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各种阶级生活条件如何?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各阶层的生活条件上。笼统地说“民国时期”有些过于宽泛,因为这段时期从1912年延续到1949年,期间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政权,以及各种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但我会尽量为你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聚焦于几个典型的阶层。

1. 官僚、军阀及上层资产阶级:

这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光鲜亮丽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和权力。

居住: 他们通常居住在宽敞的洋房、花园别墅,尤其是在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这些住宅常常配备了电灯、自来水、煤气等现代设施,室内装修考究,家具多为红木或进口家具。甚至还有一些拥有私人花园、网球场、游泳池。
饮食: 他们的餐桌上是应有尽有的。既有传统的中国菜肴,也有西餐。进口的葡萄酒、烈酒、咖啡、巧克力是常见饮品。食材新鲜,烹饪精细,可以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服饰: 他们追求时尚,西装、旗袍、长衫、马褂等各种款式都会选择。面料上则倾向于丝绸、羊毛、呢料等高档材质。在一些重要场合,还会佩戴金银首饰、戴表,彰显身份。
出行: 汽车在他们手中是身份的象征。即便没有私家车,也会乘坐黄包车、轿子,或是搭乘火车、轮船,生活便利。
文化生活: 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留学海外。日常生活中,参加舞会、宴会、戏曲演出、观看电影是常态。他们还可能拥有自己的藏书、字画,热衷于收藏。
社会地位: 他们是社会的顶层,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级职员):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且不断壮大的群体,尤其是在抗战前夕。

居住: 他们可能居住在城市的独立住宅或条件较好的公寓楼。虽然不及上层豪华,但也比较宽敞舒适,通常也配备了部分现代设施。一些新式里弄和公寓是他们的常见选择。
饮食: 饮食相对丰富,既能满足基本需求,也能享受到一些改善。家庭主妇会精心烹饪,食材质量尚可。偶尔也会去饭馆用餐,品尝一些特色菜肴。
服饰: 穿着打扮会比较讲究,注重整洁和体面。男性多穿长衫、西装,女性则流行旗袍、时装。面料上会选择棉布、丝绸混纺等。
出行: 主要以公共交通为主,如电车、公共汽车,也会选择黄包车。
文化生活: 他们重视教育,子女通常会接受学校教育。喜欢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事。看电影、听戏、逛公园也是他们休闲娱乐的方式。
社会地位: 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相比于上层,他们的影响力相对有限,生活水平也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3. 小资产阶级(小商贩、手工业者、雇佣劳动者):

这个群体数量庞大,生活状况差异也较大,是社会的最基础层面。

居住: 大多居住在拥挤的里弄、简陋的平房,甚至是一些棚户区。居住条件简朴,可能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如独立的厕所、洗浴间。多人合住一层楼、几个房间是很普遍的现象。
饮食: 饮食以粗茶淡饭为主,如米饭、粥、蔬菜、豆制品。肉类是奢侈品,不常食用。尤其是在困难时期,食物短缺是常有的事。
服饰: 穿着以朴素实用为主,多为棉布制作的短衫、长裤、布鞋。颜色鲜艳或华丽的衣物不常见。
出行: 出行基本靠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黄包车。
文化生活: 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生活非常有限。平时主要的娱乐就是聚在一起聊天、听收音机(如果家里有的话)。
社会地位: 他们是社会中最普通的劳动者,生活辛劳,收入微薄。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话语权,容易成为社会变革的牺牲品。

4. 农民:

中国的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居住: 居住在土坯房、茅草屋,条件相对简陋。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家徒四壁是常态。
饮食: 以五谷杂粮为主,如玉米、高粱、地瓜等。蔬菜和少量豆制品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肉类更是不常见。饥荒年景,农民的日子会非常难熬。
服饰: 穿着简朴的粗布衣物,缝缝补补是常事。
出行: 主要依靠步行。
文化生活: 极度匮乏。识字率很低,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化。主要的“文化活动”可能就是农闲时的聚会,或者参与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
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负担着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土地和天气,是社会最不稳定因素的潜在来源。

