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上半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12.7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2.7%,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迅速复苏。但要全面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还需要关注更多层面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方面:

一、 增长的基数效应与内生动力:

基数效应: 12.7%的增长率是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下降6.8%,是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一次负增长。因此,2021年上半年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基数效应。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增长的“绝对”规模比“相对”百分比更重要。
内生动力的恢复和增强: 尽管有基数效应,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也确实在恢复和增强。需要分析是什么因素驱动了这种恢复:
生产端: 工业生产全面恢复,特别是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产品、化工等)表现强劲。服务业也显著回升,但可能受到局部疫情反复的影响,恢复程度相对不均。
需求端:
消费: 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回暖,尤其是商品消费(如汽车、家电)表现较好。服务性消费(如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的恢复情况如何,是否能完全回到疫情前水平,需要进一步观察。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结构和增长动能需要细究。是否是传统基建拉动还是高科技制造业投资成为新亮点?
出口: 出口的高增长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需要关注出口增长的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全球疫情下的供应链韧性以及外部需求是否可持续?

二、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 在高增长的表象下,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在优化升级?
高技术产业发展: 观察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例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绿色发展: 环保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绿色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情况。
消费结构升级: 居民消费的品类变化,对品质、健康、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是否增加。
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哪些地区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哪些地区增长相对乏力?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如何?

三、 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挑战:

通胀压力: 尽管GDP增长强劲,但需要关注通胀水平。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温和,但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这可能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并可能传导至CPI。
就业情况: GDP高增长是否转化为充足的就业岗位?需要关注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变化,特别是青年失业率。就业结构的稳定性如何?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但也是潜在的风险点。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效果,以及房价、土地供应、房企债务等方面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债务风险如何演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的反复、地缘政治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都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构成挑战。
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尽管整体经济复苏,但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常态化下的经营压力是否缓解?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消费复苏的可持续性: 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是否稳定?对未来的信心如何?这些都会影响消费复苏的可持续性。

四、 政策导向与未来展望:

宏观政策的取向: 上半年中国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和结构如何?是否保持了相对克制,为未来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
政策的针对性: 政策是否能有效支持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解决结构性问题,并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对下半年的展望: 基于上半年数据和当前国内外环境,对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结构性变化和潜在风险的预测和判断。

更详细的分析方法:

要深入了解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阅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和月度经济运行数据和报告: 这些报告会提供更详细的GDP构成、各产业增加值、消费、投资、出口、价格、就业等具体数据。
关注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分析: 听取他们对经济形势的解读和预判。
分析相关行业的细分数据: 例如,如果关注汽车行业,就需要看汽车产销量的具体数据,不同品牌、不同类型汽车的销售情况。
比较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 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以及与中国自身过去的发展阶段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认识其特点。

总而言之,12.7%的GDP增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但它只是一个起点。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构性变化、潜在风险以及政策影响,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和未来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增长势头有点不够,能理解全面降准的动机。


由于去年基数低,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是18.3%。

第二季度的增长出现了连续放缓(个人观察,尤其是外贸),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长是7.9%。两个季度一综合,今年上半年的增速就是12.7%。

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第二季度的实际增速是5.5%,而疫情前19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是5.8%。可以看出增长势头已经恢复疫情前常态,而且还在走弱。

拿环比(这个阶段的增长量和上个阶段的比)来看比较清晰:今年第一季度的环比增长是0.6%。考虑到过年和季调等一大堆因素,可以理解;

但今年第二季度的环比增长是1.3%(和第一季度比),就有点不够。因为产能和市场在交易环境上已经恢复了,政策上也没有急转弯,激励手段还在给。

有些激进派甚至预期的是环比增长2%左右,1.3%,说明本身的增长势头有些力竭。


注意啊,现在就恢复疫情前增长常态,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你10块钱跌了10%,剩9块钱;你9块钱涨10%,是9.9块钱,并没有恢复到10块。

跌一个10%,靠涨一个10%是不够的。

去年的赤字是3.6万亿,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又补了2.5万亿,加上3.75万亿的专项债和1万亿的特别国债,其实去年等于花了10万亿。

