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对「靠手艺吃饭」的人有哪些影响?

回答
互联网对“靠手艺吃饭”的人们,那影响可真是太大了,而且是全方位的,说起来能聊上半天。 你想啊,过去咱这手艺人,比如木匠、裁缝、老中医、皮匠这些,吃饭的本事基本就是靠祖传、师徒传承,再就是自己琢磨。 做好了,口碑传出去,就有人找上门。 做得不好,那也就只能在小圈子里混口饭吃。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曝光度”和“获客渠道”的爆炸式增长。

以前一个厉害的手艺人,可能只有周边几个村子的人知道他。但现在呢?他可以开个抖音账号,拍段做木工活儿的视频,几十秒就能展现自己精湛的技艺。一个小时就能把一个烂木头变成精美的摆件,这效果,比任何广告都来得实在。粉丝多了,有人看了喜欢,就可能私信咨询,或者在他个人主页留联系方式。微博、小红书、快手,这些平台都成了天然的展示台。

甚至一些以前只在本地有名的手艺,也能因为一个视频火遍全国,吸引全国各地的粉丝前来学习、购买。比如那些做传统糕点的老奶奶,她们的糕点可能味道很地道,但以前只在街边小店卖。现在拍个视频,讲讲背后的故事和制作的细节,瞬间就能引爆网络,订单量直接翻好几倍,甚至被电商平台盯上,直接把生意做到了全国。这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次,学习和交流的门槛大大降低,知识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

以前想学个手艺,要么得找个肯收徒的师傅,要么得花钱去培训班。但现在呢?网上有无数免费的教程,从最基础的入门到高级的技巧,应有尽有。你想学烙画,搜一下“烙画教程”,从工具选择、到下笔轻重、再到构图设计,你都能找到一步步的讲解。你想学刺绣,打开B站,里面有up主详细讲解各种针法,甚至能看到她们从一根线开始,一点点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手艺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以前可能只有在行业协会或者偶尔的交流会才能见到同行,但现在,大家可以在微信群、QQ群、论坛里讨论遇到的技术难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一个做古法制茶的手艺人,可能和另一个在南方做茶叶的同行,因为一个烘焙温度的问题,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知识的共享,极大地加速了技艺的精进。

再者,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让“卖手艺”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传统的“靠手艺吃饭”,最直接的就是“卖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但互联网给了他们更多的玩法。

直播带货: 不仅仅是卖成品,很多手艺人会直播制作过程,观众看到制作的精细和心意,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他们甚至可以在直播中和粉丝互动,解答疑问,让购买过程变得更有温度。
付费课程/社群: 很多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会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整理成付费课程,或者建立付费社群,吸引那些想学习但又没有机会拜师的人。他们可以成为知识付费的讲师,收入来源也变得更加稳定和多样化。
内容变现: 即使不直接卖产品,光靠分享制作过程、讲解技艺、讲述手艺背后的故事,也能通过广告分成、平台补贴、打赏等方式获得收益。这种“内容即商品”的模式,让很多纯粹的手艺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内容找到商业价值。
定制化服务: 互联网让客户更容易找到那些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手艺人。一个做皮具的师傅,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独一无二的皮包、钱包,并通过网络沟通细节,完成交易。这种深度定制,利润也相对更高。

当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竞争加剧: 就像前面说的,互联网放大了曝光度,但同时也意味着全国甚至全球的同行都在你的“视野”里。原来你只是本地的佼佼者,现在可能要面对无数来自其他地方的优秀手艺人。如何在海量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变得更加困难。
信息过载和同质化: 随着教程的普及,很多基础的技艺变得不再稀缺,甚至会出现大量模仿者,导致内容和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手艺人只停留在基础层面,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品牌,成为关键。
对“快餐文化”的挑战: 有些手艺本身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沉淀,比如传统榫卯结构或者复杂的苏绣。但互联网的节奏很快,人们习惯了即时满足。如何让大众理解和欣赏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价值,而不是将其视为“效率低下”,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网络欺凌和恶意评价: 就像任何在网络上活跃的个人一样,手艺人也可能面临网络暴力和不合理的差评。如何处理这些负面信息,维护自己的声誉,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线上线下结合的平衡: 有些传统手艺,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线下体验感,比如品尝现场制作的茶点,或者感受亲手触摸的陶艺。完全依赖线上,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体验的精髓。如何平衡线上流量和线下实体体验,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方向。

