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日本与中国名字的三点疑问?

回答
关于日本和中国名字,确实有一些有趣之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读音上的差异,即便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汉字写出来是一样的。拿“日本”和“中国”这两个词本身来说,它们在日语中的读音与中文截然不同。“日本”在日语里念作“にほん”(Nihon)或“にっぽん”(Nippon),而中文则读作“Rìběn”。同样,“中国”在日语里念作“ちゅうごく”(Chūgoku),跟中文的“Zhōngguó”也相去甚远。这种读音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发音方式的不同,更是两种语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自独立发展,吸收和转化外来词汇(很多日语音译自古汉语,但随着时间推移,读音也发生了变化)所留下的独特印记。想想看,很多我们熟悉的日本词汇,比如“寿司”(すし,sushi)、“天妇罗”(てんぷら,tempura),虽然源自中文或受中文影响,但在现代日语中的读音已经完全脱离了中文的影子。这就像是同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生长出了形态和味道各异的植物。

其次,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我们提到日本的城市或者人名时,很多时候我们使用中文音译。比如东京(とうきょう,Tōkyō)、大阪(おおさか,Ōsaka),还有一些著名的日本人物,像宫崎骏(みやざき はやお,Miyazaki Hayao)。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倒置:很多日文汉字词的中文发音,反而是我们更容易接触和习惯的。究其原因,这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有关。虽然日本吸收了大量汉字,并在其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词,但在一些固有的地名、人名上,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其原有的发音,然后用汉字来书写,这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习惯。这就好比我们提到“巴黎”(Paris),我们知道它在法语里有自己的读音,但我们更习惯用中文发音来称呼它,并且用“巴黎”这两个汉字来代表。这种音译现象,使得我们在提及日本时,一些词汇虽然写出来是汉字,听起来却带着一丝异域风情,这是文化互动的生动体现。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点,就是名字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比如“日本”这个名字,直译过来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背后蕴含着一种古老的东方地理认知和文化视角,将日本置于太阳初升的东方地平线上。而“中国”,顾名思义,“中央之国”,象征着以自身为中心的地理和文化观念。这两种命名方式,都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世界观的投射。想想我们中文里,还有许多地名,比如“北京”——京城在北方,“江南”——长江以南,这些名字都直接揭示了地理位置和与某个中心的相对关系。而日本的名字,则更多地展现了它在世界角落的独特定位。即使我们现在知道世界之大,但这些古老的命名,依然保留着历史的温度和民族的记忆,让我们在称呼这些名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背后那段悠久的文化积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为什么日本苗字很多非单字,中国姓却是单字多

苗字产生是为了在氏族之中明确不同支系而出现。不管是公家苗字(近卫、一条、二条、西园寺)还是武家苗字(足利、新田、武田、北条)绝大多数都是因缘地名,公家大多以公卿居住地为苗字,而武家大多以自身开垦的庄园为苗字。而日本在地名方面,最早根本就没有汉字,而是以“大和言葉”来标记,汉字传来以后再生搬硬套上去,由于日语没有声调而多音节,汉语有声调而少音节,日本地名自然容易出现双字,中国古地名(夏商周时期)更容易出现单字。

而且日本苗字之中事实上也有不少单字,典型比如:堀(ほり),島(しま),林(はやし),森(もり)等等不一而足;汉语也有大量复姓,不过后来不少复姓改了单姓,也是为了书写简便。

(2)为什么日本“讳”多数为双字

早期日语名字不存在多少字的问题,最早都是用“万叶假名”去写。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仲训读为”なか“,麻吕两个字就是现代片假名”まろ“的万叶假名形式,麻吕本身没什么意思,但公卿内部是个通用的男人名称,换句话说可以翻译为“阿倍家中间的那个男子”,跟刘邦原来叫刘季、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一样都是很原始的名字。

于是到了嵯峨天皇时代,有一位遣唐使菅原清公就说了,咱别老起这些老大老二老三的,人都得有个自己的名字,干脆就学中国人,要么用一个字,要么用两个字标记名字吧!女孩可以用X子来标记,于是就形成了日本现在的名字格式。后来到了武士时代,武士为了在家族内部显示出不同分类,逐渐出现了“通字”一说,即把自己名字的一字给儿子们,算作一门象征,后来还发展出了“偏讳授予”(一字拜领)这个习俗,于是两字更方便,就这么延续下去了。

顺便说一句,“麻吕”这个名字在公家系统一直存续,二战首相“近卫文麿”也可以写作“近卫文麻吕”