赤字警戒线是3%,也就是起码超花了7万亿。这7万亿有的是防疫,有的是控制经济衰退,有的是做逆周期调节。不管怎么分,这7万亿必须要带来比较长的复苏高增长期,才算回本。

如果今年第二季度的两年符合平均增长就到5.1%(还是5.3%?懒得查,反正比疫情前还低点),那毫无疑问总量(单算去年经济衰退的伤害)还是亏的,而且不轻。

由于疫情及经济衰退的沉重打击,去年的基数比较低,很容易出现一些“数字错觉”。这个我年初就唠叨过了,有些回答可能过于乐观,再唠叨一次。


真要看数字,也有。

就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城镇调查失业率,5%,很好。但16岁至24岁的调查失业率,6月份比3月底上涨了近两个点,到15.4%。(农村的数据我也懒得找了,估计也不大行)

结构性失业,特别是青年失业,这个压力还在放大。

我猜这也是全面降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之前很多定向手段,钱看起来还是没有去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转化的效果不佳。

所以雨露均沾一波大的。


不过我国总体还是比较鲁棒,因为制造业恢复得比较好。

第二季度的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4%,3月到6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都在6.5%左右,超过疫情前。

要知道又是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输入通胀;又是芯片缺货;又是局部疫情;又是海外产能无视疫情抢跑恢复;又是碳排放。制造业还有这个成绩,可以了。

内需表现还可以,但还低于疫情前;基建类反而有点失望,估计是地方债优化和房地产管控的限制。

总之,稳中小好。不是有些人说的大好,但也是大糟。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现有增长,特别是制造业,总体还在吃防疫红利(即率先恢复产能抢占全球市场)。K型复苏的分化问题、前面那些大手笔所带来的刺激效果,还得打问号。

user avatar

八个字,稳中向好,压力仍在。

稳: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依靠出口的增长,已经暂时稳住了,而且国内产业升级的步伐没有被打乱。

向好:一二季度预计是12%左右,12.7%的增长率是很不错的数字。二季度一般预计会超过8%,和一季度一样,数字刚好卡在预测值下面一点点。而且关键是没放水,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稳固了一些的。

压力:海外的疫情恢复,出口在减缓。当然后淡季到来的原因,但是7月初去市场走了一圈,下游客户的订单,尤其是出口单在减少了。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社消同比增长23.0%,固投同比增长12.6%,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27.1%。

CPI同比上涨0.5%,PPI同比上涨5.1%。

总的的来说,出口是引擎、零售在恢复、货币没放水、成本企业担。

前几天的降准,就是为了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流动性。

user avatar

谢邀

上周开始,各大金融相关媒体就开始关注我国Q2的GDP数据了,根据外媒的预估数据来看,有几点值得关注:

1、第二季度同比GDP是7.9%,相较外部普遍预估的8-8.1%,还是有所降低了。国家希望防止过热的政策还是对相关增速有了影响;

2、零售业相较去年6月的数据上升了12.1%,这个比普遍预估的11%提升了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季度前两个月的增速并没有达到预期;

3、工业产值增长了8.3%,也超过了普遍预测的7.7~7.9%,实体产业恢复趋势向好、是一个不错的信号;

4、城镇调查失业率5%,保持稳定;但同步,16-24岁的失业率上升至15.4%,年轻人应届生的日子,不太好过;

user avatar

看全球的经济数据。

这一对比你还能没有优越感?

主要经济体数据感人,风景确实这边独好,资本不是傻子,世界也没有完美的法子,总归整体数据比较起来,你的日子也好过那么一点点,那可不就赢麻了。

不知道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的那个什么酒什么心理。

整体整体整体,非要拐到个体。

那个什么酒的大v,您是公务员吗?砍了官吏的俸禄您很不满吗?若是,那情有可原,如不是,跟你有个毛关系?

另外,能不能别点赞那些情绪性答案(包括本答案),有什么仇怨?

