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古汉语之前有哪些域外对音?

回答
中古汉语之前的域外对音,指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及之前的时期,外来语音或词语被引入并根据当时的汉字语音系统进行记录和模拟的现象。这些域外对音主要来自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与西方(主要指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

在汉朝之前,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虽然有,但相对有限,大规模、系统性的外来语音记录并不多见。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考古发现、古籍记载以及历史事件中窥见一些早期域外对音的痕迹。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中古汉语之前的域外对音:

1. 早期民族称谓和地名对音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邻近地区就已经存在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地名。虽然这些记录可能不像汉朝那样系统,但可以看作是早期对音的萌芽。

“胡”的起源与演变: “胡”字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早期可能指代北方和西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其具体来源存在争议,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中亚地区的一些民族或语言有关。随着历史发展,“胡”的指称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泛指北方、西北方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民族的称谓。这里的对音更多的是一个概念的引入,而非精确的语音模拟。
早期对音的模糊性: 先秦时期的文字尚未完全成熟,记录语言的方式也比较粗略。很多地名和族名的对音可能仅仅是根据发音的近似性来选择汉字,而缺乏系统的语音学理论支持。因此,我们很难精确地判断其源语言和对音的准确度。

2. 佛教传入与早期佛经翻译中的对音

佛教大约在汉朝初期(公元1世纪)正式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梵语(及其他印度语言)词汇和概念。早期的佛经翻译是域外对音的一个重要且系统化的来源。

梵语词汇的汉译: 许多佛学术语和人名、地名都是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
佛陀 (Buddha): 这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汉译为“佛陀”。
根据中古汉语的音系(特别是早期),“佛”很可能读为 /bu/ 或 /bʰu/,“陀”可能读为 /da/ 或 /dʰa/。
这个音译与梵语 Buddha 的发音(例如,现代梵语的 [ˈbʊd̪d̪ʱɐ])有一定的接近性。
菩萨 (Bodhisattva): 另一重要概念。
汉译为“菩萨”,其发音可能接近 /pʰu sa/。
梵语 Bodhisattva 的发音(例如,现代梵语的 [ˈboːd̪ʱɪsɐt̪ʋɐ])与此有一定对应。
阿弥陀 (Amitābha): 佛陀名号。
汉译为“阿弥陀”,发音可能接近 /a mi ta/。
梵语 Amitābha 的发音(例如,现代梵语的 [ɐˈmiːt̪ɐˌbʱɑː])也有相似之处。
涅槃 (Nirvāṇa): 佛教术语。
汉译为“涅槃”,发音可能接近 /ni pʰa n/。
梵语 Nirvāṇa 的发音(例如,现代梵语的 [nɪrˈʋɑːnɐ])与此相对。

早期翻译的特点:
多音字选字: 翻译者会选择与梵语发音相近的汉字进行音译。汉字的单音节性使得音译往往需要拆分或合并音节。
语音系统限制: 汉朝时期的汉字发音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当时的中古汉语拥有更复杂的声母(如浊辅音),但声母的系统与梵语不完全对应。例如,梵语中的送气辅音 /pʰ/, /tʰ/, /kʰ/,以及浊辅音 /b/, /d/, /g/,在汉译时可能会被用近似的无送气音或声母来表示。
意译与音译结合: 很多佛经术语采用意译和音译结合的方式,例如“般若”(Prajñā,智慧)。
翻译者的语言能力: 早期的佛经翻译者,如安世高(活跃于公元148170年)、支娄迦谶(活跃于公元180189年),他们本身可能熟悉梵语或中亚语言,并且能够根据其语言知识进行对音。

3.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地名、民族称谓的对音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这带来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者,也随之带来了新的语言输入。

贵霜、大宛、康居等国的名称: 这些中亚国家的名字通过使者、商人的往来进入中国史书。
贵霜 (Kušāṇa):
汉译为“贵霜”,发音可能接近 /kʷiɑi ʃrɑŋ/。
源于中亚的强大帝国贵霜帝国。
大宛 (Dayuan):
汉译为“大宛”,发音可能接近 /dɑi juɑn/。
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以盛产良马闻名。其名称可能来自伊朗语系的某个族群或地名。
康居 (Kāṅgū, Sogdiana):
汉译为“康居”,发音可能接近 /kʰaŋ kʰiɑu/。
可能是中亚的索格达那(Sogdiana)地区或相关民族的名称。索格达那语是一种伊朗语支语言。

对音的来源多样性: 这些地名和民族称谓的对音,其源语言可能是梵语、伊朗语族语言(如粟特语、大夏语等)、吐火罗语等。翻译者需要根据这些语言的当地发音,选择最贴切的汉字。

