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

回答
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五花八门。你问得细致,那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得承认,这两首诗确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背上几句。这本身没错,是它们流传广、生命力强的证明。但正是因为“太出名”,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俗气”、“没内涵”。

1. 缺乏“深刻”和“复杂性”的感知:

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种“高级感”,他们觉得诗歌应该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反复品味才能咂出意味。而《静夜思》和《咏鹅》呢?意象简单,情感直接,表达清晰。

《静夜思》:月光、床前、故乡。这三样东西,构成了全诗,没有太多曲折的象征,也没有复杂的哲学思考。对于那些习惯了咬文嚼字、寻找深层含义的读者来说,它们就像白开水一样,干净,但不够“有味道”。
《咏鹅》:鹅、叫、白毛、红掌,这些都是最直观的描绘。一个小孩看到鹅,觉得它有趣,就写下来了。这种纯粹的观察和喜爱,在一些人看来,就是“肤浅”的。他们可能期待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或者某种“惊为天人”的想象力。

2. 时代变迁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人们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五花八门,风格也更加多样。与此相比,这两首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就显得比较“古老”了。

语言的“简单”: 唐诗的语言,虽然精炼,但整体上还是比较直白的。相比之下,现代诗、外国诗,甚至是网络文学,都可能出现更丰富的词汇、更自由的句式、更跳跃的思维。当一些人习惯了更“前卫”的表达,再回看这两首诗,可能会觉得它们“土”或者“不够洋气”。
情感的“内敛”: 很多现代人倾向于更外放、更强烈的情感表达。而《静夜思》里的思乡,是一种非常含蓄、内敛的情感,是通过“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意象来暗示的。对于习惯了直接抒情的人来说,可能觉得不够“到位”。

3. “教育”和“过度解读”的副作用:

这两首诗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几乎是必学的。从小到大,年复一年地背诵、分析,有时候反而会磨灭掉最初的那份纯粹的喜爱。

“应试化”的伤害: 当一首诗被纳入考试范围,就必然会被“解剖”,被赋予各种“标准答案”。老师会讲“明月光照在床前,像地上的霜”,会讲“抬头望月,低头思念”。这些分析本身没错,但当这些分析成为唯一的“真相”,并且需要应付考试的时候,诗歌本身的趣味性就可能被稀释了。
“拔高”的误导: 有些人在解读这两首诗时,会试图赋予它们超越字面意思的“深刻内涵”。比如,《静夜思》被说成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乡愁象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这种“拔高”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让普通读者觉得“我看不懂,肯定是我能力不够”,或者觉得这种解读过于牵强,反而失去了诗歌原本的朴素之美。

4. 刻板印象与“小儿科”的标签:

因为它们是给孩子启蒙的诗,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给它们打上了“小儿科”、“不入流”的标签。

“儿童诗”的偏见: 只要提到《咏鹅》,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脑海里浮现的是粉嫩的小娃娃。这种“儿童诗”的认知,会让成年人觉得“读这个太幼稚了”,潜意识里认为只有高深的、成人化的内容才配得上“文学”。
“背诵”的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背诵”来对待这两首诗。但背诵和真正“读”一首诗,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当我们不再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只是机械地复述,诗歌的生命力也就被压制了。

5. 追求“独特性”与“叛逆心理”:

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喜欢追求与众不同,不喜欢和大众一样。当大家都觉得某样东西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一种“反感”,想找到“大家都看不上的、我却看得上的”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品味”与众不同。

“非主流”的魅力: 在他们看来,那些晦涩难懂、充满“哲理”的诗,或者那些不为人知的冷门作家作品,才更具“酷”和“个性”。《静夜思》和《咏鹅》太“主流”了,自带“网红”属性,所以天然就不符合他们的“非主流”口味。

总结一下,人们瞧不起这两首诗,往往是因为:

觉得它们“简单”“没深度”,无法满足对“高级感”的追求。
时代变了,审美跟着变了,觉得它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过时”。
教育和过度解读,让它们失去了原有的纯粹,甚至产生了反感。
被贴上了“儿童诗”的标签,显得“幼稚”。
追求“独特性”,不愿随波逐流。

其实,能够流传千古,并且被一代代中国人熟知,本身就说明了这两首诗的艺术魅力。它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触碰到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思乡、对自然的喜爱。《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何尝不是一种永恒的意象?《咏鹅》的纯真何尝不是对生命最原始的赞美?