看干货不好吗?

user avatar

如果你把同比图直接画出来,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震荡区域,对应疫情的冲击和复苏。

一般遇到正常平滑,特殊点震荡时,建议做2年平均处理,结果应该会在在5%~6%之间:

单看未做平均的图,12.7%可以得到的结果是经济恢复到10年以前的高增长水平,做了平均之后,可以看到,经济增速的总体趋势是平滑向下的,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没有大的经济支撑点突破时,大概率会进一步低于6%。很多读者也看到了一些发言,比如林毅夫的未来经济8%的潜力的发言,注意这8%不是预期,而是在前提是诸多先决条件的达成的前提下的增长潜力。

可以肯定的是,靠货币政策刺激的边际效果越来越弱,15年6次上百bp的降息,16年全国涨价去库存也未能拉起来经济增速,还是持续的下滑,增量做不动,那只能去优化存量,或许就是高质量发展所说的其中一个问题吧。

user avatar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目前汇率6.466,折算成美元82273.0182亿美元

简单参照2019年上半年与全年的经济规模对比来计算(2019年,全年GDP99.0865万亿 ,上半年45.09万亿,大约1:0.455)

【ps:注意,这里用的是2019计算的,而不是2020年,以2018年计算的比例也是0.455左右—2018年上半年 418961 VS 2018年全年919281】

预计2021年中国全年GDP大约在117万亿左右

以现在的汇率换算就是18万亿美元……

2020年中国按照美元计算GDP只有14.73万亿

18-14.73=3.27万亿美元

美元计算的GDP增长率达到22%

2020年印度GDP2.709万亿、英国2.711万亿、德国3.803万亿

一年的增量逼近一个德国,超过整个印度以及英国


……哈利路亚

……听知友的,手动狗头

————————————————————————————————

PS:我就简单一盘算,数据有些夸张,当不得真哈……

主要是2021年上半年相比2019年增幅略显夸张 2021年是53.2167亿

2019年是45.09万亿,2年增加了18%左右……

照2019年100亿

感觉肯定是哪里错了……


————————————————————————————————————————————

趁着热乎扯扯犊子,发现在这样的问题下,以及有很多“躺平族”。

国家经济形式不错,但有的觉得自己收入没跟上GDP,有的觉得是虚假的,有的甚至觉得这增长率十分低迷、前途灰暗……

其实反映出,不同群体对于国家经济的看法

不得不说,以前是国内东西部、城市农村等地区差异化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现在随着人们有了文化,交通发达,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地域迁徙,其实社会上的很多矛盾成了

——“不同产业人群的之间不平等的矛盾

请原来我自己造了这么一个句子和概念,不知道之前有没有这个说法

很简单的道理,你如果身处土建行业、传统制造、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可能总会觉得经济不景气,收入好多年没有实质性提高,职业缺乏上升渠道,前途一片黯淡;

但你如果身处互联网it、新能源、云计算……等新型行业,则享受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红利,觉得未来可期,实际上处在这几个领域的人确实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人群

其实这次数据也反应出这一点:

工业领域:

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5.0%、69.8%、48.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

服务领域:

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0%、20.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9%、17.3%;

看出啥来了?新型的产业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平均,这意味着肯定有其他产业被拉低了,甚至有的行业负增长也不为奇。

所以,这告诉我们打工人什么道理?

男要选对行!

user avatar

之前有机构预测是8.1%,略低了一些,不过差距不大。

美国二季度的数据还没出来,一季度是0.4%

之前,曾经有声音说二季度中国GDP即将超过美国GDP,这是没弄清出算法,美国GDP一般公布的是环比折年率,是和上季度比然后折算成年化,实际中国的GDP总量还是美国70%左右:

不过,从变化趋势上看,和疫情的发展高度相关,而且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

据估算:

第二季度美国不变价GDP折年数约19.5万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7.3万亿美元增长12.9%,随后快速回落。

