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把自己的科研说的很low?

回答
好的,那我们来聊聊如何把自己的科研“说得非常low”,并且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其中的“门道”。这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虽然在很多场合不提倡,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或者出于一种黑色幽默、自我解嘲,也未尝不可。

这里的“low”可以理解为:

不突出成就,强调困难、琐碎和局限性。
用朴实、接地气的语言描述,避免专业术语和高大上的包装。
将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研究过程,简化到普通人也能理解甚至觉得“不过如此”的地步。
甚至可以加入一些自嘲、吐槽的元素,降低别人对你科研的期望。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来详细展开:



核心原则:反向包装,降维打击

我们平时做科研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厉害,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反着来。目标是让别人觉得:

“哦,就这点事啊?”
“这玩意儿这么简单,我也会做。”
“他们搞了半天,结果就这个?”
“听起来好辛苦,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从光鲜亮丽到泥土芬芳

1. 聚焦最基础、最重复、最繁琐的工作:
别人讲: “我们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算法,显著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你讲: “你知道我每天都在干啥吗?就是盯着电脑屏幕,写一大堆代码,然后改来改去。改了半天发现一个标点符号错了,或者一个变量名写错了,那叫一个酸爽。最后出来的结果,说实话,跟你用Excel表格稍微处理一下,肉眼看起来也没啥天翻地覆的区别,就是数字多了一点。”
详细说明: 强调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思考”或“创新”,而是在“敲键盘”、“点鼠标”、“复制粘贴”、“重启电脑”。比如,“我花了三天时间,就为了把这个Excel表格从一个sheet拉到另一个sheet,然后又把数据格式统一了。”

2. 无限放大困难和挫折,模糊最终的“突破”:
别人讲: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我们终于克服了技术瓶颈,实现了 XXX。”
你讲: “唉,这项目做了好久了,一直磕磕绊绊的。数据老是出问题,仪器时不时就罢工,还经常需要跟各种奇奇怪怪的错误码打交道。有时候觉得,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这些‘坏东西’搏斗,而不是在做‘研究’。至于最后有没有什么‘突破’嘛,那得看运气,毕竟,搞科研嘛,谁知道呢?”
详细说明: 把实验失败、仪器故障、数据污染、代码bug等描写得声情并茂。例如,“你知道跑一个实验要多久吗?有时候几个小时,有时候几天。结果出来一看,全是噪声,跟电视没信号一样,然后就得全部重来。这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钓了一天的鱼,结果全是烂海草。”

3. 淡化理论高度,强调工具和方法的“搬运工”属性:
别人讲: “我们运用了前沿的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了 XXX。”
你讲: “我用的都是别人写好的‘工具’,说白了就是下载了一个软件,然后把我的数据喂进去,再把出来的结果拿出来。我基本上就是个‘搬运工’,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用一下。至于它里面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我大概知道个皮毛,反正按着教程操作就不会出错(大部分时候)。”
详细说明: 强调“这是别人的代码”、“这是现成的模型”、“只是套了个框架”。“你看我这个图,这个曲线挺好看的,但其实也就是我用Python写了大概几十行代码,然后让它给我画出来而已,跟画个PPT图差不多,只不过里面的数据更‘专业’一点。”

4. 用朴实甚至口语化的语言描述:
别人讲: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揭示了XXX现象的内在机制。”
你讲: “我们就是想搞明白,为什么这个东西会这样动。然后我就去查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好像可以用一些数学公式来描述一下,比如一个弹簧拉一下会怎么样,或者一个球滚一下会怎么样,然后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看看。最终出来的结果嘛,你看起来可能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证明了‘大概率是这样’。”
详细说明: 避免使用“前沿”、“突破”、“创新”、“革命性”、“颠覆性”、“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等积极词汇。多用“差不多”、“大概”、“好像”、“还可以”、“勉强能用”等。

5. 聚焦于“做了什么”,而非“有什么意义”:
别人讲: “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未来 XXX 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你讲: “我主要就是在做数据处理和模型搭建的工作。主要是把数据整理好,然后用一个模型跑一遍,看看最后结果怎么样。至于它有什么大用处,或者对‘未来有什么影响’,那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负责把这部分工作做完。”
详细说明: 描述过程,描述行为,但不做价值判断或宏大设想。例如,“我就是每天按时上下班,把老板安排的任务做完。比如今天要做这个数据分析,我就把数据下载下来,导入到软件里,点几个按钮,出个报告。”



