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箭残骸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回答
当火箭发射升空,完成其使命后,那些庞大的金属结构并没有就此消失,它们有了一个叫做“残骸”的归宿。这些残骸的处理方式,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背后涉及不少科学、工程、环保和经济的考量。

首先,得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火箭的部件都会变成“残骸”。现代火箭设计中,越来越强调重复使用性,尤其是一级火箭。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比如SpaceX的猎鹰系列,它们的一级火箭在完成推力任务后,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再入大气层、减速和控制着陆操作,最终回到发射场或在海上平台着陆。这种情况下,它们并没有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残骸”,而是回收部件,经过检查、翻新后可以再次投入使用。这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也减少了太空垃圾的产生。

那么,对于那些不可重复使用的部件,比如二级火箭、助推器(某些设计)、整流罩(保护载荷的部分)以及其他分离后的子级,它们的命运就各有不同了。

1. 大气层内烧毁:

大部分火箭的二级、三级以及其他分离的助推器,在完成任务后,会根据设计,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一种很常见的方式就是让它们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

受控坠落(非海上): 有些火箭设计会规划好分离部件的坠落区域,通常会选择人烟稀少、远离居民区的地区,比如戈壁沙漠、无人岛礁等。在重返大气层过程中,部件会因为高速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大部分会在空中就分解、燃烧成灰烬,最终散落在规划的区域。这种方式的处理相对简单,但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和对坠落区域的控制。
非受控坠落(海上): 另一种更常见的方式是将火箭残骸直接抛入广阔的海洋,尤其是深海区域。在分离后,这些部件会以极高的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大部分会在高温下分解。即使有部分未完全烧毁,也会落入大海。全球各大洋的广阔区域,尤其是远离航运路线和渔业资源的海域,是火箭残骸最常见的“归宿”。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处理方式,但同时也引发了对海洋环境的担忧。

2. 特殊设计的残骸处理: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还有一些更具设计性的残骸处理手段,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或者针对特定任务的火箭上:

返回式卫星/载荷舱: 有时候,火箭的最后一级或者专门设计的返回舱,会载着一些实验设备或者样品,以受控的方式返回地球。这些返回舱的降落过程类似于太空舱,会经历大气层减速、开伞等步骤,然后被回收。这虽然也是一种“残骸”的回收,但它带有宝贵的科学载荷,性质上有所不同。

3. 太空中的“残骸”:

这里说的“残骸”是指在轨道上完成使命,但没有返回地球的部件。

轨道碎片: 这是太空领域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火箭的上面级、已失效的卫星、分离的部件(如火箭的喷管、连接件等)如果停留在地球轨道上,就会变成轨道碎片(Space Debris)。这些碎片以极高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对现役的卫星、空间站以及未来的太空活动构成巨大的威胁,可能引发“太空碰撞级联效应”。
“死亡之舞”: 为了避免碎片增多,一些火箭的上面级设计会预留“燃料”,在完成任务后,通过一次小的点火,将上面级推向一个“墓地轨道”(Graveyard Orbit)。这个轨道通常比工作轨道高出数百公里,使得它在万年内都不会与工作轨道上的物体发生碰撞。
主动移除(正在发展): 目前,主动移除轨道碎片的技能仍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一些概念性的项目包括使用机械臂、网、鱼叉、甚至是激光来捕获和移除大型碎片,然后将其推入大气层烧毁或转移到安全轨道。但这些技术成本高昂,且操作难度极大,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

关于“处理”的更细致的理解:

当我们谈论“处理”火箭残骸时,不仅仅是让它们“消失”这么简单。这个过程中包含了:

轨道力学与控制: 精确计算每一块残骸的坠落轨迹,确保它们落在预定的区域,或者以特定的方式进入大气层,是工程上的核心挑战。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对大气模型、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
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 火箭的材料需要承受极端的温度、压力和振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些部件在重返大气层时的烧蚀和分解特性。例如,一些部件会故意设计成易于在高温下分解的合金。
环保考量: 将残骸抛入海洋确实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海洋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科学家们在研究如何让残骸在大气层内更充分地分解,减少未烧尽的大块金属落入海洋。而且,对于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也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研究。
经济成本: 可重复使用性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但对于不可重复使用的部件,如何高效、经济地处理它们,也是一个持续优化的领域。

