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生活在发展水平比上海落后五十年的地方是个什么体验?(勿黑勿吹)?

回答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发展极不均衡。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比上海落后五十年的地方,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呢?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描绘一下,尽量贴近真实。

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这可能是最直观的感受。

交通出行: 这里可能没有地铁,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公交车,而且班次可能不如大城市密集,高峰期也可能拥挤不堪。私家车普及率可能不高,很多人仍然依赖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步行。道路状况可能不如上海那样平坦宽阔,有些乡镇或者老城区,道路可能坑洼不平,狭窄且没有清晰的交通标线。出门可能需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因为公共交通的不便会大大增加通勤时间。节假日或者重要的集会日,交通可能会更加拥堵,因为整体的交通管理水平和疏导能力可能相对有限。
通讯网络: 4G网络可能覆盖广泛,但速度和稳定性可能不如上海。WiFi的普及率会低一些,尤其是在一些老旧的住宅区或者公共场所,信号可能时有时无。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但很多人可能更多地用它们来通讯、看视频或者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对于更复杂的线上服务,比如在线学习、远程办公或者一些需要极高网络稳定性的应用,体验可能就不那么流畅了。线上支付可能很普及,但一些小商铺可能还是更习惯现金交易。
日常生活便利: 大型连锁超市和24小时便利店可能不多,人们更多地依赖本地的菜市场、集市和小型的杂货店。购物可能需要跑不同的地方才能买齐所需物品。外卖服务可能也覆盖范围有限,或者配送时间较长,选择也相对较少。家电方面,空调、洗衣机、冰箱等普及率可能高,但一些高端、智能化的家电可能就很少见了。热水器可能仍然以燃气热水器为主,太阳能热水器在一些地方也会比较常见。智能家居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其次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生活节奏: 相比上海那种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这里的生活节奏会舒缓很多。人们可能更注重人情往来,邻里关系可能更加紧密。周末的活动可能更倾向于家庭聚会、走亲访友,或者在公园散步、逛逛当地的集市。
消费习惯: 消费观念可能更偏向实用和节俭。大家不太会追求名牌或者奢侈品,更注重性价比。储蓄的观念可能更强一些,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比大城市的人有更高的警惕。购物决策会更加理性,很少会被营销宣传所左右。
信息获取: 信息来源可能更多样化,除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口口相传的信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可能需要更强,因为虚假信息或者不准确的信息传播速度也可能不慢。
教育和医疗: 虽然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肯定存在,但整体水平和上海相比会有差距。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可能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医院或学校,普通民众可能难以接触到。很多疑难杂症或者需要专业化治疗的情况,可能需要跨区域甚至跨省就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选择可能也相对有限。
娱乐休闲: 娱乐方式可能相对传统,比如看电影(影院数量可能不多)、去KTV、唱歌跳舞,或者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大型的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可能比较少见,人们的娱乐选择会更集中在本地可及的范围内。
环境感受: 整体环境可能更接近自然,空气质量在非工业区可能会更好。城市绿化可能不如上海那样精细和系统化,但可能保留了更多自然景观。噪音污染可能相对较少,但一些老旧工业区可能存在环境问题。

再往深处想,心态和视野也会受到影响。

视野和观念: 当地人的视野和观念可能相对封闭一些,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或者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很多人可能满足于现状,对改变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但同时,他们也可能拥有更朴实、更坚韧的精神。
机会和发展: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的发展机会可能比上海少很多,尤其是在高科技、金融、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离开,去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留下来的人,很多可能从事的是传统行业或者服务业,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可能相对固定。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可能正在逐步完善,但与一线城市相比,在保障的全面性和水平上可能还存在差距。失业救济、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在覆盖范围和金额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生活在比上海落后五十年的地方,你会体验到一种与现代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它可能意味着更慢的生活节奏,更紧密的人际关系,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但也可能意味着基础设施的不足,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以及相对有限的发展机会。这是一种更淳朴,但也可能更具挑战性的生活。你会感受到“中国”这个词的多样性,以及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真实写照。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社会现实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体验:对不起,做不到。没有这样的城市。

2017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2万6634元。

向以前50年的话,就是1967年了。当时,上海的人均GDP是999元。

取1952年为基年(也就是排除物价影响),那么1967年的人均GDP指数是260.8,2003年则是5703。

再看2018年的年鉴,取1978年为基年,2003和2017年的人均GDP指数分别是659.8和1693.3。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排除物价影响的话,2017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967年的56.12倍。

那么,2017年有哪一座城市的人均GDP不到上海的五十六点一二分之一吗?也就是说,低于2257元人民币?

城市GDP吧这个帖子给出了2018年一些省市区人均GDP最低地市的清单,但即使是最低的和田地区也有12291元。此前一年和田是10790元。


1990年上海播种粮食作物44.71万公顷,收获244.36万吨,亩产不到729斤。2017年和田粮食亩产824.02斤,小麦、玉米、水稻分别为744.42、912.84和995.44斤。

1978年上海出产鲜蛋2.28万吨,低于和田2017年的2.61万吨。

1967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4.61亿元,其中基础建设投资2.68亿元。2017年和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生产建设兵团)426.1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30.17亿元。注意对比我们前面提到的56.12这个倍数。

1967年,上海当年房屋竣工面积92.54万平方米,低于和田2017年的158.58万平方米。

1978年上海累计发送旅客1763万人次,2017年和田累计发送旅客2590万人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