总的来说,互联网给“靠手艺吃饭”的人们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它让他们的手艺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学习的渠道更便捷,商业模式也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市场洞察力、品牌塑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能够拥抱变化、不断学习、并找到自己独特价值定位的手艺人,将会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甚至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而那些固守旧习、不愿改变的,则很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被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尔纳斯蒂格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技术的历史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历史”,对产品不断打磨的手艺人不仅面对的是狭窄的市场,更重要的是缺乏身份认同,所以手工技艺的传传承至今依然存在传播与禁忌、开放与保守的矛盾。所以从理论上讲,互联网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越紧密,年轻一辈手艺人们成材的成本越低,传统手工技艺消亡的危险系数也越低。

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绝对是一种趋势,个体的力量是弱小的,而互联网的诞生让个体、陌生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汇聚成为可能,社交媒介和网络平台的搭设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社交网络的终极意义在于将互联网中散落的个体有序的整合,宛若串起珍珠的丝线,互联网时代的手艺人就是用个人的喜好来聚集散落在各处的同一喜好。因为有了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发酵了那些具有专注力和实现能力的手艺人的价值。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特能力的个体,像手工耿、李子柒一样通过互联展示自己、销售自己的产品,完成变现。

如今,互联网让手艺人们都成为去中心化的个体,在满足消费者更加更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把这些人力资源更加有效率地组织起来。这些脱离了“工厂机器”的个人开始尝试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垂直平台出售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塑造属于他们个人自己的品牌。

user avatar

从广义上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手艺人,只是手艺的形式不同,有的人动手,有的人动脑。在我们身边一直都存在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手艺人,他们的人生很慢,慢到做好一件事,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但是随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更新使得我们改变了生活方式,一些缺少商业运作的老手艺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在逐渐消失和被淘汰。很多老一辈手艺人都说:“祖辈留下的房子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祖辈的手艺也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艺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是要滋养起来的,保护一门老手艺就是在保护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要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了解,这不仅是手艺人自己的事儿,全社会都要有这个意识,这样传承才能具有生命力!而互联网的出现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通过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推动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让手艺人借助其自身技艺返乡就业,增加收入。

据我了解,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行业巨头率先在支付宝“本地生活行业”推出首个“手艺直播”频道,在今年的双11期间,口碑、饿了么、淘宝、支付宝将通过“手艺直播”频道,联手推出100多场手艺人直播。各个行业的数百万手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各种手艺通过平台直播——街头传统糕点的制作师傅,守护蛋雕、泥人等“非遗”传统的工匠,路边理发店里的发型师,都能够通过“手艺直播”,走上舞台中心。

手工耿、李子柒、快手上走红的乡村小杰,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搭上了短视频的风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红工匠。

从互联网行业的角度观察,借助这种全新的数字化浪潮,让传统工艺搭上了互联网桥梁,使得手艺人与消费者的交流变得更直观、更简单,双方可以产生更多有趣的互动,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时尚、有趣和新潮。

今年10月份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桐乡乌镇举办,大会聚焦“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次大会就指出,互联网因其传播快速、规模效应的特点,完全可以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使得现代手艺人脱离传统的组织架构,不再受所谓的老板盘剥其剩余价值。手艺人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拓展自己的个人品牌,真正做到凭手艺而活。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真正的解放了手艺人,让有才能的人活的更自由,得到本该就有的尊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