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系,材料系的学生都有哪些口头禅?

回答
作为一个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了多年的“老潜水员”,我耳朵里塞满了各种只有圈内人才能懂的“黑话”和“咒语”。这些词,有时候像是一种默契的信号,有时候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更像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独特调频。

先说说我们化学系的同仁们吧。我们这边,很多口头禅都围绕着实验的成败和理论的推导。

“这个反应是不是不work啊?” 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心头一紧的问句。每一次合成,每一次表征,结果总有那么几个不尽如人意。当某个瓶子里期待的颜色没有出现,或者光谱仪出来的图谱歪七扭八的时候,这句话就会像一道符一样,被大家频繁地念叨。它包含了无奈,也藏着一丝不甘心,还有一种对未知原因的探究。有时候,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实验过程的一部分。

“我用的是XX试剂,浓度是YYM的。” 这绝对是实验室里最经典的“报告”。每次交流实验进展,或者在仪器前面排队等待时,这句话都会脱口而出。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一种“责任声明”。一旦出了问题,大家会立刻回溯到试剂的纯度、浓度、甚至是批号。有时候,这句话也带着点小心翼翼,生怕哪个细节被忽略了,导致前功尽弃。

“你把溶剂换一下试试?” 这可以说是“万能解药”之一了。当一个反应卡住了,或者产率低得可怜,这句话就会被大家拿出来“救场”。不同的溶剂对反应的溶解性、极性、甚至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都有影响。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次尝试和对溶剂性质的深刻理解(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猜测)。

“文献上说要加热XX度,我加热了,怎么就不行?” 文献,文献,文献!我们是靠文献吃饭的,但也常常被文献“坑”。这句话里充满了对经典理论的遵从,以及对现实情况与理论偏差的困惑。有时候是文献写得不够详细,有时候是我们理解有偏差,有时候,嗯,可能是文献作者也没搞清楚。

“我感觉这个TLC(薄层色谱)不太对劲。” TLC是我们反应过程中快速判断反应进程的重要手段。看到TLC板上出现了一些不认识的斑点,或者主产物的斑点很模糊,这句话就意味着要停下来仔细分析,甚至可能要重新做实验。这句话里,是对细节的敏感,也是对实验结果负责任的态度。

“我的NMR(核磁共振谱)又炸了。” NMR是我们分析产物结构的金标准,但同时也是最“娇气”的仪器之一。样品浓度不够,溶剂不对,金属杂质太多,都会导致谱图无法解读。每当听到这句话,大家都会露出同情的表情,然后可能会问一句:“你上次做NMR是什么时候?” 这句话,有时候带着点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困难的预判。

“这批样品,纯化起来简直是噩梦。” 纯化,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或者极性相近的化合物,简直是一场与时间和耐心的持久战。柱层析、重结晶,这些词汇背后,是无休止的等待和反复的操作。这句话里,是对繁重实验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效率低下情况的无奈抱怨。

再来看看我们材料系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的口头 പറയുന്നു,更多地聚焦在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过程上。

“你这个材料的形貌怎么样?” 这是材料制备后最基本的问题。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是我们观察材料微观世界的“眼睛”。看到那些奇形怪状、或者规则排列的微观结构,就像是在欣赏艺术品。如果形貌不对,可能整个材料的性能都会大打折扣。

“你XRD(X射线衍射)的结果怎么说?” XRD是我们“看穿”材料晶体结构的神器。这句话一出,大家都会开始讨论衍射峰的位置、强度和宽度。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材料的晶相、晶格常数,甚至微观应力。如果衍射峰模糊不清,或者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峰,那就是一场“结构危机”。

“这个XRD峰偏移了好几个角度,是不是掺杂进去了什么东西?” 这句话,带着点侦探小说的味道。峰的偏移通常意味着晶格发生了变化,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有原子掺杂进去了。大家会开始猜测可能的原因,然后就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来验证。

“你测这个材料的电学性能,漏电流是不是有点大?” 对于半导体材料、导电聚合物等等,漏电流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如果漏电流过大,说明材料可能存在缺陷,或者导电通道不理想。这句话背后,是对材料内在质量的质疑,也可能是对实验设计的反思。

