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住宅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日本的一户建或者美国那种郊区别墅,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回答
中国住宅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日本的一户建(独立住宅)或美国那种郊区别墅模式,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会面临极其复杂的挑战,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初期(例如建国初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理念以及民众的接受度。要详细探讨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核心问题:土地、人口、经济、文化与政策的冲突

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由此衍生的土地制度和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

一、 如果中国一开始就实行日本一户建模式(独栋住宅,通常占地面积相对不大,有庭院):

可行性分析:

潜在优势:
提升居住品质: 一户建通常提供更好的私密性、采光和通风,以及独立的小型庭院,能显著提升居住舒适度。
邻里关系: 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可能促进更健康的邻里关系,但这也是双刃剑。
社区感: 如果规划得当,低密度的一户建社区可以形成更强的社区归属感。
保温隔热: 相对独立的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温隔热,减少能源消耗(但具体取决于建筑标准)。

巨大挑战(可行性极低):
土地资源限制: 这是最致命的限制。中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日本。即使是日本的一户建,其土地占用率也远高于中国目前常见的住宅形式。
耕地红线: 中国一直强调保护耕地,而一户建模式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会与耕地保护政策产生直接冲突。
城市扩张的压力: 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一边是耕地、一边是工业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为数亿人口提供住所,并且是低密度的独栋住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口规模: 即使将早期人口的居住需求降低,将所有人都安排在一户建,所需的土地面积是天文数字。早期国家财政和资源无法支撑。
经济承受能力: 建造一户建的成本远高于高层公寓,包括土地成本、建材成本、人力成本等。早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人口无法负担一户建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城市规划理念: 早期中国城市规划更多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倾向于集中式布局、高密度开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提供集中服务(如供水、供电、交通)。一户建的低密度特性与此背道而驰。
基础设施配套成本: 低密度的一户建社区意味着更长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管线,以及更多的道路铺设。在早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大量分散的住宅提供配套服务,成本会极其高昂且效率低下。
公共交通的效率: 如果大家都住在一户建,尤其是在郊区,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会非常分散,使得公交线路的设置和运营效率低下,私家车普及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会对交通拥堵产生巨大压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 集中式高密度住宅更容易实现学校、医院、商店、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就近原则和均等化。分散的一户建社区则会加剧服务配置的难度和成本。
消防安全: 早期建筑质量和消防设施可能不足,低密度住宅在某些方面有防火优势,但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可能增加(取决于建筑间距和设计)。

二、 如果中国一开始就实行美国郊区别墅模式(通常指占地面积更大、有较大院落、私密性极强的独栋住宅):

可行性分析:

潜在优势(与一户建类似,但放大):
极致的居住品质和私密性。
强调个人空间和家庭生活。

巨大挑战(可行性几乎为零):
土地需求更甚: 美国郊区别墅模式所需的土地面积普遍比日本一户建更大,意味着对土地的占用更加“奢侈”。在土地资源极其紧张的中国,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经济门槛极高: 郊区别墅的建造成本和土地成本是中国早期经济所无法企及的。这会导致只有极少数的富裕阶层才能享有,而绝大多数民众将无房可住,或只能住在极简陋的居所,加剧社会不公。
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更强: 郊区别墅通常依赖私家车出行,需要更发达的公路网络和停车空间。同时,远离市中心也意味着对市政服务的依赖更强,如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这些在早期都是巨大的挑战。
社会结构与文化差异: 美国郊区别墅模式与美国的发展历史、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汽车文化)紧密相关。中国早期社会结构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和社区共生,城市发展也更多地考虑集中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勤和生活成本: 如果大量人口居住在郊区别墅,通勤时间和成本将非常高昂,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
城市蔓延与低效: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城市无序蔓延,土地利用效率极低,并可能带来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维护难题。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高层住宅?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选择高层住宅(公寓楼)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以下现实考量:

