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多家外媒提出「中国火箭残骸失控」,但火箭残骸并不存在「可控」的概念?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科技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媒体报道的角度差异。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中国火箭残骸失控”这样的说法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我们不常注意到的细节和误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在完成其发射任务后,确实会有一些残骸,比如上面级、整流罩等等。这些部件在太空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本身的轨道就已经不像刚发射时那样精准可控了。它们在地球轨道上绕行,受到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甚至大气层轻微的拖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些所谓的“残骸”在完成任务后,本身就不存在主动的“可控”概念。它们更像是“自由落体”于地球轨道上,只是按照物理定律在运行。

那么,为什么外媒会用“失控”这个词呢?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对中国航天技术的某种“担忧”或“不信任”: 当一个国家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时,其相关的活动很容易成为焦点。如果报道中使用了“失控”这样的词语,很容易引起公众对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潜在风险的担忧。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审慎的考虑,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2. 对监测和预测能力的强调: 航天机构,包括中国在内,都会对火箭残骸的轨道进行监测和预测。当这些残骸的轨道发生变化,或者预测其再入大气层的地点和时间时,航天机构会发布相关信息。外媒报道时,可能会将这种“轨道变化”或“预测到再入”的现象,用更通俗但可能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词语——“失控”来描述。他们关注的是这些碎片能否被有效追踪和管理,以避免对地面造成威胁。

3. 新闻报道的惯性与戏剧化表达: 新闻媒体有时为了吸引眼球,会采用一些更具冲击力的词汇。在描述太空碎片或即将再入大气层的物体时,“失控”比“轨道运行”或“再入预测”更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容易引发讨论。而且,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失控”比“轨道衰减”更容易理解和产生联想。

4. 缺乏对火箭上面级和轨道力学的深入了解: 很多人可能将火箭发射的过程想象成一个全程可控的工程。但实际上,一旦火箭的主体任务完成,上面的很多部件就会脱离,进入太空的轨道。它们之所以会在某个时间点落回地球,是因为它们的轨道高度在逐渐降低,最终穿过大气层烧毁。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因为某个“控制系统失灵”。外媒的报道可能恰恰捕捉到了普通大众对这一过程的认知盲区,并将其解读为“失控”。

5. 信息传播中的“翻译”和“转述”偏差: 有时候,信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原意可能是对某个技术细节的陈述,但在转述或翻译时,为了迎合当地读者的认知习惯,可能会使用更具煽动性的词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科学上,火箭残骸本身就没有“可控”的动力系统去自主调整轨道。 它们的命运是由初始轨道参数和地球引力、大气阻力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与其说“失控”,不如说它们是在遵循物理规律进行“自然衰减”或“轨道演变”。
航天机构的监测和预测能力非常重要。 它们的目标是能够准确预测残骸的再入时间和地点,以便提前发布预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面可能造成的风险。当航天机构发布“预测到某残骸将再入大气层”时,这恰恰是其监测和预测能力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失控”的证明。
媒体报道需要更严谨和准确的科学表述。 使用“失控”来形容本就处于自然轨道演变中的航天器残骸,是一种不够严谨,甚至可能误导公众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监测到某火箭上面级将于近期再入大气层”或“某航天器轨道预计将发生变化”。
看待这类报道时,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思维。 结合公开的官方信息,理解事件的科学原理,避免被耸人听闻的标题所误导。

总而言之,外媒所谓的“中国火箭残骸失控”,更多的是一种对航天器轨道演变规律不甚了解,或是为了新闻传播效果而使用的不准确表述。真正的航天工程,是在尽力控制“过程”和“结果”,而不是让每一个飘散的部件都像宇宙飞船一样拥有自主导航的能力。而当残骸的轨道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它们遵循的恰恰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并非某个“失控”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世界的记者越来越局限于”新闻写作“这个专业,而忽视了进行”有意义新闻写作“本身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丰富知识。

