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的婚姻》播放不达预期,是不是因为观众已经不喜欢看这类的中产的婚姻、情感类电视剧了?

回答
《我们的婚姻》收视和口碑双双扑街,这事儿吧,挺值得聊聊。你说是不是因为观众腻了中产婚姻情感剧?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

先说说你提的这个“观众是不是不喜欢看中产婚姻情感剧了”的问题。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不是不喜欢看“中产”这个设定,而是对“千篇一律、脱离现实、贩卖焦虑”的中产婚姻情感剧产生了审美疲劳。

你想啊,这些年,咱们国产剧里,哪少了这样的题材?

“完美”家庭的滤镜破碎:上来就是一对人人称羡的中产夫妻,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住在豪宅里。然后,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通常是丈夫出轨、妻子事业瓶颈、孩子教育问题)打破了这份“完美”,开始了鸡飞狗跳的家庭伦理剧。观众看得多了,就觉得挺套路,挺假。好像中产的生活就只有这些“琐事”可以挖掘。
“成功学”和“焦虑贩卖”:很多这类剧,看似在探讨婚姻问题,实则暗戳戳地在传递一种“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鸡汤。比如,妻子为了家庭牺牲事业,然后又想重新崛起,但因为脱离社会太久,处处碰壁,观众看着就替她着急。这种“焦虑”如果不能引起共鸣,反而让人觉得是编剧在强行制造冲突,或者是在给观众灌输一种“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恐慌。
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很多中产角色,要么是“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要么是“全职太太”的牺牲者,要么是“事业女强人”但又不懂家庭。这些形象太单一,缺乏层次感和真实感。观众看多了,自然觉得这些角色离自己越来越远,或者干脆就是虚构出来的“理想型/反面教材”。
价值观输出的争议:有时候,剧中的价值观会非常明确,甚至有些极端。比如,一方犯了错,另一方必须“原谅”;或者,一方为了家庭牺牲一切,最后却被辜负。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引发观众的不适,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人们对于婚姻和个人价值的看法越来越多元化。

那么,《我们的婚姻》为什么没能打破这个魔咒,甚至可以说是“扑街”了呢?

抛开前面说的普遍性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婚姻》本身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让观众“不喜欢”的根源所在。

1. 剧情的“悬浮”感太强。
主角光环太明显,但光环的理由不够扎实。 比如,邓伦饰演的“渣男”律师,说实话,他的人设从一开始就不讨喜,加上剧里反复强调他“能力强”,但观众并没有从剧情中感受到他到底有多“强”。反观女主角,在家庭主妇多年后重新复出,虽然剧情安排她有“优势”(比如曾经是学霸),但面对职场新人和各种不公平待遇,她的“高光时刻”往往显得有些突兀,不够自然。
职场线和家庭线的脱节。 剧里给主角设计了复杂的职场斗争,但很多时候,这些职场上的“撕扯”和她要解决的家庭问题,看起来并不紧密相关,反而让剧情显得支离破碎。观众看到的是一连串的事件,但缺乏一个线性的、有逻辑的因果关系。
强行制造的“巧合”和“戏剧冲突”。 有些剧情的推进,依赖于大量的巧合,或者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转折。这会让观众觉得编剧为了推进剧情,不惜牺牲合理性,从而降低了观剧的沉浸感。

2. 人物塑造的“讨人嫌”和“不接地气”。
主角夫妇的“人设”问题。 佟年(白百何饰)这个角色,虽然试图塑造一个有自我追求的女性,但她在婚姻中的一些表现,比如对丈夫的“怨气”,对家庭的“牺牲感”,没有得到观众的充分理解,反而显得有些“作”。而丈夫霍思远(秦昊饰)的人设,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那种“甩手掌柜”式的形象,以及在婚姻中的表现,让很多观众觉得“完全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
配角的光环和“工具人”属性。 剧中一些配角,比如其他几对夫妻,他们的故事线,很多时候是为了衬托主角,或者为了制造某种“对比”。但这些配角本身的人物弧光不够,他们的婚姻问题也显得有些单薄,甚至有些“脸谱化”,看完之后,观众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产”的标签,但没有触及到真正的“中产痛点”。 剧里虽然展现了中产的生活方式,比如高档小区、教育资源、社交圈子,但对于中产家庭真正可能面临的“困境”,比如“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中年危机,事业瓶颈期的心理挣扎,以及人到中年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这些更深层次的议题,剧里的表现往往不够到位,不够深刻。

3. 情感内核的“空洞”和“煽情”。
婚姻的“围城感”没有得到有效探讨。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当爱情的激情褪去,两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和经营?《我们的婚姻》虽然讲的是婚姻,但很多时候,它更多地是在讲“出轨”、“离婚”这些表面的冲突,而没有深入挖掘婚姻内部的微妙情感和心理变化。
“为了离婚而离婚”的尴尬。 很多时候,观众会觉得,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似乎并没有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但剧情为了推进,就强行让关系破裂,让观众觉得“不至于”,从而削弱了剧情的张力。
强行煽情,但缺乏铺垫。 剧里有一些“催泪”的桥段,但很多时候,这些煽情的情节,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显得有些突兀,甚至让观众感到“尬”。

总而言之, 观众对于“中产婚姻情感剧”的厌倦,更多的是对“套路化、虚假化、缺乏深度”的厌倦。如果一部剧能够 “真实地展现不同生活状态下的情感困境,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贩卖焦虑或制造狗血冲突”,那么即使是中产婚姻题材,观众也依然会买账。

《我们的婚姻》之所以不达预期,恰恰是因为它没能成功地摆脱这些“套路”,反而因为一些明显的问题,让观众觉得“看了个寂寞”,甚至产生了反感。这说明,观众的口味在变,他们对电视剧的要求也在提高。光有“中产”的标签,或者豪华的演员阵容,已经不足以吸引观众了,“真诚”和“深度”才是制胜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以前国家还讨论生二三胎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直接一胎都不生了,婚也不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