1. 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垂直方向开发,可以在有限的城市区域内容纳更多人口,缓解住房紧张。
2. 降低单位居住成本: 相比于独栋住宅,高层住宅的土地分摊成本更低,建设成本(单位面积)也相对较低(尽管总成本高)。
3. 便于基础设施集中供应: 集中式的高层住宅更容易实现供水、供电、供暖、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高效供应,降低单位服务的成本。
4. 提高公共交通效率: 集中居住有利于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和客流的集聚,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覆盖率。
5. 更容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人口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便于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的布局和可达性。
6. 城市形态的演变: 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伴随着城市向高密度、高层化方向发展,这是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必然趋势。

历史与现实的权衡

“一开始就实行日本一户建或者美国郊区别墅”,这种设想忽略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面对庞大人口、有限资源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时所做的现实权衡。任何一种住宅模式的推行,都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相匹配。

如果中国“一开始”就尝试推广一户建或郊区别墅,大概率会:

引发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 根本无法满足数亿人口的住房需求。
加剧经济发展的困难: 房地产成本过高,会严重拖累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导致城市无序蔓延和交通瘫痪: 无法形成集约高效的城市。
加剧社会不平等: 只有极少数人能住上“好房子”,大多数人将面临住房困境。

结论:

从纯粹的居住舒适度和私密性角度来看,一户建或郊区别墅无疑是理想的。然而,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国情下,“一开始就”实行这种模式,其可行性几乎为零。 这种模式对土地资源、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的要求极高,远非早期中国所能承受。

中国选择高层住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基本住房需求、最大化利用稀缺土地资源、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当然,高层住宅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社区管理、邻里关系、公共空间利用、环境影响等,这些是后续城市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果“一开始”就幻想实行日本或美国模式,无异于在起跑线上就选择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结果可能是无法保障基本的住房需求,并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期来看,日本和美国这样中产独栋模式,显然更能持续健康发展。

注意,我在这里只谈满足中产阶级的独立屋模式,贫穷者不在此范围。

高层筒子楼最大的问题是严重压制了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和生育欲望。

最核心的根本是:对于城市普通居民来说,有空间才有需求。

有了花园,才需要购买一系列园艺设备和各种园艺服务,这些会带动大量相关行业增长。

有了健身房,才需要购买大型健身设备和各种健身食品。

有了独立车库,才有空间买两辆车和一大堆修理工具。

有了多余的房间,才能存放各种私人爱好的物品,才有空间生二胎三胎,然后新生人口又会带来大量需求。

为什么发达国家内需如此强劲?因为他们有需求旺盛的中产阶级。而廉价又宽敞的房屋,恰恰是需求之本。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如果城市居民一直住两室一厅的70平米高层公寓,但还因此背上几百万的房贷,为了还天价房贷不得不接受资本家996的条件,这样一个家庭,别说发展什么爱好了,也没奢望养育一个以上的小孩,显而易见除了每天深夜到家躺床上玩玩手游,再无其他需求的空间。

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中产都是这种状态,那么内需与出生率雪崩也不足为奇。

这就是为什么全中国小型钓鱼艇的销量还不及美国一个州,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绝大部分个性化需求行业却必须依靠全球市场才能存活的原因。

最后谈谈中产独栋模式在中国是否行得通:

我的结论是:在大部分城市,都行得通。

中国城市的土地开发其实是非常微妙的,首先是许多城市多到几乎天量的荒地,就这么放在那里,既没有耕种,也无建设计划。

随便举个城市,比如成都,从古至今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土地供应几乎无限,土地价格也极其廉价,今天的成都,三环和绕城外的荒地简直是叹而观止,那个天府新区更是荒地多到眼花缭乱,不耕种也不开发,就那么放在那里,如果真用作独立屋建设,恐怕足够容纳全川70%居民,但你能想象成都已经是一个大部分中产已经买不起套3以上房型的城市吗?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独立屋模式的成本也并不高,大前提是政府不靠出让土地和绑定社会资源赚钱。

你猜猜中国一二线城市一套100平米高层公寓动辄300w~700w的价格中,最大成本源自哪儿?