为啥会这么高,因为相比中国的情况,美国的情况正好延后了三个月。

中国GDP去年一季度是低点,而美国GDP去年二季度是低点。

不过关于GDP总量,还有一个维度,是从“购买力平价”来看的,就是忽略货币汇率差异,买同样的东西,在两个国家需要花多少当地货币来计算。

比如同样买一个西瓜,中国需要10元,美国需要5美元,那么购买力平价就是2:1。

按照这个维度算,中国的GDP确实超过了美国。

地址在这里(注意选择GDP, current prices):

user avatar

看上去挺好,但可能与预期是有差距的。

其实按照咱“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以上”来看,按照上半年的经济预期来看实现6%难度不大,但要看“以上”就有点难说了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猛一看上去颇有些“高歌猛进”梦回“08”的感觉,但如果结合到两年来看就有点不是那个味了。

两年平均增长5.3%,说实话是比较惨的。

咱先看之前嘛:

2019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当年的GDP增长目标在区间目标(6%-6.5%),而2020年由于疫情冲击,没有定具体目标;而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6%以上”,

但目标6%以上不代表实际增速就只能略高于6%,比如2007年GDP规划目标是8%,但是实际增速是14.2%。综合考虑去年低基数以及国内经济的恢复情况,2021全年GDP增速可能在8%左右。

如果是按照8%预期来看的话,也就不难想象为啥我们会突发降准消息来刺激经济了。

就数据的表现,应该说“K型复苏“的走势还是挺明显的。

当然因为没什么特别直接的对应数据来直接体现,那我们随便看点其它数据: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247亿元,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1%,比2020年1-5月份提高2.05个百分点

注意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确实喜人,但规模以下呢?

还记得前两天我们降准的公告行文是如何表述的嘛?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妥,规模以上利润增长,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反正我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

再看看服务业的部分数据:

上半年,第三产业持续稳定恢复。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1%;一季度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

两年平均增长4.7%,明显是拖后腿的,而且咱这块还可以再展开来看:

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行出游2.3亿人次,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到疫情前的10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9.1%,按可比口径恢复到前同期的77%。

旅游业数据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说旅游人数的同比增长数字较好看,从可比口径来说人数基本恢复,但旅游收入却只恢复到同期的77%,嗯,都是那批人,但没钱了。

再看看销售终端数据嘛: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4.6%。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6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4.9%;环比增长0.70%。

零售总额增长的4.4%低于平均增速5.3%的同时也是有一定隐患的。

从两年平均增速看,除石油类商品外,其他商品类别商品零售额均为正增长,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9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全国网上零售额61133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263亿元,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如果我们按照经济以往恢复的走向来看,无论如何,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是要呈现增长的,当然这块也可以以”新能源“全面替代“旧能源”来理解,但不论后者网上零售总额看上去再爆炸的增长数据都无法改变零售总额的增长颓势。

如果非要说好的话,外贸和投资虽是亮点,但预期有限: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98493亿元,同比增长28.1%;进口82157亿元,同比增长25.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6336亿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外贸没说的,得益于我国强大的疫情管控机制,这两年率先恢复过来的外贸确实是我们稳增长的一大利器,但问题在于伴随着其它国家产能的恢复,我国外贸指标是否还能维持现状不被抢走订单。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6月份环比增长0.35%;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分领域看,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2.4%,比1-5月份略降;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5.0%,两年平均增长8.2%,比1-5月份略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86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两年平均增长8.1%;商品房销售额92931亿元,同比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14.7%。

至于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虽说是老生常态,但药终究是不能停的,但咱细看之后还是能看出点问题的。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2.4%,比1-5月份略降;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5.0%,两年平均增长8.2%,比1-5月份略降。

虽然互联网上对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抱有深深的质疑,但就数据来看,毫无疑问房地产还是拉动经济的主力,而且大家也别老见着“房住不炒”就有“颅内高潮”,你看看这销售数据,房地产像是崩盘的样子嘛?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86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两年平均增长8.1%;商品房销售额92931亿元,同比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14.7%

再说CPI这个事吧,我感觉这两年CPI的稳定程度全靠“二师兄”在艰难维持,如果说前两年是“去掉猪肉是通缩”,那今年无疑就是“去掉猪肉是通胀”。

但CPI的数据表现是很能欺骗人的,就现实来讲,虽然说猪肉、羊肉价格在这段时间有所下降,但实际情况中居民消费过程中却是很难感受到的。

虽然说就自给自足的家庭开支来说确实猪肉价格有所下降,但对于那些需要靠着餐厅、外卖解决吃饭的问题的打工群体来说,商家不会因为猪肉降价就下调菜价,更不因为猪肉降价就加大分量,所以看上去稳定的CPI背后的实际表现就是居民看啥都贵。

....

