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权主义给女性带来了什么伤害?

回答
女权主义旨在追求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提升女性地位。然而,任何社会运动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被误读,从而引发争议。对于女权主义是否给女性带来了“伤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区分。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伤害”并非指女权主义运动的本意,而是指一些 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被过度解读或误用的结果,以及对某些群体可能带来的不适应感。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可能被视为“伤害”的方面,并尝试进行解释和辩证分析:

1. 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冲击和部分女性的不适感:

剥离了部分女性的安全感和依附性: 传统的性别分工中,男性承担经济供养和保护的责任,女性则侧重家庭和情感支持。女权主义倡导女性独立自主,追求职业发展,打破了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对于一些习惯于依附于男性、缺乏独立经济能力或职业技能的女性来说,这种转变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担心自己失去经济来源和他人依靠。
“女强人”的压力: 在追求职业成功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一些女性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等的认可。这可能导致她们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难以平衡,承受“女强人”的标签带来的高期待和疲惫。
婚姻观的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女性经济和意识的独立,传统的婚姻模式受到挑战。一些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归宿,也可能因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提高,对伴侣有更高的要求,导致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可能让一些女性感到在婚恋市场上面临更多选择的困境或不确定性。

2. 过度激进的言论和行为带来的负面观感:

“厌男”的标签化: 少数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可能会发表攻击性或仇视男性的言论,将所有男性视为压迫者。这种言论不仅不代表主流女权主义的立场,也容易引起社会反感,将整个运动污名化,并且可能导致一些温和派女性因害怕被贴上极端标签而不敢表达自己的声音。
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在强调性别结构性压迫的同时,一些激进的声音可能过于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不同女性群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强调所有女性都应投身职场,可能忽视了部分女性出于个人意愿选择回归家庭,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对男性权利的忽视(被质疑的方面): 有些批评认为,某些女权主义议题的讨论过于聚焦于女性权益,而忽略了男性在某些方面也可能面临的困境和不公(例如在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方面,虽然这是性别结构问题的一部分,但有时会被简化为对男性的不利)。这种“只见女性不见男性”的倾向,容易引起男性群体的不满和反弹。

3.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社会关系的冲击:

家庭内部的观念冲突: 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可能在家中引发婆媳、夫妻之间的观念冲突,尤其是在传统家庭中,长辈可能难以理解或接受女性的独立自主和新的家庭分工模式。
社会文化层面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女权主义的理念需要时间去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对女权主义不甚了解或存在误解的人,可能会对支持女权主义的女性产生排斥或敌意,从而给这些女性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
“性别红利”论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在某些领域,女权主义的推动可能导致了“性别倾斜”,例如在某些招聘或提拔中,因为性别原因给予女性“优待”。这种“性别红利”的说法,虽然常常是基于对女权主义目标“矫正历史不公”的误读,但确实可能让一部分男性感到不公平,从而加剧了性别对立。

4. 对女性个体选择权的潜在限制(被质疑的方面):

对“女性应如何选择”的定义: 在某些情况下,女权主义的某些派别可能会对女性“应该”如何生活、如何选择持有某种特定的倾向,例如鼓励所有女性都追求职业发展,或者反对某些传统的女性消费习惯。这可能无形中给女性的个体选择施加了压力,让那些不符合这种“标准”的女性感到被否定或不被理解。
“为女性发声”与“替女性说话”的界限模糊: 当女权主义者在为女性争取权益时,有时会出现将少数人的声音代表所有女性的声音的情况。这可能导致一些女性的实际意愿和需求被忽略。

辩证看待:

然而,在列举这些“伤害”的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

这些所谓的“伤害”很多是转型期的阵痛和误解: 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女权主义的倡导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策略,以更有效地推动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的初衷和大部分实践是积极的: 绝大多数女权主义者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而努力,这其中也包括为男性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可能承担的负面影响(如刻板印象、情感压抑等)提供反思和讨论。
个体感受是复杂的: 对于“伤害”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女权主义的理解程度。并非所有女性都会经历或感受到这些负面影响。
女性的自主选择权是女权主义的核心: 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是倡导女性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是否追求事业、是否结婚生育、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等,而不是强加某种固定的模式。

