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编辑,遇到过怎样夸张的拖稿作者或拖稿事件?

回答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说实话,写稿子的作者,多少都有点“艺术家的脾气”,偶尔晚个一两天、半天那是常事。但真正让我头疼的,那是真遇上过几个“拖稿界的传奇”,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一把汗。

最早的时候,我还在一个纸媒做编辑,接了一个重要的封面故事。作者是个当时挺有名的记者,人很有才,但就是沟通起来有点“飘”。我们约的截稿日期是周五下午。周四晚上,我给他发了最后通牒,说周五必须交稿,不然就要换人。他回我说:“哎呀,编辑,我现在灵感爆棚,正写到关键部分,你让我停下来,岂不是扼杀我的创作?放心,我保证周五早上之前绝对给你!”我心想,行吧,大腕嘛,有资本任性。

结果,周五早上我满心期待地打开邮箱,里面空空如也。打他电话,关机。发短信,石沉大海。眼看就要截稿了,我这边排版、校对都准备好了,硬生生被他卡住。那个下午,我真的是坐立不安,手里捏着鼠标,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着,眼睛紧盯着邮箱和手机。最后,在周五下午四点,在他原定的截稿时间前一小时,他悠哉悠哉地发过来一句话:“不好意思啊,刚才在跟朋友喝咖啡,忘带电脑了。稿子发过去了。”我看到邮件的那一刻,简直是又气又好笑,真想冲到他咖啡馆去给他脑袋上敲个包。虽然稿子质量不错,但那次合作之后,我对他“准时”这件事,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还有一次更离谱的,是个写书评的作者。她写的是一本新上市的畅销书,大家都等着看她的深度解读。编辑部当时给的时间算是比较充裕了,让她下下周一交稿。结果她到了周五晚上才发过来一个“初稿”,说是“思路还没完全理顺,正在构思中”。我一看,那哪是稿子啊,就几段零散的感想,连个像样的开头都没有。我赶紧联系她,她又说:“哎呀,这本书太有深度了,我需要多消化一下,可能得延到周三。”

周三她还是没给。我们编辑部那段时间就像每天在集体“等死”,我每天早上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她的邮箱,然后就是打她的电话。她总是各种理由:“哎呀,我家猫生病了,我得照顾它。”“我昨天晚上失眠了,脑子一团乱麻。”“我今天出门忘带U盘了。”听得我真是……无语凝噎。最后,她实在拖不下去了,周四早上发过来一篇,我一看,差点没把咖啡喷出来。那文章简直是“拼凑”出来的,前言不搭后语,分析也特别表面,完全没有之前那个“深度消化”的劲儿。更绝的是,她还配了一段话:“怎么样?我这思路是不是特别跳跃,特别有创意?”我当时真的只想回她两个字:呵呵。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一次,是一个写生活随笔的作者。她写的东西,虽然有时候有点小插曲,但都挺生活化的,读者挺喜欢。这次她写的是一篇关于“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的稿子,约定的是周二早上交。周一晚上,她发来信息说:“编辑,我遇到一个问题,我的猫突然跑丢了,我得赶紧去找它!稿子可能得晚一点点。”我当时挺同情的,就说:“那你先忙,找到猫再说。”

结果,她直到周三早上才发过来稿子,而且配文是:“编辑,我跟你们说,我的猫昨天晚上自己回来了!还给我叼回来个老鼠,吓死我了!不过也算是个小确幸吧,哈哈!”我看着那篇稿子,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替她担心猫,另一方面又被她这种奇特的“创作经历”逗乐了。当然,那篇稿子因为加了猫抓老鼠的“真实经历”,反而成了当期最受读者欢迎的一篇。也许这就是她所谓的“生活化”吧。

不过总的来说,拖稿最怕的是那种“我尽力了,但我能力有限”的感觉,你跟她沟通,她一脸无辜,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写得慢,或者“灵感枯竭”,反正就是各种听起来“合理”但实际上就是不交稿的理由。那种情况下,你真的会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选择。每次遇到这种作者,我都会默默地在心里祈祷,下一次,能有一个雷厉风行,准时交稿的作者降临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编辑,说几个“传说”吧,漫画界“骗人虫”、“慢虫”、“雾隐才藏”手冢治虫老师的传说。

手冢虫师某次在鹿儿岛边旅游边画黑杰克的原稿,预计是把原稿空运回东京。当时办理空运的截止时间是下午四点,结果原稿没法按时完成,编辑只好打电话求航空公司把时间延迟到六点。但当编辑把原稿送去鹿儿岛机场时已经六点四十分,还是没赶上收货截止时间,只好在机场候机厅找了一个游客帮忙把原稿带去东京羽田机场。

