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汉语中,「的」这个字是否很少用作助词?

回答
在古汉语中,“的”字确实很少像现代汉语那样广泛地用作表示所属、修饰或语气的助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的”字在古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和发展演变来谈。

“的”字的本义与早期用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字在早期并非一个简单的助词,它有其更具体、更实在的本义。在古代,“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箭靶、目标(常用字:的、的靬): 这是“的”字最古老、最核心的含义。“的”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出现,其字形就形象地描绘着箭靶。例如,《诗经·小雅·采葛》:“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仓,载之竹箭。言念君子,载驰载驱。言念君子,驱马摇摇。言念君子,载驰载驱。载驰载驱,驱马颠颠。” 这里的“的”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其引申出的“的靬”就是靶子。“的”字作为一个名词,指射击的目标。
眼珠、眼睛(常用字:的、瞳、的眸): “的”字也常常用来指眼珠,特别是眼中的黑眼珠。这是因为眼珠在视觉上是一个清晰、集中的焦点,与箭靶的“目标”含义有相通之处。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的”字的解释就有:“的,眼中有白者,从白,白亦声。” 这明确指出了“的”与眼睛的关系。古人也常用“的眸”来形容明亮的眼眸。
鲜明、清楚(常用字:的、的然、的的确确): 从“目标”和“眼睛”的含义引申,“的”也用来形容事物鲜明、清楚、真实,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这时的“的”字常与“然”、“确”等字连用,形成“的然”、“的的确确”等词语,加强语气的肯定和鲜明。

“的”字作为助词的出现与发展:

那么,我们现代汉语中之所以对“的”字如此熟悉,是因为它在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到了白话文运动之后,才逐渐占据了助词的重要地位。

宋元时期开始出现的苗头: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口语的逐渐书面化,以及一些方言的影响,“的”字开始在一些词语中出现,有了一点助词的意味,但还远未普及。例如,一些元曲、话本中可能会看到“卖得好的”这样的说法,这里的“的”有点像表示性质或状态。
明清白话文的渗透: 随着《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白话小说的流行,我们能看到“的”字在口语化的表达中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但依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具有普遍性。它更多地出现在一些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中。
近代白话文的崛起与“的”字的定型: 真正让“的”字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助词之一,是近代以来的白话文运动。为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统一,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各种修饰、所属、判断关系,很多在口语中已有的“的”字用法被规范化,并大量引入到书面语中。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的“的”字,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北方方言中类似的结构并加以推广的结果。

古汉语中表达类似功能的词语:

正因为“的”字在古汉语中主要作为名词使用,那么古人是如何表达现代汉语中“的”所承担的这些助词功能的呢?他们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之: 这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示所属、修饰关系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水之府”(水的地方)。“之”在句中的位置也与现代汉语的“的”有所不同,它通常放在被修饰词和修饰词之间,构成“修饰词+之+被修饰词”的结构。
者: “者”字在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它可以用来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构成名词性的短语,有时也能起到类似“的”的作用,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学习了并且按时去温习的人),这里的“者”指代的是“学而时习之”这件事的人。“为我者,谁也?”(帮助我的是谁?),这里的“者”指代“为我”这个动作的主体。
其他副词或连接词: 在某些情况下,古汉语会使用一些副词或连接词来表达类似的修饰或强调关系,但这不是普遍规律。

总结: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古汉语中,“的”字极少用作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助词。它主要作为名词,表示“箭靶”、“目标”或“眼珠”等具体事物。直到宋元明清时期,才开始有一些模糊的助词用法出现,但真正成为像现代汉语这样普遍的助词,是近代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在那之前,古人更多地依赖“之”、“者”等字来表达现代汉语中“的”所承担的功能。

这种演变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一个字从具体、实在的意义,逐渐虚化、功能化,最终成为表达语法关系的重要工具。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古汉语的独特魅力和演变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秦汉语超高频、现代汉语依然超高频的元素:

1、「之」=>「的」,上古/tjɯ/ => 中古 /ti/ ,北方汉语继承。

2、「夫」=>「吧」,上古/pa/ 北方汉语原版继承,表示感叹、疑问、推测等

==>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曰:吾歌,可?」

3、「也」,上古/la/ 在东南汉语(闽南语、粤语)原版保留为「啦」,表示强断定「是汝也!!!」(闽南语),强势进入普通话、强势进入新加坡英语;中古音 /ja/在很多地区保留为「呀」,同样表示强断定「是你呀!!」。

