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天文学家承认误将中国探月火箭末级识别成 Space X 猎鹰 9 火箭残骸,为何会发生这种错误?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咱们现在观测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嗯,有时候也挺容易看走眼的。美天文学家把中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末级给认成了 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残骸,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事情的缘由,得从“太空垃圾”说起

你知道吗,咱们天上可不光有卫星和空间站,还有无数废弃的火箭残骸、卫星碎片,这些东西在轨道上飞来飞去,就像高空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对正在运行的航天器来说,那可是个巨大的威胁,撞上了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天文学家们,特别是那些专门盯着太空动态的天文台和机构,每天都在忙着跟踪这些“垃圾”,预测它们的轨道,评估它们的潜在危险。

这次被“误认”的中国“长征五号”火箭末级,是中国在执行月球探测任务时使用的,它完成了使命后,并没有按照规划进行钝化处理,而是被留在了地球轨道上。这本身就有点不太环保的意味,不过咱们不讨论这个。关键是,它在这个轨道上飞啊飞,就被一些西方天文机构给盯上了。

怎么就认错了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都挺关键:

1. 相似的外形和轨道特征: 说实话,现代火箭,尤其是大型运载火箭,设计上总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有庞大的燃料箱、发动机喷口、控制翼面等等,虽然细节有差异,但在望远镜里,尤其是在它以很快的速度在太空中移动时,想把所有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长征五号”的末级是个大块头,而“猎鹰 9 号”的第二级火箭也是个相当大的部件。它们可能在大小、形状上有着一定的重叠,或者说,在远距离观测时,那些关键的区分特征没能被捕捉到或者被解读得足够准确。

而且,轨道信息也很重要。天文学家在追踪这些物体时,会综合考虑它们的轨道参数,比如高度、倾角、轨道周期等等。如果一个新发现的物体,它的轨道参数跟已知的某个垃圾(比如某个“猎鹰 9 号”的残骸)非常接近,那在初步判断时就很容易将其归类到已知的对象上去。这就像你去判断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如果他长得跟你认识的某个人挺像,而且行为举止也有些相似,你就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他。

2. 数据处理的误差和算法的局限性: 现在的天文观测,特别是要处理海量的太空碎片数据,都是依靠复杂的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的。望远镜捕捉到的原始数据,要经过一系列的图像处理、特征提取、轨道计算等等流程,才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出现微小偏差,或者算法在识别特定特征时存在盲点,都可能导致误判。比如,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大气扰动,都可能让图像变得模糊不清;而用于匹配的数据库里,如果对“猎鹰 9 号”残骸的特征描述不够详尽或者存在误差,那么算法在比对时就可能出错。

3. 观测条件的限制: 咱们在地面上观测太空,可不是像在晴朗无云的白天看个清清楚楚。太空的物体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而且很多时候观测是在夜间进行,光线条件本身就有要求。

而且,这些火箭残骸在太空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在高速旋转,可能还会受到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影响,导致反射的光线忽明忽暗,或者出现一些奇怪的阴影和高光,这些都会给观测和识别增加难度。想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下,精确地识别一个物体是哪个国家的、哪个型号的火箭,难度可想而知。

4. “第一印象”和已有信息的影响: 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会在已有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当一个天文机构长期以来都在密切关注 SpaceX 的航天活动,并且有很多关于“猎鹰 9 号”残骸的数据和识别经验时,当他们发现一个符合某些条件的物体时,下意识地就会往“猎鹰 9 号”上面联想。

这有点像你对某个品牌的东西比较熟悉,当看到一个新产品,如果它有那么点相似之处,你很可能就会先往那个你熟悉的品牌上靠拢。这种心理上的惯性,有时候也会影响到科学判断的客观性。

5. 信息发布和确认机制的问题: 很多时候,天文机构发现了一个新的太空物体,尤其是异常物体,会先发布一个初步的识别结果,然后等待进一步的观测和确认。在这个“初步识别”阶段,可能信息还不够充分,或者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这次事件中,美国的天文学家可能是在初步观测后,根据现有的信息,认为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猎鹰 9 号”的残骸,然后就对外发布了。等到后来,可能有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出来,或者中国方面自己公布了相关信息,他们才发现之前的判断有误。

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这次误判,与其说暴露了某个国家天文学家的“无能”,不如说是在提醒我们,太空观测的难度和复杂性。

技术进步和精细化需求: 这件事说明,咱们在追踪和识别太空物体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进步,需要更精密的望远镜、更先进的算法,以及更全面的数据库,才能做到更准确的识别。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如果有更完善的国际信息共享机制,比如各国在发布航天器轨道信息时更加透明和及时,或许就能减少这类误判的可能性。
“太空垃圾”的现实: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太空垃圾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我们现有的航天活动,也给我们的太空观测带来了干扰。如何有效管理和清理太空垃圾,是个长远而且艰巨的任务。