这个价格放在绝大部分人均收入超中国5~8倍的发达国家,都足以买品质极高的豪华宽敞独栋,还带装修和家具。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明白城市更新是怎么回事,就像流浪的蛤蟆似的,不知道团地啥意思,恐怕也没去过日本。

我拿东北城市举个例子,

很多北方城市,因为冬夏温差实在太大,过去盖房标准不高,加上采暖管线密布,几乎没有楼房能坚持到二十年之久还一点毛病没有,

整个城市好像被上了衰老光环一样,

于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自有一套生活节奏——有钱的那部分人,经商或者有编制的,平均每五年就搬一次家,换进最新的小区来住,以此类推,剩下的居民也跟着挪动,到最后,棚户区要么自己拆迁了,要么攒够钱买楼了,总之差不多都搬进楼房了,

当可改的棚户区改差不多了的时候,开发商就开始打核心地块的主意,

几十年前选址最好的家属楼,中学,医院和政府部门,会被置换出地块,原址拆掉盖上新楼盘,原本是中学的就叫翰林小区,原本是公园附近就叫怡景花园,而学校机关会挪到一个更新的地方统一办公,当然办公环境也更好了,

整个城市都阶梯式地往更好的住所里挪,淘汰掉最破旧的,

但这常常是理想状态,

比如大城市通常的愿景是,在郊区建立高层小区,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市年轻一代,用轨道交通接驳,

然后待中心位置老破小自然老旧,人口逐渐搬离,拆迁阻力小的时候,再拆旧盖新,建设低密度社区,赚到钱的人再搬回来,

城郊的超高层住宅也会在多年后因为维护成本等原因入不敷出,住户少很多以后,必然会有资本介入,打包统一整治,

最后的样子就是所有人都能改善到低密度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都听过一个智力题,老头,狼,羊,草,四中东西一起过河,怎么组合搭配,用什么顺序过,城市更新就是类似的道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下略500b。

user avatar

行不通。

中国的土地政策是有着非常复杂的考虑的。

题主说日本的人口密度更大,所以中国应该也可以按照日本一户建的模式保障住房。

但其实不然,因为日本不需要考虑粮食安全,而中国需要。

中国限制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要知道,中国人口是美国的近5倍,但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比美国还少。

同时,中国的耕地,还不是美国那种大平原,而是有大量耕地属于丘陵,难以机械化耕种。

日本作为美国的占领国,早就已经躺平了,毕竟自己连军队指挥权都在美国手上,所以粮食安全啥的,他就算想考虑,也没有考虑的必要。

而中国不同。中国其实是一个准战时体制的国家,备战两个字是刻在基因里的。所以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要保障一个绝对安全线——比如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意味着,哪怕全世界断了中国的粮,中国也能靠耕地红线保障中国的粮食供应。

所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土地政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还要保障数亿农民的土地。

大家不要忘了,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农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些年,对于国家土地政策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国家一直很谨慎。

原因很简单,任何土地政策的改革,都不能让农民失去土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当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怎么调和保障农民土地和保障发展用地的问题上,国家一直很慎重。

如果中国要放开住房政策,让人人都住上大别墅,那土地从哪里来?耕地红线怎么保障?

这些都是问题。

user avatar

技术上可行,实际不可行。

因为今天的房价已经尾大不掉,很难推广。房地产是学习香港模式,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这个东西类似于一次性收70年的地租,一户建模式的地租是给土地所有者,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再给拆迁费。明显土地出让金更有优势,政府短期内更能推高地价,控制力更强。城市化推进以土地出让金为主,不学习香港模式,发展不会太快。

香港号称千尺豪宅(一般套内90㎡),而大陆是大于144㎡(套内约100到110㎡)的也算豪宅,两者的差距没有很多人幻想的那么大。之所以没有成为北香港,是模式没有学全。

客观上讲:

一户建理想的容积率在0.2到0.5属于真豪宅,美国属于这类。日本的一户建容积率很高,类似于有规划的城中村,容积率一般大于1,不能算豪宅。


学习日本模式很简单,广州市番禺区很多新一代的城中村就是有规划的城中村,只是占比不大,想在广州落户和买房的可以关注,属于小产权房,可以购买与落户,但是拆迁赔偿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房价主要是由土地出让金、增值税等税费组成,工程建设费往往不超过3000(33层楼)块每平米,不值一提。