需要强调的一些点:

城乡差异: 城市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大城市,整体上要优于农村。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触到现代文明和基础设施。
地区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条件自然比内陆贫困地区要好。
时间波动: 民国时期充满了动荡,战争、通货膨胀、政治不稳定都会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比如抗战时期,许多城市遭受轰炸,物价飞涨,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个体差异: 即便是同一阶层,也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些富裕的农民家庭,其生活水平可能会比一些城市的小资产阶级还要好。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十分明显,生活条件呈现出巨大的鸿沟。从奢华的洋房到简陋的茅草屋,从山珍海味到粗茶淡饭,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写照。每一个阶层的生活,都烙印着那个变革年代的深刻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大,我就从1946年的某一地域做一个横切面来做介绍

我举几个栗子吧

一、工资待遇面面谈

抗战结束后,收复区的物价曾普遍下跌。但后方涌来了大批的法币、关金券,收购各类物资,运至后方倒卖,上海一度跌价的物价重新起飞,1945年,米价从8月每石3725元涨至11月份最高价11000元

1946年2月11日《正言报》:民国职业介绍,看看包邮区的工资、物价和待遇

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代征下列人才,愿应征者,可向北四川路八五六号该介绍所面洽:

1.沪西某公馆女家庭教师一名,须高中毕业,待遇一万元左右

2.重庆某机关征求中英文打字员两名,须打字学校毕业待遇三万元,津贴杂费

3.某大学图书馆聘请图书管理员一名,大学毕业,有管理图书、编号等经验者合格,待遇四万元左右

4.太仓某中学招聘体育教员一名,月薪三万元,须体育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体育教员或童军教员者合格。

5.太仓某中学招聘英语教员及女生体育指导各一名,月薪三万元,赴校旅费由校方供给。

6.无锡某医院招聘女助产士、护士各一名,专门学校毕业者合格,月薪两万元

7.某机关征求日文译员一名,精通日文,及对无线电常识有研究者,均可应征。待遇照译述字数,每千字四百元计算

8.某军事机关招聘汽车驾驶军士多名,凡能单独驾驶者均可应考,待遇一万两千元,供应住宿、服装及眷米

1946年2月初上海市场上,最便宜的一石米价格在两万元左右,猪腿肉一市斤一千二百元。比照这个物价养家,教育文员都是清水衙门,会外文收入明显要高不少。部队虽然工资不高但有眷米,还是实在东西啊。

这年一月的茅台卖多少钱呢?

1946.1.6《铁报》:朋友送我的茅台酒,酒名“赖茅”,约摸一斤。每瓶听说在重庆得卖五千法币,合算成伪币就是百万元,不能不算名贵了

(同年2月沪西某公馆聘女家庭教师一名,须高中毕业,待遇法币一万元左右。)

二、出门旅行费用

1.有钱年轻人的旅游费用

那要是从魔都去首都旅游呢?嘿嘿,我也有资料。

1946年3月9日《前锋报》:一个上海学生在南京的旅游消费

一个叫林绯文的学生闲着无聊,礼拜天和同学一起从上海到南京玩了三天,期间消费和游玩印象大致如下:

南京马路比较宽,但路修得不好,很是颠簸。

在南京出行主要坐公共马车,下关到市中心400法币;市区来往载客100法币

公共汽车,车票160法币,售票小姑娘态度很好,没有上海电车售票员那么凶。

夫子庙八宝饭比上海分量大,莲子白果很多,但没有上海的甜。

鸡蛋葱油饼比上海的好吃,价格也便宜。

秦淮河是一条平凡的污水河,很失望。

晚餐在夫子庙附近的凤凰吃,2500法币,四菜一汤:白切鸡、糖醋排骨、滑蛋牛肉、炒鸡杂、猪肺汤,够五个人的分量

南京舞池太小,跳舞人挤人,跳舞茶资2000多法币,附送花生米和糖,价格居然比在上海还贵

最后作者表示这次时间太紧,下次看看六朝遗迹。

所以按照一个月前的1946年2月物价看,月薪两三万法币的工薪族,也就勉强温饱,出门这种玩法还是开销蛮大的

2.从重庆回南京的旅费

1946年12曰9日《南京晚报·迁渝版》:从重庆到南京需要多少路费?