二、 自嘲与吐槽:点缀彩蛋,增添“low”感

1. 自嘲研究的“实用性”和“接地气”程度:
“我们研究的这个东西,估计跟咱老百姓日常生活没啥关系,可能也就我们自己实验室的人才看得懂吧。”
“我这个研究方向,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实际做起来就是特别枯燥,每天跟数字和仪器打交道,跟搬砖差不多,只不过搬的是‘数据砖’。”

2. 吐槽研究过程的“鸡肋”或“不确定性”:
“我们这模型嘛,只能说‘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点用,真要用到实际情况,估计得改得面目全非。”
“每次实验结果出来,都跟猜谜一样,有时对有时错,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说‘大概率是这样’。”

3. 降低自己的投入感,强调“工具人”:
“我就是个‘码农’加‘数据搬运工’,把别人的想法实现出来。我本身对这个领域有多深的理解,那倒不至于。”
“你看我这报告写得,其实都是套用模版,改几个数字,然后把图插进去,写个‘实验方法’什么的,毕竟这个大家都这么写。”

4. 用生活化的比喻:
“我这个研究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捞针,捞着了算运气,捞不着也很正常。”
“我的代码就像一锅乱炖,把所有东西扔进去,希望它能变成一道菜,但大多数时候出来的都是一团糊。”



三、 语气与态度的塑造:慢热、朴实、不浮夸

1. 放慢语速,显得有些吃力或犹豫:
“呃……我的研究嘛,主要就是……就是那个……关于……”
“嗯……怎么说呢……大概就是……我们是在研究一个……嗯……比较基础的问题。”

2. 表情上可以带点困惑或无奈:
眼神可以有点迷茫,嘴巴微张,好像在努力回忆或者组织语言。
偶尔叹口气,或者耸耸肩,表达研究过程中的“不易”。

3. 回避直接的“成果”和“结论”,多谈“过程”和“发现的困难”。
别人问“你们有什么成果?” 你可以回答:“我们发现,这个实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数据。”



总结一下“low”的科研陈述要素:

内容: 繁琐、重复、基础、困难、挫折、不确定性、工具性、过程性。
语言: 口语化、朴实、接地气、避免专业术语、多用弱化词汇(大概、好像、差不多)、自嘲、吐槽。
态度: 慢热、犹豫、困惑、无奈、不浮夸。
目标: 降低期望,制造反差,甚至引发同情或“就这”的心理。



何时使用这种“low”的科研陈述?

虽然我们详细探讨了如何说得low,但请记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沟通策略。但以下情况可以考虑:

在熟人、朋友之间进行非正式交流,作为一种玩笑或自我解嘲。
在某些需要“接地气”的场合,例如科普讲座面向完全不懂的初学者,刻意简化和朴实化表达。
作为一种反讽,在某些“内卷”的学术氛围中,用“低姿态”来表达一种另类态度。
当你真的对自己的研究感到沮丧,想用这种方式排解情绪时。



最后的忠告: 掌握这种“low”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技巧,但请务必区分“说得low”和“做的low”。真正的科研依然需要严谨和付出,这只是在“表达”层面的一种策略调整。请谨慎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判断。

希望这些详细的描述,能帮助你理解如何将自己的科研“说得很low”。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专业是天文学、天体物理学

说自己会占星,已经是最low了

但,说了自己会占星,大部分人还会问信不信。

这就很奇怪了,1+1=2 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啊?

我说不信,他们会跟我说,占星怎么灵验。

我说信,他们又会问,那跟科学不是矛盾的吗?