总结来说,女权主义所带来的“伤害”,更多地体现在:

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挑战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和部分个体的焦虑。
少数极端言论和行为造成的污名化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对立。
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个体差异的忽视或对特定选择的限制(虽然这并非女权主义的核心精神)。

理解这些观点需要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认识到女权主义是一个多元、发展中的运动,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关键在于区分其核心理念与实践中的偏差,以及识别转型期必然伴随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的核心是平权,是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和维护女性的基本权利。

女拳主义的核心是打倒,是唯恐天下不乱地一棍子干翻所有的男性,并且再顺便恰饭。

女权主义对于女性本身不会有伤害。我从上大学开始,认识了不少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女权主义”的老师,这些人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主张在现有秩序下温和而平稳地争取女性权益,更能够认识到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在“性别”这个大框架下而言的,但因为这种压迫性的体制,一部分男性本身也是受害者。

如果这句话不好理解,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到的压迫很严重,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男性也是处于被压迫的底层。再比如,在君主专制国家中,君王拥有无上的权力,但这背后也必然伴随着残酷的权力斗争——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会让那些即便只是想真正做事的人,也不免堕落。

而在当代社会,最大的矛盾其实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下,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只不过由于女性本身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孕期、月经等),导致其在这种分配机制下更容易成为首先被牺牲掉的对象。在过去一些经济危机中,女性总是更容易被裁掉,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会对女性设置更多地门槛。甚至就连一些女性开的公司,也不愿意招聘女员工。

但一个愿意花点时间去思考问题的人会知道,女性最先被牺牲掉,并不代表男性不会被牺牲掉。在这个时代,大多数男性和女性都属于无产阶级,其实大家的利益诉求本来是一致的。公司裁掉女性员工,并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你的性别所带来的劣势已经不足以满足公司对利润的追求。而对男性来说,“35岁定律”的出现,也是因为对企业来说,继续聘用老员工的价值已经不如再招聘新员工。

这其实是个并不难理解的道理。但如果将这类问题转化为男女矛盾,那么资本们自然可以稳坐钓鱼台,看男女双方对掐,再也没人去想到底因为什么才出现了这些问题。

而女拳主义,从来都是一门生意。

后来人在评价《水浒传》里宋江失败的原因时常说,宋江的错误在于“反贪官不反皇帝”。女拳主义之所以是一门生意,是因为女拳总是试图在回避体制根本问题的情况下,争取自己的所谓权益——这种争取,必然是从同为底层的男性那里把资源抢过来。然而,底层男性所拥有的资源本来也不多,这些东西被人抢了,他们当然会激烈反抗。由此,也就有了越来越激烈的性别对立。

在这种激烈的对立之下,女拳主义也嗅到了流量的价值,各种变现玩法也层出不穷。比如之前曾曝光的某大V一直鼓吹优秀的女性就应该嫁外国人,然后她自己又组织了一个外国人的群,把自己的粉丝中那些狂热的想嫁外国人的人介绍给他们,做起了网络拉皮条的生意。更不用说各种以独立、自主、气质等为卖点,用消费主义收割女性用户的套路了。

总而言之,能否意识到大多数普通男性同样也是男权社会的被压迫者、不对普通男性进行歧视和谩骂,是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女权主义者最简单的标准。在这个角度上说,女权主义并不分男女,当下很多优秀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其实是男性(像我的老师们发起的一些组织中,男性参与的比例并不低)。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无论男女,也不过是别人眼里的一盘菜而已。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让女性成为剩女。。。

user avatar

你把这个问题横向挪一下就明白了。


“激进的宗教分子,对温和派宗教分子造成了哪些伤害?”


