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外国人的圈子真的很难融入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跟你说句实在话,中国人想融入外国人的圈子,这事儿吧,得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问你“一个人是不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答案肯定得看这人自己是谁,也得看他遇到的是什么人。

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难。

首先是语言障碍。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问题。即便你学了很久的英语,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真正到那种生活化、熟络的语境里,俚语、梗、流行语,这些东西光靠课本是学不来的。他们开玩笑,你可能听得懂词,但笑点在哪儿你可能就get不到。别人聊起某个电影、音乐、体育赛事,如果你不了解背景,话题就很难接上。这种感觉就像在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只能勉强理解个大概。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距离感,觉得自己插不进话去。

其次是文化差异。这个就更深层次了。比如,在一些西方文化里,人们更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而咱们中国人,很多时候习惯委婉,或者说“读空气”,讲究含蓄。这种沟通方式上的不同,有时候会造成误解。比如,中国人可能觉得对方太直接,不够礼貌;而外国人可能觉得中国人有点“藏着掖着”,不好懂。

还有就是社交习惯。中国人在社交时,可能会更注重集体感和共同的经历。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唱歌、一起参加活动,可能会形成一种“我们”的感觉。而很多外国人的社交可能更倾向于个体化,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兴趣小组、特定的社交场合,比如去酒吧、看演唱会、参加某个运动俱乐部。如果你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不知道他们常去的那些“据点”,确实不容易搭上话。

再者,刻板印象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对方可能会因为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你。比如,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或者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当对方带着这样的滤镜来看你的时候,你做得再好,有时候也可能被忽略,或者被简单地归类。

另外,还有个微妙的点,就是群体认同。很多时候,一个“圈子”是建立在共同的身份认同上的,比如校友圈、老乡圈、职业圈等等。对于刚到国外的中国人来说,大家会天然地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自己人”的抱团取暖。而要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以“他们”为主体的圈子,需要付出的努力会更多,也更需要勇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难如登天”。

很多人其实做得挺好的,而且也乐在其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大多数外国人其实是挺友善和好奇的。他们也想了解不同的文化,也愿意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只要你表现出开放和真诚的态度,很多人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很多留学生或者在国外生活的人,都能交到很多外国朋友,就是因为他们主动去接触,去尝试。

其次,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最好的桥梁。比如,你喜欢某个运动,可以加入当地的俱乐部;你喜欢音乐,可以去参加音乐会,认识志同道合的人;你喜欢某个手工艺,可以去上课。一旦有了共同的爱好,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会大大减小,因为你们可以围绕这个爱好来交流。

再者,积极主动很重要。很多时候,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看到有聚会活动,不妨鼓起勇气去参加。主动跟人聊天,问一些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一开始有些笨拙,但真诚的态度往往能打动人。别怕说错话,大家都能理解你是外国人,不会对你要求过高。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心态。如果你一开始就带着“别人会排斥我”的心态去接触,那你可能真的会发现处处是阻碍。但如果你以一种学习、探索、交朋友的心态去,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实,有时候我们觉得“难”,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准备好。比如,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顺畅交流的水平,或者对当地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够深入。这时候,先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底气,再去融入,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存在挑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任务。这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你需要付出努力去学习、去了解、去适应,同时也要相信对方的善意和开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那个勇气去迈出第一步,有没有那个耐心去慢慢建立连接。

就像你去一个新地方旅游,一开始可能人生地不熟,但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去和当地人交流,总会发现那里迷人的地方,也总能交到一些让你难忘的朋友。融入圈子也是一个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里都涉及到了一个点,却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记得以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三个主要人物最终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Tom“提醒”Daisy的那句“remember: I am, you are, and he is"。简单的六个单词I am,you are,he is就把所有人物关系都彻底理清了。

说回问题。往大了讲,全世界70亿人,内心深处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抱团的。你出国了之后喜欢抱团,人家在自己家里就不喜欢了么?我在大学里甚至还听说过好多从小就认识的,直到大学还在一个学校的加拿大当地人。而这只是大背景。

然后你要谈融入,就像高票答主说的那样,你融进了,可人家没有融入你啊。换句话说,你这样的所谓融入其实就是单方面的无限付出罢了。想像成恋爱关系的话,这得要多累啊。

再谈到具体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定义融入?一起嗨一起疯一起复习考试准备group project算不算?聊得来听得懂跟得上思维算不算?甚至交了当地男女朋友算不算?实话说我全部存疑。我这种看美剧,爱西式餐饮,爱体育,英语凑合又喜欢抖机灵讲笑话的人;非常外向健谈,同时天天都想要过的legendary的人(重点是按照西方标准来看算是比较讨喜的那种啊喂),仔细想来其实心里清清楚楚----我离融入还差两代人。最少要到我的孙子辈才能算是融入。

