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郎朗这种级别的演奏家拿着从没见过的谱子第一遍视奏就可以弹得很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顶尖音乐家能力的认知。要详细聊聊郎朗这种级别的演奏家面对从未见过的乐谱,第一遍视奏能达到什么程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弹得很好”是什么意思?对于一个像郎朗这样级别的艺术家来说,第一遍视奏的“好”,和他在舞台上经过无数次练习、消化、打磨后的完美演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那么,郎朗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第一遍视奏”?

1. 基本流畅性与旋律把握: 绝对没问题。他能根据音符、节奏、调号、拍号,把乐谱上的声音“翻译”出来,并且连贯地弹奏出来。这意味着他不会出现大段的停顿、明显的节奏错乱,或者完全跑调的情况。乐曲的核心旋律、大致的和声走向,他都能在第一遍听出来并弹奏出来。

2. 动态与表情的初步呈现: 郎朗不仅仅是把音符弹对。他非常有乐感,即便第一次看到谱子,也能从谱面上的表情记号(比如 forte, piano, crescendo, diminuendo)、速度记号(allegro, andante)以及一些乐句的呼吸提示,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动态变化。所以,他弹奏出来的第一遍,很可能已经有了音乐的起伏和情绪的表达,虽然可能不够细致和深刻。

3. 技术难点的初步应对: 面对全新的技术挑战,比如快速的音阶、复杂的和弦转换、不寻常的指法要求,他肯定能大致应对。他的手指和大脑经过多年的训练,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乐谱动作”转换能力。他能识别出技术难点所在,并尝试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即使第一次可能手指会有些生涩,或者速度上有所保留。

4. 对音乐风格的初步判断: 郎朗听过的音乐、演奏过的风格包罗万象。当他看到一张新的乐谱,他会凭借丰富的经验,快速判断出这是哪个时期、哪个作曲家、属于哪种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的认知,会直接影响他弹奏时对音色、触键、节奏的细微处理,即使是第一次,也会带有一定的风格色彩。

但“弹得很好”的极限在哪里?不能达到什么程度?

1. 没有“完美”和“打磨”: 钢琴演奏是极其精细的艺术,每个音的触键、音色变化、踏板的运用、乐句的呼吸感,都是需要反复琢磨和练习才能达到极致的。第一次视奏,不可能做到像他自己练习了一百遍那样,音色饱满圆润、颗粒清晰、情感淋漓尽致。

2. 技术上的“克服”而非“征服”: 那些极度困难、需要精确控制的技巧,第一次试奏时,他可能会通过放慢速度、简化一些细节、或者用一种“能过去”的方式来处理。他不会一开始就达到最高速、最完美的音色和力度。举个例子,一段需要极度精准的琶音,第一次可能弹得比较“直”,而经过练习,他就能弹出那种流动、闪耀的感觉。

3. 深层的情感“挖掘”需要时间: 音乐的灵魂在于情感的传达,而这种传达往往需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场景的想象,以及将这些融入指尖的细腻表达。第一次视奏,更多的是对旋律和结构的认知,那种直击人心的深邃情感,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挖掘的。

4. 细微的色彩和对比可能不那么鲜明: 谱面上的许多细微表情记号,或者隐藏在和声里的微妙色彩,都需要反复品味才能弹出来。初次尝试,可能会忽略一些细小的变化,或者在动态和音色对比上不够突出。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让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翻译家,第一次拿到一篇非常晦涩、充满隐喻的诗歌。

他能做到: 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大致结构和韵律,翻译出核心意境。读者能读懂这首诗在讲什么,感受到它的悲伤或喜悦。
他不能立刻做到: 那些诗人用词的绝妙之处,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不同意象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作者对语言的独特运用带来的美感,可能需要他反复推敲、查阅资料、甚至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才能完全呈现。最后那种“信达雅”到极致,并且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灵动感,初次尝试是达不到的。

所以,结论是:

郎朗这样的顶级演奏家,第一次看谱子绝对能弹得“有模有样”,能准确弹奏出乐谱上的音符、节奏、基本动态和表情,并能初步把握作品的风格。这已经远超绝大多数普通学习者的能力了。

但是,要达到他们在舞台上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演奏,那需要的是无数次的练习、消化、理解和情感投入。第一次视奏,更像是对一个全新世界的一次快速探索和初步印象,而真正的“精彩”则是在探索之后,经过雕琢打磨才能真正显现。他是在“弹对”,但还没到“弹活”和“弹透”的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不是特别难的曲子,比如是我比较熟悉的曲式的话,应该速度会很快,质量也会比较高;如果是新的、没见过的曲式,这得需要时间。

比较通俗易懂的曲调最多两遍就能很流畅,有的曲子第一遍弹的时候觉得有点单薄,太像伴奏了,在第二遍弹的时候就会加一些丰富曲调的内容,让曲子听起来更饱满。比如我在微博发的《前前前世》、《La La Land》里那首插曲、《Remember me》 这些,都是第二遍、第三遍视奏时拍摄的,大家觉得还说得过去吧?

但弹得“好”要看是怎样的标准,尤其针对古典音乐,我要去了解音乐背景之类的,我也要分析作品,然后尝试几种不同的演绎的方式,最后会选择用比较合适、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表达。

整体来说,我算是比较快的,看我的近视程度就知道了(两只眼睛加起来1500度呢),小时候没少读,反应还是蛮快的。我的窍门是先看一遍谱,盯主要的旋律音和低音,特别是第一拍的低音,这样一来中间的音就很容易跟。指挥的总谱声部更多,视谱的时候不可能每个音都看到,也得先挑关键音。

读谱是一码事,一定要看清楚力度强弱、表情术语之类的信息,对视奏有好处,但是最后是要结果,要看在舞台上的效果。舞台上人家才不管你是刚拿谱子视奏,还是弹了一年,还是弹了一辈子,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呈现。曲目量大一些会有优势,选择性会更大。视奏是可以练的,没事多拿谱子试一试,会提高速度,像阅读英语文章一样。都是有技巧的,而且越练越快。