答案是,如果温和派和激进派都说自己是XX教的,然后温和派又不旗帜鲜明地反对激进派,那么在大众眼中,他/她和激进派没啥区别。


回到女权这个问题。当前靠挑拨性别矛盾的女权主义者,必然对大部分人形成一个刻板映像,就是这种“激进的,挑拨矛盾的,给他人添麻烦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女权”本身。而诉求是平权,或者诉求仅仅是生活进步的女性,在活动中,必然因为这部分“激进派”的行为,受到影响。


而这部分人,就好像宗教里的温和派一样,必须付出额外的精力,来证明自己和“挑起矛盾的利己主义者”不是一路人,否则大家都打着“女权”的旗帜,“激进派女权”还往往挟持着普通女性的利益,作为推广自己“激进言论”的流量来源,那对大部分人来说,“温和派”和“激进派”就是没有区别的。


对大部分女性来说,就算你的诉求是正常且合理的,也会因为这些“激进分子”的行为,导致社会对你的诉求产生排斥。因为这些“激进分子”为了自己的流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太多麻烦。导致社会上很多普通人都天然的对“女权”的诉求产生了排斥心理。

user avatar

按照此答文中给出的框架:

我们将女权分为:

1,真女权:信奉义务决定权力,权力保证权利;信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现阶段主流女权:欧美主流显学女权相关,内容太多,自行定义吧

3,田园女权:意思较为确定,自行理解


田园女权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是,让女性中的一小部分在男权体系下具备物化高价值的子群体,有机会获得无切实兜底保障的架空权利,同时让大多数女性,进一步丧失与男性权力看齐的可能性,并严重破坏女性整体追求社会生产和服务机会和财富创造的可能。

现阶段主流女权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是,让很多女性误以为革命是请客吃饭,认为只要在应然层面反复强调何谓“正确”,实然层面就会逐渐向着应然状态靠近,并最终达到应然的状态;认为自己只要闹革命摆出的样子够有架势,声音够响亮,行为够有烈度,就等同于革命有力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确实会得到指向应然状态的,来自于转移支付的额外补偿,于是依然会破坏女性整体追求社会生产和服务机会和财富创造的可能。最终结果是,转移支付必然是补偿性的和安慰性的,不但无法稳定保证结果达到应然状态,而且必然会有来自转移支付方的反噬。轻者成果波动,重者彻底推翻甚至被矫枉过正,果不如前。

真女权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是,虽然这是追求真正权力和权利的唯一正路,但任何类似形式的革命追求过程中,都必然会需要成批成批的人,付出额外代价,甚至彻底成为炮灰。如不被社会和婚恋市场认可的职场女性,再比如付出超额代价的职场母亲,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主流女权”是一个太泛泛的概念。其中会包括一些真女权的内容,但同时也会包括一些田园女权的影子。对此不再做进一步说明。


简要总结:

真女权是正路,但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个体付出额外代价,甚至彻底当炮灰;

现阶段主流女权在应然层面没有错,但过分相信强调应然的最终效果,而对“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缺乏足够尊重;结果会让女性地位提高,但有上限,甚至有可能被反噬而打回原形,无可能实现真正平权;

