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的地理位置被评论为“天选之地”?

回答
“天选之地”这个说法,放在美国身上,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地理学名词,更多的是一种浪漫化的、甚至是有些宿命论的解读。但仔细想想,美国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确实功不可没,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首先,说说它的“幸运”之处,也就是那些让它在历史上占尽先机、规避了不少麻烦的地理特征:

远离欧亚大陆的腹地,天然的屏障: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想象一下欧洲的历史,多少次被入侵、被战争搅得天翻地覆?而美国,隔着宽广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两个巨大的海洋就是天然的护城河。这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相对安稳地发展,不必像欧洲国家那样时刻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美国最终都卷入了,但比起欧洲大陆的直接战火,其本土受到的直接破坏要小得多,这在战争时期是巨大的优势。而且,这两个海洋也使得美国可以更从容地选择介入国际事务的时机和方式,而不是被动卷入。

广阔且多样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 美国本土的国土面积巨大,而且地貌多样。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中部广袤的平原,再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和高原沙漠,再到海岸线,其地理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耕地沃土: 中部平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国粮仓”,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农业发展的绝佳之地。这不仅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还能成为世界粮食的主要出口国,这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矿产丰富: 从煤炭、铁矿石到石油、天然气,美国拥有几乎所有关键的工业和能源资源。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浪潮中,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支撑了美国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自给自足,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河流系统: 美国拥有密西西比河这样的世界级河流系统,以及其他众多大大小小的河流。这些河流不仅为内陆地区的交通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早期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水系。

易于向西扩张,没有强大的邻国阻碍: 和很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阻碍是分散的原住民部落,而非像欧洲那样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随时可能构成威胁的邻国。这使得美国的领土扩张相对顺利,也为它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这种“无忧无虑”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和对领土的看法。

海岸线和港口: 虽然远离欧亚大陆是个优势,但美国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为它与世界的贸易和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无论是早期的欧洲移民还是后来的商品出口,发达的港口都是关键的连接点。

当然,“天选之地”这个说法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

并非没有挑战: 尽管有海洋屏障,但美国也并非没有经历过战争。美墨战争、南北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没在本土发生大规模破坏,但依然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而且,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冷战时期,美国也曾面临来自苏联的战略压力,虽然地理上隔开了,但核威胁依然是实实在在的。

“天选”并非全无代价: 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美国的崛起也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创新和牺牲。开拓西部、工业化、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等,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奋斗。将成功完全归因于地理,未免有些过于简化历史进程。

视角问题: “天选之地”的说法,往往是从美国自身的视角出发的。对于原住民来说,这片“天选之地”充满了血泪和失去。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这种地理优势也可能让他们感到被隔绝,或者成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有利条件。

总结一下,为什么美国会被形容为“天选之地”?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远离世界主要冲突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扩张过程中没有遇到强大阻碍这几个方面,确实比许多国家都幸运得多。这些地理上的优势,为美国的工业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起点和持续的支撑。它让美国有机会更专注于内部建设,更从容地应对外部挑战,并且能够以更强的姿态参与到全球事务中去。

所以,当人们说美国是“天选之地”时,他们可能是在赞叹这种“得天独厚”,是在承认地理因素在塑造一个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对历史复杂性的简略,以及对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地理困境的忽视。它是一个有趣的说法,但解读它时,还是需要多一些历史的厚度和多一些辩证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地方发达了,就说它地理位置好。有些人很喜欢讲别人是“狗屎运”。其实北美飓风、洪水,各种天灾。而且还是个远离成熟工商业城市巴黎、伦敦的十八线小渔村。好像印第安人在北美也可以搞出钢铁厂、铁路网、计算机、交流电一样。关键还是看人。

user avatar

美国的地理位置,其实不好。

1, 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板块活动特别活跃。美国西海岸处于地震带上,火山地震特别多,洛杉矶和旧金山每过几十年就发生一次大地震,死伤都是过万。

1.5亿年前的白垩纪和前寒武纪构造山形成的遗迹,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美国黄石地质公园就在落基山脉里,里面存在大量活火山,有爆发的可能性。

2,落基山的山峰高2000-3000米,但即使是3000米的山脉,仍然足够阻挡大气和云层的流动,来自太平洋的暖流无法通过落基山,进而影响美国内地的气温和降雨。

在落基山的左边,是美洲的加利福利亚,受落基山的影响,加州干旱,阳光充足,加州的阳光非常充足,整天阳光明媚,据说宜居程度全美第一。在这些明媚的阳光之下,人也变得阳光,加州的生活方式更加潇洒随性,

从地图看,美国其实只有两座山脉,西边是落基山,东边是阿巴拉契亚山,那中间部分呢?