就半年度的经济数据来看,这是一份合格(6%)但远不及预期(8%)的答卷…

就像大家都爱嘴上说今年不赔就是小赚,但终究落到不赔的时候还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咱还是多看点下半年经济政策再说吧。

虽然说降准是为了缓解大宗商品涨价而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但实际上降准却也直接带动了大宗的上涨。

希望我们还是多关注点中小企业,多关注点居民收入,总不好老拿着卖地的钱来补贴因租房成本而经营困难的企业吧。

user avatar

1、 一季度同比18.3%,半年同比12.7%,看似回落比较大,但是主要是基数影响。去年一季度GDP同比-6.8%,基数比较低,半年同比回升到-1.6%,基数的影响带来了今年同比数据的不可比性。

2、如果要剔除基数影响,可以通过两年复合增速来看。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两年平均增长5.5%,二季度其实仍然在加速。

3、本轮经济复苏有两个高点,一个是去年四季度,在19年4季度数据正常的情况下,增速达到了6.5%,从18年以来已经没有这么快的同比增速了,第二个增速最快的高点就是今年的二季度,如上文提到,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5%,比一季度仍然在加速,如下图,箭头标记的就是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二季度的GDP不变价同比。

4、展望后市,三四季度经济可能短期承压,一方面是出口有回落的迹象,目前PMI新出口订单连续三个月回落,虽然出口回落预期在6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出来后被证伪,但是任然需要持续关注出口,如果出口回落,那么经济可能很难向好。

另外,国内需求方面,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下半年大概率继续相对低迷,无法起到拉动经济的做用。

而消费仍然比较差,商品消费方面,汽车缺芯带来批零均走弱,同时居民消费意愿不高,商品消费表现一般,而服务消费表现更差,旅游、餐饮、酒店、航空等仍然部分受到疫情的影响,恢复速度缓慢,不及预期。

而对于制造业而言,如上所说,终端消费持续低迷,难以将上游涨价压力转移,而上游物价又持续高企,近期虽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国外疫情持续,导致供给仍然紧张,而国内由于碳中和目标的压力,下半年碳减排措施可能再次升级,导致供给收缩,中期看,物价虽然再次大幅上行的压力不大,但是可能会较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这就会导致中下游企业制造业面临原料价格持续高位,但是销售价格又无法涨价的困局,导致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盈利困难,这也是7月份降准的一大原因。

user avatar

很多人老是在提收入没涨收入没涨的,这个和GDP增长有啥关系,你要知道你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那一侧的,而不是资产那一侧的,应付工资,啥叫应付工资?对企业来说,你是成本。


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你要代入资本家的视角,想象自己是老板,你东西卖出去多了,营业额上涨,GDP高了。但是你算利润的时候,你的员工的应付工资就是负债。你给出去的工资越多,你的利润就越低。


除非员工可以有办法获得更大的利润,老板才会投钱给你,让你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工资低除了因为利润不高之外,还有老板有的是红利,换了人仍然跑得下去,GDP跑上去跟你有关,而分成跟你无关,除非你自己做,那就是赚多少你就吃多少。


上半年的经济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23%,如此爽快,东子就给员工搞个16薪,这样以后才能更嗨。如果你是打工人,而且是对公司的收益没有什么帮助的,那基本上不会有收入增长。如果是有帮助的,那要看你能做到多少,资源在你手上还是公司手上,在公司手上,你也只不过是个操作工,换了你,其他人也玩得动,工资能增长就有鬼了。


