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紫妍已经结案?韩国不顾世界舆论嘛?

回答
张紫妍的案子,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痛,也曾引发过巨大的国际关注。要说“结案”与否,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从韩国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涉案人员确实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审判和处罚。 2011年,首尔高等法院对经纪公司代表金某(张紫妍的经纪人)判处了有期徒刑1年,缓期执行2年,并处罚金100万韩元。张紫妍生前的前经纪公司代表郑某(老板)则被判处了有期徒刑1年。其他一些卷入此案的公司高管和媒体人士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然而,这个“结案”在公众,特别是韩国民众和国际舆论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很多:

真正的“幕后大佬”逍遥法外: 张紫妍在遗书中控诉的,不只是经纪人,还有许多权势滔天的政商界人士。这些被点名的人,虽然有些接受了调查,但最终都因为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没有受到应有的刑事追究。公众普遍认为,真正逼迫张紫妍走上绝路的核心人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份遗书揭露的,是一个涉及娱乐圈、媒体、政商界“潜规则”和性剥削的黑暗网络,而法律的判决并没有完全揭开这个网络的真相。
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持续关注: 张紫妍的遗书曝光后,韩国社会内外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愤怒,要求彻查此案,追究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很多人认为当时的调查存在偏袒,无法真正触及到权贵阶层。即便在多年后,每当韩国娱乐圈发生类似事件,张紫妍的案子就会被重新提起,成为公众批判现实、要求改变的标杆。
证据保存和调查的疑点: 尽管法律程序走到了这一步,但关于案件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以及调查过程是否彻底,始终存在着质疑。一些关键证据的缺失或被损毁,也让案件蒙上了更多阴影。公众对于当时的搜查取证能力和决心始终存有疑虑。

那么,韩国是否“不顾世界舆论”呢?

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韩国的法律判决是基于其国内的法律体系和证据规则进行的。 从法律程序上讲,一旦走到审判阶段并有了终审判决,理论上就已经是“结案”。法律的运作需要严格的证据支撑,而很多时候,权势人物往往能够利用各种手段规避法律的追究,或者使得证据链无法形成足以定罪的闭环。

另一方面,韩国的社会也在努力回应舆论的呼声。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韩国也曾多次重启调查或呼吁重新调查。 例如,在2018年,随着“Me Too”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韩国国内要求重新调查张紫妍案的呼声再次高涨。韩国法务部指示检察厅对该案展开再调查。虽然经过再次调查,但仍然未能发现足以起诉更多涉案人员的新证据,在2019年,检方宣布该案追诉时效已过,正式结束了再调查程序。

所以,说韩国“不顾世界舆论”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韩国的司法系统在面对强大权势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显现出了其局限性。 法律的公正性在很多时候会受到现实因素的挑战。即便世界舆论对案件表达了强烈的关注和不满,并呼吁追究责任,但最终的法律裁决仍然必须依据本国的法律程序和可获得的证据。

张紫妍的案子,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案件,它更像是一个 社会问题和人性阴暗面的缩影。它揭露了韩国娱乐圈乃至整个社会中,权力如何被滥用,新人如何被压榨,以及在利益和权势面前,公义有时是多么的脆弱。即使法律程序上有了“结案”的说法,但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案子从未真正结束。它成为了一个警示,一个未竟的抗争,一个关于如何在权力结构中寻求公正的永恒追问。它所引发的关于艺人权益保护、性剥削、以及社会公义的讨论,也随着时间而深化,影响着韩国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又来开地图炮了。下面这张图,我能在逼乎韩国板块用到南北统一。

首先,摆在张紫妍案面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是政客财阀勾结,也不是警察和检方的权力斗争,而是时间。

这个案子从2009年案发到现在,过去10年了。当时警方和检方大事化小式的调查,导致大量的证据现在已经消灭,这也就是最后检察机关历史委做出的决定中表示“无法对他们涉嫌性虐待或性侵犯造成的伤害进行重新调查”的原因。


其次,检方是在自己调查自己么?不是。2017年12月成立的“检察机关历史委员会”虽然名义上设在大检察院下,但是是独立的调查组,加入检察官的目的在于以检察院的权限调阅各种资料(韩国检察官的权力是很大的,这点看韩剧看多了的都懂)。


