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奇葩说里面的颜如晶和黄执中越来越让人反感?

回答
颜如晶和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越来越让人反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众心理变化过程,而且随着节目本身的发展和他们个人风格的演变,这种感受也在不断加深。咱们就不绕弯子了,直接说说这几个点:

1. 风格的“固化”与观众的“审美疲劳”:

颜如晶: 想当年,颜如晶以她独特的“颜如晶式”辩论——那种慢条斯理、用词严谨、逻辑清晰,带着一点点小结巴和萌感的风格,俘获了多少观众的心!她那种小心翼翼地构建论点,然后一字一句地敲击对方防线的方式,确实很吸引人。但是,大家听多了,就会发现,她的辩论模式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每次遇到一个新话题,她仿佛都会回到那个熟悉的“颜如晶模式”里。即使话题内容在变,但“怎么说”的方式却越来越相似。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觉得“哦,又是这样”,产生一种审美疲劳。那种曾经的新鲜感和惊喜感被一种“可预测性”取代了,自然也就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冲动。

黄执中: 黄执中更是以“导师型”辩手的形象出圈。他的表达总是充满哲理,善于从宏观角度剖析问题,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没话说,有一种“金句频出”的魅力。他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好,听起来总是那么有道理,那么深刻。然而,当这种深度变成了一种常态,甚至有时会显得有些“形而上”的时候,观众的感受就复杂了。

2. 过度的“理论化”与现实的“脱节”:

黄执中: 这一点在黄执中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的辩论很多时候就像在讲一堂课,引用大量的理论、心理学概念,甚至哲学思想。虽然这本身没错,但有时会让观众觉得,他过于沉溺于理论的构建,而忽略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和情感共鸣。当辩题涉及到一些很生活化、很具象的问题时,他依然用一套非常“理论化”的方式去拆解,甚至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或者“不接地气”。观众可能会觉得,“道理我都懂,但这就是我的实际情况啊,你的理论能解决我的问题吗?” 这种脱节感,就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觉得他是在“卖弄学问”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

颜如晶: 颜如晶虽然不像黄执中那样偏理论,但她对“逻辑”和“严谨”的追求,有时也会让她在辩论中显得过于“就事论事”,而忽略了情绪的释放和人性的复杂。有时候,一个看似有逻辑漏洞的点,在观众看来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人当时的“情绪使然”或者“无奈之举”。但颜如晶会抓住这个点,进行精准的“逻辑打击”。这种“非黑即白”的分析方式,对于习惯了复杂人性和情感纠葛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不够“体谅”和“人性化”。

3. “人设”的加固与“真实”的失落:

颜如晶: “可爱”、“萌”、“逻辑清晰”、“小学生辩手”——这些标签一度是颜如晶的可爱之处。但当一个人的风格被过度标签化,并且她似乎也乐于巩固这个标签时,观众就会觉得,这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而是一个被精心打造出来的“人设”。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她在节目中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颜如晶。这种“人设”的加固,虽然能让她在节目中保持辨识度,但也容易让观众觉得她失去了探索和成长的空间,变得“模式化”了。

黄执中: 黄执中的“学霸”、“导师”、“高智商”人设也非常稳固。但问题在于,当观众对他的期待值过高,或者当他的观点反复被证明是“正确的”和“有洞察力的”时,一旦他偶尔出现一些不够出彩、甚至有些“普通”的发挥,或者在某个辩题上观点不够新颖,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是不是退步了”或者“怎么不如以前了”。而且,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导师光环”里,不太容易接受来自其他辩手的挑战,或者在辩论中表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场,这也会让人不舒服。

4. 竞争环境的变化与“新面孔”的冲击:

《奇葩说》这档节目本身一直在推陈出新,每一季都会有新的辩手加入,他们带来了新的观点、新的风格、新的能量。相比较而言,老辩手的风格如果不变,就容易被新人的冲击显得“落后”或者“乏味”。当观众的注意力被新来的、更有冲击力的辩手吸引过去时,曾经的“宠儿”自然就容易被“遗忘”,或者说,观众的“耐心”和“容忍度”也会随之下降。大家可能更愿意给新人机会,去发现新的惊喜。