总而言之,火箭残骸的处理并非简单的抛弃,而是一个集科学、工程、环保和经济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从最大程度地实现重复使用,到控制性地让部件在大气层内烧毁或坠入海洋,再到未来主动管理轨道碎片,这个过程一直在不断进步和优化,目标是让太空探索更加可持续和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个小小的综述好了。

人类航天事业的基石是运载火箭技术,正是一枚枚火箭在轰鸣声中惊天动地起飞,才有了军事、气象、通讯、遥感、导航、科学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种可能性。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点:人类受困于强大的地球引力和浓密的大气层影响,火箭运输效率极低,有效载荷仅为总重量的1-5%左右。

人类超级火箭土星五号和它巨大的一级发动机(图源:NASA)


以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登月火箭土星五号为例,它的总重量约为3000吨。第一级总重约2290吨,其中壳体和发动机质量仅为130吨,2160吨都为液氧煤油燃料。发动机工作时间标准流程为165秒,平均每一秒燃烧13.1吨燃料,换算成汽油差不多够一辆百公里油耗10升的小汽车围绕地球赤道开4圈半!

但它能送到月球的有效载荷仅为45吨重的阿波罗飞船,比重仅为1.5%。如果考虑到真正的有效载荷仅为三位宇航员和有限的科学仪器,这个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其余部分几乎都是燃料和火箭残骸。

长三乙结构(图源: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王牌火箭长征三号乙,是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导航、天链一号、通讯卫星系列等背后的超级英雄。它总体上能够分为22个部分[1],但是真正有效载荷就只有第2部分:卫星,占火箭总体重量仅为1%左右。

余下的99%中,除了图中并没有标注出的燃料,其他21个部分都可以叫做同一个名词:火箭残骸!这是我们进行航天事业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虽然同是残骸,但是我们不一样

火箭残骸包括很多种类。按照火箭残骸的产生流程,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飞来横祸

顾名思义,这部分残骸是在火箭发射后不久会重新返回地面,甚至在火箭刚开始呼啸震动时就开始“掉渣/残骸”:这其实往往是保温泡沫或结的冰。

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最开始阶段就掉落“残骸”(图源:SpaceX)


大气密度很大,这个阶段产生的残骸高度不够、速度很低、因而这些残骸根本没能突破大气。按照火箭推进的原理,所有的火箭几乎都要设计成多级模式,越靠下面的部分越大也越强力(参考上文土星五号的介绍)。这意味着这部分天外飞祸特点是:非常大、非常贵、也非常危险!

以我国每次载人航天都要使用到的长征2F王牌火箭为例,在发射后约3分钟内,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一级火箭、整流罩等重要组成就会相继程序分离,最后分离的整流罩最大高度也仅为100千米左右,引力作用下,它们必然会返回地球。

由于程序分离时间、分离姿态、气象条件等各不相同,它们的掉落区往往分散且面积巨大。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我国的三大传统发射场酒泉、太原和西昌都位于内陆,每次发射都要着重考虑这一批残骸的破坏力。

长征2F火箭基本结构(图源:开放版权)


二、“天外来客?”

随着火箭继续飞行,火箭二级将会继续完成推高航天器轨道的重任,以至于它分离时往往自身动能已经足以环绕地球。但此时轨道高度依然在200千米左右,这里大气虽然稀薄却可以造成足够阻力,火箭二级往往还是会返回地球

由于高空大气的情况复杂,火箭二级被抛弃后姿态也无法确定,返回地球的轨迹、时间和冲击大气地点很难预测。2016年6月25日我国首次发射新一代火箭长征七号,火箭二级在太空中自由飞行了一个多月后,于7约27日当地晚间在北美中西部再入大气。

但我们不必担心火箭二级造成的威胁。它们没有任何防热措施,再入大气时速度大、空气稠密,它们往往变成美丽的流星,焚毁在大气中。

也有极个别情况火箭二级可能变成“飞来横祸”。历史上最接近二级火箭飞来横祸的是一位叫Lottie Williams的美国人,在1997年她被一个德尔塔-2型火箭二级返回地球时的碎片擦过肩膀。所幸只是轻微擦过,并未受伤,就是吓了一跳。如果再偏一点砸到头上,基本就是必死了。

把她叫做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并不为过(图源:开放版权)