中间是平原,但不是什么好平原。


美国独立时,13块殖民地都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面向大西洋。

这些英国殖民者之所以不向内部发展,除了迈不过这座山之外,山那边的气候不太适合发展种植园经济。

来自大西洋的湿润云雨迈不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全都集中在这13个殖民地,这里如同中国的江南,四季分明,湿润多雨,适合种植。

这13块殖民地都这大西洋沿岸,都可以建立港口,跟欧洲取得联系,沟通全球贸易。

纽约在美国的地位如同中国的上海,是美国的经济重心。

纽约的纬度和北京相当,气候却像上海,年降雨量也超过我们的江南城市上海。

一旦越过这座山,就进入美国西部大平原。

左边一座山,右边一座山。左边的山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雨云,右边的山挡住了来自大西洋的雨云。中间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是个干燥的平原

中国也有平原,所有的平原都是粮仓,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松花江平原,都是产粮区,但美国却不是,这些平原异常干燥,不适合种植。

落基山西面的犹他州,年降雨量只有300mm, 放中国二十多个省里也是倒数前三,比西藏还干燥,和甘肃降雨量一个级别。中国有400mm 降雨线,低于这个限度,就无法种植。

“美国西部”,“西部牛仔”,“西进运动”,这个西部指的不是西海岸,而是中间的平原。虽然它们在中部,但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就是西部。

这就是美国西部的典型景象。

英国殖民者不考虑这些平原,就是因为这不适合种植。

之所以不适合种植,除了干燥之外,这个平原还面临其他重大自然灾害。。。


有人说,中部平原并不全是干燥的,也有降雨丰富的。

在右边一片绿色的地方,那个地方不就挺好?

那个地方其实是密西西比河流域,降雨的确很丰富,为什么仍然不好呢?

接着往下看。

在地球的北极,有大量的寒流聚集,然后顺着风向吹向南方,给南方带来暴风雪。

在地球的热带地区,很容易形成漩涡,进而形成台风甚至飓风。

北美的这两座山脉都是南北走向,南北大通透,能够挡住东西走向都云雨,无法挡住南来北往的风暴。

到了夏天,在墨西哥湾形成的热带风暴和龙卷风不会遇到任何阻拦,直接进入美国内地大平原。直到今天,美国内地每年都会受到飓风的袭击,世界上75%的龙卷风发生在美国,每年约800至1100个,有5%的龙卷风可以一直侵袭到加拿大。

加拿大是个很寒冷的国家,居然还有龙卷风。

所以,这个降雨丰富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飓风贼多,破坏力极强,很难 hola 住。

哪怕是在21世纪的现代,美国仍然对飓风束手无策。一次飓风就能造成几千人死亡,财产损失无数。

卡特里娜飓风

这个地方之所以条件艰苦,是因为这里是全球飓风最高发的地区

而到了冬天,北方来的寒流不会遇到任何阻拦,直接进入南方。


再说南方。

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靠南的州,和福建的纬度相当,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天及其炎热,可以到40度。由于靠近墨西哥湾,夏天多台风。

这是典型的美国南方景色,一看就很炎热,也很干燥。

但是,由于没有大山的阻拦,寒流在冬季也会畅通无阻的南下,袭击美国南方,冬天温度可以到零下十几度度。这些仙人掌会被大雪覆盖。

福建没有这种温度吧?