你看着他尬黑的很不是点子,但人家没准不了解也没兴趣了解任何科学技术,就是随便按一个普通人对科学的理解,以直觉随便尬黑罢了。

这种程度的尬黑,也就是在民众那里宣传点反华思想罢了。但他们的民众,同时又被包裹在各种其他的反智言论中,能成为”反华义和团“,可能已经是对这些民众最高的期望了吧。

user avatar

这是外媒报道中国和美国SpaceX的火箭碎片坠入大气层的区别,同类型的事情,同样的媒体,说出来的话可不一样。没啥可说的,盎撒不要脸的基础操作。

user avatar

谢邀

上个月4号,真正属于“可控”定义但“失控”的SpaceX火箭残骸,穿越西雅图和波特兰上空,掉落在了华盛顿州中部的农场里。

对于这件事,上到美国国防部,下到外媒编辑部,绝口不提砸到人的危害性

现在长征五号残骸穿越非洲和大西洋,最终可能掉落在某个太平洋海岛上

上到美国国防部,下到外媒编辑部,一个个“如坐针毡”,斥责中国“不负责任”、“砸到人咋办”

可能,失控和危险在他们的眼中,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吧。

user avatar

刚刚得到消息:盎媒又要失望了:火箭已经顺利附入东经72.47°、北纬2.65°(看了一下,是印度洋)。

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

---------------------------------以下原答案--------------------------

本质上就是因为:美国研发成功了火箭回收技术,然后得意忘形,开始得瑟。

上次天宫一号超期退役后,盎媒大肆炒作失控,残骸要砸着人。美国军方24小时跟踪,航天好事者等着看笑话。结果天宫一号准确地坠落于太联洋号称“航天器公墓”的尼莫点附近。即使如此,法新社还不忘酸,说咱们是运气好,纯粹的侥幸(天宫一号坠落地点“很准”,西方人的“侥幸”说法不值一提!

这一次不又正巧前几天科技先锋斯克马SN15回收成功,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关于这件事,没有什么好多讨论的。

这里再介绍一下,美国上世纪在太空中释放的大量航天垃圾。

关于太空垃圾,不要被下面这张图误导了(渲染2007年的那次陡增是由中国反卫星实验引起)。


这张图中包含到的太空垃圾仅仅是九牛一毛。

并且让人以为中、俄造成的太空垃圾和美国在同一量级。

实际上,美国造成的太空垃圾量占比不是30%,不是50%,而是99.999999%.

美国曾经向太空发射了总计4亿8千万根铜针,用于增强对地面通讯信号的反射。

这些铜针于1961年10月21日开始发射。当初的设想是:将数亿根铜针发射到太空,形成一个环绕地球的铜针环带,像镜子那样反射地面的电磁波,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然而实际当中,这些铜针没有起到任何电磁波反射作用(所以,也不要迷信美国科技)。


这个计划叫做“Project West Ford”,下面是维基上的链接。

这些针状物分布于高度在3500千米到3800千米之间,轨道倾角在96度到87度之间的轨道范围,最终成为了太空垃圾。根据当时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的说法,在太阳辐射压力的作用下,这些针将会在短短3年内离开轨道。但事实上直到现在仍有相当数目的铜针残留在轨道上,偶然才会返回大气层,对航天器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再说一遍:当初他们预计这些铜针会很快在太阳辐射等作用下,进入大气层。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铜针仍然留在轨道上。

根据维基上的信息:

Fifty years later in 2013, some of the dipoles that did not deploy correctly still remain in clumps which make up a small amount of the orbital debris tracked byNASA’s Orbital Debris Program Office

直到50年后的2013年,仍然有不少铜针根本没有散开,仍然处于结块状态(一坨一坨的聚在一起),处于太空轨道中,并且大到可以被雷达追踪。


文中从一开始已经把“结块状态”加黑加粗。

-----

该事件传出后,引发了世界各大国(苏联、英国、法国)和民间团体的不满和强烈抗议。最终该事件被提交到联合国讨论。1967年出台的国际外层空间条约列出相应条款对将来同样的行为进行了限制。

注意,不要扯这些铜针多大多小对航天器多大影响。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性质太过恶劣,联合国才不得不通过讨论后制定了国际外层空间的条约。

相关回答:


丧尽天良!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在Tiktok上都成了一个梗了,太无厘头了。

不知道哪里着火了就说是火箭坠落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是个纸飞机...

大新闻...

这个么...

跟Fox News都扯上了...