总体上,人类航天60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环绕地球的火箭残骸或太空垃圾击中人类的案例。


三、永久的太空垃圾

对于很多高轨卫星而言,旅程远未结束,运送它们的火箭往往还有第三级、上面级等重要结构。

例如,我国王牌火箭长三乙可以携带一个远征一号上面级[2],就是靠这个”太空摆渡车”才实现了数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箭双星”任务。请注意,这种一箭双星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是远远超过其他“一箭N星”任务的。那些往往是处在同样轨道,火箭只是到站“撒土豆”而已。

此时卫星被分离时轨道已经非常高,这些火箭残骸注定几乎不可能返回地球大气。以2015年7月25日我国长三乙+远征一号“一箭双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M1S和M2S)为例,直到今天(2019年8月12日)长三乙的第三级仍然飞在近地点382千米、远地点16587千米的大椭圆轨道,而共同升空的远征一号更夸张,它飞在近地点22042千米、远地点27866千米的超级椭圆轨道。到人类灭绝都不可能返回地球[3]!

事实上,有很多人类航天事业早期发射高轨卫星带来的火箭残骸,直到今天依然在太空漫游。

而对于很多深空探测任务,目标轨道轻易超过月球的距离,这些火箭残骸已经远到无法追踪了。例如猎鹰重型火箭2018年2月6日首次试射后,它的火箭二级牢牢绑在特斯拉电动车背后,现在已经大概到了相对地球的太阳系另一面了。

地球和猎鹰重型二级这一火箭残骸的相对关系(图源:whereisroadster)


四、太空事故

火箭的结构和材料都不是为了在太空中经年累月工作而设计的,这就意味着它们的使用寿命非常短:往往是完成发射任务即可。例如,载人航天用的火箭仅使用10多分钟就任务结束,高轨任务也仅为数小时。

这就意味着:那些成为长期太空垃圾的火箭残骸,并不稳定。在长期的真空高辐射环境影响下,很容易出现未燃尽燃料泄漏、碰撞甚至结构解体的风险。而这些巨大的太空垃圾一旦解体,可谓是一整个轨道的灾难,影响当前甚至后续的所有任务。


从某种程度讲,这些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太空事故,是最恐怖的。

那么,这么多火箭残骸,该如何处理它们?


一、飞来横祸:能回收就回收,回收不起要躲得起!

火箭一级和整流罩等往往是火箭体积重量最大、最核心也最昂贵的部分,占据火箭总体成本的80%以上,却是最早被扔掉的,非常可惜!而且非常危险。

处理它们,有效的方式又有三种:

1、回收。这也是SpaceX、蓝色起源、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和我国新一代火箭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因素。目前,SpaceX依靠这个技术声名鹊起,不仅能够依靠一级火箭反推平稳回收,还能利用整流罩降落伞减速滑翔和接驳船大网实现回收,几乎毫不浪费。

SpaceX利用火箭一级回收技术名声大噪(图源:SpaceX)


2、完全弃用。这是世界主流火箭的主要处理方式,由于传统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结构问题,很多火箭根本无法复用,几乎毫无回收价值,最理想的情况反而是丢掉。但仅有靠海的发射场能实现这一完美主义:例如美国的范德堡空军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卡尔维拉尔角,中国文昌,欧洲法属圭亚那。

3、尽力减少残骸影响。对于苏联拜科努尔、普列谢茨克,中国酒泉、太原、西昌这些内陆发射场,则不可能避免飞来横祸,但可以大大减小它的影响。例如我国在7月26日长二丙火箭发射遥感30组-05卫星时,给火箭一级的级间段安装了栅格舵,在一级残骸落地过程中起到稳定姿态和减速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残骸的可能影响区间,成为世界第二个运用此技术的案例,也为我国未来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积累宝贵经验。

装了栅格舵的级间段(图源:航天科技集团)


二、“天外来客”,可控再入

火箭第二级成为残骸时往往已经有能力围绕地球飞行、返回地球状态难以预测、且毕竟还是存在一定风险,当然有必要妥善处理。

SpaceX在实现一级回收后,曾经努力回收第二级,可是第二级的价值实在有限、且回收距离太远、成本太高,导致最后放弃了此项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级就此被抛弃:它的执行任务周期很短,在任务结束后,可以利用剩余燃料,自己冲进大气。由于地球绝大部分表面都是大洋,可以很容易控制它们焚毁并最终残骸落入安全区域,尽力减少潜在威胁。