2021年春天,寒流南下,最南方的得克萨斯到了历史上罕见的-15度,百姓停水停电。美国的北方到了-33度。

著名反美斗士陈平,一直是以反美爱国的形象出现,一直被人称颂。他认为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几十年前已经移民美国,在美国住了几十年,美国买的别墅恰巧就在南方的得克萨斯州,可能他怕冷。2021年得克萨斯遭受了低温和暴雪的袭击,而且停电,他正好在家,他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南方的气候,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虚伪。

有人在网上人肉搜索出了他这套别墅,

就算对建筑没有研究,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这是某种热带风格,符合得克萨斯的气候特点。

只是没想到冬天会这么冷,亚热带地区也能达到-15度的气温,全球都很少见。

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东西走向的大山的阻挡,使美国地形成了南北大通透,同一个地区在夏天受到高温和台风的袭击,在冬天受到暴雪的袭击。


综合来看,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虽然降雨丰富,但飓风频发,冬天还受到寒流袭击。

落基山旁边的平原,干燥少雨,如同戈壁滩,什么都不长。冬天也受到寒流袭击。

南方跟墨西哥接壤的地方也是炎热干旱,山上光秃秃的,除了仙人掌,什么都不长。冬天也受到寒流袭击。

条件最好的地方就是美国最早的13个州,冬天也受到寒流袭击。纽约的大雪比上海大多了,顶得上哈尔滨。纽约最冷的时候零下26度。

经常看到新闻报道,纽约受到暴风雪的袭击。

下面是纽约郊区的长岛。

还有个极端的。

历史名城波士顿,在冬天,人民挖雪洞串门。

人类从原始部落进入文明社会,都是从农耕开始的。农耕必然提高效率,大量产出,养活一批脱离劳动的人,让他们进行思考,创造诗歌文字,才能创造文明,建立国家。

但因为北美极端的气候,一场自然灾害就能让他们一年的辛苦种植全部白费,无法产生文明。如果说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那么印第安人早就创造出伟大的文明了。

而实际上,欧洲殖民者来的时候,北美印第安人还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阶段,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这种现象在中国就不多见,为什么呢?跟中国的地形有关。

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南下,但由于秦岭的存在,寒流无法进入南方。秦岭东西全长1600多公里,坐飞机从山的这一端飞到另一端也需要两个小时。秦岭横跨河南,陕西,湖北,重庆,把西伯利亚寒流牢牢的阻挡在了北方,无法南下,使得南方免遭寒流和暴风雪的袭击。

没了秦岭,中国的南方的湖南广东也会和美国德州一样,冬天可以到-15度。

同时,南方潮湿的雨云也无法通过秦岭进入北方,使得秦岭以北寒冷而干燥,呈现典型的华北气候。

秦岭以南湿润多雨,小桥流水,种植着水稻。

秦岭以北,黄土漫天,干燥少雨,种植着耐旱的玉米土豆。

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


从西域吹过来的黄沙,随着季风往东吹,吹向中国,堆积在中国西部,颗粒较大的砂砾先降落,细小的沙子继续往东吹,堆在了山西和陕西,一年堆0.1mm, 一百年堆积1cm,一万年堆积一米。几千万年来,堆了一层又一层,抬高了地形,形成黄土高原。山西吕梁一带的黄土厚度达150~250米。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从这方面讲,古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脚下的土地,也许是同一片土地。谁知道那些沙子是不是从埃及撒哈拉沙漠吹过来的。

这是我写的古埃及。

横跨在北方的太行山,挡住了从非洲撒哈拉沙漠吹过来的黄沙,把这些黄沙挡在太行山以西。太行山又成了另一个分界线,太行山以西是黄土高原。以东是华北平原。

假如没有太行山,这些黄沙不仅可以吹到河北山东,把整个北方变成黄土高原,黄沙甚至可以吹到韩国日本,把韩国日本也变成黄土高原。


南方的台风呢?

由于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6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以每年20cm的速度从南极撞向亚洲板块,抬高了青藏高原,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发生在孟加拉湾的台风,无法通过这座山进入中国西藏和甘肃,进而不会影响到黄土高原。

这个碰撞还没有结束,印度还在继续向内推进,喜马拉雅山还在继续增高。山另一边的四川仍然面临地震威胁,汶川就是例子。

南方的雨云也无法通过喜马拉雅山,也无法通过秦岭进入黄土高原,今天的黄土高原特别干燥。

在 印度板块撞向亚洲之前,喜马拉雅山脉不存在,西藏还在海底。

今天的山西陕西那时候在南方,太平洋上湿润的云雨进入山西,滋润了万物的生长。

3亿年前的山西是热带雨林。

直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雨林就消失了。


山西的雨林死后倒在地上,随着地球板块的运动,进而被埋入地下。在地下高温高压又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压实、失水、老化、碳化,硬结,逐渐形成了煤。

煤的形成机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煤的原材料是很清楚的,就是古代的大树,因为从挖出的原煤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些煤还带着树干的形状。

山西是产煤最大的省,我们也因此知道,山西在古代植被丰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虽然今天的山西是个干燥的黄土高原,没有太多树木。

那么,今天的大树埋在土里,一亿年后会不会变成煤呢?