为什么呢?就像我在另一个类似问题下说了这样一个观点,同时也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没被捅破的窗户纸:作为一个外来者(alien),只有当你所有的适应,包括语言、饮食、礼仪、习惯等都和当地人如出一辙时,你才能意识到你们之间隔了一个看不见的墙。这堵墙是世界观价值观;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的源头,即一些哲学上的东西。这就是很多答主提到的“和外国人好多聊不来/外国人有时显得幼稚/有很多话题禁区”等等的根源。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证明语言能力不是真正融入的根本障碍:我去尼泊尔做志愿者的时候,同期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环境也是纯英语,和一个美国人一个澳大利亚人住一间。因为时间比较长加上处于沉浸式的语言环境,那期间我一度连听懂中文都有困难(一个例子是当时在一个酒吧里被人用中文问是不是中国人,我让她重复了三遍才听懂她的标准普通话)。然并卵,当我和同行的人聊得深入了,我才意识到我对于他们的很多想法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几年后我再想起来,才意识到这些抵触其实就是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中国人。

有人跟你说你不要害羞,勇敢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和当地人交流;要尝试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当中;要想办法找出共同话题。对此我只能说naive:这些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为你撞上那堵看不见的墙而铺路。换句话说:当你打破了所有这些有形的障碍了,你才终于可以面对那些无形的障碍。只不过绝大多数人还在有形的障碍(最典型的就是语言)面前徘徊,以为这就是导致你融不进去的原因,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性格。这里说的比较玄,大家可以用王国维的“读书三重境界”来理解。即,让很多人发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望尽天涯路,可是另有些人却已经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一个过程,不经历体会不到,而且你也没法跳过其中的一个阶段。举个例子:就算你和你的美国朋友都是看dc和漫威长大的,你们心里对超级英雄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期望就会是一样的了么?你打破了语言和共同话题的障碍,和你的美国朋友顺着超级英雄这个概念聊下去,聊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时,你才能意识到你俩的差别有多大。你的语言能力越强,你俩的共同话题越多,你才能越早越深入的意识到你俩的根本不同,才可以意识到原来还有一堵看不见并且从未想过存在的墙。所以我曾经跟父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加拿大呆了这么久,越来越体会到一点---英语越好越难融入。至于说我看金庸你看漫威,我追杨幂你追JB这种差异,我只能说太容易就可以解决了,以致于我觉得这些浅层次的不同甚至都不能成为所谓“不容易融入”的原因。

又要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我去古巴的7天。当时我刚出国一个学期,英语能力凑合,基于走出comfort zone的原则以及对一个人出游的爱好,我一个人报了个古巴7天的团。期间我认识了一个卡尔加里的老司机,教我怎么hook up酒店里的女员工;认识了一个蒙特利尔的阿姨后来还邀请我去蒙特利尔玩了好几天;和好几个法语区的哥们一起差点和英语区的加拿大人打了一架。这些体验每一件说出来都让人觉得我融入的好棒棒啊是不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还差的远呢。因为还是那句话:一旦你们开始谈到有关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们天差地别。私以为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根本内核。

在这种情况下,谈彻底融入,我认为几乎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彻底放弃。当然,肯定会有人可以穿过那堵看不见的墙,不过又有多少呢?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谈一谈怎样应对。前面提到了很多情况下的所谓融入就像恋爱关系中一方单方面无休止付出。对此我的态度是:我可以帮你预言委曲求全一定没用。因为一个很简单同时又很讽刺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融入啊?凭什么呢?以我为例,我出国留学的原因有很多,而文化并不是其中的一条。如果选择对自己进行洗脑式的改变,削尖了脑袋想融入的话,岂不是等于我认可了当地的文化更先进?我这种民族自豪感比天高的人是接受不了的。再比方说你非要强调black lives matter,可我坚持认为all lives mtter。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去说服你吗?我有可能来认同你吗?你跟我强调一万次什么black lives matter的提出是建立在复杂的历史问题上的,因而就指望我可以感同身受般理解你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就像很多加拿大人根本无法理解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