编辑先生:本人最近拟到南京去做事,但不知道到京地的船费若干?食宿费若干?值此冬季江水枯落之际,直航恐生问题,不知转船是否顺利,敬请指教。读者程恒龄上,12月3日。

恒龄先生:由重庆去南京,由于川江水位枯落,已无直航船只。旅客须到宜昌转船。目前在宜昌挤压的旅客很少,抵达宜昌须等到二三日,即可乘船东下。宜昌到汉口的船只较多,宜昌直航南京的较少。兹将渝宜和宜京票价列于后(伙食在内):

1.渝宜段,特等舱179350元;头等舱121950元;二等舱83700元;三等舱56200元。四等舱40250元。

2.宜京段,特等舱160300元;头等舱111700元;二等舱79300元;三等舱53700元。四等舱41400元

三、农民的负担

1.丹阳农民的税负

1946年6月10日《文汇报》:一个农民经济收入的告白。

我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种十二亩租田(自田全无),大小人口六名

全年出产:丰年可得粮食三十石

八年抗战期间:

全年田租:每亩要六斗,一年合计是七石二斗;

种麦子时:麦捐(汪派每亩收八斤;新四军也是每亩八斤

种黄豆时:豆捐(汪派每亩一斗;新四军也是每亩一斗

种大米时:米捐(两面合计是一石二斗

三项合计,全年需缴捐粮食三石五斗三升

余下的十九石,供全家一年吃用和化肥费用。

而今光复,政府宣布二五减租,这是我们租种田地的福气。

谁也想不到,国军一到,要征收军米每亩二斤

今年黑虫吃麦,但乡保长宣布,麦捐为每亩二十五斤,三成加上二成,将近五成了。

难道国家胜利了,捐税也胜利了吗?

如此一算,我1946年要缴捐粮食五石八斗八升。

如此捐下去,我只能往死路上去了。

麦捐每亩二十五斤,收去如何开支,我不明了。

保长云:军米为重,不知道是这个意思吗?我们小百姓要和平,不要打呀。

京沪线丹阳县第五区小民孙春芳启。

正税不变,田租减了,附加的捐增多了,负担更重了。

四、等到1947年小市民就不好过了

1947年12月5日《真报》:百龄老母被物价吓死。

江纸廊十号傅阿皮之母,年已九十六岁,抗战以来,迄今未闻家务。近日将其平生积蓄所得4220元交给她儿子去购置田地。其子答此数今日可购买半包香烟。其母闻之,即昏厥不醒,长辞人世。此物价杀人一铁证。

老太太真可怜,且不论她这是几十年前的老法币,就按照1946年11月3日的魔都,4000法币还可以买一市斤猪排骨,或者七斤上等白粳米,一年后就只能买半包香烟了。。。。

最后的最后,附一个1946年11月的小彩蛋给大家:

1946年11月3日《正言报》:上海小菜场物价指数。

上等白粳米,一市斤,600法币;

老豆腐,一板,4500法币;

嫩豆腐,一板,3500法币;(老的贵,嫩的便宜?)

豆腐皮,一张,350法币;

杭州豆腐皮,一斤,2800法币;

油面筋,一斤,3600法币;

百叶,四十张,2000法币;

黄豆芽,一市斤,260法币;

绿豆芽,一市斤,140法币;(还是绿豆芽便宜)

黄牛肉,一磅,1800法币;

水牛肉,一磅,1500法币;(水牛便宜,肉不好吃?)