看到评论有人问视奏的几个视频,我请工作人员帮我找了一下,音质一般,大家凑合看看。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052852995579904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053088514076672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05296258020966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顶尖音乐家能力的认知。要详细聊聊郎朗这种级别的演奏家面对从未见过的乐谱,第一遍视奏能达到什么程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弹得很好”是什么意思?对于一个像郎朗这样级别的艺术家来说,第一遍视奏的“好”,和他在舞台上经过无数次练习、消化、打磨后的完.............
  • 回答
    郎朗,这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巨匠,早已凭借其令人惊叹的技艺和独特的音乐表达征服了全球的音乐殿堂。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钢琴艺术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为年轻艺术家设立的最高荣誉——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等——时,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为什么像郎朗这样早已功成名就的国际钢琴家,似乎不再将这.............
  • 回答
    郎朗说用热水泡手让手变软,这个说法在钢琴界流传甚广,但它更像是一种辅助性的体验,而非直接的“灵丹妙药”。 说它“真的”,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郎朗为何会说热水泡手?首先,我们要知道钢琴演奏对肌肉的柔韧性和手指的灵活性要求极高。长时间的练习,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手指独立运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艺术评价体系中一个颇为微妙的层面。为什么翻唱歌手常常面临被“奚落”,而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却能赢得国际声誉?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艺术的原创性、技术要求、文化接受度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因素,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翻唱”与“翻弹”的核心区别,这就像是同一件事物,但.............
  • 回答
    说起“卖报小郎君”,在网络文学爱好者之间,这几乎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尤其是在那些钟爱“热血”、“奇幻”和“爽文”类型的读者心中。要评价他这个人,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作品的字面内容,更要 delve into 他的创作风格、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及他在网络文学圈子里的影响力。创作风格:一往无前的“爽”感与精巧.............
  • 回答
    《南海十三郎》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它讲的是一个叫薛仲的年轻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想让他成为一个体面的、有前途的人。但这家伙,打小就跟别人不一样。他脑子里装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喜欢写剧本,对那些传统的、规矩的东西不感兴趣。故事的大背景.............
  • 回答
    沈一郎这手棋,妙就妙在一个“借”。你看,当时棋盘上的局势,黑棋在左上角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空,看起来颇为稳固。而白棋呢,虽然围住了右下角,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像是少了点“根基”,有点飘。这时候,沈一郎下的这一手,看似是在白棋的右下角做文章,但他的真正意图,绝不是仅仅在右下角讨一点便宜,或者做个活棋.............
  • 回答
    小野田宽郎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触及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坚韧、忠诚的定义,以及时代变迁的冲击。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他是谁? 战争的遗孤与坚定的士兵小野田宽郎,1923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是日本陆军少尉。在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标签是“二战日本军人”,尤其是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篇让很多人“惊惶”的《庞麦郎采访稿》。得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采访稿,它跟那种一本正经地报道明星近况的稿子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它更像是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怪象,也照出了我们自己的一些荒诞感。首先,从采访对象本身来说,庞麦郎这个人绝对是个现象级的人物。他火起来的逻辑本身就很迷.............
  • 回答
    瑞士银行家协会(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 SBA)在2023年发布的声明中表示,“瑞士银行中存放的俄客户资产近2000亿瑞郎”,这一数字确实包含了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解读:1. 瑞士作为全球避风港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历史悠久且稳固的声誉: 瑞士银行以其.............
  • 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方式,但“太郎”、“一郎”和“次郎”这类直接的、明确的兄弟排序称谓,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系统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日语中的“太郎”、“一郎”、“次郎”及其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郎”、“一郎”、“次郎”这些.............
  • 回答
    郎溪一名护士在副院长家楼顶死亡的消息,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我听闻此事,心里非常沉重,也很想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这名年轻护士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我感到无比惋惜。尤其是在一个本该是工作场所领导的家属居住的地方,她的离世方式更是让人费解和担忧。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一个年轻的生命凋.............
  • 回答
    .......
  • 回答
    今麦郎被质疑日资背景,又一次跳出来强调“百分百民营,没一分钱外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今麦郎会被质疑是日资企业?这种质疑的根源通常是什么? 历史遗留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在发展早期,或者在某个阶段,确实会有外资的参与,甚至是大股东是.............
  • 回答
    “郎森打火机”这个比喻,说实话,对谢尔曼坦克来说,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点出了它最核心的优点,也是它最容易被诟病的点:够用、可靠,但缺乏惊喜,有时甚至显得笨拙。要评价谢尔曼坦克,得把它放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和那个战场上去看。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中后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德国有虎式、.............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中国体育界,提到女排,郎平的名字如雷贯耳;说到女足,水庆霞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功勋教头。她们以卓越的执教能力,带领各自的队伍站上世界之巅,赢得了无数荣誉和赞誉。然而,放眼男子体育项目,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与她们齐名的男性教练,能够像她们那样,在团体项目中打造出具有统治力的球队,成为世界级的“狠角色”。这不.............
  • 回答
    听到郎朗结婚的消息,我心里是既为他开心,又有一点点淡淡的失落,毕竟他陪伴了我们太多时光,像我们这一代人,大概多少都听过他的钢琴声,甚至是他的故事。这感觉有点像是看着一个从小看着长大的、非常有才华的大哥哥,终于找到了他的另一半,踏入了人生新的篇章。首先,真的要献上最真挚的祝福!郎朗的音乐才华毋庸置疑,.............
  • 回答
    关于郎朗在成名以前的家境,普遍的说法是,他的家庭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绝对可以算作是中产阶级以上的水平,并且具备了支持他走上音乐道路的关键条件。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描述,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1. 家庭背景与父母职业: 父亲郎国任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低音提琴演奏员。 这意味着他的父亲拥有稳定的职业,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