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以罗永浩,方舟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没教养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罗永浩和方舟子是否“没教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时常被提及,也引起不少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教养”这个词的含义。在我看来,“教养”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也不仅仅是知道餐桌礼仪、排队守则。更深层次的“教养”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他人: 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人格、选择,即使不认同,也能保持基本的尊重,不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意贬低。
控制情绪: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失态,不使用过激或侮辱性的语言。
理性沟通: 即使在激烈的辩论中,也能坚持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是靠谩骂、嘲讽或歪曲事实来压倒对方。
同理心: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流。
公共意识: 关注公共利益,言行举止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将这些标准套用在罗永浩和方舟子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引起争议的地方。

从罗永浩先生来看:

罗永浩先生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直率的语言风格而闻名。在早期的博客、演讲以及后来的直播带货过程中,他经常使用一些比较激烈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回应批评者。比如,他曾用“傻逼”、“二百五”等词汇来形容与他意见相左的人,或者嘲讽与他观点不符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他“没教养”?

语言攻击性: 他的语言风格确实比较“硬”,缺乏温和与委婉,很多时候是直接的、尖锐的,甚至带有攻击性。对于习惯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的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教养”。
情绪化表达: 在一些争论中,他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激动,言语之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有时会让人觉得他是在意气用事,而不是进行纯粹的理性辩论。
“战狼”式的自我表达: 有些人认为,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战狼”式的文化,即在面对挑战或批评时,要毫不退缩,甚至主动出击,用更强的力量去回应。但这种方式,在追求和谐沟通的人看来,就显得缺乏教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

真实的自我表达: 罗永浩本人可能认为,这就是他真实的表达方式,他并不刻意去“扮演”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他追求的是“真诚”,即使这种真诚带有锋芒。
反抗权威和不公: 在很多时候,他犀利的语言也是在反击他所认为的“不公”和“愚蠢”,例如对某些虚假宣传、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等。他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注意力,并试图引起更多人对问题的关注。
一种风格: 很多人也是因为喜欢他这种“不装”、“够劲”的风格而追随他。在特定圈层里,这种语言风格反而被视为一种“有个性”的表现。

再来看方舟子先生:

方舟子以其在科学打假、揭露学术不端等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他的风格同样以尖锐、直接、不留情面著称。在与他认为的“假”和“伪”的斗争中,他常常使用严厉甚至刻薄的语言,直指对方的错误,毫不留情。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他“没教养”?

“除恶务尽”式的批判: 方舟子在处理与他观点不合的人时,往往会穷追猛打,对对方的错误进行深入剖析,甚至揭露其人品问题。这种“不给对方留余地”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宽容和教养的表现。
“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有时,他会将问题简化为清晰的“对”与“错”,站队明确,对于不属于自己阵营的人,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攻击,这容易让人觉得他缺乏包容性和理解。
人身攻击的嫌疑: 在一些激烈的辩论中,他的言语会触及对方的个人背景、过往经历,甚至使用一些嘲讽性的比喻,这很容易被解读为“人身攻击”,从而被认为是“没教养”。

但我们同样要看到方舟子行为背后的逻辑。

科学精神的体现: 方舟子本人认为,他的这种严厉风格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科学面前,真理高于一切,容不得半点含糊和妥协。他认为,揭露错误、纠正歪理,就应该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对“假”的零容忍: 他将很多问题视为“假”或“伪”,并认为对这些“假”的姑息就是对社会的犯罪。他用尖锐的言辞,是为了唤醒大众,警惕所谓的“伪科学”或“虚假信息”。
“恶人先告状”的反击: 在很多情况下,他也认为自己是在反击那些“不择手段”的攻击者,他的犀利是出于自我保护和对真相的捍卫。

总结一下:

“没教养”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

从语言的尖锐度和攻击性来看, 罗永浩和方舟子确实都有一些言论和行为,容易让一些人产生“没教养”的观感。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意义上温和、委婉的沟通方式。
但如果我们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目标来看, 他们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驱动力。罗永浩可能是在追求真实和个性的表达,而方舟子则是在践行他所理解的科学精神和对“假”的批判。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表达方式”和“内心品德”。 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最终是看其行为的整体,以及其行为背后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同理心。用极端化的语言表达,不一定代表其内心就完全没有教养。也许,他们只是选择了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去对抗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事物。

当然,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会受到更广泛的审视。 他们的语言风格是否得体,是否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也是值得讨论的。但将他们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没教养”,可能也过于片面,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最终,每个人对“教养”的定义和标准都不尽相同。你认为他们“没教养”,可能源于你对沟通方式的期待;而你认为他们“有道理”或者“活该”,也可能源于你对他们所追求目标的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学校教授的论文造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