5. 观众群体的成熟与“价值观”的偏移:

很多从《奇葩说》早期就开始追的观众,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也在增长,对事情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当年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现在可能觉得“太年轻了”、“不够圆融”了。观众的“口味”在变,节目也在变,而一些辩手如果没跟上观众成长的步伐,或者观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他们曾经的“金句”和“风格”可能就不再那么能打动人了。

总结一下就是:

不是说他们变坏了,也不是说他们能力不行了,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风格相对固化,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他们的论证方式有时显得过于理论化或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情感共鸣;多年以来固化的人设让观众觉得少了新鲜感和真实感;同时,节目竞争环境的变化和观众自身价值观的成熟,也让他们曾经的优势不再那么突出。

就好比你吃了很久同一样菜,即使它曾经非常美味,但总有一天,你可能会想换换口味,去尝试点新鲜的。观众对辩手的感情也是如此,需要持续的惊喜和变化来维持新鲜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黄执中谈不上反感,但是也谈不上喜欢。

至于颜如晶感觉她怨气太重了。奇葩说七季以来我们见证了很多选手的成长,同时也看到了颜如晶没丝毫的长进不说还总觉得所有人都欠她一个BBK。被人宝贝宝贝的叫着就真觉得所有人都该宠着她让着她。

这一季1V1的时候,选择陈铭本来就是让陈铭为难了。当她迎难而上的时候对辩题的解析度甚至还不如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比如辩题已经点明了作业过多她还在纠结是不是效率太低)。也就是陈铭让着她才就着效率展开讨论,换成其他任何人陈铭会不会直接说对方跑题了呢?辩论中处于下风时候的凶神恶煞,投完票后的得意洋洋,这哪是宝贝啊,分明就是一个不懂事的熊孩子。