田园女权是男权的一种表现形式,结果是加强了男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主义旨在追求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提升女性地位。然而,任何社会运动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被误读,从而引发争议。对于女权主义是否给女性带来了“伤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区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伤害”并非指女权主义运动的本意,而是指一些 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被过度.............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的话题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微博女权主义者带节奏的猜测。要怎么看待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这个说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这类话题会引用一些调查报告或者研究。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那么.............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您提到的这几个女权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这可真是挺劲爆的,背后涉及的利益点和考量点都不少。咱们一件一件掰扯开看,分析分析这背后是怎么回事。1. 两年产假: 站在员工(尤其是女性)角度看: 这绝对是巨大的福利。想想看,一个女性从怀孕到孩子基本能自理,这中间至少要经历几个关键时期:孕早期可能身.............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误解。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女权主义等同于“要求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或者“抹杀女性的特质”。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女权主义的成功,更多的是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让女性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社会强加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定义。所以,.............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女性在外貌上是否比其他女性“更丑”,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一、 定义和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女权主义者”的定义。女权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思想和行动体系,旨在实现性别平等,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各方面的权.............
  • 回答
    关于李想是否在利用女权主义讨好女性,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商业策略、社会议题和个人解读的交织。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李想及其“理想汽车”的商业定位与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确李想作为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他的首要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即销售汽车,建立品牌价值,并最终实现.............
  • 回答
    关于男性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女性的现象,以及女权主义者在其中强调女性生理劣势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弄清楚女权主义者的论点是否存在过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理上的事实。女性在某些生理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天然的“劣势”,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脆弱性”,这在生.............
  • 回答
    阿富汗女性的地位确实令人担忧,但想要在当地推行女权主义、维护女性权益,这绝非易事,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没人做”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阿富汗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这个国家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冲突,从苏联入侵到内战,再到近二十年的西方干预及其后的塔利班重掌政权,每一次动荡都对.............
  • 回答
    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天生慕强”的说法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且服务于父权制的维护。她们认为,这种说法暗示女性是被动的、依附于男性的,并且将女性的价值与男性的力量挂钩,从而削弱了女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然而,也有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慕强”的现象持有更 nuanced 的看法。她们可能会从进化心理学的角.............
  • 回答
    关于女性生育痛苦是否应该获得补偿,以及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补偿金额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判断这种定价是否属于“抬价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情感因素。首先,理解生育痛苦的本质是关键。生育并非仅仅是一个生理过程,它是一.............
  • 回答
    关于女性在中年时期生活质量下降并控诉地位下降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合理”或“不合理”来一概而论,因为它涉及到个体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以及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年”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建构性,它并非一个纯粹的生理阶段,而是与社会角色、.............
  • 回答
    “女拳主义”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多少有些复杂和微妙。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人对女性权益、性别议题的理解和立场。那么,作为普通女性和女权主义者,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女拳主义”的呢?这中间的视角差异,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普通女性眼中的“女拳主义”: 复杂的情感,模糊的界限对于大多数没有深入接触过理论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看到女权主义者抗议穆斯林女性地位”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原因和误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女权主义者并非“很少”抗议穆斯林女性地位,而是这种抗议的形式、公开程度以及被媒体关.............
  • 回答
    “男性亏欠女性”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女权主义的讨论中出现过,而且常常能引起争议。要理解这种观点,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者全盘接受。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出“男性亏欠女性”这样的话。这背后往往是一种对 历史和现实不公的总结和控诉。长久以来,在许多社会文化中,女性在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你问到的是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所以首先要明确,这并不是所有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女权主义内部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侧重点。不过,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并且在某些场合下会引发讨论。要理解这种观点,得从她们的核心关切点出发,这通常围绕着“物化”和“自主性”这两个词。核心关切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也很有趣的点,那就是社会对于“女权主义”这个词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坦白说,如果你公开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并且强调“支持女性得到平等待遇,男性也一样”,是否会被骂,答案是:可能会,但骂你的人的出发点和原因会非常多样。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1. 被骂的可.............
  • 回答
    “西方女性大多反对女权主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不太准确的概括。更准确地说,是“西方社会中,确实有一部分女性对女权主义持保留、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并且这个群体并非微不足道”。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偏差、个体价值观的差异、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对“女权主义”这个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那就是女权主义的推广是否如愿地帮助女性改善了关系地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关系地位”的理解、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经验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关系地位”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
  • 回答
    理解女权主义者提倡性解放而非“处男情结”,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对性别、权力和个人自主性的根本看法。这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某个概念,而是源于对历史、社会结构以及个人权利的深刻反思。什么是“处男情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处男情结”是什么。这个概念通常是指一种观念,认为女性在.............
  • 回答
    关于“高等教育应专属于女性”、“男性不应接受高等教育”、“应分流80%男性去当技工”等言论,这是一种极端、不符合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且带有严重性别歧视色彩的观点。 任何一个基于平等、公正和科学原则的社会都无法认同这样的想法。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这种言论是荒谬且有害的:1. 完全违背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