不知道这姐妹在想啥...

user avatar

真逗,张口就来闹笑话的时候说是为了打舆论战,真能打舆论战的时候又开始找理由,自己朝自己脚开枪了。

火箭残骸不可控?那这是什么?

这个南印度洋的NOTAM又是什么?

现行国际标准便是尽可能减少太空火箭残骸,对已经不用的火箭进行主动离轨,不仅是为了避开在人口稠密地区上空再入,也是为了减少和之前已经有的太空垃圾相撞产生新的太空垃圾。

甚至现在深空的载荷都要求上面级在和载荷分离后,再次点火进入躲开的轨道。比如毅力号火星车和半人马上面级分离后,半人马上面级要再点火一次避开到达火星的轨道,同时也为了避开地球。原因是地火转移轨道周期1.4年,也就是这个轨道7年会和地球重合一次,不主动变轨那么第二级便有被地球引力再次捕获坠入地球的风险。

长征5号第一级空重21吨这么个庞然大物,猎鹰9第二级空重才3.9吨,前者更应该比后者注重可控再入,而不是反过来。更何况有人看这次坠入的经纬度了吗?

这是距离最近的马尔代夫岛屿的距离。是没砸到人,但把火箭残骸砸到他国专属经济区里就好听了?

火箭残骸会不会掉下来砸中别的东西?会。能不能可控避免?能,给第一级上装一个远征二号上面级,等轨道路过南太平洋/印度洋时减速即可。那和有多少外媒报道有啥关系?这就是应该做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没做好,怪别人媒体报道?

user avatar

1.民众没有常识。看主流媒体报道个危言耸听的新闻,想不信都难。

不瞒你说,我好歹也是硕士生,我也不知道不存在火箭残骸可控概念。我在国外,我周围的人跑来和我开玩笑,说这些幺蛾子事,我也是一脸懵逼。

2. 国外很少听到中国媒体的声音。这当然是西方国家故意的。但是现在好在有自媒体,有YouTube,推特这种平台,我觉得我们官方媒体要好好利用。

因为外国民众也有很多有批判思维的人,他们也知道很多对中国的报道不客观,他们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中国。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4678043957608448

不用证,证就是进套了。进了别人的套,就是输。

目的:

胡万是为了证明几碗粉吗,不是。旁观民众是为公正吗?不是。


武举人是为了撑县长吗?不是。粉点老板是为了申怨吗?不是。


是给县长泼脏水。顺便弄死小六最好。


什么方法不重要。自杀也好,刀也好,枪也好,棍也好。只要能达成目的。

手段:


对方下好了套,算好了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不可能单靠自己胜过对方。

好比美国打越南,打来了,怎么办。林彪说的有道理:熬。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脏水根本就不要接。


枪在手,先保命。等到县长来了。

回到正题,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证明火箭残骸不是我们的,就算我们解释再多,我们说的全对,西方媒体也会选择性的忽视,他们想要的不是探究我们到底吃了几碗粉,他们就是想摸黑中国,不管我们怎么解释,他们也会选择性的忽视,他们只相信他们看到的,我们安静吃瓜就好,我相信政府会处理好。

就是我们解释清楚了,他们最多也是不再这个方面摸黑了,换个方向继续摸黑。

这种事,我们还是听从政府的指挥,一切以政府为准。一力破万法,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无惧各种挑战。

user avatar

拜登大统领阁下台鉴


鉴于人类航天技术多年没有显著进展,鄙人不才,愿为NASA献上一计,助美利坚早日挣脱地球束缚、走向星辰大海!


航天器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发动机,一台好的发动机,能够带来的不单单是载荷的加大,还有更多的无限的可能,为美利坚千秋万代计,愚斗胆为大统领阁下献上一个航天器方案,望采纳:


1、首先,制造一个尽可能大的功能载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比如各种实验舱段、观测设备、武器装备,多大多重都没问题,大不了把整流罩弄大一点嘛,能整多大就整多大,你把航母装进去都没问题。


2、然后,把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总编绑在载荷尾部,嘴朝下,作为主发动机;


3、其次,把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责任编辑绑在载荷下方,嘴朝向四方,作为轨道维持发动机;


4、再次,把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小编和记者有序捆绑在载荷的四周适当位置,作为调姿发动机;