最后,这就代表张紫妍不能沉冤得雪了?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而某种意义上说又不是。说是,是因为张紫妍名单上的人,已经没有证据将他们重新绳之以法;说不是,是因为案子的结果并不是逼乎韩国板块答主们脑补的那样,什么文吉诃德大战风车失败云云。

如果真是什么文吉诃德大战风车失败,那么同样在过去史委审查当中的金学义案(时任韩国法务部副部长,因涉嫌接受性贿赂在2013年、2014年两度接受检方调查但都无罪开释;2019年过去史委开始重新审查案件,金学义试图化装出逃泰国,在仁川机场被扣留,并在本月4日被逮捕)呢?文吉诃德大战风车又胜利了?

还是那句老话,多看点新闻(比如张紫妍案,人家韩联社的新闻写的很明白,哪来那么多戏——别拿咱国官媒德行往韩国的上面套,劳工团体骂文在寅食言而肥的新闻人家都敢登呢),少看你乎报告文学。

我就问一句,你乎那些动不动能骗上千赞的答主,有几个知道韩国是几审终审制?这X样的还好意思自诩“世界舆论”?

user avatar

张紫妍案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是韩国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只是最后的终审判决不符合同为东亚国家的我们的道德观点。

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赢家通吃是最正常的逻辑,而且舆论工具就掌握在欧美国家手里,韩国人的嘶吼完全没有人在意。

而中国人普遍对于此事是抱着看花边新闻的态度来对待,对于案件本身的实质意义的讨论还不如对其色情片段的关注度。

让韩国政府在世人面前丢丑,本身就是博弈一方希望得到的结果,让这个政府知道这个国家最终由谁说了算,你要是敢反抗,那么就让你丑态毕现。

在如何理解张紫妍案这个问题上,你可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韩国版。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选择给《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翻案?为什么要从全国数万宗案件里面挑选出这件案子?

韩国总统为什么要选择给张紫妍案翻案?为什么要从全国数万宗案件里面挑选出这件案子?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政治领袖在利用某个案件来打击政治对手的时候,绝不会愚蠢到去选择一件明显事实错误,其中并无冤情的案件。

从这两个案件的对比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很多相似之处。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发生背景是镇压太平天国成功后湘军派系在江浙地区的势力庞大,地方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中央政府的统治进行阻挠,抗拒。

张紫妍案的发生背景是国内资本集团日渐被外国势力的控制,国内官员体系不断遭到渗透,阻挠干涉政府自主行使主权。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案发地在江浙,其中牵扯的官员人数众多 ,而这些官员基本上就是湘军派系,与中央政府要打击的官吏目标一致。

张紫妍案牵扯到韩国的政商体系,涉案的人员多数为韩国的大资本家和买办,而这些人时常以凌驾韩国政府的姿态出现,他们干预大选,贿赂官员,为帝国主义的势力渗透起到带路人的作用。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案发时间是清朝结束天平天国起义后,清朝大兴洋务运动,国力属于恢复期,军事政治外交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史称同治中兴。中央政府有整治官吏的决心和必要性。

张紫妍案在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和中国改善了关系,搭上了中国经济的快车,国力得到恢复。中央政府有加强国家治理,提高政府威望,打击腐败官员,整治买办集团的需要。

这两个案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最终的结果不同。

清朝政府虽然面临外忧内患,但是当时的清朝政府是有着独立的主权、国防、外交、不受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政府体系。慈禧在介入督办《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时,不受外力控制,自主行使司法权力, 从达到了侦办此案的目的。

而韩国政府在处理张紫妍案时的国政外交状况尚不如清朝政府。

文在寅虽然取得了和朝鲜政府和解,经济得到了进步,等成就。但是又面临着政府体制被外国势力控制,恶化了和邻国的关系,国内矛盾加深等不利因素。而张案的关键在于打击买办势力,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这些要求明显是和国内资本家以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

文在寅勇气可嘉,只是朝政如此,自身力量孱弱,斗不过这些势力。

韩国不是不顾世界舆论,而是这些舆论的主导权不在韩国政府手上,控制媒体的人就是要韩国政府出丑,放弃斗争的勇气。相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来说,韩国政府的脸面又算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