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压岁钱作为大人间「人情往来」的形式,经孩子的手让孩子误会是给自己的,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甜蜜负担”。大人间的“人情往来”硬生生地塞到孩子手里,还美其名曰“压岁钱”,结果小家伙们乐开了花,以为是自己辛苦一年(当然是凭想象的)攒下的“巨款”。这事儿吧,处理不好,孩子对金钱的认知会跑偏,大人间的“情”也会打了折扣。

咱们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该怎么接招。

首先,得认识到问题的核心:

信息不对称: 大人知道这是“人情”,孩子只看到钱。
消费观的误导: 孩子拿到的是“意外之财”,很容易形成“钱来得容易”的消费习惯。
“面子”和“礼节”的夹击: 大人不好意思直接说明,怕拂了对方的面子,也怕孩子没收到“压岁钱”显得“没排面”。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一、 源头控制:尽量避免“误会”的发生

理想状态下,是能在送钱的时候就“过滤”掉孩子的误解。

大人之间事先沟通(如果可能): 如果送礼的是相对亲近且理解的人,可以在送钱前,或者送钱时,双方大人稍微旁敲侧击一下,比如“这钱是给XX(孩子名字)压岁,等他长大了,我们再聊聊这钱的事儿。” 或者,“这是XX(孩子名字)的压岁钱,等过完年,我们再教教他怎么处理。” 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孩子理解成“我自己的钱”,但至少给了一个暗示。
送钱时,大人就“代收”: 比如,长辈把钱递过来,孩子伸手要接,这时另一位大人(孩子的父母)就自然地接过去,微笑说:“谢谢XX(长辈名字),我帮XX(孩子名字)收着,等他大点了,我们再好好打理。” 关键在于动作要自然,语气要温和,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压岁钱”的包装: 如果长辈用的是那种写着“压岁钱”的红包,而你又不方便在长辈面前直接拆穿,那收到红包后,可以自己再拿一个小袋子,把钱放进去,对外说:“这是XX(长辈名字)给XX(孩子名字)的压岁钱,我帮他收着,回头我们再商量怎么存起来/用。”

二、 误会已成定局:如何“善后”

万一,钱已经到了孩子手里,并且孩子已经兴高采烈地认为这是“自己的”了,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性的“安抚”和“引导”了。

循序渐进,温和过渡:
第一步:肯定与感谢。 无论如何,长辈的心意是好的。先肯定孩子收到钱的喜悦,然后教孩子对长辈表示感谢:“哇,XX(孩子名字)收到了好多钱,快谢谢XX(长辈名字)!”
第二步:引出“大人的事情”。 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饭桌上,或者大家都在的时候,用轻松的语气说:“XX(孩子名字)收到的压岁钱,其实是XX(长辈名字)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给XX(孩子名字)的一个祝福,这份祝福,我们得好好保管,等XX(孩子名字)长大了,再让他自己决定怎么用。”
第三步:解释“人情往来”。 如果孩子不理解,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就像叔叔阿姨过年也收到了礼物一样,这是大家互相祝福、互相往来的一个方式。这份钱,是长辈对你的关心,也是我们大人之间一份心意。” 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就像爷爷奶奶给你送了件衣服,这衣服是给你的,但那份送衣服的心意,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 钱也类似,是给孩子的“好运”,但这份“好运”的背后,是大人间的“情”。

“托管”模式:
“我帮你保管”: 直接告诉孩子:“你这么小的钱,爸爸妈妈帮你收着,等你长大了,爸爸妈妈会教你管理,到时候你想买什么,我们可以一起商量。” 强调的是“帮你保管”而非“没收”。
“存进你的小金库”: 拿出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存钱罐或者存折,把钱放进去,然后告诉他:“这是你的压岁钱,我们存在你的专属账户里,等你生日或者长大一点,我们再拿出来看看,或者给你买个你一直想要的大礼物。” 这种方式,让钱有了“去向”和“意义”,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小部分支配权”: 如果孩子年纪稍大,可以考虑给他一小部分,比如百分之十或者二十,让他自己支配,比如买个小玩具,或者请同学吃零食。剩下的大部分,按照“托管”模式处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一点点“自己做主”的愿望,也把主要的“人情”部分控制住了。