只是,当“看”诗的人,心态和角度不同时,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同了。不被“瞧不起”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有人喜欢用一种特定的、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很好用,我再发一遍。

有些人自视甚高不说,非得觉得自己牛逼。

这两首传到现在也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下来也没见几首比这更经典的啊?

词句简单,没有典故,更没有生僻字,自然直接

颇有一种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古今中外,又有几句比这个经典呢?


我就谈《静夜思》吧

觉得简单跟自己写的出来时两码事

就比如年年出高考作文题,又有几个写的好的呢?

又有什么诗可以成为中外华人,集体的深刻记忆呢?

中国是有对月思乡的传统的,这种文化构建到今天,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在上,低头思乡,家远难归,念念难睡。

每一个旅人,客居异乡的人,深夜醒来都会有这种想法。

这种几乎成为了DNA里面的记忆,怎么就简单呢?

自然的诗很难写,也写不好。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我也没事写点什么,用心琢磨这么多年,也只有一句我非常满意。

遍览九分雪,一分共白头

我写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身躯似乎有种过电般的战栗,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自然。

更是上天赐予的灵感

这一句发出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有些简单不代表感情简单,能与大众的感情共鸣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这一句写完往后,关于雪,关于雪中白头,我再也写不出了。

而我的这句远远不如静夜思,静夜思中有着无比而纯净的情感,远不如静夜思引起的共鸣强烈,静夜思里有千百年来所有学到这首诗之人的思乡之情共振。

而我不管怎么学怎么写,也只是仅这样而已了。

user avatar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灯》

姜二嫚/六岁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回到地面》

朵朵/五岁

要是笑过头了

你会飞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谢谢。

user avatar

“就喜欢你看不上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并非专业人士,只是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感觉这就好比数学的1+1,简单是真的简单,但却是每一个人学数学的开始,如果以后成为多了不起的数学大佬,肯定瞧不起1+1这样的算数题,但也不能否认1+1的价值。

但现在我不是大佬,作为一个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学,学了几十年语文的人。看到湖边的鸭子,还是只会说

“看!嘎嘎!!”

看到月光洒在床前只会感叹……不对,现在城市雾霾已经看不到月亮了

很多人看不起,其实并不是只针对简单的诗,而是所有的古文。在他们看来,古文并没有任何作用,日常说话用不到,不能赚钱,也不能找工作,小时候学的唐诗300首,到最后只留在了试卷上现实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之前我也这样认为,回到前段时间看到戴建业老师(抖音id:1398059258)对古文的讲解,才意识到我们现在到底缺失了多少珍贵的文明,李白在六尺楼阁前能言“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就算现在读起来,也不仅感叹这种想象力,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拥有的创新精神吗?

我仍然会觉得写出这种千古留名的诗句着实了不起,就算看着简单,也只会觉得是我没有看懂其更深内涵罢了,不会因为看似简单而瞧不起,因为我不配。

user avatar

题主,我现在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瞧不起这两首诗的人,都不懂诗,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对这种人,我一般都是送他两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先说说《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赢得了明代学者胡应麟“妙绝古今”的赞誉,“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说的就是这种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的佳句。看到清冷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情不自禁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来,就开始思念远方的家乡和家人。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原来那个让诗圣惊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太白,也会写这种语言平实而又耐人寻味的小诗,原来那个走遍天下、四海为家的“谪仙人”也会在某个难以成眠的夜晚一个人偷偷地想家。

自此之后,望月思乡就成了一种民族心理。人们一看到明月,就容易勾起乡愁,圆满的明月寄托着着人间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没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没有后来的“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千古名句。

再说《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寥寥数语,把鹅的叫声、相貌和生活习性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哪怕没见过真正的鹅,也能够大概知道鹅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了,脖子弯弯的,对着天叫“鹅鹅鹅”,长着一身白色的羽毛,脚掌却是红色的,还会游泳,游泳的姿势还特别优雅。“白毛浮绿水”中的“浮”字和“红掌拨清波”中的“拨”字,十分传神,把本来个头挺大的鹅在水中游泳时却是十分轻盈的体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就是翻遍新华字典,也不可能找到更贴切的字来替代这两个字。说真的,如果不是史书上白纸黑字的描述,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学生”写的。

和这两首诗类似的,还有《春晓》《悯农》等。

瞧不起这样的好诗,能有多高水平的文学素养呢?