所以说,这次的误会,就像一场小小的“乌龙”,它不是什么惊天大秘密,但却是一个很真实的例子,展示了我们在探索浩瀚宇宙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太空垃圾都是中国制造的。

2中国专门发射火箭残骸干扰美国天文学家工作。

3中国探月火箭是仿制、山寨、盗窃的美国猎鹰9火箭,以至于美国专家都会弄混。

4火箭残骸即将撞击月球,是中国将对月球实施军事打击的铁证,建议七国集团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

5中国探月火箭竟然还有残骸,反观美国猎鹰9火箭,发射完连助推器都找不到去哪儿了,说明美国航天的物理隐形技术远远超过中国。

6这位是蒙斯克……啊我是说马斯克手下的员工,叫吉姆雷诺……啊我是说马修达蒙,在火星上待了900多天,还找到了一个火星人,她自称叫凯瑞甘。喂喂,太空舱里禁止带狗入内,你赶紧带宀

美国又赢麻了。

user avatar

高华和公知刚给space洗完,各种科普,这下给整不会了

可以预见接下来他们要喷中国污染太空了

美帝赢麻木了

太空垃圾星链依然还在

user avatar

纯路人,我只是想知道,题目中说的“猎鹰9号助推器”是啥?

DSCOVR发射任务用的也不是重猎啊。

user avatar

原来不是Space X制造的太空垃圾啊。

看来月球不用担心被撞了。

user avatar

因为根本没人在乎高轨道上垃圾的去向。


上热榜后查资料补充:目前全球大多数媒体所写的信息似乎还是有误,把嫦娥五号的代号2014-065A(40283)写成了2014-065B(40284)[1],这是一颗为纪念已故的Manfred教授而发射的无线电发射机小卫星4M[2],是随嫦娥五号搭便车一同升空的,已于2015年10月6日重入大气层。另外,还有些人(比如题主)把有2个助推器的长三丙错写成有4个助推器的长三乙。另外,猎鹰9号v1.1是没有助推器的。

所有这些错误,完全没有人在意。


以下为原文。

什么时候识别错的?

8年前,也就是2014年10月,我国在北纬28度的西昌发射了长征三号丙遥12运载火箭,上面带着嫦娥五号T1返回试验器。4个月之后,也就是2015年2月11日,美国在同样是北纬28度的卡纳维拉尔角用猎鹰9号v1.1火箭发射了深空气候观测站DSCOVR至日地L1点(比月球离地球更远)。这是前情提要。

2015年3月14日,也就是在DSCOVR发射大约一个月后,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3]报告说可能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大家都会比较关注这个实验室的报告,因为它的CSS[4]项目是由NASA资助(后来就属于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的近地天体观测计划的一部分)的一个致力于发现和跟踪140米以上直径的近地天体(NEO)、并研究其是否是会撞击地球的潜在危险小行星(PHA)的组织。

这个时候,因为还不确定它是小行星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就给它先取了临时的名字:WE0913A

加州的一个小天文台获得了更多轨道数据(关注我的人应该记得我写过的《不要抬头》里关于轨道预测的不靠谱),然后科学家发现它不是一个小行星,因为它的轨道不是绕太阳而是绕地球运行的,所以很有可能是一个人造物体。

美国的一个很有名的业余天文学者Bill Grey有几十年的小行星观测经验,并有一大票粉丝。他通过自己研发的软件分析数据发现,WE0913A于2015年2月13日(也就是DSCOVR发射的两天后)近距离飞越了月球。它的亮度、出现的时间、运行轨道都几乎完美的符合对运载DSCOVR的猎鹰9号第二级)的预期。

这个时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就是SpaceX的猎鹰9号,上面的观测都是间接的证据。后来的数据也表明,WE0913A的近地点是远地点的三分之一,比猎鹰9号第二级应该到达的近地点要高一些。[5]

这时Bill手上还没有DSCOVR准确的轨道数据,但他认为航天器经常会通过绕月球来调整轨道,而有时火箭燃料泄漏也会导致轨迹的意外变化。

(早些年,像这样的火箭残余一般会被留在轨道上,剩余的燃料会因太阳直射而逐渐升温,最终导致爆炸,从而产生更多的垃圾。现在很多火箭都加了一个安全“减压阀”:当燃料压力升高时阀门打开,剩余燃料会泄漏,这时会产生一定的冲量,导致姿态变化。所以Bill认为猎鹰9号第二级也是有可能的。)

Bill当时也曾把嫦娥五号T1的火箭残部做为考虑的备选。但由于更缺乏相关数据(最后的已知状态矢量,即分离后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这些),所以他并不确定。

最近几年来,Bill一直在尝试追踪DSCOVR的猎鹰9号第二级,代号2015-007B(40391)。从下图可见,他对2015-007B的伪TLE有5年数据缺口,也就是没有观测数据。而进入2021年后,从年初一直到2021年9月,又有了观测数据:

它是什么呢?对于缺少中美官方数据的业余观测者Bill来说,相对于手上没有什么数据的长三丙,他更倾向于发射时间与绕月时间更接近的、且有一部分数据支持的SpaceX ,所以他把WE0913A(即长三丙的助推器(2014-065A))错认为是发射时间接近、发射纬度相同、轨道相似的猎鹰9号第二级(2015-007B)。

为什么会搞错?其它人没发现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器进入较高的轨道。但要追踪由此产生的垃圾,需要国际间的信息公开,以及一定量的资金支持。

高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对于像美国太空部队用于观测潜在危险小行星的雷达来说太远了,它会忽略掉这个垃圾而只跟踪近处的低轨道上10cm以上的物体。像这次这么远的人造垃圾,只能通过望远镜来观测。目前只有个别天文台和业余爱好者在无偿地做这些记录。而Bill自称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计算高轨道人造垃圾的轨道并提供预测的人”。[6]

要知道,这次预测的撞击点,也是通过他自己研发的软件预测的,并没有其它官方消息。

因为没有人关心。

撞月

2022年初,WE0913A再次经过近地点。bill得到了轨道的更新数据。


当他把WE0913A的数据输入他的软件时,软件开始标红并发出IMPACT警告,这才有了撞月一说。

直到这个事件因为绑定了极有争议的马斯克,成了自媒体的热点后,很多天文学者才开始详细的分析他们各自手上的数据。NASA JPL的工程师乔恩·乔治尼是第一个意识到WE0913A不是猎鹰9号火箭残骸的人。他马上写信给Bill,告诉他说根据JPL Horizons system的数据,DSCOVR航天器的轨迹并不靠近月球,而残骸离航天器这么远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它的第二级也极不可能撞击月球。这促使Bill重新挖掘他的数据,并确定其它潜在候选。

经过轨道计算反推和查阅发射时间后发现,如果JPL说不是SpaceX,那么排除猎鹰后,它就更可能是嫦娥五号T1的长三丙的残部(2014-065A)。

不论怎样,按照Bill的计算,它将于北京时间2022年3月4日20:25撞上月球,准确度在几十公里以内。

那SpaceX的那个第二级去哪儿了?目前DSCOVR还在L1点上,但它必须每隔几个月就要小幅修正一下轨道(就像在L2点的韦伯那样),运载它的火箭第二级并没有燃料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它大概率已经被太阳吸引而绕太阳运行去了。

至于撞月会有什么后果,可以点赞后看我的这篇回答:


题外话:上个月,SpaceX因为这事被欧美媒体好一顿批评,说不环保。我想,如果这次事件反过来,先是错认为中国火箭,然后反转,会是怎样呢?

参考

  1. ^ http://www.zarya.info/Diaries/Launches/Launches.php?year=2014
  2. ^ Manfred Memorial Moon Mission
  3. ^ Lunar & Planetary Laboratory
  4. ^ Catalina Sky Survey
  5. ^ https://www.projectpluto.com/temp/correct.htm
  6. ^ https://www.projectpluto.com/temp/dscovr.htm#involvement
user avatar

猎鹰9的发射任务允许其助推器进入月球轨道?

user avatar

天诺仓鼠,您好!

作为一个曾经的天诺仓鼠,我只能说,因为宇宙实在是太大了,人类的力量还是太小。

为什么识别错误,首先就是这俩都是个火箭,长得像。

当然最重要的是,人类没没有资源和能力监控自己发送到太空中的所有物体。

宇航发射的检测,不管是地面站,海洋站,天空站。受自身位置影响都只监控一段路程,只能同时监控1-2个物体。脱离一个节点的监控,下一个监控节点能不能完美续上,都是个问题。如果没续上,只能根据断线时刻的参数去模拟测算位置,然后再去找在哪啦。

至于那些火箭残骸,根本没有余力去一个个监控,只能做预警监控。就是用望远镜盯着太空,看有没有啥大碎片。因为太空太过广袤,人类的观测手段,要么有精度,要么有范围,同时保证精度范围那就是天文数字的投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国的发射与结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对接分享数据库。某些国家发火箭数据怎么可能透明化,鬼知道他发射了什么。还有些国家,鬼知道发射的东西去了哪,反正自己说成功了。

所以就导致面对半个整流罩,或者火箭助推器这样的残骸,如果没法持续跟踪与高分辨影像识别,很难确认都是谁的。

user avatar

卡角和西昌的纬度差不多,而且推算本身还存在误差,符合条件的发射还不止一个。

如果想知道这种东西是哪里发射的,你只能从一个一个一个观测数据,再结合各种轨道参数各种扰动,往回推算,直到能套上一个符合的发射。然而,这些推算结果都是有时空上的置信区间的,有可能符合条件的时间窗口可能有好几个月,套住大于一次发射很正常。

讲个笑话:除了搞巡天观测的,没人在意这些高轨道的上面级(不包括送GTO或直送同步轨道的)去哪里了,就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