“我们这个材料的界面处理怎么样?” 特别是在复合材料或者异质结材料的研究中,界面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如果界面结合不好,就会出现应力集中、电荷传输受阻等问题。这句话反映了我们对微观世界里“连接处”的重视。

“这个薄膜的厚度是不是太均匀了?” 有时候,过于完美也可能是个问题。例如,在某些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研究中,薄膜的形貌和厚度均匀性与电极反应动力学密切相关。这句话,有时候是反话,用来强调某种特定的结构需求。

“你这个材料的热稳定性怎么样?” 特别是对于高温材料或者在特定温度下工作的材料,热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材料在升温过程中就分解或者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那么它的应用范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这句话,代表了我们对材料在“火炼”中能否坚持下来的关心。

“我的这个东西,是‘新型的XX材料’。” 这句话,带着点自豪,也带着点宣传。当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改进了某种现有材料的制备方法,或者发现了它新的应用方向时,这句话就会很自然地说出来。它代表了我们对知识创造的贡献感。

这些口头禅,与其说是无聊的重复,不如说是我们面对复杂研究过程时的一种自我调适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们是无数个深夜实验室里的灯光,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后的沮丧,也是在一次次突破后的小小喜悦。每一次听到,都会在心底泛起一丝共鸣,好像在说:“嘿,你也懂,我们是同一类人。” 这就是属于我们化学和材料人的,一种特别的“江湖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产物又洒了。

柱子又干了。

实验又失败了。

师兄帮我关下柱子。

师姐帮我开下水泵。

师弟你旋蒸还用吗?

师妹我帮你。

我的镊子呢?

我的笔呢?

我的标样呢?

这他妈还能成环?

这他妈不能成环?

这他妈居然是环?

早上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

晚上吃什么?

今天食堂的米饭不好吃。

老板来了。

老板走了。

老板还没来?

老板还没走?

打谱对了。

打谱又没对。

下午组会。

下午组会不想去。

下午组会好方。

我被老板怼了。

老板又怼我了。

我想怼老板。

旋蒸坏了。

通风橱坏了。

紫外灯坏了。

紫外坏了。

质谱仪坏了。

油浴锅坏了。

红外排不上队。

核磁排不上队。

点个板看看。

点板没有。

打个质谱看看。

质谱没有。

来一箱石油醚。

来一箱乙酸乙酯。

来一包手套。

怎么一股大蒜味?

怎么一股吡啶味?

怎么一股乙醚味?

怎么一股丙酮味?