4. 词汇的借用与对音

除了人名、地名和宗教词汇,一些生活用品、技术名称等也可能通过交流传入中国,并被音译或意译。

某些乐器或音乐术语: 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音乐文化。虽然具体的记录可能不多,但推测有对音的可能。
特定物品名称: 如某些香料、染料、服装等,如果其名称难以意译,也可能被音译。

5. 中古汉语之前对音的考证方法与挑战

考证中古汉语之前的域外对音,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法,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方法:
比较语言学: 将汉译的词汇与推测的源语言(如梵语、伊朗语族语言、吐火罗语等)的词汇进行语音比对。
汉字发音的古音学研究: 利用《说文解字》、《广韵》等古籍研究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并将其与源语言发音进行对比。
考古发现: 如近期的一些考古发现可能会提供新的线索,例如外国语的铭文或与外国物品相关的记载。
历史文献分析: 仔细解读史书和古籍中关于外国的记载,寻找可能的对音痕迹。

挑战:
源语言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难以确定一个词语的确切源语言,可能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
汉字发音的演变: 中古汉语本身经历了语音演变,而我们对其早期发音的复原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翻译者的主观性: 翻译者在对音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语言习惯、对源语言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汉字的选择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录的局限性: 早期的文字记录可能不够精确,存在误记或简化的情况。
年代的模糊性: 很多对音发生在汉朝之前的某个时期,具体的年代考证也比较困难。

总结

中古汉语之前的域外对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民族和地名称谓: 如“胡”字,虽然其对音性质较为模糊,但反映了早期对异族和异域的认知。
2. 佛教传入带来的梵语词汇音译: 这是最系统、最重要的早期域外对音来源,如“佛陀”、“菩萨”、“阿弥陀”等。这些音译是根据当时汉字语音系统进行的模拟,是研究汉语语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3. 丝绸之路上的地名和民族称谓对音: 如“贵霜”、“大宛”、“康居”等,记录了汉朝与中亚地区频繁的交往。

尽管考证这些早期对音存在诸多挑战,但它们为我们了解汉朝及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语言接触、文化传播以及汉语语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对音也为中古汉语乃至后来的汉语吸收外来词汇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挑几个写吧,列举的话太累了,有空的话再来补充

  • 佛、梵、安息、蒲桃/葡萄之类这些就不说了
  • 罽宾,出汉书西域传,有人说是Kophen的音译(这个最早应该是拉森(Christian Lassen)在Indische Altertumskunde(1847)里提出的,这个观点不少地方均有引用),这是错的。其实就是kaśmīra,蒲立本、辛嶋静志都有讨论。印度俗语中-śm-有变成-śp-的变化,所以kaśmīra变成了kaśpīr(帕提亚语里写成qšpyr),罽宾就是kaśpīr的对音。
  • 塔,《汉语大辞典》说是“晋宋译经时造”,但东汉末来的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里已经有了(《功德品第三》:“善男子,善女人……梦中不见余,但见佛,但见,但闻般若波罗蜜”)。梵语塔为stūpa,巴利语为thupa,犍陀罗语为thuba/thuva,汉语塔当是犍陀罗语音写。
  • 弥勒,最早出现于东汉(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一文里详列了一堆出现“弥勒”的后汉、孙吴时的译经);《汉大》说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不确(无法解释为啥用-k尾的“勒”字),季羡林说是吐火罗语metrak的音译,辛嶋静志说是大夏语metraga的音译(迦腻色伽铜币上有Μετραγο Βουδο)。
  • 翕侯,汉书西域传,后译“叶护”,yabghu。贵霜钱币上有,写作yavuga-。
  • 大宛,蒲立本(余太山也采用此说)、潘悟云等说是Tochari(梵语写作tukhāra/tuṣāra,粟特语写作'tγw'r'k)的对译,但郑张尚芳说“宛”音译的是khokand<qhoqand(今译 浩罕,从地名带-qand来看应该是粟特语之类的东伊朗语)。另外,早期还有学者认为大宛跟Yavana有关,但现在既然认为影母读q,那就无关。
  • 鬱林/桂林/郁金,夏德、劳费尔、贝利、潘悟云等说与波斯语kurkum有关(中古波斯语写作kwrkwm,粟特语kwrkwmph,于阗语kurkum<kurkuma-,吐火罗语B kurkamäṣṣi 'of saffron',梵语kuṅkuma<kunkuma-),《周禮‧春官‧序官》“鬱人”漢鄭玄注:“鬱,鬱金香草。”,桂林郡见《史记》始皇本纪;
  • 胡荽,劳费尔、蒲立本、潘悟云都说“胡荽”对应中古波斯语的gšnyc(现代波斯语gešnīz),也可能来自其他类似语言。《邺中记》里说“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名胡餅曰麻餅,胡荽曰香荽”,如果从这条说法的话,那“胡荽”这个名称至少在后赵之前就有了;《齐民要术》里也提到过“胡荽”。
  • 妫水,见史记大宛列传,Oxus(伊朗语wahu),蒲立本说过
  • 都赖水,见汉书匈奴传,Talas
  • 番兜,汉书西域传里的安息国都城,可能是帕提亚的对音,贝希斯敦铭文上的古波斯语作Parθava,还有人说是Parthaunisa的对音(即尼萨Nisa,Parthaunisa这个名字最早应该是出自一世纪时地理学家Charax的Isidore写的《Mansiones Parthicae》,英译:“Beyond is Parthyena, 25 schoeni; within which is a valley, and the city of Parthaunisa after 6 schoeni; there are royal tombs. But the Greeks call it Nisaea.”)