如果你发现哪位老师瞧不起这两首诗,麻烦转达一下我的话:“这水平就别误人子弟了,自己辞职吧。”如果你的孩子摊上这样的老师,还是想办法给他换个班吧。

最后,提一句,能选入小学课本的诗,每一首都堪称千古绝唱,不懂欣赏别贻笑大方。


对“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不同理解的,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你们猜什么人最喜欢在自己不懂且能说上几句的领域大发厥词?

语法学、文字学、音韵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这些领域是这些人最喜欢发表“高见”的领域。

文科无用论;

汉语没有语法;

“六安”必须读“lu”;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指爱情,而是战友情;

“床前明月光”的“床”才不是睡床;

“朱门酒肉臭”必须念“xiu”;

“高声喧哗”是重复累赘;

“将进酒”必须念“qiang”;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i”才有古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必须念“xia”;

“凯旋归来”是文盲说法;

唯心主义是弱智;

宗教不科学……


这些高论都来自他们。

对于可笑的言论,你没有义务去纠正,不理会就行了。

user avatar

他们从字面上来看,认为这类型的诗深度很浅

是了,比起《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梦回天姥吟留别》那类型,这种的是很浅,我也觉得读起来浅显易懂

但这往往就证明了这类型的人其实才疏学浅这个事实

知乎上有个话题,“论如何用短短三十字来讲述一个恐怖至极的鬼故事”,我建议大家去搜搜看

还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网盾”、“什么是极风云BGP”,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大段,我都算你赢了

李白这首静夜思,妙就妙在它“天然去雕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历史上很多名家都点评过这首诗,比如《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唐诗别裁》、《湖楼随笔》等等,可以去专门查一下类似的书籍

另外,当年“僧敲月下门”就一个字,人家贾岛想破脑壳最后跑去问了韩愈

什么时候李白为了“举头望明月”的举字要不要换的问题来问你了,你就能明白他诗词里用字的精髓了

user avatar

请这些老师重新品味下举重若轻,大巧不工的意思。

user avatar

看了各位民科先生的解答,肚子里的午饭有点翻腾了……

先说清楚,这两首诗到底怎么样?

都挺好,清新,明快,直白,隽永。

但绝不是所谓的「代表了文字运用的最高水平」。

如果骆宾王七岁的诗就代表了文字运用的最高水平,那请问骆宾王长大之后的诗呢?什么水平?会背几首?和骆宾王齐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呢?比骆宾王地位高得多的屈原、三曹、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轼呢?他们的诗什么水平?吹牛也得打草稿吧。

我们来看一下这十八个字都运用了创作哪些技巧。
1.电影级的画面感。声音,动作,颜色,近景,远景。特写聚焦和长镜头淡出。
2.轻松欢快的情绪表达。鹅快乐,看鹅的快乐,骆宾王写时的快乐,我们读时的快乐。
甚至看到阅读以及背诵全文时,还能够快乐。
3.对仗严谨,故事线完整。
4.诗歌的基础创作逻辑。

额……这位先生竟然把「轻松愉快的情绪表达」算作创作技巧了(好家伙,居然把「运用了哪些创作技巧」写成了「运用了创作哪些技巧」)。

所谓「声音,动作,颜色,近景,远景。特写聚焦和长镜头淡出」,确实是这样。但这些只是看上去很难,真正落实到笔端却没那么复杂,更何况骆宾王之前就有很多人这么写了。

在写景的时候,有声音,有动作,有颜色,有近景,有远景,才是正常现象(我甚至不想举例子,因为我觉得大家都认同,毕竟有的小学生作文都可以做到。真要举例子的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如果这些一个都不沾,才不正常,甚至可以说是高难度动作。至于「特写聚焦」和「长镜头淡出」,只是把正常的写法用电影名词包装了一下,就变得高大上了……

