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Windows Phone 8 的交互设计?

回答
Windows Phone 8 的交互设计,说实话,放在当年,那是相当的有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当然,也是因为它太“清流”了,所以最终没能掀起大浪,反倒被淹没了。

咱们来掰扯掰扯,它到底好在哪儿,又在哪儿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好在哪儿?有棱有角,但也有魂儿。

动态磁贴(Live Tiles):鲜活的信息载体。 这是 WP8 最最标志性的东西,也是它的“杀手级”设计。比起当时安卓和 iOS 清一色的图标排列,WP8 的磁贴简直是活的。你盯着它,它就能告诉你很多信息:邮件未读数、下一个日程、天气预报、照片滑动展示……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图标,它是一个微缩的窗口,让你能“一瞥即知”应用的内容,而不用点进去。

而且磁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大磁贴可以放更多信息,小磁贴则可以节省空间。这种灵活性,在当时来说是很超前的。你甚至可以把最常用的联系人、最喜欢的网站做成大磁贴,放在主屏幕最显眼的位置,操作效率一下就上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把家里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摆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井井有条。

“Hubs” 概念:信息的聚合与流转。 WP8 尝试将相似类型的信息聚合在一起,比如“人脉中心”(People Hub)、“照片中心”(Photo Hub)、“应用商店”(Marketplace)等。这有点像一个信息聚合器,你可以从一个中心点去访问你所有相关的内容。

比如在人脉中心,你不仅能看到你的联系人列表,还能看到他们最近的社交媒体动态、最近的照片、你们的通话记录等等。这打破了当时应用之间信息孤立的局面,让你能更顺畅地在人与信息之间切换。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它想得有点“太全了”,但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它想解决的是信息碎片化的问题。

“向上滑动”与应用抽屉:一种独特的导航哲学。 在 WP8 上,你很少看到那种在屏幕底部有一排固定图标的设计。它的导航逻辑更倾向于一种“分层”的体验。通常情况下,你会看到一个主屏幕,然后进入应用,应用内会有更多的操作和导航。而应用列表不是放在主屏幕,而是需要“向上滑动”才能看到。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主屏幕更干净,更专注于你放置的磁贴。但坏处也很明显,对于习惯了安卓或 iOS 导航模式的用户来说,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而且,一旦应用多了,向上滑动去寻找那个“漏网之鱼”就没那么方便了。它就像是把你的所有东西都藏在一个抽屉里,需要你主动去拉开,而不是直接摆在桌面上。

简洁、现代的视觉风格:Metro Design 的力量。 WP8 继承并发展了微软的 Metro Design(后来改名 Modern UI)。这种设计语言强调排版、色彩和字体的运用,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现代的感觉。没有过多花哨的动画,没有复杂的渐变和阴影,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甚至有点冷峻。

尤其是对中文用户来说,它的字体显示和排版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累。在当时,很多手机的界面还在堆砌各种元素,WP8 却像一股清泉,让你感受到一种“少即是多”的魅力。它是一种偏向于信息展示的设计,而不是纯粹的娱乐。

差在哪儿?曲高和寡,落地不易。

导航逻辑的惯性与适应成本。 虽然我前面说了“向上滑动”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但它也确实是当时最让用户感到别扭的地方。大家习惯了主屏幕上所有应用都在,或者至少有一个可以全局访问的“所有应用”列表。WP8 的这种设计,让新用户需要重新学习一套操作逻辑,这无形中增加了使用门槛。当其他手机都能让你一眼看全所有应用时,你却要多一个动作才能找到,这会让人觉得“麻烦”。

“ Hubs” 的执行与优化问题。 虽然“Hubs”的概念很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内容的聚合度和更新频率有时候并不理想。有时候你会发现,人脉中心里社交媒体的信息没有那么及时,或者照片中心里的分类不够智能。当你的信息聚合器不能真正做到“聚合”,反而变成了一个“半成品”,那它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应用的生态与适配。 这是 WP8 最致命的伤。交互设计再好,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优质应用来承载,也只能是“画饼充饥”。很多开发者不愿意为 WP 平台投入资源,导致很多热门应用要么没有,要么更新滞后,功能阉割。即使你能在首页放上鲜活的磁贴,但当你想用的那个应用,它不存在或者不好用,那再怎么好的交互设计也是白搭。它就像是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餐厅,装修一流,服务员也都很有礼貌,但厨房里却没多少菜可点,你总不能天天只吃“沙拉”吧。