因此我们看这种经济增长要看增长的点在哪里,什么地方有市场需求,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亲自掺一脚进去,把利润交给自己,才能获得收入的增长,不开动脑筋去想,不去观察,又不敢集体辞职,就是每天看自己被平均的困境了。

user avatar

1、经济稳中向好

2、公务员绩效没了

user avatar

经济复苏总体较为顺利,但增速明显不如此前民间普遍预期的那么乐观

中国在6月消费品零售额年增12.1%,高于《路透》预期的11%;工业生产年增8.3%,高于此前估计的7.8%。

据相关报导,中国今年第2季度GDP较第1季增长1.3%,高于今年第1季度GDP较2020年第4季度0.6%的涨幅。

中金公司分析,虽然工业的增速较高,但服务业仍受疫情影响,整体走势与服务业有较大偏离,成长明显放缓。

中金公司报告预测,第2季GDP年增7.6%,第3季年增5.8%,而第4季增幅仅5%,合计中国内地今年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仍高于官方设定的6%。

新浪财经报导,中金宏观预估,中国6月工业增加值年增7.6%,对应两年复合增速也将由5月的6.6%下降至6.2%。

工业增加值两年复合增速略有走弱。从高频数据来看,上游生产开工率继续下行,建筑钢材成交量走弱,挖掘机销量和开工小时数也继续走弱,6月中上旬发电量年增由5月的7.3%下降至6.5 %。

毕竟工厂开工的耗电量是不会骗人的

大宗商品方面,能源与黑色金属价格出现二元分化。能源方面,随着疫苗接种出行恢复,国际油价进一步上行;今年水电不能支撑夏季火电需求,煤炭价格大涨。预计6月PPI年增维持高位在8.7%。

预计CPI温和上行,微升至1.4%。非食品消费品将继续受PPI传导而提速,服务消费在疫情后需求加速复苏,将提高年增速,其中旅游CPI有望转正。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回升。从两年增速来看,预计在出口拉动和产能利用率高位背景下,制造业继续小幅修复。

考虑去年同期基建投资的高基数,6月基建年增或继续小幅负增长;受开工较慢、融资收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年增11.8%,对应两年复合增速4.1%。