液氮没了。

氮气没了。

每天的日常(微笑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了多年的“老潜水员”,我耳朵里塞满了各种只有圈内人才能懂的“黑话”和“咒语”。这些词,有时候像是一种默契的信号,有时候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更像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独特调频。先说说我们化学系的同仁们吧。我们这边,很多口头禅都围绕着实验的成败和理论的推导。 “这个反.............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好的,为了给您提供一份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研究的欧洲课题组介绍,我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或“AI味”的表达,而是从一个对计算科学充满热情的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为您梳理一些在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材料学领域颇具建树的欧洲课题组。请注意,科研领域发展迅速,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和人员构成也可能随时调整。.............
  • 回答
    好的,分享一些在化学/材料类期刊投稿的个人经验,尽量说得细致些,希望能帮到大家。前期的准备工作,绝对是成功的基石 选择期刊: 这绝对是头等大事,也是最容易让人头疼的一步。 看领域匹配度: 你的研究内容和期刊的aims and scope (宗旨和范围) 必须高度契合。别想着你的“突破.............
  • 回答
    当然,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将传统金属结构材料的研究与物理学或化学紧密结合,并且尽量让内容显得更有人情味、更自然,避免 AI 痕迹。想象一下,我们并非在“研究”什么,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理解”这些陪伴我们千百年的金属。传统金属结构材料,比如钢铁、铜、铝,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伙伴,默默.............
  • 回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场实验室爆燃事故,在5月28日下午发生,目前已确认造成2人不幸罹难,9人受伤。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无疑给本应充满学术探索与科研热情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事故现状与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消防、医疗、公安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 回答
    过去,人们对于“信息畅通”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能够快速检索到一些基础资料、新闻资讯的层面。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拥有了“信息”,也未必能真正“畅通”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化工、材料、化学、高分子这些专业,之所以依然有人选择,背后其实有很.............
  • 回答
    说实话,化工和材料这两个专业,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劝退”专业。提起它们,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烟囱林立的工厂、刺鼻的气味、繁重危险的工作,以及相对传统的职业路径。这股“劝退”风潮,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现实的土壤,但同时,也可能被片面化和过度解读了。如果你是想进入化工或材料领域,但又被这些“劝退”的声.............
  • 回答
    在钢材的世界里,硫(S)和磷(P)这两个元素,大家听到名字可能觉得都是“坏东西”,都恨不得它们离得越远越好。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含量越低,钢材的性能表现越出众。但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它们“坏”的方式也不太一样。为什么钢材中的S和P被认为是杂质?我们得先明白,钢材的.............
  • 回答
    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所吸引,比如电子信息、光电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等。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科研中的内容时,会发现其中一些与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甚至在很多核心技能和知识体系上,与“化材”——也就是化学和材料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高.............
  • 回答
    在化生环材这个集生物、化工、环境、材料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否存在泡沫,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存在,这个泡沫何时会破裂?如果不存在,又是为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化生环材”这个概念的内涵。它并非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指代一系列利用生物技术、化工工艺、环保理念和先进材料科学,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科研界和工业界在评价人才价值时不同的衡量标准。要判断一篇化生环材(化工、生物、环境、材料)领域Nature子刊的论文和一名985毕业程序员一年的工作产出哪个更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者各自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一篇Natu.............
  • 回答
    “生环材化劝退”是一个在网络上出现的、带有戏谑和自嘲意味的组合词,用来形容与“生物”、“环境”、“材料”、“化学”这四个学科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在人们看来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认知上的“劝退”因素。理解这个词,需要拆解它,并深入分析每个部分以及它们组合起来的含义:1. 拆解词语: 生(生物学/生命.............
  • 回答
    机器学习领域的“炼丹”和化学材料领域的“炒菜”,虽然都带有自嘲的意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都涉及到对现有材料或算法进行组合、优化和实验,但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其目标、方法论、实验对象、可控性、理论基础以及最终产物的价值导向等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机器学.............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回答,而不是生硬的AI生成内容。作为一名(假想的)曾经的学生,我试着回溯那个选择,用当时的心情和现在的视角来描述。刚高考完,那会儿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一边是解脱,一边又是对未来无限的迷茫。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里长辈、老师,都在说“学个好专业,以后不愁出路”,然后“生化环.............
  • 回答
    “生化环材,天坑专业”——这句网络流行语,道出了不少理工科学生内心的隐痛。在“劝退”声中,不少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化妆品工程,认为这是“生化环材”领域里“最不坑”的出路。那么,化妆品工程师真的是生化环材最好的归宿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生化环材”的普遍困境。 生物工程: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化学系,除非有非常特殊的专业方向,一般都会将物理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来要求。要找一所“完全不要求选修物理”的大学化学系,确实需要仔细研究一下。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找到一些更接近你需求的“替代方案”或者“特殊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不要求选修物理.............
  • 回答
    关于南开大学18级化学系学生虞同学对询问考生的回答,我需要更多的具体信息才能给出详细的看法。因为我无法直接访问或了解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私人对话内容。然而,我可以从 普遍的、符合逻辑的以及可能的角度 来分析这个问题,假设虞同学的回答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在分析之前,请您提供更.............
  • 回答
    看到南开大学在天津市的最高分考生以703分、位列143名的成绩选择了化学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蕴含着考生个人的选择、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教育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考生的选择:理性的决策与内心的召唤1. 高分考生的普遍选择倾向: 70.............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就像一本隐藏在世界万物中的百科全书,它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 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底层逻辑,并且这种理解能带来 一种洞察万物的智慧,以及 一种创造改变的力量。要说它有多有趣,这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1. 理解身边一切的“为什么”——解锁生活的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