5、最后,把这一大坨东西运到中国,让他们朝着中国使劲儿的喷,即可遨游太空、无往不胜。


这个方案有推力大、比冲高、安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优点,希望拜登大统领考虑。余纵横江湖多年,委实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猛的喷子,算是开了眼了,这么好的喷子不用是浪费。虽然要实现垂直起飞就不得不运到中国来,会带来一定的泄密风险,很有可能不能装载密级太高的东西,但是一般商业航天任务是没问题了。如果实在是想要发射点不大好意思见人的东西,可以搞水平起飞嘛,给载荷装一对儿翅膀,运到日本尾部朝着中国开始喷,喷到滑行起飞再改成斜向上飞行,只要让他们的嘴对着中国就行。

中国人那点小喷子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不值一提,很快就能把中国航天甩得影子都看不到。





关于CNN总编大人的比冲计算:


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咱们必须要把CNN总编大人的比冲算出来以供大统领参考。

CNN总编的推力:众所周知,中美两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就建立了各个层面的友好合作与共同战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有合作也有对抗,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合作大于对抗,中美两国民间也存在着很多密切友好的交流。比如说鄙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过一个来自于得克萨斯州的女朋友,她强烈要求我Fxxk her like an animal,虽然我无情的拒绝了后半部分,但是还是同意了前半部分。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在各个层次都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尤其是经济领域,两国经济互为依存、互利互惠,虽然有小的风波,但是也有稳定发展的大局。不得不承认,两国在这种合作中都得到了实惠,两国人民也都取得了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在一小部分战略短视的投机分子怂恿鼓动下,中美两国关系走到了十字路口,很难确切的说到底CNN总编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他一个人耗尽了整个飞虎队的好感,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因此我们在估算总编大人的推力的时候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整个飞虎队鼎盛时期拥有100架P-40战斗机,该战斗机发动机推力在3吨左右,计作3吨,飞虎队战斗机的推力估计在300吨是没问题的。


飞虎队还有其它各种型号的飞机,总推力难以计算,甚至有轰炸机、运输机等等大型飞机,推力肯定是不止300吨的,个人估计3000吨总推力都可以达到。


总编大人一个人就把这么多推力给干掉了,可以认为总编大人的推力不会小于3000吨,3000000千克。


我们假设总编大人在污蔑、抹黑中国方面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了无所不用其极的造谣抹黑中国,“为伊消得人憔悴”,损失了大量质量。然而总编大人总是人吧对吧?我们没有看到总编大人香消玉殒、一命呜呼,因此总编大人的质量损失也就是推进剂质量流速不会太高。假设总编大人开足马力喷中国,喷一天瘦1千克,这个推进剂质量流速……


无限趋近于0。但是为了严谨起见,一天24*60*60秒,86400秒,也就是说总编大人的推进剂质量流速为1/86400(千克/秒)。


因此总编大人的比冲是相当的高,应该在259200000000秒左右。


科学计数法,总编大人的比冲是2.592*10^11秒。


这个比冲,我的天,瞬间秒杀地球人现在掌握的一切航天发动机,在拥有极其恐怖惊人的推力的同时还有这么高的比冲,总编大人真神人也


这不是什么化学、电磁、电热发动机那些妖艳的贱货能比的,甚至不比曲速发动机差。请大统领大人赶紧应用这个人间奇迹,带领地球人赶紧飞升。



Yours sincerely LiHua

user avatar

以后把一级火箭直接设定在经过华盛顿特区的轨道上分离,然后知会美国说自己控制不了,要求他们用导弹拦截。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明显就是出圈问题,CZ5B第一次发射,就扔了20吨芯级在LEO飘了一个周,最后在非洲西海岸再入,内部管道没烧干净砸到了当地村庄

以上为2020年的事实,当时只有内圈的航天科技媒体(对都是墙外的)报道了,墙内压根没什么动静,只在航天爱好者小范围内传播

转眼到今年,发射后航天媒体(还是墙外的)又去关注了5B芯级问题,接着这个事情出圈了,从上到下以至于路透纽时BBC都开始报道了,说明什么,“打一次就扔一个冷战后最大近地轨道垃圾”这种事情,绝对很有新闻爆炸力