故事化、仪式化:
“种子基金”: 把压岁钱比作是“成长的种子基金”,等种子长大了,就能开花结果。
“梦想启动资金”: 告诉孩子,这是他未来实现梦想的“启动资金”,现在由大人帮他“投资”管理。
“存钱仪式”: 定期(比如一个月一次)带孩子去银行存钱,让他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增加他对金钱的“掌控感”,即使是由大人代劳。

三、 重点强调: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的“雷区”

切忌“霸道式没收”: 千万不能上来就说:“这钱是大人给的,不是你的!”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被剥夺,产生逆反心理。
避免“许诺空头支票”: 不要轻易承诺“等你长大给你买什么什么”,如果做不到,反而会伤害孩子的信任。
不要过度强调“钱”本身: 重点在于“祝福”和“心意”,而不是钱的数量。不要让孩子觉得收钱越多越有面子。
对孩子要有耐心: 孩子对金钱的理解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就到位。需要反复、耐心地解释和引导。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过年,叔叔给了孩子500块钱压岁钱。孩子特别开心,说:“哇!我终于有500块钱了!”

这时,作为父母,可以这样说: “(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太棒了!这是叔叔给你的新年祝福,要好好谢谢叔叔!” (等叔叔走了)“XX(孩子名字),叔叔给你的这500块钱,是希望你今年都能开开心心的,这也是叔叔对你的一份心意。我们把这个钱暂时存到爸爸这里,等你再长大一点,或者你想买什么重要的东西,我们再一起商量怎么用,好不好?就像叔叔给你送来一个‘好运大礼包’,我们先好好保管这个‘大礼包’。”
如果孩子坚持说“是我的钱”: “是你的‘好运钱’,是叔叔送给你的祝福。等你长大,就可以自己用啦!现在,我们可以先帮你把这个‘好运钱’存到你的专属‘幸运账户’里,等你生日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看看你的‘幸运账户’里有多少钱了。” 关键是把“钱”变成“祝福”、“心意”或者“好运”,然后用“保管”、“存起来”的方式处理。

总而言之,处理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解释”+“引导”+“耐心”。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又不损害大人们之间的情谊,更不让孩子对金钱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像在给孩子“上人生第一堂财商课”,虽然形式有点“特别”,但用心去做了,总能处理得妥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我们家吧。

我们家的传统是小辈参加工作之前都有压岁钱拿,我堂姐领压岁钱一直领到25岁,自己拿着花就花了,没人管的。我现在都大四了,过年还是会收亲戚的压岁钱。

我收的人情往来性质的压岁钱基本都是来自父母的同事朋友,就收过两三次那样子,最后基本都会交还给爸妈。我爸妈很早就教育过我:家里长辈给压岁钱零花钱就客气两句然后拿着就完了,我们也不会干涉你,因为这钱是长辈心疼你关心你才给你的,跟我们没啥关系,你要是想报答这个人情,就对人家多尊敬亲近,人家里有事去帮忙,放假了要去人家里问候。

意思就是:家人给的压岁钱钱属于我和家人的人情往来,怎么处理是我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说是这样,实际上我爸妈也会给我那些堂表兄弟姐妹压岁钱,但教育我是这么教育我的)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属于长辈和小辈联络感情。

然后就是外人:外人给我压岁钱,100%是冲着父母来的,因为“人跟你非亲非故,为啥要对你好?给你钱不是给你的,是给我们的。”

小的时候还不太懂,所以外人给的压岁钱都会被父母收走(也就是上交),但家里人给的都会给我留着。

大一点了也懂事情了,外人给压岁钱基本就是满嘴客气话,反正就是坚决推辞。实在推不掉,回家就交给父母,让他们去处理。因为这不是我的人情往来,是我爸妈的。

当然,家人像爷爷奶奶叔伯姑姨给的压岁钱我会自己留着,爸妈也不过问,顶多问一句这钱你留现金还是存你银行卡里?后来电子支付普及,我懒得去银行,直接把现金给他们再让他们给我同数目转过来。

所以我觉得,压岁钱到底孩子能不能当成自己的钱花,要看亲近程度,足够亲近的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没那么复杂的就是单纯关心爱护孩子,孩子拿着花没问题,因为这钱一开始就是很单纯地要给孩子的。

没那么亲近的给孩子钱,多半有求于孩子父母,这种钱的决定权就应该在父母身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