技术上3层小楼房也很简单,木头都能做。


实际上不可行。

政府要卖地,卖地时候就控制了容积率,一般大于3,图纸要报建,达不到标准打回重来。所以不会出现一户建,别说美国的独栋、联排,日本的一户建都不可能有。而且还禁止独栋别墅。

如果不是大陆的审批控制,大陆的很多城市已经香港化,住房问题甚至比香港还要恐怖,大陆不是北香港,是香港才是南大陆。

以广州为例,如果诞生50㎡类似香港住宅的楼盘(可以3室1厅1卫1阳台),可以落户,可以享受一切城市待遇,有学区,那么很多所谓的刚需也会优先考虑购买,之后继续推高房价,哪怕4万1㎡的单价,200万不到就可以上车。30㎡的小户型(可以2室1厅1卫1阳台)总价不到100万也有人会购买。北京、上海、深圳类推,这几个只会更夸张。

为什么没有小户型的新住宅,不是房地产商不学香港,比李嘉诚等高风亮节,而是不批,不能建。

原因不知,与设计、建造无关。美式的别墅也一样,上面一般不批,所以现实的情况就是可能有独栋别墅,但是没有以小户型为主的小区。不完全学习香港模式是因为怕进一步推高房价,出现千尺豪宅的情况。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千尺豪宅对应120㎡建筑面积,一千多万,确实是千尺豪宅。

某些人嘲笑香港人住鸽子笼,掩盖大陆住比鸽子笼大的笼子的事实。

什么时候诞生独栋别墅:

房产税,而且是美国式的房产税。

有了房产税,独栋别墅会在县城一级击败33层的住宅,一般县城地价不值钱,别墅(造价约1500单价)和住宅(造价约3000单价)对于房产税估值差别不大,之后类推及地级市,当然,省会以上的城市概率不大。

一户建如果普及,大概率会在县城、地级市、卫星城里。

user avatar

行不通,一户建郊区化不是集体生活,和共产主义思想抵触。我国不会一开始就发展一户建或者郊区化这种自由主义,不方便过集体生活的居住方式。

住一户建还是住公寓,这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问题。这是一个和历史,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从客观条件看可不可以,要看这种方式符不符合需要。

中国造公寓楼不是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但照样是住公寓楼。有的人说俄罗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所以需要集中在大城市里住公寓。对于西伯利亚的确如此,但是温暖湿润,粮食产量丰富,基础建设好,交通设施完善的乌克兰黑海沿岸地区的城市照样是住公寓的。

中国住公寓和乌克兰住公寓,都是有且只有一个原因:方便过集体生活。

在共产主义的最初构想里,由于被贫穷限制住了思维,共产主义应该是住集体宿舍,就像你高中大学住校那种日子,吃住在食堂,生活空间还有家具共用的。共产主义刚发明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相机玩具PSP,连电都发明没多久。除了不动产货币以外,人的财产就是衣服(包括首饰),粮食。

所以你说如果就只有这些,住宿舍过集体生活一辈子也完全可以嘛。

到后来二战结束生产力提高了,个人物品多了,住宿舍实在放不下,所以才开始大造一户户的公寓,公寓不过是宿舍的升级版本罢了。

所以不存在什么“一开始就搞一户建,郊区化”这种假设。这种假设不存在。

user avatar

绝对行不通

我们的经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土地转化为gdp的过程,而07年以后,独栋别墅类的建设用地就已经不批了,高层绝对高瞻远瞩。

因为在2022年的现在,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55平了,在肉眼可见的人口拐点来临之后,人均住房面积会越来越夸张……

夸张对某些人来说可不是“好事”,最好的地段卖掉了,把学校医院建到城市边缘,城市边缘搞个新城继续卖地……可人在变少,房在变多,会不会再搞一个新城地就卖不掉了?

别怕,40年以上的房子,让它自然地凋零,要么拆迁要么造新城。这地不就能一直来回卖了么?