总结起来就是:想要像当地人那样融入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你的父母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同时,这样的所谓融入是没必要并且很累人的,在真正的融入几乎等于放弃自己的过去的情况下,选择融入也不太值得。毕竟,I am, you are, and he is…

相关回答:

zhihu.com/question/2153
zhihu.com/question/3981


发现好多朋友在问我一些关于同和异的问题。我没法给出一个非常完整全面的回答,只能从这个角度来尝试解释:所谓国家,应当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国民应该是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基于这些共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从而产生身份认同,而所有分歧都是基于这个共识之上的讨论。就比方说美国两党再怎么争斗,都不会否定民主自由等价值上的共识。至于说朋友/知己/求同存异/是否排外等,这些都是决定两个人能否和谐相处的潜在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导致两个人关系不好的原因可以有非常多,我这篇回答并非要证明外国人和本国人有根本性不同是导致外国人无法真正融入的唯一原因。事实上这只是原因之一而已,否则的话相当于要我证明全中国14亿人应该都是好朋友。再进一步的话应该是这样:评论区的相关提问是基于具体到两个人之间交流方式的具体问题,我这里的回答是试图对群体性现象做出一个解释,两者有重合的地方,但总体还是不太一样。但愿我这个解释还能算差强人意。

再补充一点。你有什么立场跟我没关系,你觉得中国的文化就是落后就是差我也没意见,你喜欢在评论区里表达我也欢迎。但是在把我批判一番之前请先看明白我说的是什么,看评论区里好多回复我真的着急。

最后放一个Barnacle的原版来镇楼:

it's gonna be legend--wait for it, I hope you are not lactose intolerance because the second part of that word is dairy--legendary!



zhihu.com/question/5552

user avatar

是的,很难。这题我用“洗白”指南来答。

即使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裔,也大多会跟同样是华裔的朋友一起玩。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华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一些家庭习俗和传统观念是抹不去的,即使是二代三代移民,身上也总会有爸妈爷奶的影子(三代影子更少一些,尤其如果是混血的话)。

别的国家不甚了解,这里只说美国。我唯一见过融入美国主流的华裔有两类:1)被白人收养的中国小孩,2)对自己狠得下心从里到外彻底洗白的中国人。

第一类不像ABC,没有华裔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白人家庭不一定会要求他们学中文了解中国习俗,于是他们更像白人一样长大,是彻彻底底的“除了皮肤剩下都白”。

第二类,是到了美国就把自己的华人identity完全斩断,从社交到生活习惯到平时爱好活动,学业职场感情全部按照白人的方式来活的(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人)。


我本科还没毕业的时候写过这么一个答案,飞行少女阿若:中国人在美国为什么融入不了当地人群?文化间的隔阂你们到底怎么理解? 大意是说我无法按照美国人的方式交朋友。


那么我们倒推一下,说得稍微极端一些,怎么才能彻底“洗白”呢?

(较真儿的人不知道你们看到“极端”俩字儿没有,以下均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1、删掉wx,wb,本乎,以及所有中文app,只用iMessage,Whatsapp,Snapchat,Ins,spotify,只看FB,Twitter,油管,Quora,BuzzFeed. 好好研究社交网络外国青少年都是怎么交流相处的,分享艾特别人的都是什么内容,他们每天都关心什么爱好什么,然后把这些变成自己的爱好和习惯。钻研他们的笑点,他们觉得好笑的梗图片视频,看一遍又一遍,不好笑也得给我尬笑,久而久之你潜意识就觉得好笑了,悟性高的还能学到讲笑话的精髓。

2、断绝中文,从此只看英文新闻、报纸、网站、书籍、电影电视剧,脱口秀真人秀,绝不沾染任何宫斗偶像剧,绝不能听说过任何国内123线明星网红。适当关心好莱坞八卦,但不能痴迷,要牢记各种名人名字和昵称外号的正确拼写方式。

3、不再跟你的中国朋友联系,减少跟父母交流,只交外国朋友,干什么都跟他们一起。人家不主动约你你就主动去搭讪,尬聊,什么都说,从“What's up” "I like your outfits"开始,仔细观察别人聊天都说什么,照猫画虎地学、模仿,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习惯了。即使以后看到中国人,也绝不说中文,必须用美国方式跟ta们 "how's your day," "you look so cute today!"