牛舌头,一条,6500法币;

牛肚,一磅,1100法币;

牛肺,一磅,300法币;(牛肺便宜)

牛百叶,一磅,450法币;

牛肝,一磅,1200法币;

猪腿肉,一市斤,3800法币;

猪排骨,一市斤,4000法币;(排骨好贵)

猪条肉,一市斤,3000法币;

猪肚,一个,4200法币;

猪腰子,一对,3400法币;

猪肝,一市斤,3600法币;

猪舌头,一条,1400法币;(猪舌便宜)

猪肺,一只,1000法币;(猪肺更便宜)

猪大肠,一市斤,800法币;(好东西啊,没人吃?)

猪板油,一市斤,3200法币;

白光鸭,一只,5400法币;(鸭子便宜,穷人乐)

白光鸡,一市斤,2600法币;(鸡贵多了)

鸡蛋,一市斤,1900法币;(鸡蛋好贵)

鸭蛋,一市斤,2200法币;(鸭蛋更贵)

马鲛鱼,一市斤,1500法币;

银鱼,一市斤,20000法币;(巨贵啊)

凤尾鱼,一市斤,2200法币;

虾仁,一市斤,5000法币;

菠菜,一市斤,100法币;

黄瓜,一市斤,100法币;

茄子,一市斤,150法币;

扁豆,一市斤,200法币;

鸡毛菜,一市斤,80法币;

番茄,一市斤,600法币;(贵啊)

小白菜,一市斤,80法币;(保平安啊)

韭菜,一市斤,350法币;

青辣椒,一市斤,100法币;

苏州藕,一市斤,140法币;

杭州萝卜,一市斤,160法币;

浦东山芋,一市斤,270法币;

黄渡雪菜,一市斤,120法币;

宜兴百合,一市斤,260法币;

北沙大头菜,一市斤,180法币;

红辣椒,一市斤,300法币;

当月工资呢?

工资水平见该报当日的招聘信息:

制棉厂,茶水杂役,小学程度,包吃住,每月两万法币

某电台,女性报告员,通外语,包吃住,每月十二万法币

运输公司,男性航运装货员,中学程度,每月十五万法币

制糖厂,炼糖技师,包吃住,每月白米两石

酱油坊,销售员,高小程度,每月车马费两万法币;外加佣金提成两成

整理的累了。。。

疫情当下,世道艰难。大家要省钱过日子啊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的支持(。・ω・。)ノ♡

我最近整理解放记忆口述资料时查到一个南京解放前夕参加地下党工作的前国民党保密局上校组长的故事,不过他参加的不是中共地下党而是农工党(民主党派)的地下党组织挺有意思的,以飨诸君~

谢邀。

我常觉得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烂到民国几乎所有阶级成了它的反对面,这个几乎让所有人恶心的国民党政权到底干了什么?那个时代下普通老百姓,工人、农民、小商人、学生们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下呢?

一、国民党光复后的劫收

八年抗战结束后,经过漫长残酷的国内战争农村经济已经基本破产。抗战结束后盘踞在大西北、大西南的国民党军以胜利者姿态还都南京。但是作为胜利者第一时间不是抚境安民而是大肆以法币来兑换沦陷区日伪发行货币。

抗战结束前,国民政府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所谓法币由于滥发已经基本形同废纸。在这种情况下,1945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法币与敌后沦陷区日伪货币比率为1:200!就是说光复回来的国民党军接收大员们可以用形同废纸的少量法币就可以掠夺沦陷区百姓的大量财产!

这种兑换率的规定对收复区人民无疑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刚刚庆祝光复的各大城市里顿时哭声、骂声响成一片。伪币兑换币值遭受强行压低的结果,使法币成为奇货可居,收复区人民竞相抢购法币,形成法币供不应求之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法币流通额因而迅速扩大,物价为之飞速上涨。另外,伪币与法币在4个月内可以按官定兑换率在市场上同时流通的规定,又使人们想方设法使手中握有的伪币尽快脱手以换取物资,这更加剧了物价上涨的速度。因此,这段时期内收复区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接收大员们凭着本已不值钱的法币在收复区大发横财,被时人描述为“陪都来沪接收人员,均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感”。光复后的国统区老百姓们则顿时倾家荡产。一亿数千万沦陷区的人民痛心疾首,时有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1946年7月国民党接收大体完成。仅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贪婪疯狂的经济接收,造成光复后大批工厂、企业、商店在接收中倒闭、停工,老百姓难以生活,流亡学生连伙食吃不起,城市内老师、普通公务员没有工资难以购买粮食以致不得不购买美国救济粮。

