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晋的齐王司马攸干了那些事情使其评价如此之高?

回答
西晋时期的齐王司马攸,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称赞的印记,这并非偶然。纵观其一生,他身上的闪光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共同铸就了他备受推崇的评价。要详述其事迹,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早年展露的非凡才能与仁厚品德

司马攸,作为晋文帝司马昭的第二个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本是宗室中的佼佼者。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和端方。

勤勉好学,志向远大: 司马攸年少时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史书和经籍,对政治策略和治国之道有着深入的理解。这与当时一些沉溺于享乐的宗室子弟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他日后可能承担重任。
谦逊待人,不恃权势: 尽管身份尊贵,司马攸却从未显露出傲慢和跋扈。他待人谦逊有礼,对士人尊重有加,乐于听取不同意见。这种品德为他赢得了朝野上下广泛的好感和尊重。史书中常提到他“宽和仁厚”,便是对他为人处世的直接肯定。
关心民情,体恤下属: 有史料记载,司马攸在封地时,关心百姓疾苦,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对属下官吏也宽厚有度,能够体谅他们的难处,这使得他的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民众安居乐业。

二、政治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与忠诚之心

虽然司马攸并非直接参与朝政核心,但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对皇室的忠诚,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辅助司马炎,稳定朝局: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如何平衡宗室势力、处理国家大事等。司马攸虽然身处外藩,但始终与司马炎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为兄长出谋划策。在一些关键的政治决策上,他能够提供中肯的建议,帮助司马炎巩固统治,稳定朝局。
拒绝参与储君之争,顾全大局: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司马攸评价极高的核心原因之一。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逝,储君之位一度空悬。当时,司马攸凭借其出色的能力和贤德的名声,呼声很高,甚至被认为是比后来的太子司马衷(晋惠帝)更适合的继承人。然而,司马攸深知储君之争会引发政治动荡,危及国家稳定。他主动避嫌,坚决推辞了可能获得的储君之位,将政治的稳定置于个人荣华之上。这种“不争”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局的考量,在那个时代尤为难得,也赢得了司马炎的极大信任和赞赏。
对侄子司马衷的支持: 尽管内心可能清楚司马衷的不足,但司马攸在公开场合始终支持司马炎的选择,并尽心尽力辅佐侄子。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喜好,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表现。他在辅佐司马衷的过程中,竭力弥补其能力的欠缺,试图为王朝的延续贡献力量。

三、个人品行上的高洁与不染

司马攸的个人品行也为他的高评价添砖加瓦。

清廉自守,不贪不腐: 在那个权贵奢靡的时代,司马攸能够保持清廉自守,不贪恋财富和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思考国家大事上,而非个人物质的满足。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他不但在言语上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更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他人的榜样。

四、历史评价的侧面佐证

从史书中对司马攸的记载,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受人敬仰的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 司马炎对司马攸的器重和信任是显而易见的。他多次表达过对司马攸的喜爱和倚重,甚至一度考虑过让他继承皇位。这充分说明了司马攸在司马炎心中的地位和价值。
后世的惋惜: 许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对司马攸的早逝感到惋惜,认为如果他能登上皇位,西晋的命运或许会因此改写,避免后来的“八王之乱”等一系列悲剧。这种“如果”的评价,恰恰印证了司马攸在能力和品德上的卓越,以及他对国家的潜在价值。
与司马衷的对比: 将司马攸与后来登基、能力平庸的晋惠帝司马衷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出司马攸的优秀。正是因为他具有辅佐君王、稳定朝局的能力,才使得人们对他未曾成为皇帝而感到遗憾。

总而言之,司马攸之所以评价如此之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他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忠诚的心志以及顾全大局的政治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在宗室之中如同一股清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贤王。他的“不争”之德,在那个充满权力斗争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也因此,后世对他的怀念和推崇,至今不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攸并不是一个无事王爷,天天不管事的,而是实际上参与了西晋早期的决策层议论。