不会!

今天的树木死了倒在地上,很快就会长黑木耳,然后被各种微生物和真菌分解,变成二氧化碳回到空气中,几年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会等到一亿年。

煤不能再生,也许以后科技进步了可以再生。至少现在还不行。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的树木没有被微生物分解呢?

因为在地球植物进化的过程中,植物逐渐从海洋走到陆地,从草本变成木本,长成了参天大树。但是可以分解大树的微生物还没有进化出来,这些大树就已经保留下来,几亿年后,变成了煤炭。山西的煤层厚达上百米,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树木被埋在了地下。

这些大树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把碳保留在树木体内,死后变成了碳埋在了地下,并没有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回到空气中,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氧气含量越来越高,最高时期达到45%,今天到氧气含量是21%,是今天的2倍还多。

氧气含量的升高,一些不需要经过肺,直接通过体表呼吸的昆虫,摄入的氧气量也变多了,降低了呼吸系统对于体型的限制,当时出现了许多巨型昆虫,地球处于一个巨型昆虫的时代。

那时候的蜻蜓和今天的老鹰一样大,翅膀翼展达一米,身体长达2.5米。蜘蛛和篮球一样大,蜈蚣比人还长,蜜蜂和鸽子一样大,蝎子和狗一样大。

发掘出3亿年前的昆虫化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地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弱,地球的温度越来越低。当时地球的平均温度只有今天的一半,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

地球上结冰面积开始增加,南极北极的冰川面积扩大,向内地扩张,地球表面一半处在冰川之下。

这些水结成了冰,导致海平面降低。地球上各大洲原本被海洋隔离的,随着海平面的降低,陆地显露出来,形成大陆桥,各种动物直接从一个洲走到另一个洲。

包括人类祖先。

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印地安人都属于亚洲黄种人,但这地方和亚洲隔着大海,在远古时期,航海又不发达,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呢?当然是冰河时期过去的。

这些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山上缓缓的往下滑,冰川剥离了原来的地表,地球上形成各种冰川侵蚀地貌。

这个时期,就是形成煤炭的那个时期,我们今天给他取名石炭纪,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因为这个时期存在巨型昆虫,石炭纪又叫巨虫时代

这个时期恐龙还没出现。

我们今天把煤挖出来烧掉,让储存了几亿年的碳重新回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陡然升高,温室效应增强,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那么,温室气体应该还有很多种。

确实是,有很多种,有的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要强。

在这个回答里我详细写了冥王星,说太阳系行星的温度,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高,离太阳越远温度越低。

其实不对,有一个例外。

太阳系从内而外排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然而金星的温度却超过了水星。为什么呢?

因为金星大气层浓厚,气压是地球的92倍,96%都是二氧化碳,剩下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海强,给金星带来极端的温室效应,温度剧烈升高,达到了460度,是全太阳系最热的行星,比内圈的水星还高几十度。

因为这些大气反光,又因为金星离地球近,金星看起来特别亮。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只能早晚各看一个小时。

1961年,苏联发射过探测器登陆过金星。探测器外表包着一层很厚的耐高温壳体。由于金星大气的压力和温度要比预想的高得多,所以着陆舱降落到金星表面时损坏了,未能发回金星上探测到的情况。

假如金星表面没有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金星的温度只有几十度。金星和地球的大小相当,距离也近,构造也类似,是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地方,但温室效应葬送了它的前途。

天文学家预言,假如我们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金星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我不喜欢金星,因为我不喜欢同性恋。


继续说台风,沿海的广东,夏天高温多雨,在南海上很容易形成台风,湖南湖北江西都在秦岭以南,为什么他们不会遭遇台风?