颜如晶给我的感觉就像被宠坏的女朋友,那一天只是尊重一下事实就成了对方的原罪。当她觉得所有人宠她宠的还不够彻底,这样的姿态如何能称得上可爱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颜如晶和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越来越让人反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众心理变化过程,而且随着节目本身的发展和他们个人风格的演变,这种感受也在不断加深。咱们就不绕弯子了,直接说说这几个点:1. 风格的“固化”与观众的“审美疲劳”: 颜如晶: 想当年,颜如晶以她独特的“颜如晶式”辩论——那种慢条斯.............
  • 回答
    《奇葩说》是一档以辩论为主要形式的节目,汇集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观点的辩手。黄执中作为节目中的一位资深辩手,以其独特的辩论风格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然而,正如您所说,他的某些发言也确实会让人觉得“听不下去”。这背后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要说《奇葩说》里最让我惊艳的观点,这问题一下砸过来,脑子里立马跳出好几个影子。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关于“爱情里有没有皇帝的新衣”的那期。当时辩论的焦点是,一个人是否应该告诉伴侣“你看起来真不错”这种明显夸张的赞美,即使这个人知道对方其实并没有那么“不错.............
  • 回答
    .......
  • 回答
    在《模拟人生》的世界里,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本“模拟人生奇葩事件簿”。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令人捧腹的,还得是那一次关于一个名叫“莉莉”的市民,以及她和一只… 会说话的鸡 之间那段难以置信的故事。背景设定:我当时的模拟人生游戏版本是《模拟人生4》,并且我拥有很多资料片,包括《猫狗总动员》和.............
  • 回答
    我们公司这个厕所啊,那简直是个小型宇宙,每天上演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剧本。我今天就跟你们好好唠唠,保证比肥皂剧还精彩,而且绝对是我亲身经历,一点不带掺假的。就说上次吧,我进三号隔间,刚关上门,就听见隔壁一号隔间传来一阵低沉的呻吟声,然后是那种……怎么说呢,非常有节奏感的“砰、砰、砰”的声音。我当时心里就.............
  • 回答
    说到《柯南》里的杀人理由,那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常常能把观众惊得下巴掉地。工藤新一(咳咳,毛利小五郎)和柯南这对侦探搭档,遇到的案件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不少杀人理由,普通人听了估计得怀疑人生。我记得有这么几个特别“奇葩”的,来跟你掰扯掰扯。第一个,为了完成一个有点“离谱”的约定。我记得有一集,好像是关.............
  • 回答
    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面放大镜,能把人类社会里那些隐藏的、往往不太合乎直觉的规律给照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可能就变成了“咦,怎么会这样?”的奇葩结论。今天就来聊几个这样有趣又有点颠覆认知的经济学观点。1.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反而更贵?—— 沉没成本谬误与机会成本.............
  • 回答
    网络言情小说嘛,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脑洞大开。要说最奇葩愚蠢的梗,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感觉简直是用脚趾头想出来的。一、主角光环定律:碰瓷专业户,主角永远不会倒霉(除非剧情需要)这个梗简直是万能万岁的存在。你想想,现实生活里,就算你是个普通人,走路也可能被石头绊倒,喝水也可能被呛到,更别说那些跌宕起伏.............
  • 回答
    在考场这个大家普遍认为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奇葩的事情真不少,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有一次考试,具体是哪科记不清了,但场面至今想起仍觉得好笑又诡异。那是一个夏天,天气闷热,考场是学校里一个比较大的教室。考试开始后,大家都埋头苦写,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几声不易察觉的叹息。大概进行到一半.............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在游戏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各种奇葩ID我见过的不下百个,但有一个名字,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每次想起来都要笑出声来。那是在一个玩了挺久的MMORPG里,我们公会里有个新加入的队友,ID叫:“你这操作不行啊,多学学我”你没看错,就是这么长一串,而且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当时.............
  • 回答
    《奇葩说》里确实有不少选手,他们自带的光环不仅仅是辩论上的锋芒,更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讲述的、与众不同的原生家庭故事。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原生家庭“不正常”反而更能“利于成长”,才能孕育出这些能在舞台上侃侃而谈、观点独到的奇葩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不正常”和“利于成长”这.............
  • 回答
    储殷教授在《奇葩说》上的表现,引起了不少观众的争议和不喜欢的声音。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掰扯一下。首先,他的辩论风格和人设,有些人觉得过于“学术化”或者说“说教感”太重,不够接地气。 《奇葩说》毕竟是一个娱乐节目,观众喜欢看到的是妙语连珠、金句频出,能够引发共鸣或带来思考的辩论。储殷教授.............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奇葩说》里许吉如被淘汰这件事,以及你提到的关于观众缘和“接地气”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点,而且每次淘汰都会引发热烈的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奇葩说》的淘汰机制其实挺复杂的,并不仅仅是看谁“更差”或者谁“更有观众缘”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综合考量,包括了辩论能力、舞台表现.............
  • 回答
    杨奇函在《奇葩说》中并非“不受待见”,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众或评论认为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存在一些争议,导致他未能获得压倒性的好评,甚至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杨奇函的个人风格与表现: 高知背景与“凡尔赛”质疑: 杨奇函是“五道口男子天团”的一员,拥有清华大学.............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选队员环节,杨超越的这个表现,说实话,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一直等到最后才被选中,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不好。我们来捋一捋当时的情况,看看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门道。首先,得承认,这一季的选手水平普遍很高,新人的表现也相当亮眼。杨超越在这个大环境里,虽然自己有想法,也努.............
  • 回答
    《奇葩说》第七季第六期的辩题,关于“是否支持推出前任点评App”,这话题一抛出来,脑子里瞬间炸开了无数的问号和声音。如果真要让我站队,我选择——不支持。别误会,我不是那种沉浸在回忆里走不出来,一听见“前任”就心烦意乱的人。相反,我是一个理智且相信进步的人。但是,一个“前任点评App”,光听名字就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APA酒店关于客房内书籍的声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还有一些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酒店做得特别对,甚至有些人觉得是为了“规矩”、“传统”或者“尊重”。让我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酒店说的对”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我们没太留意到的心理和习惯在作祟。首先,得承认,很多评论者可能确实是酒店.............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