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真的不适合应试教育?

回答
应试教育,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筛选人才、提供公平竞争平台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体无完肤。那么,真的有人“不适合”应试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绝非少数。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理解一下“应试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潜在的“排斥机制”。

应试教育的面孔:高效筛选还是千篇一律?

简单来说,应试教育就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优势很明显:

公平性(理论上): 考试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理论上让不同背景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效率: 在短时间内评估大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工具。
知识的系统性: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然而,这种模式的“硬币背面”也同样清晰:

侧重知识记忆与提取: 考试内容往往是标准化的,更考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快速提取能力,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准化的评价: 优秀与否、能力高低往往被简化成一个分数,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和特长。
“高分低能”的陷阱: 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学会了如何应付考试,但可能并不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更遑论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压力与焦虑: 考试本身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分数带来的社会比较,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谁可能在应试教育的赛道上“掉队”?

正是应试教育的这些特质,使得一些孩子在其中如鱼得水,而另一些孩子则显得步履维艰,甚至完全无法跟上节奏。这些人可能具备以下一些特质:

1. “慢思考者”与“深度学习者”:
有些孩子并不是不聪明,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考试所要求的“快节奏、短平快”的提取方式不匹配。他们习惯于深入钻研,反复琢磨一个问题,直到完全理解其本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在时间有限的考试中往往难以体现其价值,甚至可能因为“想太多”而耽误了答题速度。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而应试教育提供的学习节奏往往是统一的,难以照顾到这种差异。

2. “多元化智能”的拥有者:
教育心理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内省和自然观察等。应试教育目前主要侧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的评估,而对其他智能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不足。那些在音乐、艺术、体育、社交、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天赋的孩子,如果他们的学业成绩不那么亮眼,就可能在应试体系中被“边缘化”,他们的独特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认可。他们可能在非学术领域大放异彩,但在应试的“筛子”下,这些光芒容易被遮蔽。

3. “规则叛逆者”与“独立思考者”:
一部分孩子天生就带有一种质疑精神,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甚至挑战权威。在应试教育体系中,老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学生努力的目标。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于独立思考、不轻易盲从的孩子来说,这种模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压抑和束缚。他们更倾向于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应试教育的要求是遵循既定的知识框架和解题思路,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习惯按照“标准答案”来思考。

4. “情感敏感者”与“关系导向者”:
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竞争,对于情感特别敏感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可能因为一次不理想的成绩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如果孩子更看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他们可能会因为过度关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而分散了在学业上的注意力。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可能因为过于在意“人”而非“分”,而显得不那么“成功”。

5. “兴趣驱动型学习者”:
有些孩子拥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他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知识本身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喜欢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即使这并非考试的重点。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往往是统一的,难以满足这些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当他们的兴趣点与课本内容不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厌倦和无聊,学习动力也会随之下降,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不佳。他们不是缺乏学习能力,而是学习的“火苗”没有被正确的“燃料”点燃。

6. “执行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潜在表现者:
在一些情况下,孩子表现出的“不适合”可能并非完全是性格或思维方式的原因,而是可能存在潜在的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者一些未被诊断出的学习障碍。这些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率、信息处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得他们在需要高度专注和系统性执行的应试环境中难以取得好成绩。将他们的困境简单归结为“不适合应试教育”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生理或心理原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不适合不代表无能,只是路径选择不同

重要的是要明白,“不适合应试教育”并不等于“无能”或者“没有价值”。这仅仅意味着,在现有的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评价和选拔手段的教育模式下,他们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被压制。他们可能是未来的艺术家、企业家、发明家、社区领袖,或者在某个专业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专家,只是他们的成长路径与应试教育所设定的“轨道”有所偏差。

将这些孩子简单地“劝退”或贴上“不适合”的标签,是对他们个体潜能的巨大浪费。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

因此,对于那些在应试教育中感到挣扎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

理解和接纳差异: 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方式、节奏和优势各不相同。
提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考试成绩,还应关注孩子的其他能力和成长过程,如项目成果、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
鼓励和支持个性化发展: 为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关注心理健康: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探索其他教育路径的可能性: 对于某些孩子,也许国际教育、职业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等其他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应试教育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社会结构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在其中迷失方向的孩子。社会的进步,在于能够为更多样化的个体提供更包容、更适合其成长的土壤,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被一条狭窄的赛道所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误会了,中国的教育,中国从来就没有有意搞过什么应试教育。今天的教育之所以会走向应试强化的方向,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需要进行选拔,为什么需要选拔?是因为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好学校就这么多好工作,就这么多好的工作和坏的工作之间的差别,就这么大,大家都想去好的不想去坏的那必然走向选择,这是我们的资源状况决定的。