【复历散骑常侍、步兵校尉,时年十八,绥抚营部,甚有威惠。】散骑常侍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可以直接和皇帝对话议论朝政,与侍中相仿,步兵校尉是中央军北军五营之一步兵营长官,领实际兵权。

司马攸年仅十八岁已经是参与朝政并且领有洛阳军权了。

【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

当然,当时决策层人挺多的,都搞出“八公”来了,但司马攸有进入决策层讨论是实情。

司马炎有意识的打击司马攸的权力,司马攸虽然可以参政议政,但他的方案基本上司马炎都是要否决的。【书比三上,辄报不许。】【前后十余上,帝又不许。】

之后司马炎想撤司马攸的兵权,【迁骠骑将军,开府辟召,礼同三司。】升官骠骑将军但是【时骠骑当罢营兵】,而司马攸凭借政治运作保住了兵权,司马炎直接夺司马攸兵权都困难重重【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京兆主指京兆公主,司马攸和司马炎的亲姐姐。

【转镇军大将军,加侍中,羽葆、鼓吹,行太子少傅】【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司马攸在升为骠骑将军时已经是开府仪同三司了,所以司马攸成为和“八公”同一等级的大臣,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司马攸的身份被司马炎忌惮,司马炎从来没有外放司马攸都督一方军政大权过。即便如此,司马攸自十八岁为散骑常侍参与议论,后位列公卿十余年,就现有材料看,没有什么明显黑点,光这一点就很厉害,相对而言司马炎一言难尽的太子司马衷,对比过于明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司马攸的才能或许不算优秀,但是位列公卿,掌握营兵十余年,没有差错,积累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满朝文武除了利益相关的太子党,全都希望司马攸继位当皇帝。

退而求其次,满朝文武认为,即使司马攸不能当皇帝,也应该留在中央辅佐政事,而司马炎怕司马攸威胁太子权力,几乎是在一致反对中将司马攸遣之国。

其中带入真情实感例子如曹志(曹植之子,触景生情)【因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朝之隆,其殆乎哉!"】