早期来华僧人名:

  • 迦叶摩腾(Kāśyapamātanga),东汉永平十年(67)来
  • 竺法兰(Dharmaratna),永平十年与迦叶摩腾同来,“兰”对译ratna(宝),印度俗语里辅音丛-tn-同化成-nn-/-n-
  • 支娄迦谶,东汉灵、献间来,娄迦谶(Lokakṣem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古汉语之前的域外对音,指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及之前的时期,外来语音或词语被引入并根据当时的汉字语音系统进行记录和模拟的现象。这些域外对音主要来自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与西方(主要指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在汉朝之前,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虽然有,但相对有限,大规模、系统性的外.............
  • 回答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句出自《唐书·杜如晦传》,是后人评价杜如晦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化解危局的功绩时所用。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用词的准确和意境的深远,尤其“既”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那种万分危急、千钧一发的状态。关于“既”字在句中的含义,以及它在古今汉语中的演变,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言叶之庭》中那两句短歌,如果仔细推敲,确实带有古日语的风韵,但并非完全是纯粹的古语。它们更像是现代日语在创作时,刻意借鉴了古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以营造出一种古典、诗意的氛围。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第一句短歌:“言の葉は 露ときには 消えゆきぬ”(ことのはは つゆときには きえゆきぬ)这句话拆开来看,.............
  • 回答
    古时候远途作战,粮草的运送绝不仅仅是谷物这么简单,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也同样是行军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不像粮食那样占绝对主力,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在行军中运送这些“鲜活”的物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持士兵的身体健康和战斗力。长途跋涉,身体消耗巨大,如果长期只依靠干粮.............
  • 回答
    古人拔刀杀人后,是否会将刀上的血迹清理干净再入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条件、个人习惯、以及使用刀剑的场合等等。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从实用性上讲,把刀上的血迹清理干净再入鞘,绝对是更明智的选择。 防止锈蚀: 血迹中含有盐分和酸性物质,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刀身.............
  • 回答
    网上看到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调域普遍偏窄偏低,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我们听到的“中古汉语之声”。首先,我们得明白,网上流传的很多中古汉语拟音,尤其是那些作为教学辅助或者普及性内容的,其实是基于研究者的推测和复原。中古汉语本身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听到.............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推测出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发音,其可信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不高”,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研究方法、证据基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谨且持续发展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大量证据和科学推理之上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证据的缺失,总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要准确推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并且做到“不查资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状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准确推出”的含义。 在汉语史研究中,“准确”意味着能够还原到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语音,并且能够描述其声母、韵母、声调的.............
  • 回答
    在古汉语中,“的”字确实很少像现代汉语那样广泛地用作表示所属、修饰或语气的助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的”字在古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和发展演变来谈。“的”字的本义与早期用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的”字在早期并非一个简单的助词,它有其更具体、更实在的本义。在古代,“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箭靶.............
  •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在古代汉语中,“兮”这个字的声音,我们通常会读作“xi”(西)。 这是一种比较接近我们现代汉语中“西”的发音,只是在古代的声调和具体发音上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的诗歌或者散文中,“兮”常常被用作句末的语气词,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感叹号的功能,又带有舒缓、停顿的作用。 比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这场跨越时空的惊天对决中,古一法师在卡玛泰姬的会议厅里,与穿越回2012年收集现实宝石的绿巨人浩克和托尔进行了一场堪称“智慧与时间”的对话。她之所以能洞悉一切,并且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作为至尊法师所拥有的强大能力以及她对时间线、可能性和宇宙平衡的深刻理.............
  • 回答
    说起古代的“烂画”和“业余涂鸦”,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看博物馆里的那些传世名作,都是精挑细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自然是极尽精美。但你想想,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是人人都是大师,人人都能画出传世之作的。那么那些技艺不精、灵感突发但未臻化境的画作,那些随手涂抹的草图,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咱们得从.............
  • 回答
    中西方古代军事,就好比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描绘着截然不同的战争艺术和战略思想。尽管都以夺取胜利、巩固政权为目标,但两者在兵种构成、战术运用、军事思想、后勤保障乃至战争的社会文化属性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一、兵种构成与发展侧重首先看兵种,这是构成军队的基石。 西方古代军事:重骑兵的荣耀与步兵的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