行为举止和口头禅模仿他们,把这些变成自己的条件反射。比如不小心撞到不能说我擦,要喊ouch! 恶心要说ewww,看到可爱的东西要发出awww发自肺腑的怜爱,尤其尤其在看到婴儿和狗的时候。

4、在学校的话社交必须去参加兄弟姐妹会,跟你的bros & sis混,他们做什么你做什么,fb的头像换成合影,cover photo换成你会的符号名称。必须去大量party,必须娱乐三宝,喝酒,hook up,嗑x。

职场社交一定要学会做作的美式networking,抱紧mentor大腿,从table manners到言辞举止到各种套路,学!

5、女生:删掉你的一众P图软件,告别美白,必须要tan,运动健美,千万不能太瘦和筷子腿。仔细研究亚裔的妆容,嘴角笑容裂开的角度,去fo几个受欢迎亚裔博主,学她们穿搭、妆容、拍照方式。

男生:健身,健身,健身。打橄榄球,篮球都不行,在美国必须是橄榄球,不仅打还要看很多州内、区域级的比赛,熟悉本州球队和球迷的一切,在big bowl期间表现得要像世界杯一样痴迷。

男女通用:拒绝死宅,去运动,去户外野营徒步,跑步,亲近大自然,当大自然是你亲妈。最低要求也得经常穿一身健身装。

6、只能dating外国人,多约会一些,取其共通点学习。借助ta一点一滴了解ta们成长过程中的习惯,小时候放学干什么,去教堂的话具体做什么,在学校怎么样,跟父母兄弟姐妹怎么相处,让ta给你讲全部细节,你复制成自己的记忆。外国近30年经典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一部都不能落地补课。最重要的是了解ta们的三观,然后给自己洗脑adopt,从细节到核心原则,一丝一毫不能漏掉。

跟ta们相处过程中有任何文化差异时都要搞清是哪一个环节是由于自己中式思维做出的行为,然后改,ta的任何一个梗听不懂都必须弄明白,然后举一反三下回自己用出来。吵架的时候注意学习对方的逻辑和专用词,记笔记,跟下任吵架的时候背出来。

无论你之前跟中国人有多少恋爱经验,全部给我忘光,重新学习怎么恋爱。一定要坚持“jealousy is toxic,” 坚决不能碰对方手机。不能把sex当回事,要知道他们have sex跟亚洲人搞暧昧的门槛差不多,看着顺眼就上的。

7、告别中餐,从此你的饮食结构只有沙拉、比萨、薯条、汉堡、mac&cheese、burritos. 偶尔可以吃一顿sushi或者American Chinese food,但你的最爱一定得是牛排和墨西哥菜。

8、了解基本政治立场,时政要闻,要跟美国主流观念站队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于中国的xx和xx问题。在南部的话一定每周日必去教堂,别人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说bless you.

9、从字母音标一个个纠正自己的发音,不纯正不罢休,选个加州或东北部口音模仿。特别要注意slang俚语的学习,按年龄段种族性别划分,观察分析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都怎么说。(将语言运用到社交的tips:有时候从英文表达方式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如果句式用词非常convoluted,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大概率文科的人,ta一定欣赏精神层面高智商的交流,想要得到ta的赏识你就得在言谈中表现出同等水准让ta觉得你非常聪明,多用双关pun;如果废话多这人一定开朗(闲)到爆,就要多跟ta聊有的没的,多发snap;如果这个人用词单一,说明比较old school,你就以退为进,模仿ta跟你交流的方式跟ta交流,别过度热情。)

10、热烈庆祝美国各种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来源传统习俗,跟着美国人方式过节。多参加婚礼、葬礼、游行集会,看别人怎么穿怎么做。

Bonus:(仅适用于美帝)无缝衔接转换度量衡,从此你可以告别cm, km, C, 习惯到烂熟于心不用换算。你要说劳资6' feet, 8 inches, 今天天气真好85度天儿!千万别搞混feet和inch(善意的围笑)


当你的世界里全部是外国人,能接触到外界的媒介只有英文和西方价值观,这么坚持个三五年,你就彻底“洗白”了,完全能够当一个主流香蕉人。

以上困难在哪儿?

1)语言能力,你必须具有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把英文生生变成自己母语的功力。

据我观察其实国外留学生想混外国圈子但混不进去的都是因为语言不够好,这里语言不是指闲聊,而是对英文近似母语的纯熟运用和血脉贯通。

2)硬生生改变自己identity的不适感,你做的可是把成长全部抹去换新,就算能力达得到,感情上的接受适应能力也得超群,心狠无情。

在西方社会,你不能指望他们去迎合你了解你,他们没兴趣。要想真正跟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必须变成他们。

我打出来都觉得心累。。。你说难不难?