最后说一下,个人认为司马攸确实过誉了,其实去青州当土皇帝挺好的,而司马攸脾气暴躁,对司马炎把自己赶出中央耿耿于怀,没之国就给气死了,早死于司马炎七年,搞得司马炎天天怕他夺皇位采取的一堆措施过激了。司马攸要是能效法爷爷,韬光养晦,巩固青州地盘,锻炼好身体,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可以说是开服玩家殴打小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晋时期的齐王司马攸,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称赞的印记,这并非偶然。纵观其一生,他身上的闪光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共同铸就了他备受推崇的评价。要详述其事迹,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一、早年展露的非凡才能与仁厚品德司马攸,作为晋文帝司马昭的第二个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本是宗室中的佼佼者。他从小就表.............
  • 回答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对西晋王朝的衰亡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其中“齐王攸觊觎大位”是其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他认为,齐王攸的野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皇权继承机制的失能、宗室力量的滥用以及政治格局的扭曲紧密相连,最终成为了西晋走向覆灭的关键诱因。要理解吕思勉的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晋初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让一位资深球迷选出他最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无数辉煌的时刻和球迷心中的热爱。要说谁的冠军价值最大,这其实是一个很难有绝对答案的命题,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个多元的概念,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衡量。咱们不如一块儿聊聊这四位传奇人物,看看他们的成就,再自己琢磨琢磨。贝利(“球王”):巴西的.............
  • 回答
    西晋,一个在历史上短暂闪耀却又迅速陨落的王朝,其统一未能长久,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其衰败的脉络。首先,政治制度的根本缺陷是西晋统一不稳固的基石。晋武帝司马炎“传子不传贤”的继承制度,虽然避免了曹魏末年“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士.............
  • 回答
    西晋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而江统这位名士的言论和行为,确实常常被人垢病,说他“沽名钓誉”。要评价他是否如此,我们得把他放在当时复杂的历史大背景下,看看他到底在说什么,做了什么,以及那些真正的问题究竟是哪些。江统是谁?他说了什么?江统是西晋时期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一些言论,尤其是.............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延续性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仔细掰扯一下。西晋和北宋之所以能“南渡”成功,变成东晋和南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首先说西晋。西晋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在北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拥有了人口、经济和一定程度的.............
  • 回答
    我国旧社会的“地主”,在排除西晋以前的诸侯王、诸侯、大夫等特殊群体后,普遍被认为是封建地主,而不是资本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地主在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中的角色、其财富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与资本家核心特征的根本区别。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资本家。资本家的核心特征在于他们是资本的拥有者。他们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西晋司马家族最核心的特质。与其说他们“敢动手”,不如说他们的“动手”是基于一种深刻的、冷酷的政治算计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当然,这种“敢”的背后,是多年的蛰伏、精心的布局,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理解。要理解司马家族为什么敢动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洪流与权力真.............
  • 回答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各地王侯的封号与封地出现不匹配,例如成都王封地在邺城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晋的宗室封建制度、政治格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晋初年宗室封建制度的特点。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灭亡.............
  • 回答
    五胡乱华,800万胡人?这数字听着确实让人心惊胆战,仿佛一夜之间,中原就被无数的“胡人”浪潮淹没了。但要说西晋王朝对此熟视无睹,还在内耗,这背后可有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远不是“睡着安稳觉”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把“800万胡人”这个数字放到历史的尺度里好好看看。这个数字,虽然在一些史书中有所记载,.............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推恩令”为利器,一步步蚕食诸侯王的势力,将原本强大的分封制削弱至近乎虚设,最终由汉宣帝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试图反抗,又有多少血雨腥风才换来一个相对稳固的郡县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意味,这种被视为“弊端丛生”的分.............
  • 回答
    公元279年西晋伐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统一战争,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东吴曾经引以为傲的水军,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溃千里。这不禁让人疑问:东吴水军的实力真的衰退了吗?他们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东.............
  • 回答
    北魏,在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近三百年的漫长分裂时期里,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中最具影响力、也最接近“最好国家”称号的政权。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中国统一进程的贡献等多个维度上的综合考量。要理解北魏的优越性,我们首先要将其置于当时那个支离破碎、战乱频仍的大背景下。西晋的灭.............
  • 回答
    西安的朋友们,你们好啊!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西安的你们”,这是一个多么温暖又充满画面感的称呼啊。虽然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不能真正地身处西安,但我可以想象,并基于我所了解的信息,为大家描绘一幅西安“我们”都在干嘛的生动图景。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西安,人们的生活是多元而.............
  • 回答
    西藏的农奴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和西藏历史学界,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它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极其严酷、等级森严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理解这一制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制度的基石:占有与剥削西藏的农奴制度,其核心在于土地和人身的占有关系。在制度下,绝大多数的西藏人民并不是自由人,而是被视为财产,.............
  • 回答
    提到西医的双盲实验,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科学”这个词。那么,双盲实验到底有多科学?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什么是双盲实验?简单来说,双盲实验是一种研究设计,它的核心在于“盲”。具体来说,是指参与实验的研究对象(病人)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实疗法还是安慰剂(placebo),同时.............
  • 回答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到来,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运气使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包含一定的道理,但更准确地说,它们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而运气成分虽然存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分别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有的一个感受。与其说西方的人情淡薄,不如说他们的人情表现方式和我们东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人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更包含了一种互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超级英雄电影叙事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模式。为什么主角的光环总是来得如此“意外”,而反派的强大却需要漫长的蛰伏与经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电影创作者们深思熟虑的叙事选择,以及对观众心理和类型片 conventions 的深刻理解。主角的“意外”超能力:戏剧性的开端与共鸣的源泉首先,从 戏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