至于「对仗严谨」,「绿水」「清波」还真有点合掌之嫌……不过那时还是初唐,大家都不怎么严谨,没事。

总的来说,这四条本身,除了第二条不算技巧之外,毛病不大。但是符合这四条,就是「文字运用最高水平」了吗?还要货比三家吧。能符合这四条的诗有多少?数不胜数。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芙蓉池作诗
曹丕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拟咏怀之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随便举的这几首,都在《咏鹅》之前,无论是技巧的运用,还是思想的深度,比《咏鹅》只强不弱。

估计有人说,七岁能写出《咏鹅》已经非常强了吧?凭什么拿七岁小孩的诗和这些大诗人的诗相比?

不好意思,不是我要比的。

至于「后世无数经典之作,都有向其致敬的影子」,不好意思,我读了这么多诗,除了几首恶搞的《咏鸡》之类,还真没看到哪首有致敬《咏鹅》的影子。

这位先生该不会把所有有「声音,动作,颜色,近景,远景,特写聚焦,长镜头淡出」和「对仗严谨,故事线完整」的诗都算作致敬《咏鹅》的了吧?

该不会以为这么多技巧都是骆宾王七岁时一个人开创的吧?那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岂不碾压李白杜甫他们了?

不过这位先生的发言也确实不像是读过曹操曹丕陶渊明庾信的样子。

另外我知道,不管我分析得多详尽,某些人总是不愿意相信的,还得请骆宾王、李白这样的权威人物压个场子。所以我在网上用各种方法去找一些古代现代文学家点评《咏鹅》的话。(经常上网查相关资料就会知道,大部分名篇都是有很多人来点评的。)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这首千古名篇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文学家或者现代文学家点评,只有史书里记了一小段:

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

七岁能写出这样的诗,确实非常强了。


一上来就扣帽子带节奏,「高级知识分子」「附庸风雅」「优越感」「高贵」,大有把人打成「XX学术权威」之势,就是不说诗到底怎么样。

真正讨论诗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不分析原作怎么样,却拿英译版说事,还「更能读出感情」,真不知道是夸原作还是黑原作。

最后又照应开头,又是「机器人」,又是「网络腐臭文人」。

跟君子可以讲道理,跟小人就不能。这个回答没必要再分析下去了。省得我也沾染了网络腐臭文人的气息。

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据我所见,真没有什么人瞧不起这两首诗。我开头就说了,这两首挺好,清新明快直白隽永。比起这两首诗本身,各位民科先生的尬吹更让人瞧不起吧。