因为广东北部有另一座山脉。

更准确来说,这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山脉,俗称五岭,它们横跨在广东北部,在和湖南广西江西之间,这些山脉海拔两千多米高,这五座山脉挡住了在南海形成的台风,阻止向内地移动。

北方来的寒流或许会突破第一道关卡秦岭,但不会通过五岭,这些冷空气难以影响五岭以南地区,使得这一地区即使在冬季也较为暖和,十分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寒潮和冻害在这一地区基本上影响不大。

这些山脉不仅阻挡住了台风,还是水系的分界线,是道分水岭。五岭以北的河流汇入湘江,赣江,最后汇入长江,叫长江水系。五岭以南的水系都汇入珠江,叫珠江水系。

五岭以南的广东就有了和内地不同的风格,广东文化又叫岭南文化

这是广州。


这五座山脉给了小说家以联想,金庸认为这五座山脉像人的五根手指头,五座山脉连起来像人的手掌,他因此创造了一个帮派:铁掌帮。

帮主裘千仞精通铁掌水上漂,有个双胞胎哥哥叫裘千丈,因为想偷袭黄蓉,攀上黄蓉乘坐的大雕,结果发生了飞行事故,到高空跌落下来了,死于空难。

他还有个妹妹叫裘千尺,裘千尺嫁了公孙止,因为她太霸道,被公孙止挑断手筋脚筋,打下山谷。所幸没死,她只能在地上爬行,靠谷底一颗枣树为生。后来被杨过救起,裘千尺要把女儿公孙绿萼嫁给杨过。

书中没有说铁掌帮在哪儿,只说在荆襄南面,原型就是五岭。五岭确实是在荆襄以南。

几十年前,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撤退,沿湖南广东一带转移,然后北上陕北,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长征。

毛主席在《长征》里写道: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个五岭就是挡住台风向内地移动的五座山脉。


形成于福建沿海的台风,又由于武夷山的阻挡,无法向内地的江西侵入。每年都有大量台风在福建海域形成,只能侵扰福建沿海一带,不会影响到内地。

中国和美国面积差不多大,纬度也差不多,但因为国内山脉纵横,各种冷空气和热风暴无法自由移动。西伯利亚的寒流只能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暖湿气流只能局限在南方,沿海的台风只能侵扰沿海地区,西亚吹过来的黄沙被挡在太行山以西。中国各地都能保持气候的相对稳定性。

这些气候的稳定性,居住在这片地方的人就有了优越的条件,中华民族就发源于这个区域,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然后得以生息繁衍,早早都发展出了文明,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因为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中国各地人的外貌也所不同。


而北美这边条件就差得多,由于没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北方地区冬天遭受暴风雪的袭击,夏天又遭受飓风的袭击。南方夏季高温又有台风,冬天也要承受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中部干燥少雨,冬天又遭到北方来的寒流。

全都是冰火两重天,所有的极端天气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在北美的原始的印第安人,他们无法对抗这些极端气候,没有作物能同时应对高温和冰雪,夏季又受到飓风的袭击,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提高,产出也有限,只能形成部落,无法大量聚集,无法组织政权,就不能形成国家。

北美的气候条件也没有南美优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可以提高生产力,提高人口,形成国家,所以才有国土面积9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2000万的印加帝国。

很多人分析美国为什么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都说到美国的地理条件优越。这是不对的,美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夏天的一场飓风就可以让农业辛苦一年的成果全部白费,所以古代印第安人无法建立高度文明。


北美的气候有多恶劣?当年西班牙和葡萄人殖民美洲的时候,选择的地方全是中美洲和南美洲,根本就看不上北美, 唯一难看上的只是美国南部的 的弗罗里达。西班牙和葡萄牙把南美和中美牢牢的攥在手里,北美他们无法立足,所以才给后来的英国殖民者留下机会。

就算是后来的英国人,他们也无法在北美立足,也是 从南部开始,就是图中的查尔斯顿。在更北地区呢?英国殖民者初期曾经多次尝试过北方,最后全都失败,冬季一来就全军覆灭。

看过《权力的游戏》都知道,英国人对冬天怀有灵魂深处的恐惧,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总结。

Winter is coming.