所以只要这个资源状态不改变,那无论教什么,最后都走向应试强化。教八股文,我们考八股文,教高尔夫,马术,我们也会拿高尔夫和马术作为高考来进行选拔。

所以从教育的方式来说,没有人一拍脑袋说今天我们来搞应试教育吧。而是资源状态决定了我们要进行严苛的选拔应试,强化成为了选拔的一种必然方向。

你说你不适应这种方式,那你本来就应该在选拔中被淘汰掉。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选拔的目的就是筛选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如果你觉得你不适合这个体系的话,那本来你就应该被筛选掉。话听着是难听,但道理就是如此。你如果不想在这个选拔中被选掉,那就努力去适应。你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应?这并不重要

user avatar

认识一个。初中毕业,而且毕业得很勉强。但是,做啥生意都赚钱。所以,“不适合应试教育”的人中,仅仅是考不好,跟啥都做不好,还是有区别的。

user avatar

说个笑话,要是每个人都适合应试教育,那应试教育还淘汰个啥?

每个学生都有适应能力,但没有谁是生来就适应的。

应试教育最可怕的不仅仅是淘汰掉那些适应不良的人。它还在淘汰过程中,毁掉了这些人。

接下来还是一如既往的引用环节

考试的问题

考试的问题是,它通常是强制性的,而且是预先宣布的。强制性的高风险考试涉及压力。预先宣布的考试促进了死记硬背[1]死记硬背促进了无语义学习[2],导致专注于低质量的短期记忆。这种短视关注导致了干扰[3]、糟糕的记忆稳定性、糟糕的连贯性[4],增加了对不相关部分知识的遗忘[5],等等。考试还增加了压力[6],破坏了睡眠,增加了对学校的厌恶[7]

毒性记忆——恐惧无目的

毒性记忆会麻痹大脑。他们可以把一个原本聪明的人变成一个被奴役的机器人的复制品。下面这个并不好笑的笑话,是我调查中最令人信服的亲身经历之一:

古老的数学笑话是这样说的:这艘船载着 20 只绵羊和 16 只山羊。船长多大了?当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答案都是 36 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对于一个会严重出轨的大脑,我很难产生同理心。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开玩笑地测试这个问题时,这个对话并不太令人惊讶。答案是 50。理由是:「我妈妈 25 岁。我觉得船长应该更聪明一点。我想 50 就可以了。」我被孩子的自信逗乐了,但注意到他妈妈开始感到不舒服。好像她害怕自己会是下一个。这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我无情地问了这个数学问题。当妈妈说出那个臭名昭著的结论:36 时,我惊呆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只能用毒性记忆来解释。这位女士被数学的恐惧吓呆了,她本能地认为答案一定是问题中的数字。就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机器人,她给出了答案。这就是糟糕的数学训练对年轻人的影响:无用的恐惧!毫无目的的恐惧以牺牲自由和长时间在学校长凳上训练为代价。有趣的是,这位女士是一名购物员,她似乎对数字很熟练。正是对数学老师提出的一个典型问题的毒性记忆扰乱了她的思维,破坏了她一天的快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个没有受伤的孩子大胆地假设。我只能希望他的自由思维不会在学校受到损害

这就是我如何看待在一个惊慌失措的数学头脑中发生的事情。这一切都始于对一个典型数学任务的认识。这会立即引发一种毒性记忆,将数学与焦虑状态联系起来。对数学的恐惧会麻痹所有可能引导理性解决方案的智力。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经过精心打磨的网络能够触发快速、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回路,这些回路能够立即接管寻找解决方案的工作。这些回路的特点是低连贯性[4],不能很好地与世界知识集成。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快速思考提供机械的解决方案。多年来,通过干扰[3],寻找解决方案的算法可能已经失去了对任务中涉及的实际逻辑输入作出响应的所有痕迹。相反,大脑会把问题剥得精光,并遵循以下算法:

  • 如果一个数学任务中出现两个数字,使用4个基本运算符:+,-,×,÷,并选择最合理的结果
  • 如果剩下的时间不多(用于解决测试),选择加法,这是最简单的。在多项选择题测试中,它仍然提供 25% 的成功机会
  • 如果数字太大而无法运算,放弃并跳转到下一个要解决的测试。在现实生活中,玩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游戏,并掩盖你的踪迹。确保你不会因为无知而被抓个正着。别让别人看到你数学不好

「掩盖」的最后一部分可能会加重毒性记忆,导致数学焦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会玩乐高积木的幼儿,会不断地重新排列那堵砖墙,直到它变得平整,并为移动到下一层提供空间。他会把数字意识内化,用他的学习内驱力知识评估网络把数字意识连贯一致[4]地与他的世界知识结合起来。

从表面上看,我们抽象的成人大脑可以看到同样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我们的同理心太弱,逃避不了抽象。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大脑来说,同样强大的学习机制[8]可以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1)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2)在教室里生存。

学习内驱力[8]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天才神经机制,对其的误用是现代大众教育[9]悲剧的关键

网络战争——学校矛盾

网络战争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学习内驱力[8]与学校外驱力的矛盾。解决的极端从积极的(反抗学校)到消极的:习得性无助[10]