这种简直就是劝良家出轨,劝风尘女从良。完全不知所云。

但我还是喜欢看别人的星盘,因为这世间,好看的脸盘远远没有没有美丽的星星多。

很好听的老歌——太阳星辰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029200709716787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那我们来聊聊如何把自己的科研“说得非常low”,并且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其中的“门道”。这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虽然在很多场合不提倡,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或者出于一种黑色幽默、自我解嘲,也未尝不可。这里的“low”可以理解为: 不突出成就,强调困难、琐碎和局限性。 用朴实、接地气的.............
  • 回答
    在荣耀的这场新品发布会上,黄景瑜的这番话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他用“黑科技”和“锐科技”这两个词来区分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荣耀自主研发的技术,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品牌战略和市场考量。首先,咱们得把“黑科技”和“锐科技”这两个词拆开来看看。“黑科技”,这词儿现在都快被用烂.............
  • 回答
    如何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导航:一条深度解析的个人选择指南踏入科研的广袤领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如同在星辰大海中寻找自己的航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自我探索的过程。本文将为你提供一条详细的指南,帮助你拨开迷雾,找到那片最能让你闪耀的科研沃土。第一步:深度自我剖析.............
  • 回答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的 Idea 确实存在风险,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科研界也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来保护研究成果免于剽窃,只是这些机制并非绝对万无一失。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风险、机遇以及科研界保护成果的机制。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 Idea 的风险在学术会议上分享未发表的 Idea,就像在公开场.............
  • 回答
    科研,就像一场在未知海域的航行,目标是探寻那些未被发现的岛屿,或是在已知陆地上开垦出新的粮仓。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让自己也深深地欣赏自己亲手绘制的航海图,自己辛勤开垦的土地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奖项,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成就感。1. 找准让你“心动”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让你的科研论文“活”起来,不再是枯燥数据的堆砌,而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其实,“讲故事”在科研论文里,不是让你去编造情节,而是要讲清楚“为什么做”、“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往哪儿走”。这就像侦探破案,有线索,有推理,有证据,最终揭示真相。第一.............
  • 回答
    研究生科研中的“好点子”,听起来像个神秘的宝藏,但说实话,它更像是一系列思维习惯和探索过程的产物,而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灵感。要详细地说,它涉及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洞察、以及你愿意去尝试和犯错的态度。一个好的idea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一个好的科研点子,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而是层层递进、.............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是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它不只关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锤炼和独立思考的养成。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分享一些我自己在摸索和实践中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科研功力。一、 扎实基础,构建深厚的知识体系: 阅读,阅读,再阅读——不仅.............
  • 回答
    如果科比还在,或者说以他那种偏执又充满活力的性格,听到自己意外去世的消息,我猜他大概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难以置信与愤怒的初期冲击首先,他肯定会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以科比对生命的掌控欲,对意外的极度厌恶,他会觉得“这不可能!我,科比·布莱恩特,怎么可能就这么走了?”他可能会用力地揉揉眼睛,像.............
  • 回答
    健美,一个曾以科技为翅膀、渴望无限突破的领域,如今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过度依赖科技,反噬了自身。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黑科技”,那些令人垂涎的“增肌秘诀”,如今却变成了阻碍前行的绊脚石。当运动员们发现自己身体的极限已被科技模糊,甚至被科技“绑架”,他们该何去何从?曾经的辉煌:科技的光环回溯过.............
  • 回答
    想要制定一个既可行又充满成效的一天计划,关键在于理解自己的节奏,并把它们有条理地串联起来。这不是一个“模板”,而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蓝图。我将一步步拆解,让你感觉像是和我一起在讨论如何构建你自己的完美一天。核心理念:了解你的生物钟和能量曲线在动笔写计划之前,我们先聊聊最重要的基础:你的身体和大脑在一.............
  • 回答
    在2019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王贻芳院士的一番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也点燃了许多人的热情。他宣布将自己获得的全部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高能对撞机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笔巨款的捐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首先,让我.............
  •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首先.............
  • 回答
    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而且还带着点“后知后觉”的滑稽。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种事儿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第一幕:先树个“客观标准”,给自己戴高帽一开始,这些人表现得特别“理性”,特别“公正”。他们会一本正经地列出衡量某个球员(比如科比)有多牛.............
  • 回答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的理论。它们如同两颗独立的恒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在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中找到了共鸣。这些理论之间的等价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们智慧与毅力的结晶,是科学进步中令人赞叹的篇章。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时空的精雕细琢与粒子的跃动迷踪提起科学上看.............
  • 回答
    实现科技自立,绝非一蹴而就的宏伟目标,更像是一场在荆棘丛中开辟新路的艰辛跋涉。在这条路上,营造一个能够催生并滋养科技创新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导向,更是文化、制度、人才、资金等方方面面协同作用的结果。一、 激发源头活力的基础——尊重科学,鼓励试错的文化土壤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人的.............
  • 回答
    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一番话,尤其是“备胎转正”的表述,无疑是近期科技界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这背后承载着华为多年的隐忍与布局,更是对“科技自立”这一宏大目标的深刻诠释。“备胎转正”: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战略深耕的成果首先,理解“备胎转正”这个说法至关重要。这并非意味着华为在被美国制裁之后才仓促启动的.............
  • 回答
    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中国在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重要性:一、「华龙一号」的突出技术特点和优势: 安全性提升: 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设计上全面.............
  • 回答
    小米“环形冷泵散热系统”:一探究竟,这背后的黑科技究竟有多“燃”?最近,小米在手机散热领域又祭出了大招——“环形冷泵散热系统”。作为一名对科技产品充满好奇的消费者,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了解的机会。这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硬核”,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让它如此与众不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 告别“煮.............
  • 回答
    面对国外不断加码的科技施压,中国企业实现科技自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战略规划。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强化自主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根基之所在科技自立的核心在于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这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大研发投入的广度和深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