他们尝试过查尔斯顿,实在是活不下去,都已经上船准备走了, 这时候补给船赶到,他们才重新回来。后来有五月花号移民,然后随着环境转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英国移民才能在北美逐渐生存下来 。

英国殖民者选择北美,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北美地理位置好,而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好地方的南美已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占光了,只剩了个北美,他们没得选。

这些寒冷地区也没有什么好的物产,在美洲殖民初期,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财政收益加起来,还不及加勒比海上一个小岛海地产的糖多。

美国独立时,只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13块殖民地。独立后,美国从法国手里得到了中部平原。美国的版图开始扩张。

随着13州的发展逐渐饱和,美国开始向西发展,史称“西进运动”。

中部的平原干燥,不适合发展农耕,美国人赶着一群牛在这些草原上放牧,这就是经典的西部牛仔形象。

到了现代,牛仔已经没有了,美国在干燥的中部平原发展起了农耕,种上了玉米。

这片平原是干燥地区,如何发展农业呢?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

中部干燥的平原有充沛的阳光,只是缺少水,美国人发展出了新型灌溉技术。挖一口深井,把水抽上来,通过水管子把这些水以井为圆心旋转喷灌。

种植出来就是这样的。

这些圆形农场可大可小,图中的半径达到500米,一块地就有1000亩。

美国干燥的西部平原到处都是这种农场。

再远点看,是这样的。

每一个像素就是一个农场,每个农场都是上千亩,大规模种植,集中灌溉,集中收获,

这些农场在落基山的东面,历史上飓风很少袭击到的地方。

就靠这些,美国的耕地面积超过了中国。中国18亿亩耕地,美国有28亿亩。

而美国种植这些耕地的农业人口才占3%。


评论里很多人问,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质沉降吗?美国农民事先也做过研究的,有地下水层的才开采地下水。

没有地下水的地方呢?他们做水库。

北方的寒流带来的降雪聚集在落基山上,雪水融化形成河流。就像中国的新疆,新疆很干燥,但天山的融雪仍然创造河流出来。

美国落基山东面有一些河流,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河流冲出来的。胡佛大坝就是拦截河流,用来发电。

河流的两边,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

其他河流也被拦截,做成水库,卖水给农民。

这是商业水库,不是国家水库,这些水卖给农民的价格很高,很多农民坦言:水费占种植成本的一半。

很多看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思考一个问题:这怎么形成的?

答案很简单,河流冲出来的。水流不断的把河床往下剥离,几百万年后就成了这样。

这是火星表面,上面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探测器降落到上面近距离看,是道巨大的峡谷。

我们知道,峡谷都是水冲刷出来的,然后天文学家果断得出一个结论:火星表面曾经有水!

这个水可能不是H2O, 而是液态氮。


说远了,说回美国农业,因为这些规模化的农业,美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也是最大的农业国,农产品出口全球第一,美国的土豆产量世界第一,西红柿产量世界第一,玉米第一,大豆好像也是第一。

有人吐槽,这些圆形农场中间有很大空袭,并没有完全利用,很浪费。其实不是,这些地方原本不是耕地,是片干燥的荒漠,是农民从沙漠中抢出来的耕地。假如不灌溉的话,就会和旁边的土地一样,一片荒芜。


这些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产出的玉米土豆麦子西红柿都远远超过了美国人的消费量。这些农产品还会用来做深加工,或者做养殖。

现在的美国已经没有牛仔了,美国人吃的牛肉是人工养殖场养殖出来的。

原始养牛的方法是用草,但草饲料的营养太少,美国很多现代的养牛都用玉米或大豆做的饲料, 玉米的能量要比草高得多,半年就可以把小牛喂成成年的肥牛。一个养牛场可以养10万头牛,全美每年宰的牛超过一亿头,超过中国,而美国人口只有3亿。美国牛排产量很高,而且便宜,即使出口到别的国家,价格仍然有优势。

这一切都是靠科级改造来完成的。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先在南美建立殖民地,根本就看不上北美,英国殖民者也只停留在东部13个州。直到200年后进入蒸汽时代,北美中部的改造才完成,建立农业。又过了200年,全球已经进入电气化时代,美国的农业才开始大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农产品大爆炸,食物供应充足。

就靠这些,二战期间,别国军人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美国军人都是吃着肉罐头喝着可乐,嘴里吊着烟上了战场。。


我想,我们以前对工业和农业的理解可能是错的。我们一般认为,种田就是农业,玩机器就是工业。其实工业是种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是规模化,产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美国的种植很明显也符合这些特点,美国农民自己说的,这些土地就是我们的厂房,我们投入原材料进去,控制生产过程,然后获得产品,全程规模化,产业化,可控。

反过来说,就算是用机器做生产,仍是手工作坊,不能规模化和产业化,那其实跟传统农业也没什么区别。

家庭作坊是干不过工业生产线的,效率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我小时候到城里吃饭,桌上有一盘鸡爪子。我回去讲给大人听,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得浪费多少只鸡啊,价格得多贵啊!

