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是否应该劝退?

回答
经济学是否应该劝退?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尖锐的问题。我想,如果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审视,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学科本身的价值,更是关于它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它。

要不要“劝退”一个学科,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审判”的意味。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科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以及它如何服务于我们。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资源的学科,其复杂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劝退”的声音出现呢?我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考量:

首先,是经济学“失灵”的观感。 很多时候,人们对经济学产生质疑,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学理论预测的似乎大相径庭。例如,金融危机时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疫情期间的供应链混乱,或者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等。当这些问题接踵而至,而许多经济学家似乎无法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在危机前还在高歌猛进时,公众的信任感自然会受到打击。人们会问:“你不是说你能解释一切吗?怎么现在一团糟?” 这种“失灵”感,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如算了吧”的想法。

其次,是经济学理论的“不接地气”。 诚然,经济学中有许多精妙的数学模型和抽象的理论,它们在学术界是严谨的工具。但当这些理论被简化,或者在传播过程中被“去语境化”时,就容易显得冰冷、脱离实际。比如,谈论“理性经济人”时,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是一个个追求最大效用的抽象符号。普通人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理性人”的影子,这会让他们觉得经济学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甚至是一种“矫揉造作”。“劝退”的声音,可能就是一种对这种脱节的反击。

第三,是对经济学“副作用”的担忧。 有时,经济学理论的推行,确实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例如,一些自由市场理论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监管的放松,从而引发金融风险。某些效率至上的政策,也可能忽视了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当这些“副作用”开始显现,并且对社会造成损害时,人们自然会反思当初选择经济学作为指导原则的正确性。这种反思,也可能演变成“劝退”的呼声。

那么,经济学是否真的应该被“劝退”?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经济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但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独特视角,其价值不容忽视。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学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学习它、理解它、以及如何运用它。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学的价值,以及为什么不该被轻易“劝退”:

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 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稀缺性、成本与收益、激励机制、权衡取舍等等。这些思维方式,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都是极其宝贵的。它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比如,理解了“机会成本”,我们就能更好地权衡是花时间学习还是花时间工作。理解了“激励”,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那样做,以及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
它解释了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 市场如何形成?价格为何波动?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哪些目标和手段?这些都是经济学试图回答的问题。虽然答案并非完美无瑕,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解社会运行的框架。如果没有经济学,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现象都是随机发生的,无法找到规律,更谈不上改善。
它揭示了潜在的风险和机会。 经济学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一些可能被忽视的风险,比如债务泡沫、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贸易摩擦的潜在危害等等。同时,它也指出了提高效率、促进增长、改善福利的途径。比如,理解了比较优势,我们就知道国际贸易能带来整体福利的提升。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面对新的经济现象和挑战,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地修正理论、发展新的模型。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分支的兴起,就是为了解决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一些“不接地气”的问题。与其“劝退”,不如说我们需要更多人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经济学,以帮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学是否应该劝退”的讨论?

与其将它理解为“劝退”一个学科,不如理解为一种“审慎反思和改进的需求”。

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 不要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公式和理论,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要理解经济学不是万能的,它有局限性,也需要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进行交叉融合,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要警惕那些将经济学理论过度简化或极端化的解读。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经济学并非遥不可及。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避免被一些不实的经济信息误导。但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信任何“灵丹妙药”式的经济解决方案。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来说: 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要认识到理论的局限性,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并不断学习和调整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要关注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努力让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仅仅追求抽象的理论完美。

总而言之,经济学就像一把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也可以在不当使用时造成损害。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把工具偶尔“失灵”或“难以驾驭”就将其扔掉,而是应该更深入地学习如何使用它,如何改进它,以及在何时何地使用它。经济学本身不应该被“劝退”,但对经济学的认知和应用方式,确实需要不断的反思和进步。 将经济学视为一种理解和改善世界的强大助手,而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这或许是更成熟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是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因为内卷化的确非常严重了,如果没有生产力大爆发,持续性劝退将会成为未来主流。

说实话,经济学,好听点说是“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个情况。除了几所顶尖985名校以及财经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其他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就业都不咋地。考公务员,深造,出国,考银行,做基金经理,卖保险,做销售,基本就是主要就业方向了。

我一个同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一样进银行先当柜员。当然往后应该会提,毕竟当柜员大专也能干。

不过我倒是觉得专业其实都不重要,反正到了社会上工作技能全部都要重新学,什么专业很重要吗?不是说华为还招聘了一个生物学的来写代码吗?可见专业甚的都是扯淡!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才重要!

但是经济学劝退与否?我认为还是劝退的,理由如下:

首先,经济学理论空泛,而且经管学院教学同质化严重,加上经济学在社会上其实并不实用,所以没什么竞争优势。

其次,学经济学容易让人眼高手低,毕竟先天构筑的思维围墙能困住的也就是自己人。就比如,根据经济学理论,泡妞可能都不愿意主动出击,而是要等着猎物自投罗网,甚至还要用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分析分析,现在看来简直荒谬!

举一个我自己的列子,我竟然用支付矩阵分析过泡妞的成功率,然后还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表白方式,最后挑选了计算出成功最大的方式表白,结果呢?雁过无毛,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最后人家姑娘估计都让我整崩溃了,可能因为当初我还使用了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走为上的一堆昏招儿。结果当然是天涯海角各一边,从此陌路不相逢……

再次,经济学开设的学校多,学校多就意味着竞争多,但是现实是僧多肉少,值不值得劝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