图:这是学校摧毁学习热情的方式。学习内驱力[8]是孩子想要追求的一系列激情和兴趣。学校外驱力是学校系统设定的一系列奖励和惩罚。 学习内驱力产生简单,助记,连贯[4],稳定和适用的记忆,这是因为知识的质量决定了学习内驱力系统中的奖励程度。 由于学校通过课程[11](而不是通过学习内驱力的神经机制)对知识进行序列化,因此学校外驱力会产生容易受到干扰[3]的复杂短期记忆。 学习内驱力和学校外驱力网路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将导致神经连接的减弱。 强大的学校外驱力会削弱学习内驱力,破坏学习热情,并导致习得性无助[10]。 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会导致叛逆,保护内在的激情,但也可能导致学校的问题。 在“学习内驱力”的影响下记忆新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并且不会带来任何损失(根据学习内驱力的定义)。 这将使学习内驱力蓬勃发展,从而成功地学习(并在学校中)。 相比之下,由学校外驱力的压力引起的知识质量低下将产生较弱的奖励信号,并可能导致较强的不连贯性惩罚。 惩罚将反馈给学校,以产生对学校外驱力的反抗,这反过来又需要学校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强制更正,从而进一步降低知识的质量。 这些反馈回路可能导致其中一种力量的统治:学习内驱力或学校外驱力。 蓬勃的学习内驱力会增加叛逆,从而增强对学校外驱力的防御能力。 同样,在学校增加的惩罚会增加习得性无助[10],削弱学习内驱力[8],并导致对制度的屈服。 可悲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系统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请参阅:老汤问题[12])。 大多数孩子讨厌上学,对学习失去热爱,仍然屈服于奴役。 他们获得康复的最佳机会是大学自由,或者更好的成人自由。

自由学习——考试基准

图:非学校教育者理所当然地抗拒审查。对于 "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本来就很难回答。如果学习是热情盲目的,就很难用语言表达目标和效果。非学校教育者本能地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而,其他人可能仍然不相信。基准并不存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也无法体会到自由学习的力量。图片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说明性的二维知识空间中,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动力的压力下,被拖着沿着一条线性的路径,从知识的现状A到预定的目标B(蓝色路径)。这个过程是缓慢而无效的。学生逐渐形成对学校的厌恶,对学习的厌恶。与此相反,一个充满激情的非学校教育者则会沿着红色的不可预测的路径前进(见:学校教育的爬山比喻[13])。学习的效率很高,而且很快乐(见:学习的快乐[14])。纠缠红色路径的长度所说明的知识总量是巨大的(与学校教育相比)。对学习的热爱与知识树的大小成正比,不断增长。一个学生会通过学校基准测试调整后的目标B,一个不上学的人可能会失败。如果有人关心设计一个 "兴趣基准"(绿色),他将摧毁一切竞争。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崇拜实现预定义社会的目标(B)时,我们一直没有探索自然的学习本能(学习动力[8])。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不快乐的社会



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我的收藏夹:

参考

  1. ^死记硬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416156
  2. ^无语义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5053968
  3. ^abc干扰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974053
  4. ^abcd一致性与连贯性(Consistency vs Coherence)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4327134
  5. ^遗忘机制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081034
  6. ^18 压力适应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73207325
  7. ^20 为什么孩子们讨厌学校?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779863
  8. ^abcdef学习内驱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90549
  9. ^普鲁士教育模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148900
  10. ^abc学习内驱力与习得性无助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899656
  11. ^课程 http://zhuanlan.zhihu.com/p/469943493
  12. ^老汤比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6014650
  13. ^爬山类比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683201
  14. ^学习内驱力和奖励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71517
user avatar

我前妻应该算一个。

她有阅读困难,自称看到大段大段的文字就头疼。导致中学成绩很差,高考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期间,成绩一塌糊涂。数次考编未过。毕业后回老家做了一年家教。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要刷很多题,为了刷题要看很多书,无论是看书还是刷题都需要大量阅读,都需要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大量文字。这对于阅读困难人士来说,是致命的。

但是她很有美术天赋,喜欢画画儿,无师自通日式漫画。之所以没有学美术,是因为父母不让。

后来我把她带进PPT设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没有太多的理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课和动手练习。听课,而不是看书,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她。大量练习,再加上她的美术天赋,让她从设计门外汉迅速成为设计师。之后,她又从PPT圈子进入了新媒体设计行业,一度成为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设计总监,月入25K。

然而,这不是励志故事。

我带她入行,她对我做了什么呢?

她以我妻子的身份,把PPT行业里几位大佬得罪得很彻底,连带我也没脸在行业里混了。

然后,她开始嘲笑我的设计水平不如她,嫌弃我赚钱没她多,说我给不了她要的生活,再后来,直接骂我是个连老婆都留不住的垃圾,最后,毫不留情地提出离婚。

一句话总结,她踩着我上位,把我吃干抹净以后拍拍屁股离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