这种接收被国统区百姓视之为劫收,以国民党接收大员为代表的国民党官僚群体使国民党失尽了民心。


二、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百姓的残酷清剿

抗战胜利后,为防止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接收日伪军武器得以壮大,国民党严令敌后所有日伪军不得向共产党投降,更窒息的操作是让日伪军继续保留武装以“协同维持治安”

与此同时,盘踞大西北、大西南的国民党军对共产党地区开始局部进攻扫荡,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有组织的剿共活动。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的“传统艺能”活动开始。

1946年12月-1947年1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对共产党的陕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剿。我查到了了陕西省丹凤县志中国民党暴行记录:

他们(指国民党)在丹凤实行“空室清野”、“移民并村”,制造无人区强迫老百姓迁移否则就以“通匪”论处,在丹凤县留仙坪、庾岭、峦庄、桃坪一带,国民党军强迫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把猪牛羊鸡全部赶走,把锅埋起来把门封起来,所有人全部赶走。天寒地冻,冰雪封山,国民党派重兵挨村挨户驱赶,抗拒者以“通匪罪”直接杀头,稍有迟缓就被鞭打索绑。离乡背井的移民,踏着过膝的积雪,仅带少量粮食、衣服、余物尽弃,沿路扶老携幼,希饥号寒。


三、国共黄河归故斗争

在抗日战争初期,河南人民曾经遭受过黄河巨大伤害,1938年6月9日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南下以水代兵掘开花园口大堤淹死百姓无数。黄河改道后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共84万公顷耕地,造成直接难民死亡89万余人,三省390万多老百姓沦为难民流离失所。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5月,中原、华北、山东地区和平,解放区和国统区都进入到抗战后生产恢复建设时期,好不容易有了和平时期,大后方百姓纷纷北上还乡恢复生产。

当时黄河故道除开封、济南等少数大城市在国统区外,大部分都是共产党控制的冀鲁豫、山东渤海解放区内,是连接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哑铃”,而且黄河改道后这里故道干涸,黄泛区已经被老百姓在河道上垦荒种地,安家盖房形成了1700多个村庄,居民40多万。原来的黄河大堤已经被挖了许多缺口开辟成南北大道。

黄河归故从工程计划上说也要实现先修好原黄河故道近2000余里故堤,疏散老百姓,如果不先修复河堤再堵口则黄河故道两岸就会又形成第二个黄泛区。

结果国民党的窒息操作在于:不顾黄河下流安危直接单方面堵口,拖延给解放区复堤的工程粮款物资。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晋冀鲁豫边区却遭遇一系列失败,蒋介石又寄希望于黄河归故,用黄河水淹没解放区加紧在花园口挖掘引河分流给黄河故道过水。(你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吗?!

我查了下晋冀鲁豫边区资料: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重新合龙堵口,黄河水重回故道,仅在冀鲁豫边区濮阳、范县等10县临河地区,被淹村庄237个,淹没耕地27万亩,原在故道生活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只能流浪讨饭。

仅河南范县老百姓的悲惨下场就可见一斑:

范县观音堂、魏屯是三年前新建的村庄,各有村民20多户。黄河水来后,村子又变成了河道,土地被淹没,他们想搬家既无牲口也无车辆,生活更无着落。共产党的边区政府动员附近村子支援牲口车辆帮助他们搬迁,黄河南岸国民党军不断开枪开炮袭扰,闹得老百姓既不能做买卖,又不能拖船,麦子没法下种秋收更无希望。

黄河归故后,国民政府威望在豫皖苏三省数百万老百姓心中地位可想而知。


四、国民党政权连地主都反对

晋冀鲁豫边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在1947年7月作出的《关于晋冀鲁豫边区一年爱国自卫战争中的群众游击战争的报告》:

1946年7月到11月初,这一时期是情况最严重的时期,这是由抗战后和平转入游击战争的初期,敌人气焰非常高涨。大军之后,国民党还乡团、伪政权、恶霸地主、特务汉奸随军推进,从专署到村政权反动派都准备了一套法西斯反动机构。大规模的倒算、报复运动随即开始,血腥的镇压和掠夺普遍于沦陷区……

国民党在占领我解放区不久,就暴露出其残暴的本性。他们滥杀无辜,奸淫掳掠,抓丁征粮,无恶不作。不要说老百姓对国民党深恶痛绝,就连地主都逐渐转变了立场。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杨珏在1947年1月《河南辉县游击战争的主要经验》:

河南安阳观台的一个地主,土改斗争中批斗他分浮财,农会给了他留了8亩地生活。按道理这样的人国民党来了肯定完全倒向国民党了,但国民党军一占领观台立刻给他摊派了20万元的税款,不让他活下去,结果这个地主当场气死。

河南汲县一个地主女儿被国民党兵强奸,地主说:“我是财主,和国军是一家人!”结果国民党兵说:“财主的女儿更漂亮!”还打了地主两个耳光,结果地主都往解放区跑。

在这样情况下河南辉县地主根本无法生活,他们甚至公开大声说:“宁叫八路军斗干,不叫中央军住一天!”

老解放区地主多年生活有经验,他们深知共产党是不容易被打败的,“有股翻腾劲儿”、“本以为他们(指八路)都走了,可是又来了”,他们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中央军不一定持久,八路军一定会来。地主也最怕流亡生活,他们说这是“官捉大头,民捉土鳖,到处受气”,地主宁肯在家种农会留给自用土地,也不愿意到异乡流亡。

在这样情况下地主也不得不选择与我们妥协:国民党军在沦陷区建立伪保甲组织,地主也暗中与我们接上关系,敌占区表面上是国民党的,实际上早已经被我们控制掌握。

更新一则彩蛋(σ′▽‵):

在整理1948年济南解放口述资料中我发现国民党军不光刮老百姓,对自己人也同样毫不手软:




《济南战役文史资料》其中有国民党军士兵回忆,他们原来基本都是原国民党济南守军整2师的官兵。

他们都是在之前几次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过,解放军开路条发路费回家后却被国民党送到“第二绥靖区欢迎共区来归爱国军人招待所”,实际上就是原英美洋行物资仓库,四面通风无草无被冻得瑟瑟发抖。这些官兵不忿大骂:“做俘虏有吃有穿回来挨冻受饿”、“早晓得是这个样子,我管什么也不回来了!”

经过几天后这些士兵被重新打乱编入各部队充当炮灰,军官押送到徐州陆军总部,受训团、中央训练团(1946年后国防部主办军事训练班实为被俘校级人员集训班)。他们后来被关押到第二绥靖区看守所。