实际上,在工业化时代,鸡是在养殖场里几十几百万同时养殖的,集中宰杀,流水线化,鸡爪子送到一起,鸡胸肉集中到一起,鸡架在一起,鸡腿在一起,成吨成吨的,不仅数量多,价格还便宜。这跟我们乡下杀只鸡一家人吃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兰州拉面干不过麦当劳,不是中餐不如西餐,本质上是流水线工业对家庭作坊手工业的碾压。麦当劳的产业模式是规模化,大型产业化,标准化,这其实是种工业,碾压传统作坊式手工业。 一家一户去炒菜,自然干不过大工业。

其实就算是正宗的西餐,比如法国大餐,它也干不过麦当劳,只能走精细化路线。再比如咖啡,意大利很厉害,它也干不过星巴克,只能走小众路线。或许他们的口味都比麦当劳和星巴克强,但在强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面前,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百度对工业的定义是:工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采集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好,并没有说种田就不是工业。

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都是很直观的,要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机械化, 我可以叫它硬件水平。他们往往忽略了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支撑这么运作的体系,工业标准和生产模式,我叫它软件。

好的硬件和好的软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些红色的全都是西红柿

俄罗斯国土面积全球第一,遥遥领先第二名,土地面积比美国大多了,但俄罗斯的农业远远不如美国,经常大饥荒。本质上,还是俄罗斯的农业模式太落后。


中国农业能不能这样做?

中国其实也在做,但因为中国多山,无法全国推广。众多的山脉的确挡住了南方的台风和北方的寒流,给中华民族带来稳定的气候条件,但也因为多山,平原不多,大部分是山地,山地不能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不是不想,实在是条件不允许。

不过,反过来想,与其说是我们的地形不适合机械化生产,不如说,我们没有对适应自己的地形的进行足够的机械研发。

美国也是先有了平原的地形,然后才按照平原地形设计机械的。我们现在照搬他们的机械,当然会觉得我们的地形不适合机械化生产。

就像我们看到拉州拉面干不过麦当劳,本能会想到中餐不如西餐,但没人会想到把根据拉面的特点产业化。


美国发展出今天这种农业,所依靠的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近百年才有的。在一百年前,这些地方不适合耕种。

现在的美国基本已经克服了干旱缺水对农业的制约,但对于宏观气候仍然无法克服。

比如冬天的寒流会袭击美国南方,长着仙人掌的荒原会冰冻,反美斗士陈平已经见证了这些。

再比如夏天的飓风,来一次就让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美国仍没任何办法。

美国飓风每年都有,占全球80%,只是有时候没有经过大城市,有时候破坏力没那么强。

很多人一说美国的发达,都喜欢说美国地理位置优越,“天选之地”。要是美国地理位置真的很优秀,北美的印第安人早就建立大帝国了。为什么印第安人到了16世纪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呢?

就是因为美国地理位置不好,气候过于极端。

优越不优越,也要看这块地放在谁手上,处在什么生产力阶段。

那么同样是美洲,为什么南美古代就可以发展印加帝国呢?他们的气候条件有什么优越之处呢?