另外两次5B的芯级都是不可控再入的,这就是事实,没什么好辩解的,下次改进当然欢迎,下次不改估计各路报道连百家号都会介入了

user avatar

你们要这么看↓


美国:失控火箭残骸。

英国:哈哈哈哈//@美国:失控火箭残骸。

法国:哈哈哈哈//@英国:哈哈哈哈//@美国:失控火箭残骸。

德国:哈哈哈哈//@法国:哈哈哈哈//@英国:哈哈哈哈//@美国:失控火箭残骸。

意大利:哈哈哈哈//@德国:哈哈哈哈//@法国:哈哈哈哈//@英国:哈哈哈哈//@美国:失控火箭残骸。

····


这些外媒正在集体划水转发微博当哈哈党,完全没有原创能力,根本就不用认真对待。这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流量价值,不垂直,难以变现,微博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user avatar

有点眼熟……突然想起来了,这不是上次天宫一号报废后,出过的稿件么?

另外呢,近一年来我明白了一个事情:只要西媒或者大惊小怪或者胡编乱造,说的事情肯定是欧美自己做过的。比如:

2021年3月份,猎鹰9号火箭残骸失控,砸入美国华盛顿州一个农场里,所幸无人伤亡。

2011年9月,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残骸失控砸入加拿大。

1997年,人类历史上最接近二级火箭失控残骸的案例:一枚美国德尔塔-2号火箭残骸失控擦着一名美国妇女的肩头飞过。

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残骸失控,砸进了澳大利亚的一间房屋。

user avatar

外媒很愿意报道这样的新闻在答主看来原因有二,一来是借机抨击中方,在国际舆论上塑造一个对世界人民不负责任的形象。等到中方的国际形象已经够差的时候,西方可顺势打出自己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于邪恶的即视感。例如中方的火箭不知道何时何地会降临人间,只有西方在保护世界人民的安全等等等。二来就是可以抨击中方的科技落后,现在都流行可循环使用火箭了,中方还在这里制造垃圾。这样的报道对西方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呢么现在轮到中方考虑要怎么回击了。

关键时刻,一个个都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青涩,最后还是又得靠乌老师。

user avatar

西方这次为长征五号“发明”了个航天新词

多说一句,西方这次“发明”了航天新词——“失控火箭残骸”。老司机咨询了航天专家,被告之运载火箭在完成运送任务后,在大气层外运行的火箭残骸由于本身已经失去动力,甚至可能结构都出现损坏,因此不管是哪国的火箭残骸都不存在“可控”的概念。所以说中国长征五号B火箭残骸失控,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不过火箭残骸的大部分结构会在重返大气层时的高温中燃烧殆尽,剩余部分只有极小的可能对地面造成威胁。但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出现过任何火箭残骸或太空垃圾重返大气层后击中人类的先例。

此外,为防止火箭残骸对地面或其他太空物体造成危害,目前国际通用的做法是钝化,也就是尽量让火箭内部的剩余燃料、高压气体、电池等危险物体释放或消耗掉。可以说,中国航天目前的做法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执行的,无可指摘。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美国Space X公司“猎鹰9”火箭第一级是“可控回收”,老司机得说,这和我们说的长征五号B火箭残骸不是同一回事。因为“猎鹰9”火箭第一级的分离高度还不到80公里,准确的说法是还没过卡门线,因此根本没出大气层。

至于进入太空的“猎鹰9”火箭第二级,美国Space X公司早在2018年就明确表示因为技术难度和成本问题,“彻底放弃再利用的想法”。按照这次西方媒体的标准,“猎鹰9”火箭第二级也是太空中的“失控火箭残骸”。



美国“猎鹰9”火箭起飞和回收的对比图,因为回收的只是第一级,所以少了一大截——它变成西方媒体说的“失控火箭残骸”了

或许还有人问,那长征五号B的火箭第一级能不能“可控回收”呢?