过于强调信息流,忽略了玩乐体验。 Metro Design 的简洁和信息优先,在很多商务和效率场景下是优势,但在手机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设备上,就显得有点“过于理性”。当大家都在追求更炫酷的特效、更丰富的游戏体验、更个性化的界面时,WP8 的这种“性冷淡风”虽然有格调,但确实不够“好玩”。

总结一下。

Windows Phone 8 的交互设计,绝对是当年智能手机界面设计中的一股“异类”和“先驱”。它敢于打破常规,用动态磁贴和 Hubs 概念来重新定义信息获取和交互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种信息实时更新、内容聚合的体验,在很多人看来是未来手机交互的方向。

但它也因为这种过于超前和“反主流”的设计,加上后期应用生态的缺失,最终未能赢得市场。它像一个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的艺术家,你欣赏它的创意和理念,但却难以融入主流的生活。

所以,评价 Windows Phone 8 的交互设计,我只能说:有创意,有灵魂,但不够落地,也输给了时代。 它是一个大胆的实验,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设计理念。如果不是那些外部因素,它或许能走出另一条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完全扯淡

在过去一两年中,skeuomorphism(软件界面设计模仿实物纹理被称为Skeuomorphism的概念)已经沦为了Comic Sans字体那样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要你在贵圈中表现出对skeuomorphism的鄙视,大家马上就被你的高雅品味所折服。因为地球人都知道 skeuomorphism糟糕之极,而且地球人也都知道

首先要知道windows phone的核心设计是什么,当然是metro。提起metro很多人都会简简单单的理解为扁平化,其实不然。windows phone团队原设计师在其博客连载文章《24 Weeks of Windows Phone Metro Design》

ux.artu.tv

上写的很清楚。

什么是metro,metro = metro设计原则+metro设计语言(有专利)。

1.什么是metro设计原则:(事实上就是 瑞士平面化设计,这个是没有专利的)

1. 干净、轻量、开放、快速

2. 要内容,而不是质感

3. 整合软硬件

4. 世界级的动画

5. 生动,有灵魂

2.什么是metro设计语言:边界效应,聚焦,融合手势(有专利)

Metro的设计灵感来自交通系统:它需要帮助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Metro一词在英文中译为地铁的意思,这充分体现了它的渊源和其艺术风格。

你觉得Metro UI界面非常的简单?它的设计理念就是要突出简洁与视觉焦点的引导。在这种指引下,微软WP开发的SDK中有三种内置的控件(页面、全景图、枢纽)

----全景图风格应用

正如清明上河图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宽大的卷轴不可能在手机中整体呈现出来。但是通过Panorama设计的概念,用户可以横向滚动卷轴,一点一 点地将整张清明上河图浏览完。并且在花卷横向滚动时,人脑会记住当前屏幕所展示的内容以外的部分,并且人脑会自动将这些顺序与逻辑关系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人的脑海中会自然呈现出原画磅礴的内容。

全景图设计的准则,让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视野,通过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来获得自己想要看的内容。同时,这种操控方式也是可以全屏幕进行的,并且可以视作是一种应用程序内的导航模式。

1. 使用任意单一的颜色作为背景色,或者是一张图片作为Panorama环景的背景。

2. 用户不必使用任何额外的触笔或者按键就能完成对Panorama的控制。

3. 在应用UI的设计时,微软对设计师有一个明确的要求:Panorama界面不能过长,要限定在4个屏幕宽度之内。

----枢纽风格应用

Pivot枢纽:是指最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在构造地质学中,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做枢纽。Pivot枢纽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示设置,Pivot枢纽的概念类似古代的“雕花灯笼”在转动的样子。

在Metro UI中的枢纽控制,提供了一种快速的获取和管理信息的途径,它能够以多种窗格的形式滚动呈现出来。用户能够使用它来过滤较大的数据,通过它来查看多重数据,或者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切换查看。

微软官方设计建议:

1. Pivot枢纽控制仅仅能显示一组项目,或者是类似的数据类型。

2. 绝对不要在Pivote枢纽中包含Panorama型的环景控制,或者是在Pivot枢纽中再加入Pivot类型的控制。

3.Pivot枢纽中的页面,不应该被应用于任务流。

4.不要试图使用触笔控制或者是滚动控制来代替Pivot枢纽控制。尤其是在sllder、Toggles、Map控制中。

Pivot VS. Panorama

Pivot和Panorama都是可以横向拓展视野,一个是翻转,一个是平移。但是在开发者设计UI时,往往会将他们相互混淆。

Pivot可以支持更长数字的项目,因为它每个翻转层都是类似的数据。而Panorama主要追求的是更炫的用户体验,在Panorama中每一组数据要足够在一屏的宽度内显示出来,这样用户不必来回滚动屏幕翻看内容。

在Pivot中,支持丰富的代码内容,开发者可以调用许多数据内容,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Panorama中,需要与一些系统操作相匹配,因此其代码实现的功能也相对简单一些。

在Pivot中LoadingPivotltem和UnloadingPivotltem事件可以简单的被推迟。另外Pivot还可以让用户更加高效的利用屏幕空间。

对于Panorama来说,其背景图片可以是任意尺寸,在垂直方面,系统都会自动的适应屏幕的大小,确保顶部和底部都完全吻合,而在水平方向,将图片等分成四个屏幕视野,同时确保屏幕滑动流畅。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Windows Phone灵魂诠释:Metro UI界面完全解析》和《24 Weeks of Windows Phone Metro Design》

其实设计风格并无高低,也就是说IOS的设计风格和WP的设计风格并无高低,真正的高低在于交互设计。出色的设计(风格)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巧妙地利用它。