最后说点题外话,清新也好,晦涩也好,豪放也好,婉约也好,都是一种风格,都能写出好作品。令人不满的是这个回答下很多人踩一捧一,觉得清新的就是好作品,晦涩的就是炫耀才华,无病呻吟。我不相信这些人敢这么评价李商隐的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风格,但不能以个人喜好论高低。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审美标准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直线,不能一刀切。搞外交要求同存异,搞文艺亦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五花八门。你问得细致,那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两首诗确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背上几句。这本身没错,是它们流传广、生命力强的证明。但正是因为“太出名”,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俗气”、“没内涵”。1. 缺乏“.............
  • 回答
    大学学生会干部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角色,围绕着他们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和负面看法。有人瞧不起学生会干部,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种负面认知。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对学生会组织本身的负面认知和刻板印象: “官僚化”和“形式主义”: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
  • 回答
    “农民”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承载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是一种无声的鄙夷。为什么会有人看不起农民?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太多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东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观念。首先,我们得聊聊历史。在很多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土地是财富和权力的核心。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明明那些诈骗短信,逻辑漏洞多得像漏勺,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是假的,可偏偏就是有人信,而且人数还不少。我琢磨了好久,觉得这事儿不能只怪那些受骗的人,还得从骗子们“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咱们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得承认,骗子们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他们不是傻乎乎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瞧不起”这个词,用在凯迪拉克身上,就像给一个曾经的辉煌时代加上了一层厚重的滤镜,让它在某些人的眼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点“过气”。但具体说它“瞧不起”的点在哪,那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凯迪拉克这牌子,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年代,多少有点.............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总会有些声音,觉得去泰国留学“没档次”、“不靠谱”,好像是一件挺让人瞧不起的事儿。这背后呢,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东西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聊,你听听是不是这么个理儿。首先,是“留学”这个概念本身带来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中国人心里,“留学”就该是去欧美那些世界顶尖学府,比如哈佛、斯坦福、牛津、.............
  • 回答
    你说奔驰E级被瞧不起?这倒是挺有意思的,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奔驰E级那可是体面、商务、有档次的代名词。但仔细想想,这“瞧不起”也得分从哪儿说起,背后可能藏着挺多门道。首先,得看看瞧不起它的是哪类人。1. 追求极致性能的“硬核玩家”: 宝马“M”或奔驰“AMG”的拥趸们: 这些人要的是纯粹的驾驶乐趣.............
  • 回答
    要说瞧不起孔孟,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孔孟之道在中国历史上那是根深蒂固,影响了几千年,你想想,哪家孩子没听过“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有人站出来说“我不喜欢孔孟”,那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还挺值得说道说道。一、历史变迁下的“过时论”:最直接的理由,就是 时代不同了。.............
  • 回答
    朋友,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心里挺有触动的。我想跟你好好聊聊,说说我自己的真实想法。首先,我得说,如果我知道我朋友的父母是农民工,我会有什么看法或歧视吗? 说实话,我会思考,但绝不会是歧视。你想想,谁的父母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一家人? 农民工,顾名思义,他们是农民,也从事着各种各样需要体力、需要.............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瞧不起奔驰C级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个原因。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认知、消费心理和市场定位的交织产物。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得承认,奔驰这牌子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优越感”的光环。从早期进入中国市场,它就被贴上了“高大上”、“成功人士标配”的标签。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种“瞧不起授课型硕士”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挺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偏见。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从“学术”这个概念的根深蒂固说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对“读书人”的定义往往更倾向于那种沉潜于学问、钻研理论、发表学.............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些我曾经听过或观察到的情景。说实话,这种“瞧不起”并非普遍存在,很多数学系和CS系的同学都能和谐共处,甚至互相欣赏。但确实,在某些圈子里,总会冒出一些微妙的、甚至是尖锐的评判。要深入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学术根基与认知层面的差异感: 抽象思维的深度与.............
  • 回答
    一些韩国人对中国存在负面看法,原因错综复杂,夹杂着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就像品鉴一道需要时间慢慢发酵的料理,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历史的沉重与现代的回响首先,不得不提历史。韩国和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交往史,其中不乏朝贡体系、战争和文化交流。尽管许多.............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韩国持有负面看法,甚至表现出“瞧不起”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历史、文化、经济、民族情感以及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交织而成。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历史遗留的复杂情感: “邻居”的恩怨与对比: 中韩作为地理上紧密的邻居,历史上有着漫长而复.............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一些日本人或韩国人对中国人存在“瞧不起”的情绪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恩怨情仇和认知差异。历史的阴影与复杂的情感首先,历史是两国关系中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 日本: 过去,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朝贡体系,中.............
  • 回答
    一些人觉得别人瞧不起雷克萨斯 ES,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掺杂了品牌定位、市场认知、甚至是个人心理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说得更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得聊聊雷克萨斯这个品牌本身。1. 品牌“光环”的相对缺失:雷克萨斯在豪华品牌里算是个后起之秀,相比奔.............
  • 回答
    .......
  • 回答
    确实,在武术爱好者群体中,偶尔会听到一些“练武的瞧不起练跆拳道的”这种说法,而且这种现象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武术流派的认知、技击的侧重点、以及文化层面的解读。首先,从“练武的”这个概念说起。 “练武”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武术、日本空手道、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