要是搞家家一户建,一旦你买了地,之后房子旧了你买块新地还是把老房子翻修修葺一下?就算是买了新地,老地还是不舍得卖,大概率住进新房后老地上的房子重建留给孙子辈,国外经典模式。好了,土地财政玩不转了。尤其人口拐点到来,下一辈直接继承隔一辈的土地建房子就好,建房子才几个钱我来买你那个十倍价格的地?!?

当然,这样的房子交房产税就好了,国外也都这么干,一般1%左右。但某些人不愿意啊,比如之前那个2700套房的徐长元,这房产一交税还不是立马露馅?以前靠高额公积金攒了n套房子的,这房产税一出来你让他们靠啥交?卖二手房把土地财政的未来给抛掉么?

所以说,一户建和没有免征面积的房产税是连接在一起的,俩玩意都意味着土地财政的终结和高gdp增长率的终结。我们的国情不适合一户建。

利益相关:有一栋一户建,美滋滋;有楼房……估计是要烂在手里了。

user avatar

在日本城市中一户建,不就是城中村吗!

搞得好像中国没有一样,在城市中,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盖房,都可以盖成一户建,国家也不让你去盖楼呀!

user avatar

就说2个事实,不过不是专家,所以不给结论。

1,日本的一户建和美国的郊区别墅(single family house)不是一回事。日本的一户建在美国叫做townhouse或者garden apartment。一户建和townhouse的容积率大概是1.0。但是美国独栋别墅的容积率基本低于0.5,很多地方甚至只有0.2。所以从计算上说,别墅的土地需求高得多。而且因为一般别墅面积更大,等于会大大推高了最终占地。

2,中国的住宅规划其实不是特色,而是学习苏联和东欧的,你们现在去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旅行,会发现和中国90-00年的城市特别像。

user avatar

知乎水平真的是下降的严重。

14亿人住两层小楼,仅需3.4万平方公里。

比如埃及非沙漠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塞了1亿人就已经人口爆炸,很多人要住到坟墓里,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那如何做到14亿人塞进3.4万平方公里土地?

美国模式学不了

看一下洛杉矶县的居住密度,大概是1000人/平方公里。

洛杉矶县是全美第一人口大县,属于美式居住模式下,人口密度的巅峰,连成片的区域内全是建成区。按照这个密度,中国14亿人需要140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中国平原总面积加起来也不过这么点面积,那你还要工厂、农田吗?

而支撑美式居住模式的各种配套,比如每户2辆车,面积庞大的供水、供电网络,每隔一定距离的商业、教育、医疗配套,即使是目前的中国也很难做到。

日本模式,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很难

1,中国看似人口/平原密度和日本差不多,但是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日本最大的几块平原,除了北海道的石狩平原外,关东,近畿,浓尾这几块都是日本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区域。

而中国平原最大的几块区域,东北、大西北,人口密度都很低。

平原面积最多的6个省份占了全国平原面积的55%,人口却只占9.7%。

2,中国粮食自给率98%,日本只有40%。

日本粮食最大进口国是美国,但中国不可能开这个口子,把粮食安全交到美帝手里。

3,日本有全世界最高的轨道交通密度。

而中国刚开始城镇化的时候,人均铁路长度只有一根烟那么长,城市轨道交通更是只有北上天极少数几个大城市拥有。

日本的轨道交通有多密集呢?我随便找了一个在日本都只能算三四线的小城市,高知市的轨道交通图。由此可见日本真的是做到了房子建到哪,电车修到哪。

4,日本有极高的填海造陆比例。

日本二战后填海造陆了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而且全部位于人口密度极高的几个都市圈。要知道整个大阪平原才1000出头平方公里。