当然了,踏实做个聪明勤奋的中国人,在美国经济上生活上也能活得不错。还管意识形态干嘛?坐等亚洲人统治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来洗黄变成你了。

(想到对应版的洗黄指南莫名喜感hhhh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跟你说句实在话,中国人想融入外国人的圈子,这事儿吧,得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问你“一个人是不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答案肯定得看这人自己是谁,也得看他遇到的是什么人。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难。首先是语言障碍。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问题。即便你学了很久的英语,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拿到外国国籍的人内心的柔软之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感集合体。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因人而异,受到太多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文化认同、家庭影响,乃至转换国籍时的具体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和情感的连接层面来看。血缘、亲情、乡愁,这些是深植于中国人骨髓里的情感。即使一个人.............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关于猫是否是外来物种,以及它们何时来到中国、对本土小动物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猫,严格来说,我们现在普遍饲养的家猫,确实是随着人类的活动传播而来的,可以算得上是“外来物种”的一种。 当然,这里的“外来”是相对于某个特定地理区域而言的,对于中国本土而言,我们现在熟悉的猫.............
  • 回答
    在中国旅行后,很多外国游客确实会发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亲身体验与之前认知之间的落差,以及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中不断累积的新鲜感和震撼。一、打破刻板印象与媒体滤镜很多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媒体报道或者一些片面的信息中。他们可能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是否“容易到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且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关于某个群体“容易”或“不容易”到手的论断,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刻板印象和个人经验的笼统概括,并不能代表整体的现实。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容易到手”这个词本身就可能带有的一种不尊重和预设。在一段关系的建立过程中,.............
  • 回答
    中国人普遍没有宗教信仰,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对于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牵涉到社会、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可能被视为一件好事: 社会稳定与统一的基石? 许多人认为,缺乏强大的、统一的宗教信仰,使得中国社会不容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差异的核心,也反映了中国人作为跨文化个体所面临的挑战。要详细回答“中国人适应礼貌和适应粗鲁哪个更难”,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不同文化环境的特点。核心观点:总的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适应粗鲁 往往比 适应礼貌 更困难。这并非.............
  • 回答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除了英语之外,哪门外语最容易学,或者说最实用呢?这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学习目标以及生活和工作环境。不过,如果非要从普遍性和实用性这两个角度来考量,有几门语言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日语:近水楼台的亲切感与文化吸引力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日语.............
  • 回答
    中国成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深远而多元,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组合,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智慧和情感的宝库。它们是汉语的精华,是中国人理解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成语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一、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载体: 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成语大多源自古代的典籍、历史事件、.............
  • 回答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高考确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最佳出路”的象征,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和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在这样一种以分数和升学为主导的体系中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解读:一、 对当前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认知.............
  • 回答
    庄子的思想,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品之有味,回味无穷,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也有些许的苦涩。要说它对中国人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这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何以为益?首先,我们得承认,庄子思想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生存智慧。 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 回答
    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突遭暂停,对于那些费尽心思、甚至动用各种渠道才“抢”到一手新股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喜”,只不过这份惊喜是带着几分苦涩的。11月6日启动的退款程序,像一剂冷静剂,让之前因为能够参与打新而欢欣鼓舞的心情瞬间冷却。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的占用和错失其他投资机会。很多.............
  • 回答
    .......
  • 回答
    刚踏入社会,常常听长辈们谈论“面子”与“里子”,一时间觉得是个玄乎的概念。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才慢慢体会到这两者在人情世故中的分量。至于哪个更重要,这问题就像问“水和空气哪个更重要”一样,缺一不可,但侧重点不同,影响也不同。“面子”,那是一层外衣,是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刚开始接.............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判断犹太人和盎撒人哪个对中国更“危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一概而论的刻板印象。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将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标签化为“危险”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 民族和族群内部存在多样性,个体之间.............
  • 回答
    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进行对比,并探讨其整体表现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需要强调的是,“表现不如”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民族的价值和成就不应简单用世俗的“表现”来衡量。这里,我将尽量客观地分析一些可能导致人.............
  • 回答
    汉语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词语,即便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常常会因为其构词的巧妙、含义的深远,或者历史文化背景的遮蔽,而显得有些“难以捉摸”,需要花点心思去理解。而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日语的朋友,在中文的海洋里遨游,遇到这些词,可能更是会感到一头雾水,仿佛在参禅打坐。咱们就来聊聊,有哪些汉语词汇,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