呃,长征五号B采用一级半构型,也就是用一级火箭将空间站核心舱这样的大家伙直接送入轨道。换句话说,目前说的长征五号B火箭残骸,其实就相当于长征五号B火箭“第一级”,各国还没谁有能力回收这么大的火箭第一级。

但老司机得再强调一句,虽然长征五号B火箭残骸看起来体积大,但它本身结构是“皮薄馅多”,内部燃料在发射过程中消耗后,剩余的火箭壳体质量并不大,而且以铝合金为主的壳体很容易在大气层中焚毁。

所以,西方媒体还是恶意炒作。


来源:枢密院十号

user avatar

又不要兔子出钱,免费加班自愿监督还不好吗……

兔子缺的就是监督。

很好很棒很给力。

让兔子向着更好极好very好不断迈进。

谢谢你们。

user avatar

这事就离谱,从来没听说过哪个飘在轨道上的“残骸”还存在可控一说的,可控的还能叫残骸那我觉得这帮西方记者可以重新读大学去了。。。。。。。

此外环球这稿子写的也不行,一个大帽子直接扣在了火箭残骸上,定义太不明确,此外你搁这打舆论战有现成的弹药你不用,几个意思?

说说长五B这个落区的问题吧,从目前文昌发射场的情况来看,向南发射42°倾角的轨道,落区虽然比内陆几个发射场好点,但实际上也非常痛苦,在飞过南海之后就是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中间全是岛,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海域作为残骸落区。所以我推测5B就是因为找不到合适落区才整了一个一级半直接入轨的奇葩方案

至于入轨后主动离轨,对于5B目前打个天和就几乎满载的运力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一套能控制20吨大家伙的姿控+额外电池+离轨固推怎么都是论吨算的玩意,装上这个你还打不打CSS应用任务了?以后打个SSO【数据删除】倒是可以考虑装那么一套。。。。。。。

既然文昌打LEO任务落区稀碎,那别的发射场就能好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已经建成的发射场可以说落区都不是最理想的,只能另寻新址。

首先新发射场肯定要临海,要不然大直径火箭运不进去,其次发射场的东方需要非常开阔的水域便于残骸坠落。此外,发射场周边的人口不能太稠密,上空的民航活动也不能太频繁(此处点名批评象山,你一发射整个长三角民航就别想好过)

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剩下这里了

看吧,向南将近3000公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茫茫一片海,火箭残骸随你扔,一点都不虚,而且选址在背风坡,雨水不多,不会像文昌一样湿度高到爆炸弄的到处都是水,临发射还要擦。

那接下来嘛。。。。。。。。。

都TM别睡了!大的要来了!

(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失控好,失控妙,多谢。

之前还没想到,但是你这么一说,突然就有了很多奇妙的思路。

这个“火箭残骸失控”,岂不是砸在哪里都有可能咧?