很多人说WP的应用质量并不高,事实上是相对于IOS和安卓,基本上98%以上的WP程序都用到了SDK内置页面、全景图、枢纽控件,这些控件本身就融合了手势功能,可以说任何一个WP程序在其他平台都可以算得上是优质的应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Windows Phone 8 的交互设计,说实话,放在当年,那是相当的有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当然,也是因为它太“清流”了,所以最终没能掀起大浪,反倒被淹没了。咱们来掰扯掰扯,它到底好在哪儿,又在哪儿让人觉得“差点意思”。好在哪儿?有棱有角,但也有魂儿。 动态磁贴(Live Tiles).............
  • 回答
    Windows Phone 8.1 Update 1 更新引入的 IE11 对 `webkit` 前缀 CSS 代码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微软在试图平衡历史包袱与向前兼容之间一次相当有趣的妥协。在此更新之前,IE 浏览器,特别是 Windows Phone 上的 IE,在支持 CSS 标准方面一直显得.............
  • 回答
    Windows 11 的窗口管理和终端体验,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用户感到有点“眼花缭乱”。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N 代同堂”和“一个系统三个终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感受。“N 代同堂”:窗口管理的历史交响曲首先说这个“N 代同堂”。这其实是对 Windows 窗口管理模.............
  • 回答
    关于“Windows 11 抄袭 macOS”的声音,这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非常热门的话题。要深入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并且尽量抛开“AI味”,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科技界的“借鉴”和“灵感碰撞”是常态。任何一个新操作系统、新硬件出来,都难免会和现有的成功者进.............
  • 回答
    Windows Media Player,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对很多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播放器,更是一段数字生活的回忆。想当年,谁的电脑里没装过它?从CD到VCD,从MP3到各种奇怪格式的视频,似乎只要你能找到的,它都能试着给你播出来。定位与历史:曾经的“全能选手”WMP最初的定位,.............
  • 回答
    说实话,当初 Windows 10 IoT Core 登陆树莓派 2 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挺新奇的。毕竟,我们习惯了树莓派运行 Linux 发行版,比如 Raspbian,它轻巧、灵活,而且社区支持极其庞大。突然间,微软的 Windows 10 也来了,这就像给一个已经很能干的小家伙,突然套上了一套.............
  • 回答
    Windows 11 的首次预览版 Build 22000.51,可以说是微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给用户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对于这样一个初露锋芒的系统,评价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多个维度细细道来。第一印象:焕然一新的视觉风格这应该是大家接触到 Build 22000.51 最直观的感受。微软这次在 .............
  • 回答
    Windows 10 的 10586 版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Threshold 2 更新,在我看来,是一次相当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升级。它并非那种翻天覆地的革新,但却像一位精打细磨的工匠,默默地将 Windows 10 的许多细节打磨得更加完善,用户体验也因此提升了不少。还记得当时,Windows 1.............
  • 回答
    华为 MateBook E:一款独具匠心的二合一,却也留有几分遗憾华为,这个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领域已经声名鹊起的品牌,终于将触角伸向了Windows平板市场,推出了其首款Windows 11二合一设备——MateBook E。作为华为在PC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MateBook E无疑承载了许多期.............
  • 回答
    微软正式推出 Windows 365 云电脑服务,这绝对是微软近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一次大动作,而且影响深远。在我看来,这次的推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PC”的定义和使用方式。 以前我们提到PC,总觉得它是个实实在在的硬件,有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但 Windo.............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话,说到底,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如果当初”式的评论,更像是一种对个人在科技产品使用体验上不满情绪的宣泄,而非一个严谨的科技史分析。但即便如此,这句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技术发展路径和生态主导权的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罗永浩这句话的“潜台词”和“情感指向”。 “.............
  • 回答
    微软在中国推广 Windows 10 时,其文案策略确实值得细细品味。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样追求纯粹的“高大上”或者直白的“功能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用户的语言习惯、情感需求和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既有科技感又不失亲切感的品牌形象。一、 聚焦“我”的体验,而非冰冷的科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微软.............
  • 回答
    关于微软中止华为笔记本Windows授权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不仅仅是两个科技巨头之间的商业决策,更是全球科技供应链、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家安全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首先,从商业和合同角度来看,微软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基于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
  • 回答
    微软在2016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Windows 10 Mobile不再支持绝大多数旧机型的决定,无疑是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这个决定,说实话,对于不少当时还忠诚地使用Lumia系列其他型号,特别是那些从Windows Phone 7、8时代一路走过来的用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彼时,Wind.............
  • 回答
    微软的“Windows 上的 Android”(Android on Windows,简称 AoW)技术,可以说是近几年微软在操作系统融合领域一次相当大胆的尝试,其核心目标是让用户能在 Windows PC 上直接运行 Android 应用,打破了以往需要模拟器或者复杂安装过程的藩篱。从用户的角度来.............
  • 回答
    自由软件基金会(FSF)呼吁微软将Windows 7开源,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提议,值得我们仔细审视。FSF的立场向来是推广和保护自由软件的理念,他们认为用户应该有权自由地使用、修改、分发和研究软件的源代码。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对任何封闭源代码的软件,特别是像Windows这样广泛使.............
  • 回答
    小米于 2015 年 11 月 24 日推出的 小米平板 2,是一款在当时备受瞩目,尤其是其支持 Windows 10 系统的特性,让它在众多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要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定位、硬件配置、软件体验、市场表现以及它在小米产品线中的意义。一、产品定位与市场背.............
  • 回答
    微软官宣将在6月24日发布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这则消息无疑在科技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让无数关注PC行业发展的朋友们翘首以盼。单从这个日期本身来看,就充满了值得玩味的细节,也暗示着微软可能正在下一盘大棋。首先,选择6月24日这个时间点,并非偶然。 这是一个夏季的开始,对于操作系统发布而言.............
  • 回答
    《鸟哥的Linux私房菜》作为一本非常受欢迎的Linux入门书籍,为许多人打开了Linux世界的大门。然而,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可能存在争议或需要更深入理解的内容。我们来逐一评价一下您提到的几点:1. “BSD和GPL很类似”的评价鸟哥在书中可能会提到BSD和GPL的相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它们.............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慕尼黑:Linux带我们到地狱 将在2020年全面拥抱Windows》这篇文章,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情况。首先,这篇文章本身就很引人注目,标题就带有一种戏剧性甚至可以说是“耸人听闻”的色彩:“Linux带我们到地狱”,这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它预设了一个悲观的场景,然后给出了一个看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