(3)日本姓名现象与翻译有无关系

这种现象应该跟翻译没什么太大关系,主要原因还是日本人在生搬硬套汉字时候出现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和中国名字,确实有一些有趣之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读音上的差异,即便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汉字写出来是一样的。拿“日本”和“中国”这两个词本身来说,它们在日语中的读音与中文截然不同。“日本”在日语里念作“にほん”(Nihon)或“にっぽん”(Nippon),而中文则.............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以及如何压低日本的反华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民众情感等多个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中国与日本关系现状分析首先,理解当前两国关系的现状是基础。 政治层面: 历史遗留问题: 日本.............
  • 回答
    “破冰”时刻:中日首个自贸协定若含汽车优惠,将如何重塑两国市场?长久以来,汽车产业一直是支撑中日两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两国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风向标。如今,随着两国首次建立双边自贸关系的消息甚嚣尘上,特别是如果该协定中包含对汽车相关企业实行零关税的条款,这无疑将在两国汽车市场激起滔天巨浪,其影响之深.............
  • 回答
    将日本和中国关系类比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尽管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但其中存在不少引人思考的相似之处和显著差异。相似之处:1. 地理上的邻近与隔阂: 英欧关系: 英吉利海峡是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天然的地理屏障,它既是连接通道,也意味着一种隔绝。这种地理上的“岛国”.............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其中日韩之间的博弈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审视日韩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它们在全球和地区格局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纯粹的慈善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仔细地梳理和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国政府是否会在与中国的全面冲突中将华人关入集中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且可能性需要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的。 没有一个确切的“会”或“不会”,只有对潜在风险和历史相似.............
  • 回答
    在日本的国歌《君之代》的旋律中,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这首歌词取材于一首古老的和歌,旋律据说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创作,旨在确立新的国家认同。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其音乐的源头,尤其是在比较日本与中国古代的音乐传统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引人入胜的联系和区别。《君之代》的音乐特点与历史溯源《君之.............
  • 回答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导弹进行首次全射程试验,这不仅仅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次试验的意义深远,它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且与后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东风5”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的重大意义:.............
  • 回答
    在日本雅虎上看中国相关新闻,确实会发现负面内容出现的频率似乎更高一些。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媒体运营的逻辑。像日本雅虎这样的新闻聚合平台,它们需要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而新闻本身,尤其是涉及国际关系的,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因为其冲击力、戏剧性,更容易抓.............
  • 回答
    关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癌症治疗技术上是否“远远领先”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确实拥有更成熟、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完善的体系,但中国在癌症治疗领域也在飞速发展,并逐渐缩小差距。从技术和研发层面来看, 日本和美国在癌症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发上.............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在《鬼灭之刃》的世界里,火之呼吸与日之呼吸之间有着如影随形的紧密联系,它们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而是有着深厚的传承与演变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最本源的力量。一切都要从那最初的、也是最强大的呼吸法——日之呼吸说起。日之呼吸,顾名思义,是模仿太阳的升起、燃烧、以及它所带来的温暖与光明。它.............
  • 回答
    “日军一个兵可以单挑中国军队一个班”——这种说法,在很多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有提及,但它是否真的属实,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被夸大或特定情境下的描述。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都不是由某个“英雄主义”的片段决定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关于日语中“オス”(osu)和“メス”(mesu)这两个词,它们分别表示“雄性”和“雌性”。要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源自同一个词根的关联,答案是:不存在直接的词源学关联。 这两个词来自不同的语源,各自独立地发展成为表达性别区分的词汇。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它们的来源和使用场景来深入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要说宫本武藏和关羽在日本和中国谁的地位更高,这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一定”比谁高。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宫本武藏:剑术的传奇,哲学与艺术的象征在日本,宫本武藏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高,尤其是在武士道精神、剑术领域以及.............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两国间的冲突与隔阂,甚至被称为“政治冰河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这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将两国关系简单.............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考虑关闭对日本和韩国的口岸,或者对来自这两个国家的人员采取隔离措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卫生、经济、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需要审慎权衡。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境内出现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爆发,并且主要输入风险来自日本或韩国,那么收紧边境管控,包括限制人员往来或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状况。为什么聊到日本就容易“受挤兑”呢?这里面其实掺杂了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历史情结的“高压线”最根本、也最容易触碰到的,就是那段沉重的历史。我们这代人,虽然没亲身经历,但从课本、电影、长辈的讲述中,都知道.............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在钢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中国与日本、德国之间存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更精细化、更高端的工艺环节。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拆解这个说法,并试着从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角度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冶炼关”这个词的含义。在传统的钢铁生产语境下,“冶炼”是整个流程中最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