,不尊重孩子的健全人格,希望主宰孩子的行为和人生,但有意无意忽略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

6,把孩子当情绪发泄桶。

7,强迫孩子感恩,动不动就把“要不是为了你”挂在口头上,悲情人设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各种失败找借口。

以上。

一般孩子都得躲着。

受不了受不了。

user avatar

886

user avatar

我孩子还小,一般他们主动联系我可不只是为了要钱,还有:

妈妈,我饿了;

妈妈,我渴了;

妈妈,我冷;

妈妈,我热;

妈妈,我无聊;

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

妈妈,我想要那个漂亮衣服;

妈妈,陪我聊天;

妈妈,陪我打游戏;

等等等等……

随着娃再大一点,上面的选项会一个个的逐渐划掉。

娃饿了知道自己买吃的,渴了知道自己倒水;

冷了知道脱衣服,热了知道加衣服;

有了自己的圈子,会自己排解无聊;

想要的玩具/漂亮的衣服鞋子,会自己去买;

游戏的功底也会越来越牛逼,爹妈只能拖后腿;

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能提供给孩子的,就只剩下提供经济的支持了。

所以,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具有恰当的消费观念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可能孩子对我们的需求就只剩下要钱了。

该怎么做呢?

那不还是只有埋头好好赚钱,力所能及的给点。

给不起的也只能实话实说。

还能咋办呢?

亲生的,总不能不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