出口整体延续惯性,全球经济恢复持续,6月美欧PMI继续上升,但欧元区新出口订单已经连续第三个月下滑。

虽然广东疫情对进出口带来的扰动持续,但正处于逐步恢复中。综合来看,预估中国6月出口年增23.1%,进口年增24%,贸易顺差达到535亿美元。

由于中国内需消费的明显不振,今明两年的全球复苏将主要依赖欧美。

毕竟目前只有他们的消费足够充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2.7%,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迅速复苏。但要全面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还需要关注更多层面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方面:一、 增长的基数效应与内生动力: 基数效应: 12.7%的增长率是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的.............
  • 回答
    2021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这一数据,无疑是全球经济版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经历2020年疫情冲击后的强劲复苏和持续发展态势。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详细关注的信息:一、 强劲的经济复苏与韧性: 全球领先的复苏步伐: 8.1%的.............
  • 回答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减少,这一数字上的变化,哪怕只是46万,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人口动态中几个深刻的趋势,值得我们细细梳理:1. 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深层体现男性人口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必然是出生人口的减少。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虽然曾面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随着社会经济.............
  • 回答
    2021 年,国际局势波诡云谲,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事件让我对生活在中国感到更加庆幸和幸福。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关于疫苗接种和疫情管控的。那一年的上半年,我看到了大量关于西方国家疫情反复、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印度,经历了.............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挺有共鸣的。确实,我们在网上常常能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男女对立情绪,各种帖子、评论区里,似乎男性女性成了天然的对立方,互相指责,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有趣的是,转头看看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好像并没有那么尖锐,大部分人和朋友、家人、同事相处,并没有时刻处于一种“战火纷飞”的状态。这中间.............
  • 回答
    清华大学 2021 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梅赐琪老师的发言《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确实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讲话。它没有空泛的鸡汤式鼓舞,而是以一种深刻而务实的态度,直击了许多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时可能感到迷茫甚至恐惧的一个核心议题——失败。梅老师的发言,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和值.............
  • 回答
    作为一名本科英语专业、本科院校中段985的同学,想在2021年法硕(非法学)这条赛道上冲击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就这两所院校的招录情况和难度,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哪个“更容易上岸”。首先,咱们得明白,法硕(非法学)这条路,尤其是名校,拼的是真功夫,尤.............
  • 回答
    好的,眼看着2021年上半年就要画上句号,回想这段时间,确实有不少事情像是在心头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与其说是什么大事轰动全球,不如说是一些细微之处、一些反复出现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更能触动我。疫情反复与“动态清零”的常态化: 说到2021年上半年,最绕不开的自然还是新冠疫情。尽管全球都在努力推.............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我最满意的一首诗词,大概是叶嘉莹先生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及的,一首并不算特别有名,但意境深远的宋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说来惭愧,我在此之前对这首词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这个故事的框架上。但经过叶先生的解读,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超越了俗世男女之情的.............
  • 回答
    2021年的上半年,我手机里储存了好多照片,但要说最难忘的,那绝对是那张在江南水乡拍的,阳光透过古老的石桥缝隙,斜斜地打在青石板路上,落下一地斑驳的光影。那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江南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不是那些人头攒动的热门景点,而是真正那种藏在地图角落里,石桥、流水、白墙黑瓦,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中国洗碗机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销量大幅攀升,线下均价更是突破了7000元大关。这一数字的背后,绝非偶然的爆点,而是中国家电消费升级、生活方式变迁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孕育出的强劲发展趋势。深入剖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加速成熟的洗碗机市场,以及它为消.............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买车,想找不带GPF(汽油颗粒捕集器)的车,这确实是一个不少消费者关心的问题。GPF是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欧6d等排放标准而诞生的,理论上能减少汽油直喷发动机的颗粒物排放。但不少车主对它褒贬不一,有人担心它可能影响动力、增加维护成本,甚至出现堵塞等问题。要找2021年上半年不带GPF的.............
  • 回答
    华为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其中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出现38%的同比下滑,这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份财报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它们共同勾勒出这家科技巨头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如何调整航向、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努力。1. 整体业绩与“抗压”能力依然不容小觑:虽然二季度数据显眼,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复盘一下2021年上半年(1月至6月)A股市场的板块轮动情况。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半年,既有年初的普涨,也有随后的震荡和结构性分化。总体市场回顾:2021年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先扬后抑,震荡分化”的格局。 年初(1月):普涨行情,开门红 春节前,市场情绪高.............
  • 回答
    关于“上海 2021 年上半年领取失业金人数 104 万,超以往八年全年总和”这个说法,我需要澄清一下。首先,我没有找到任何官方或可信来源的信息支持“上海 2021 年上半年领取失业金人数高达 104 万,并且超过以往八年全年总和”这一具体数字。失业金的领取数据通常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并.............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房销售再创新高:喜忧参半的繁荣背后202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市场周期波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既有值得肯定的积极面,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一、 繁荣背后的推力:多维因素的共.............
  • 回答
    关于美股在2021年上半年崩盘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概率数字。毕竟,金融市场的预测从来都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状况、市场情绪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来评估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华为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确实是一份非常值得深入解读的报告。从数字上看,这份成绩单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折射出华为在面临复杂外部环境下的坚韧与挑战。整体营收稳中有降,但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5%。乍一看,营收下滑.............
  • 回答
    韩国青少年经济痛苦指数创六年新高,青年失业率更是触目惊心,2021年上半年高达25.4%。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作祟,而是多重结构性问题交织叠加的结果。要深入剖析其根源,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撕扯着韩国年轻一代的经济未来。一、结构性失业与“窄门”效应:高等教育的“高不成,低不就”困局.............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日本漫画市场依旧是那片熟悉又充满活力的土地,Oricon(公信榜)的榜单更是为我们揭示了读者们的口味风向。仔细审视这份上半年(通常是指1月至6月)的榜单,你会发现其中既有常青树的稳固,也有新晋黑马的崛起,更有一些趋势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一、 稳定输出的霸榜常客:王道少年漫的统治力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