请看我公众号下一章《南美气候》,公众号: Michael-2282。本文是第五章。

作者微信:1522156635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选之地”这个说法,放在美国身上,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地理学名词,更多的是一种浪漫化的、甚至是有些宿命论的解读。但仔细想想,美国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确实功不可没,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首先,说说它的“幸运”之处,也就是那些让它在历史上占尽先机、规避了不少.............
  • 回答
    “美国的一豪宅房主是狗”?这听起来像是个奇闻轶事,但背后折射出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以及社会文化现象,其实比你想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豪宅房主是狗”:一个象征性的解读首先,如果真的有“房主是狗”的新闻,那大概率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而是通过某种方式,例如信托或者以狗的名义设立的基金/实体,来拥有和管理这处豪宅.............
  • 回答
    美国能否维持霸主地位,以及其近年来的国运走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即便对那些深入研究国际关系和历史的人来说,也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与其说是算命,不如说是一种对趋势的分析和对可能性的推演。美国霸权地位的“年限”?这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命题。历史上,没有哪个帝国能够永久地维持其在全球的绝对主导地位.............
  • 回答
    南大洋的“正名”:国家地理的决定与背后值得深思的维度当“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这个代表着探索、发现与科学严谨性的金字招牌——在2021年正式宣布承认南大洋(Southern Ocean)为地球的第五大洋时,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名称上的更新,更是一次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
  • 回答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地位,可以用“深远影响,但并非人手一本”来概括。美国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孙子兵法,确实折射出它在西方世界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商业、军事和管理等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孙子兵法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早已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这种影响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它被翻译成了几十种.............
  • 回答
    美国终止印度“普惠制”(GSP)地位这事儿,确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得从好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GSP是个啥?GSP,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种贸易优惠政策。它的核心就是: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一些产品,可以免除或者降低关税。这玩.............
  • 回答
    美国政府近期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释放的信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次表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多年来国际贸易关系演变的缩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当一个国家被承认具有市场经济地位时,其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的产品价格,将直接使用该国国内的成本和价格来计算,.............
  • 回答
    美国拉丁裔人口比例的增长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育率与移民1. 高生育率(Relative High Fertility Rates): 历史传统与文化因素: .............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的人权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人权倡导的积极推动者,其人权状况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全面看待美国的人权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国内存在的人权挑战,以及其在全球舞台上的人权政策和实践。 一、 美国国内的人权挑战:一个多层面、根深蒂固的问.............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的动乱与割裂?美国社会当下的动乱与割裂,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现象,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深层根源与驱动因素:1. 经济不平等加剧的“裂痕”: 收入与财富差距扩大: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
  • 回答
    美国在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既有令人鼓舞的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值得深思的地方。一、 早期的高效与快速启动可以说,美国在疫苗研发和早期推广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和组织能力。 “曲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的成效: 这是特朗普政府启动的一.............
  • 回答
    美国现在的心态,用“霸主焦虑”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这不像是什么历史教材里生搬硬套出来的名词,更像是一种深植于许多美国人骨子里的、对现状和未来的一种复杂情绪。你想想,一个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是全球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大家看它的眼神,要么是仰慕,要么是忌惮,总之是离不开的。突然之间,好像有人开.............
  • 回答
    美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堪称是一场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大戏”。要理解它,就得把时间拉回到2020年初。最初的应对与混乱:当新冠病毒(COVID19)悄悄蔓延到美国本土时,最初的反应是有些迟缓的。那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新出现的病毒了解不多,加上全球范围内也没有成熟的应对经验,可以说大家都在摸索。 检测能力.............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 回答
    美国政坛关于“反华和反俄哪个更有利于美国”的争议,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议题,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全球战略、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争议的根源与表现形式1. 战略优先级的不同: “反华派”的论点: 认为中国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取消”禁止中国航司飞往美国的计划。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美国政府一直在逐步放宽对中国航司的限制,而非取消原有的禁令。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是一系列暂停或限制性的规定,并且这些规定是动态调整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举动背后可能意味.............
  • 回答
    美国护士在疫情中哭诉医院不提供口罩,也不许佩戴自己购买的N95口罩,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美国医护人员在这次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中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和多重困境。这不仅仅是物资短缺的问题,更牵扯到医院管理、供应链、个人防护、职业安全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尊重等方方面面。首先,这名护士的哭诉直接点出了防护物资的严重.............
  • 回答
    美国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态度,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可以说是矛盾。一边公开表示理解并支持日本的决定,另一边却对来自日本特定区域的产品实施进口禁令,这种“双标”式的做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让人信服其背后没有更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美国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支持”从何而来。这种支持.............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在会见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时打瞌睡的事件,确实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几个值得深思的层面。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总统在国事访问期间出现短暂的疲态,这并非前所未有。总统毕竟是血肉之躯,长时间的会谈、跨时区的飞行、以及处理堆积如山的国家事务,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疲惫。公众的眼.............
  • 回答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关于“希腊几乎已成为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的说法,反映了土耳其在地缘政治上对美希关系日益紧密的担忧和不满。要理解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美希军事合作的背景与深化: 历史渊源: 美国与希腊自冷战时期就建立了紧密的军事联系。希腊是北约的成员国,其地理位置对于美国在该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