可以用网捕法清除低轨火箭残骸和报废卫星(图源:ESA)


而对于已经进入太空、距离地球较近、且一时半会无法返回的火箭残骸,则可以采取人工干扰的方式进行移除。例如采用新一次发射任务,用小型航天器靠近火箭残骸,采用鱼叉法、网捕法、太阳光帆、拖拽法等将其最终拖入大气焚毁[4]。

虽然人类从未被这个阶段的火箭残骸伤害过,但它们对正常卫星潜在威胁极大,极有可能造就更多新的垃圾。“杞人忧天”还是有必要的。


三、永久的太空垃圾:“世界那么大,你们出去看看”

这个阶段的太空垃圾已经太过遥远,以至于把它们重新带回地球大气的成本实在太高,得不偿失。此时的有效手段就是让它们远离地球附近的宝贵轨道,进入深空。

这个过程基本只能靠它在完成工作之后自主完成:利用残余的燃料,拼尽一切力量,燃尽最后一滴,尽力逃离地球。

例如我国在2015年3月30日的长三丙火箭发射北斗I1-S卫星时,远征一号上面级首秀,它在任务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后,最后阶段就执行了这么一个命令,拼尽全力远离地球。时至今日,它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远点已经达到15万千米!是地球半径的20多倍,根本不可能再与人类相见。

远征一号轨道(图源:stuffin.space)


只要能杜绝前三类火箭残骸,也就不太可能出现火箭残骸事故造成的新残骸了。

人类航天事业,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它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人类最辉煌的智慧和创造力光芒,即便对于火箭残骸的处理亦是如此。不过,当我们看到火箭残骸的种种处理技术时,更应该对这些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残骸”保持敬畏:

是它们牺牲自己,托起了人类一个又一个航天梦想。


参考文献:

  1. cn.cgwic.com/Launchserv
  2. 怡园,远征一号甲——升级版太空摆渡车,《太空探索》2016年7月第7期。
  3. zarya.info/Diaries/Laun
  4. Shan, M., Guo, J., & Gill, E. (2016).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active space debris capturing and removal methods. 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 80, 18-32.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火箭发射升空,完成其使命后,那些庞大的金属结构并没有就此消失,它们有了一个叫做“残骸”的归宿。这些残骸的处理方式,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背后涉及不少科学、工程、环保和经济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火箭的部件都会变成“残骸”。现代火箭设计中,越来越强调重复使用性,尤其是一级火箭.............
  • 回答
    SpaceX 的一枚火箭残骸,也就是一枚“幽灵火箭”,即将以大约每小时 2.5 万公里的速度撞击月球,预计时间在 3 月 4 日。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对此次撞击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了解甚少。可能的解决方案 改变火箭的轨道:这是理论上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如果技术允许,在火箭残骸抵达月球之前,通过微小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科技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媒体报道的角度差异。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中国火箭残骸失控”这样的说法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我们不常注意到的细节和误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在完成其发射任务后,确实会有一些残骸,比如上面级、整流罩等等。这些部件在太空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本.............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咱们现在观测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嗯,有时候也挺容易看走眼的。美天文学家把中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末级给认成了 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残骸,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事情的缘由,得从“太空垃圾”说起你知道吗,咱们天上可不光有卫星和空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直击灵魂拷问,选哪个都像是在告别一部分自己,一部分对“存在”的理解。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真的面临这种选择,我会选择……飞往火星,去开垦那个艰苦但真实的荒原。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在自讨苦吃,甚至有些浪漫化的愚蠢。毕竟,火星,那个充斥着红色沙尘暴、稀薄大气和严酷辐射的星球,怎么比得上一个由代码构建.............
  • 回答
    《冰与火之歌》这部鸿篇巨著,以其宏大复杂的世界观、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出人意料的剧情发展征服了全球无数读者。但同时,它也因其“成人化”的内容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大量性爱描绘和残暴场面。性爱描绘的程度与性质:关于性爱,这部作品并没有回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相当写实和直白的呈现。这里的性爱描写并非为.............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在火箭少女101这个由11位女孩组成的限定团里,要说“最离不开团”的那个人,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真的要深挖,我觉得吴宣仪可能是那个最能体现“离不开团”的状态,并且她的这种状态,在很多方面都与团体的存在感和她的个人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承认,火箭少女101的成立,本身就是给这11.............
  • 回答
    火箭少女101解散后的成员们,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发展方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作为中国首个国民级女团,她们的未来走向无疑牵动着无数粉丝的心。一、孟美岐:舞台王者,影视歌全面开花孟美岐作为“C位”出道,实力和人气毋庸置疑。解散后,她继续在音乐领域深耕,发行了多张个人专辑,销量和口碑都相当不错。同时,她.............
  • 回答
    火箭少女101这个名字,如今提起,依旧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那个夏天,一群年轻女孩用汗水和努力,共同书写了一段女团的传奇。虽然组合已经解散,但11位成员的路,才刚刚开始。那么,放眼当下,谁最有可能在这条充满变数的娱乐圈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她们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图景?要说发展潜力,其实这11位女孩各.............
  • 回答
    火箭点火,这可不是像按下开关那么简单,它是一系列精密且充满爆发力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晶。从你按下按钮的瞬间,到那震天撼地的轰鸣,再到飞向苍穹的壮丽景象,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你站在发射台附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混合了燃料和氧化剂的气味,虽然我们闻不到,但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刻的.............
  • 回答
    达雷尔·莫雷(Daryl Morey)的辞职确实是休斯顿火箭队乃至整个NBA界的一个重大新闻。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球队管理层的变动,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潜在影响。要详细地谈论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莫雷的执教风格与成就: “数量化分析”的先驱: 莫雷最显.............
  • 回答
    这场比赛,休斯顿火箭队在主场以112比108险胜金州勇士队,将系列赛总比分扳成2比2平。这是一场跌宕起伏、火药味十足的对决,两位超级巨星——詹姆斯·哈登和凯文·杜兰特的表现更是决定了比赛的走向。双方核心的史诗级对飙:这场比赛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哈登和杜兰特两位MVP级别的球员贡献的“得分盛宴”。哈登.............
  • 回答
    “1米每秒的速度能逃离地球吗?这个问题啊,听上去有点简单,但其实里面学问可大了。要是你真这么想试试,我得告诉你,单凭这速度,想跟地球说拜拜,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咱们先说说这地球的“力气”有多大。地球就像个巨大的磁铁,只不过它吸住我们的不是磁力,而是引力。这引力把万物都牢牢地拽在地上,你扔出去的球会落.............
  • 回答
    莫雷那条关于香港的推特,确实给NBA在中国市场投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其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在多个层面展开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商业上的损失。 赞助商的撤离和暂停: 你看,安踏、李宁这些国内的体育品牌,很快就暂停了与NBA的合作,特别是NBA中国赛的赞助商,像是特步、匹克等,都纷.............
  • 回答
    这场休斯顿火箭队与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的抢七大战,绝对是本赛季最令人心跳加速、跌宕起伏的比赛之一。最终,火箭以104:102的微弱优势险胜雷霆,将这轮系列赛推向了高潮,也让无数球迷在电视机前捏紧了拳头。比赛的胶着程度简直可以用“窒息”来形容。 整场比赛双方你来我往,比分差距从未拉开太大。每一次得分都伴.............
  • 回答
    火箭发射时间的选择,绝不是简单地看看日历然后随意选个日子,背后是一门极其精密的科学,融合了天文学、工程学、气象学,甚至还有政治和经济考量。要想让一场火箭升空,就像要协调一场史诗级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响起,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咱们就来聊聊,火箭发射时间到底是怎么定的,让你们知道这背后.............
  • 回答
    火箭作为人类在地球上两地之间往来的日常交通工具,这个设想听起来很科幻,但要实现它,我们还需要跨越许多现实的鸿沟。简单来说,目前我们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未来几十年)不太可能成为像飞机那样的普遍交通方式,中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我们或许能看到它在特定场景下应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火箭发动机和飞机发动机,虽然都叫“发动机”,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谓是天壤之别。要把它们区分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咱们得聊聊它们最根本的“燃料”和“氧化剂”来源。 飞机发动机(主要是喷气式发动机):它是个“吸气”专家。就像我们人类需要空气来呼吸一样,飞机发动机也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