比如东京最热的几块地区,如银座、台场、港区,都是填海造陆得来的。

5,日本土地70%为私有制,开放商极难获得一大块土地。而我国公有制为主的土地所有制,建小区也就容易很多。

然而当日本政府获得一大块土地时,他也只建公寓楼、办公楼、工厂、港口……而不是一户建。比如著名的台场,就没有一户建小区。


当然,我也不是给中国的居住模式开脱,而且我也认为动辄33层的高层,是非常反人性的。广大三四线城市也学着建高层住宅,更是反人性中的反人性。

只不过站着刚开始城镇化的中国实情考虑,也许7层带电梯小洋楼才是最合适的吧。但越到后面走偏了,还学了香港的公摊、预售房。

目前上面也看到了很多弊端,原则上不允许新建高层住宅,尤其是大部分三四线城市。

个人相信预售房、公摊制度也会取消的。

user avatar

太湖地区,人口算得密集了。“一开始”,普通人家也都是连体别墅。随便找个小镇,前门是街道,后门是河,跟邻居共墙。上海的租界里,英国开发商为普通人家建的石库门,也一样是连体别墅。英国人也造过公寓,但数量不多,满足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张爱玲这种独身女性。

现在这种多层多户住宅,其真实用意是:集体宿舍。符合规模工业的需要。民国时,上海租界周围的中国地界里,有很多私人的厂,都有职工宿舍。不是单身宿舍,而是职工全家都可以搬进去住。董明珠最近不是要给职工造房子嘛,快进步到那个时代了。

苏联图纸,实际上也是为规模工业服务的家属宿舍。造好以后,按单位分,这一片钢铁新村,那一片棉纺新村。

user avatar

一户建很小,不是美国那种大豪斯。算上小院落,占地面积也就100平左右。

全国4.3亿家庭,总计430万平,4.3万平方公里加上额外的小道路5万平方公里就够了。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不到一万人一平方公里。全城市化,都15—20万平方公里。

user avatar

能……

我国城市土地浪费是很严重的,看着密密麻麻,大片都是无价值空间。

如果合理规划,减少土地浪费,容纳现在的生活空间并不难……

打个比方,随便找个封闭小区,就会发现各种没有利用价值的空间。

其实就是一栋居住楼,直接面对城市空间,最合适居住。所有问题都能在设计层面解决,那种独栋的高层公寓楼,并没有比小区式住宅更不方便,一样有安全性,封闭性,乃至地下停车位。

在压缩各种土地浪费的情况下,是能够允许中式平房大批存在的,实际上,很多城市都有大片平房。

小区是很落后的居住模式,空间利用效率,不如独栋公寓楼。

日本能够有一户建,是因为他们是独栋公寓楼,不是大片的小区。

user avatar

完全可以。美国的住宅主要分为house(中国叫别墅)、townhouse(联排别墅)、apartment(公寓,中国叫住房)三种。

基本上,house的容积率为1.0的两层小楼,带院子。如果按照人家居住面积25平方米,中国13.7亿人全部住house,需要土地是343亿平方米,也就是5142万亩,折合3.4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0.35%,你说可以不可以?绝对可以。

列举几个数字:

#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现有耕地20.23亿亩(折合134万平方公里),而改革开放40年城镇住宅使用土地才0.12亿亩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占宜居国土比例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低1~4倍。

中国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除以宜居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5、日本的1/2、法国的1/3,这说明中国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非常非常抠门。出奇的抠门。

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的危害

中国城市规模密度为1万人/平方公里。美国、日本平均是5000~6000人平方公里,过于密集的城市规划最大的危害是抑制生育率。中国的调查总和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2.1最低世代更替率北京上海只有0.7。而任何总和生育率低于2.1国家,长久看来,一定会消亡。

#什么样的房子适合中国?

我们说过,总和生育率必须高于2.1,就是说一对夫妇必须生至少3个孩子。加上夫妻两个人,就是5人家庭。至少需要卧室3个卧室(夫妻卧室12,男孩卧室10、女孩卧室10)2和liveroom(儿童12、家长15)、一个厨房/餐厅20,3个卫生间7+3+3,一个车库18,走廊14,一个院子。实用面积125平方米,2层小楼,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还能有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子。这是维持人口增长的最低标准了。当然这个人均25,只能建townhouse,建不了house。我们这里讨论的只是最低标准。其实我国这么广袤的国土,完全可以让大部分人住人均35~40的house,那也用不了多少土地。

user avatar

说行不通的,拿了多少好处费?分我点呗,我帮你一起说

通篇看了一遍,说行不通的,提出的问题现实都有能解决的方案,而且中国还都有。

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