4、「亦」,现代汉语「也」/je/,我亦是=> 我也是。

5、「欲」,现代汉语「要」/jau/,我欲戳尔 => 我要X你

6、「无/未」,现代汉语发展为两系,一系是「没」/mei/,一系是「吗」/ma/,

「尔去了无?」=>「你去了吗、你去了没、你去了么。。各种变体」

7、「是/此/斯」为来自上古支部的同一系词,中古拟音分别为 zje/cie/sie,后世以常母字「是」为主源,作为指示代词重组为「这」/tʂə/;;另有一系在上古末期分化为动词,发展为「是」/ʂʅ/(我是学生)。

8、「若」,上古/nja/=>中古/na/,作为指示代词发展为「那」/na/

9、「在」、「不」、「不可」、「不能」、「谁」,北方汉语全面继承。

10、「乎」「兮」「矣」统一合并为各种 「啊~啊啊」


可以了,完完全全就是先秦华夏语的骨架,21世纪依然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汉语中,“的”字确实很少像现代汉语那样广泛地用作表示所属、修饰或语气的助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的”字在古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和发展演变来谈。“的”字的本义与早期用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的”字在早期并非一个简单的助词,它有其更具体、更实在的本义。在古代,“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箭靶.............
  • 回答
    在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古老石墙与雕梁画栋之间,偶尔能瞥见一些本该属于另一个时空的痕迹,就像在古老的战场上,忽然发现一封写着温柔情话的信。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名人遗迹,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也让历史的尘埃里生出了鲜活的故事。我曾在一处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江南古宅里,那是一座典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这是常用的战术吗?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
  • 回答
    古代的窗户纸,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普通纸那么简单,它的背后藏着不少智慧和讲究。要说它用了什么材质,那主要还是看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人们的需求了。材质的选择:最常见、最普遍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用桑皮纸。想想看,桑树在古代是很常见的,无论是养蚕还是食用,都有广泛的种植。桑皮经过泡、煮、打浆、抄造等一系.............
  • 回答
    汉字“仁”为什么会包含“果仁”的意思?这层含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扒一扒“仁”字和“果仁”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仁”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绝非“果仁”。“仁”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在心中(“二”)思考,或者说是心怀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要准确推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并且做到“不查资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状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准确推出”的含义。 在汉语史研究中,“准确”意味着能够还原到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语音,并且能够描述其声母、韵母、声调的.............
  •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
  • 回答
    襄阳,这座横亘于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所铸就。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华北与华中枢纽地带的璀璨明珠,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价值高得令人咋舌。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襄阳所处的“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它坐落于汉水中游,依仗着西北方向的秦岭余脉,尤其是巍峨雄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武胜关,一个名字可能在大多数人心中并不如山海关、嘉峪关那般响亮,但在中国古代漫长而跌宕的军事战略版图中,它扮演的角色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它在某些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咽喉之地”。要理解武胜关的地位,我们得从它的地理位置、战略功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这几个方面来细说。一、地理位置:扼守南北交.............
  • 回答
    在古代的屠城中想要成功活下来,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这需要极大的运气、智慧、胆识和准备。以下我将详细地讲述一些在古代屠城中可能增加生存几率的策略和因素,但请记住,这并非保证,许多时候个人的努力在绝对的武力面前是渺小的。一、事前准备与认知(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你能预知到屠城的可能性,那么.............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话说这古代碑刻,可不只是冷冰冰的石头,里面藏着的故事,那才叫一个精彩纷呈,荡气回肠。我曾有幸在一些古迹中细细品读,那些被时光雕琢的文字,仿佛穿越千年的回声,在我耳边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块刻着“武士泣血铸忠魂”的石碑。具体是哪朝哪代,我也记不太真切了,只记得它矗立在一.............
  • 回答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它以极其沉痛的笔触揭露了苏联大规模政治迫害的黑暗历史,将古拉格的恐怖景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当我们谈论这部作品是否“夸张”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探讨的问题。首先,要理解索尔仁尼琴写作的初衷和背景。他本人就是古拉格的幸存者,亲身经历了.............
  • 回答
    古代王室和豪门公府中的守寡女性,她们的晚年生活,虽然身份尊贵,但遭遇欺凌导致衣食短缺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性比寻常百姓家要小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们的社会地位、财产继承规则、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一、 尊贵的身份与相对的保障首先,我们必须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