这些“坚贞爱国”的官兵们很多是前线败退济南的,他们一回来就被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派宪兵抓捕。黑屋子蹲禁闭,五六天不给饭吃。被关押的士兵们多受到“坐飞机”、“摔手榴弹”、老虎凳、灌凉水、跪铁链、夹棍、手指插针等,倒最后反而是解放军把他们从监狱里放出来,在这样的待遇前谁会为党国卖命?在这样的“解放”后这些士兵以后会怎样选择不言自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各阶层的生活条件上。笼统地说“民国时期”有些过于宽泛,因为这段时期从1912年延续到1949年,期间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政权,以及各种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但我会尽量为你描绘.............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复杂而沉重的刻痕。那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代,各省几乎都被一股股军事力量所盘踞,这些势力或以省为单位,或以地区为根基,彼此征伐,混战不休。要一一列举所有军阀,恐怕如数家珍,但我们可以聚焦一些影响深远、在特定时期主导某个区域的代表性人物。咱们就从北洋时.............
  • 回答
    民国时期,提到“军统”或“中统”,人们往往不寒而栗,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惧。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之所以让那个时代的各色人等,从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乃至官僚政客,都心有忌惮,甚至谈之色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运作模式。首先,得明白这两家机构的“出身”和“背景”。军统,全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 回答
    清末民国时期,广袤的中国大地,底层百姓的餐桌上,主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气候、耕作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要说“主要粮食”,那绝非单一一种,而是多种谷物的组合,但总体而言,稻米和小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杂粮则作为补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方:稻米的天下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及.............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外语,甚至精通数国语言。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个人勤奋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学习环境。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观察。要说民国粉为什么容易被“鄙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而且这些层面的形成往往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得承认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历史时期。它不像一个稳定繁荣的盛世,而是经历了晚清的积弱、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等等,各种思潮涌动,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民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矛盾重重的时代。生活在这里,体验如同万花筒般斑斓,每一种身份都像一颗独特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前清贵族:昨日黄花,今朝何处?对于那些曾在紫禁城享尽荣华富贵的前清贵族来说,民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幻灭。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如今却门庭冷落,往日荣.............
  • 回答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烽烟四起,七雄争霸,而在这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字也像一张张分散的地图,各自印刻着所属地域的独特风貌。你问为什么他们文字会不同?这得从那源远流长的文字起源说起,然后再看它如何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各具姿态的模样。你想想,最初的文字,不过是先民们描摹自然、记录生活的一种.............
  • 回答
    评价民国军阀头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影响都极其多元。这些军阀在中华民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要详细评价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出身、权力来源、统治方式、对地方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统一和发展的影响。以下将从几.............
  • 回答
    1929年,民国政府在发展海军、巩固国家主权方面可谓是雄心勃勃,而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便是计划采购一批新型巡洋舰。那个年代,巡洋舰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拥有强大的火力和适航性,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民国政府自然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海军的现代化水平。当时,中国的海疆线漫长,内陆水系也发达,对海军的需求是.............
  • 回答
    战国时期,中国大地烽烟四起,诸侯争霸。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各个国家在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之余,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差异,既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发展轨迹。让我们逐一细品,那些在刀光剑影中闪耀的文化光芒。齐国:兼容并蓄,文教昌盛的东方之珠作为东周的继.............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民国时期法币的贬值,绝非如一些历史书上简单概括的那样,仅仅是“国民政府滥发货币”造成的。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因素,如同一个被层层拨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其令人心痛的真相。我们先来剖析一下“滥发货币”这个说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确实加.............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军阀的数目之多,真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庞大数字。与其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演变、互相吞噬、又分裂重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最多总共”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军阀”。在民国时期,军阀通常指的是掌握一定地.............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抓壮丁”现象,绝非小说或影视剧里那些单一、脸谱化的场景,它是一段复杂、残酷,又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历史。要说“抓壮丁”,得先明白它出现的背景,以及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我们要知道,在那个乱世,战争是常态。无论是北洋军阀混战,还是后来的国共内战,亦或是日本侵.............
  • 回答
    谈到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力、财富和腐败的紧密结合。蒋宋孔陈,这四个姓氏的联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民党政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全都贪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去历史的滤镜,更细致地审视。“四大家族”的崛起与权力网络首先,.............
  • 回答
    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巅峰,想精确地折算到现在某个城市的绝对值,这简直是个天大的难题。经济规模这东西,就像一张不断拉伸的橡皮筋,而且上面还标着不同的刻度,要对标到现在的尺度,还得考虑到无数个影响因素。不过,咱们可以试着抽丝剥茧,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然后“大约”地类比一下。首先,咱们得把民国上.............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教授工资是否比现在大学教授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的论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涉及到许多不同层面的比较,包括购买力、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以及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百废待兴的民国时代。那时候,大学教授的地位确.............
  • 回答
    民国时期,一个被历史车轮碾过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其残酷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的土地和人民身上。要详尽地描述它,恐怕需要翻开无数尘封的史书,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切面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重量。1. 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国时期,可谓是“乱世”二字的极致体现。从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混战,到国民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