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学科术语里有一个基本上全盘移植自日语的命名系统——地质史年代,尤其是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各个“纪”,里面不管意译、音译,都残留着明显的日语痕迹,在中文语境中接触到的这些术语放到英文原文中会感到十分诧异,但比照日语就很明白了。
先看一遍地质、古生物领域里非常熟悉的中生代以后的地质年代表(原文古生代和中生代有误,三叠纪以前是古生代):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
首先能够明显看到浓厚的日语痕迹的就是“石炭纪”(Carboniferous),学过日语便知道,日语“石炭”就是煤,这个名称显然就表示煤炭形成的时期,煤炭也是这个地层的重要标志。
其次,“二叠纪”和“三叠纪”,学过日语也知道,“叠”(畳)就是我们熟知的“榻榻米”(たたみ),是日语中表示平铺物体的量词,所以这两者也就是“二层”“三层”,表示地层的标志是分成两层或分成三层的岩石。后来英文中“二叠纪”改以地名“Permian”命名,“三叠纪”仍叫“Triassic”。这也就是为何没有“一叠纪”的原因——因为就一层的岩石没有任何特征。
然后是几个根据地名音译的时期,我们把中文、英文、日语汉字音和日语片假名名称放到一起就明白了:
寒武纪——Cambrian——かんぶき——カンブリア紀
奥陶纪——Ordovician——おうとうき——オルドビス紀
志留纪——Silurian——しりゅうき——シルル紀
泥盆纪——Devonian——でいぼんき——デボン紀
侏罗纪——Jurassic——しゅらき——ジュラ紀
这里面可以看出很多留有浓重的日语汉字音译习惯的名称,比如“寒武”,“寒”是h声母,“武”是w,汉语里与“Cambrian”相当违和(Cambrian就是现在的威尔士),而把h声母读成k是日语的标志性特征。
另一个日语风明显的译名“泥盆”,泥对应“de”,是日语汉音典型的鼻音声母n变浊音d现象,类似如“男子”(だんし),“vo”翻成唇声母字,也是日语译名的典型现象,汉语习惯一般会译作w,如“玻利瓦尔”(Bolivar)。
和声母有关的还有“志留”(Silurian),一个汉语塞擦声母字“志”被用来对应擦音“Si”,这更是日语的标志性现象了,而且在几乎所有汉语方言、域外方音里,只有日语的汉字音是塞擦音和擦音不分的。
和韵母有关的,比如“奥陶”,两个ao韵母字对应“ordo”,这一看又是日语汉字音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合并到长音ou的遗留。“侏罗”,用“罗”对应“ra”,这又明显不是汉语的习惯。
实际上,上面这些日语的当て字译名,在日本战后大规模采用片假名音译后,除了“石炭纪”“三畳紀”“白亜紀”外都已经不用了,反倒在中文里这些译名还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