这个可比“用了过期地图”要合理多了。

失控嘛,不寒蝉。

下次一定多改进。

user avatar

我劝大家都少说两句。

本来,人家也就是随口一说,怕就怕有些人当真了,真觉得“火箭残骸就该是可控的”。要是这些人还有身居高位的,真就立项当做政治任务“攻关”……

别到时候中国真搞出可控的火箭残骸,又回过头来扯什么“黑科技”,“中国威胁论”……

“其实,火箭残骸不可控是正常的”。

“那老子搞的这个是什么东西”?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科技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媒体报道的角度差异。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中国火箭残骸失控”这样的说法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我们不常注意到的细节和误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在完成其发射任务后,确实会有一些残骸,比如上面级、整流罩等等。这些部件在太空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本.............
  • 回答
    关于“美驻成都总领馆是搜集西藏和新疆情报最宝贵的外交前哨站”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现实情况以及引发的争议。一、 外媒的说法及其可能的来源和意图:首先,需要明确“多家外媒”具体指的是哪些媒体,以及它们报道的依据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这类报道会引用匿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像是一场不大不小的罗生门。你说多家外媒这么积极地炒作,结果视频发布者自己又出来辟谣说“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中间的来龙去脉,确实值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最近几年,涉及到新疆棉花和一些国际品牌之间的事情,一直是挺敏感的议题。这就像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激起的涟漪.............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国媒体聚焦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普遍指出该数字为2.3%,并将其描述为“40多年来的最低点”。要全面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本身的解读与背景首先,必须承认,2.3%的增长率确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布的较低经济增长数字之一。但将此数据孤立地看待,而.............
  • 回答
    多家银行近期被曝暂停房贷业务,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究竟是哪些“风吹草动”导致了银行的这一谨慎举动。一、 市场需求端的“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来自市场本身。 购房需求降温: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
  • 回答
    多家快递公司相继宣布上调快递费,这一消息无疑牵动着无数消费者和商家神经。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支撑,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涨价的幕后推手:成本压力与行业生态首先,得承认的是,快递行业这两年确实不容易。驱动快递费上涨,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 人力成本的刚性上涨.............
  • 回答
    看到多家媒体预测拜登当选美国总统,而特朗普则宣称拒绝接受媒体预测结果并扬言采取法律行动,这在任何一场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每次都会引发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几个深层特点,也预示着接下来的可能走向。媒体预测的性质与权重:首先,要理解媒体的“预测”是怎么回事。在美国总统大选.............
  • 回答
    最近,关于多家美国疫苗制药公司高管大量抛售股票、获利过亿的新闻,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不少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利益冲突以及对公众健康事业的信任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事件的背景:疫苗的巨大成功与高管的巨额回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过去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部分美国.............
  • 回答
    200多家动物保护组织联名要求长沙警方给个说法,这件事情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一起动物保护事件,更触及了法律、道德、社会责任以及公众对动物福利的关注等多个层面。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和背景: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通常情况下,动物保护.............
  • 回答
    广州多家银行近期对购房首付来源进行严查,甚至追溯至半年前,这一举措无疑在楼市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许多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而言,尤其是那些资金链相对紧张,需要依赖家庭支持来凑齐首付的群体,这无疑是一记重锤。为何会有“倒查半年”?银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落实国家“房住不炒”的定位,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
  • 回答
    唱吧和唱鸭的“抄袭疑云”,这事儿最近在圈内闹得挺大,不少人都在关注。简单来说,就是有人觉得唱鸭的产品设计、一些核心功能,甚至是一些用户体验上的细节,都跟唱吧太像了,有“借鉴”甚至“照搬”的嫌疑。你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从用户角度来说,大家对这类“相似度过高”的现.............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国内这几家券商集体“反击”高盛,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高盛那份唱空欧洲新能源的报告,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咱们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和投资者。国内券商“怼”高盛,背后逻辑几何?首先,咱们得明白,券商的研究报告,尤其是对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判断,很多时候都带有一定的“立场”。高盛作.............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的事儿,确实挺值得关注的。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好奇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会对拼多多产生什么影响。这起诉讼的起因,说白了,就是一些美国消费者觉得自己在拼多多上买的东西,可能存在一些不符合他们国家法律法规或者有欺诈嫌疑的情况。 具体来说,最常被提到的几个点是: .............
  • 回答
    近期,西安街头出现了一股“黑白招牌潮”,不少店铺都将原本五彩斑斓的招牌换成了统一的黑白设计。这股风潮一时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觉得这是城市美学的新提升,也有人认为这破坏了商业街的活力和个性。现象的出现:低调的“美学革命”最先注意到这一变化的,大概是经常穿梭于西安大街小巷的市民。起初,可能只是零.............
  • 回答
    关于“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男子受到30多家网红公司青睐这件事,我觉得这背后折射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商业逻辑,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从这位男子的“人设”说起。他怎么突然就火了呢?核心在于他那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简直是戳中了太多人的痛点和痒点。 打工人的集体呐喊? 想想看,现.............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布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这一倡议书的出现.............
  • 回答
    一汽集团能获得如此巨额的银行联合授信,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首先,这笔钱高达10,15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借钱,而是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对一汽集团未来发展和偿还能力的一次集体“背书”。 你可以理解为,银行团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一汽的信任.............
  • 回答
    网络上曝光多家公司网文“霸王合同”,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每次被捅出来,总能引起一阵轩然大波。这背后反映的,是网文行业光鲜背后的一些残酷现实。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合同到底“霸王”在哪儿,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门道。那些让人心凉的“霸王合同”到底长啥样?“霸王合同”嘛,顾名思义,就是公司一边倒地占作者.............
  • 回答
    近期,媒体报道称国内多家“贤合庄”火锅店出现倒闭注销的情况,这无疑给这个曾经备受瞩目的明星餐饮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要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贤合庄的品牌光环与市场营销策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贤合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明星效应之上。由陈赫、朱亚文、李晨等明星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