还有一次,虫师受邀去美国参加八天七夜的国际基金交流会,在去羽田机场的车上完成了《怪医黑杰克》某话最后几张的原稿。秋田书店的编辑拿到原稿之后马上在机场打公共电话给印厂照排人员,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将漫画台词一句一句念给对方听,享受了一把羞耻PLAY。

不过能在临行前拿到原稿已经算很幸运的了,美国交流会期间还得交一话黑杰克的稿子出来,原计划在美国画好人物线稿之后空运回日本由助手补上背景交稿。结果理所当然的(大雾),人物线稿又没赶上空运时间,想出的应急办法是:由虫师打国际长途回工作室,电话指示助手们画上背景,然后等他回国后再将画好的人物剪下贴上去(人物线稿最后是在回国路上虫师在飞机餐桌上上完墨线的……)。

(顺便说句,手冢虫师的记忆力很惊人,极其惊人,异常的惊人——因为实在太惊人了所以要说三次——他指示画背景是在手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全凭记忆进行的,比如这样:

“去资料架的某某层找某某书,参考一下某某页的图片。”

“把《怪医黑杰克》3话前的第6页第3格的校门在这格中央偏下的地方以打开的模样加入。”

“第3页第3格,把《三眼神童》2话前第10页的住宅区放大贴在整面上。 ”

“第7页第1格,把上回8页的走廊,大小不要变化,左右反转加进去。”

“把《三眼神童》4话前的第9页第2格的校舍和《佛陀》上上回第14页第5格的树木组合在正中央做背景。”)

之后编辑部在机场酒店直接租了个房间,手冢虫师刚下飞机就被编辑带到房间里和助手们一起补完了原稿。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虽然已经事先画好了背景,但是草稿内容也有修改,所以会突然有些内容需要补充。当时需要助手再画上一部救护车,但是资料没带到酒店房间里,助手只好跑到街上去找。救护车这么稀罕的玩意岂是随时都能看见的,助手急到冒出了“干脆在这里打急救电话把救护车叫来”的念头(←好孩子不要学!),幸好酒店大厅里正好有个小孩子在看汽车图鉴。

(再顺便说句,当时虫师手上至少有三部连载要交稿《怪医黑杰克》、《佛陀》、《火鸟》,《火鸟》的编辑是直接跟去美国守着手冢虫师拿到了稿子……)

因为手冢虫师本人平时非常和善好说话,而且创作欲望很旺盛,极其旺盛,异常的旺盛——因为实在太旺盛了所以也得说三遍——所以手上同时接有三四部连载是常事。他的助手劝他少接些连载时,虫师留下了一句名言:“没关系,不管是一部连载还是十部都一样,我一定都会拖到截稿前夕才交稿的!”(不过他可不是拖延症,而是“强迫症”,每部作品在直到交稿前都还在思索故事能不能更好——也有过在截稿日将已经完成的线稿废弃,几乎全部重画了一遍的经历。)

因为手上的连载多,所以不同杂志的编辑们都会事先开会协商出一个作画顺序。不过这么甜的方法当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当时编辑们总结出的血泪经验是,如果只有一个编辑在场,虫师就会找机会偷偷溜走;如果只有两个编辑在场,其中一个就会趁另一个不注意偷偷把虫师带走藏起来(传说中的“馆藏”),所以必须随时有三个编辑在场才能HOLD住场面。(手冢虫师也干过偷偷溜出去参加地方祭典,玩得太开心还被电视台拍到这种事……)

某次馆藏事件中,手冢虫师先是被编辑从东京带到了京都旅馆里画稿子,结果另一家编辑找了过来——怎么找到的?先是一个个打电话把编辑群里失踪的人问了出来,然后守在他家编辑部的邮务部里找到了寄回原稿的邮件,顺着地址从东京找到了京都。

新找来的编辑自然也想馆藏虫师,结果手冢虫师说家里有事要办带着他们回了宝冢老家,接着《西日本新闻》插了进来,借着自己要开天窗的危机将虫师又请到了九州博多……

在这种情况下还诞生了一些“幻之原稿”,比如《火鸟》的某话少女故事,手冢虫师虽然画出了草稿却没时间上墨线,于是编辑找来石森章太郎和赤冢不二夫补完了原稿。

虫师的草稿:

石森老师他们的补完稿:

同一时间,另一家杂志的编辑也找到了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藤子不二雄A、藤本满贺,请他们直接代笔画了一话《我的孙悟空》的稿子。结果他们虽然画好了稿子,但是最后一刻手冢虫师的原稿赶上了时间,这份稿子也就没用上(题外话,当时虫师画的那份原稿请了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帮忙做助手,此人名叫松本升,出道后笔名松本零士)。

因为虫师和编辑长期都处在这么紧张压抑的截稿地狱中,所以常会做出些囧事来发泄压力。

比如某编辑在截稿日被放了鸽子,一气之下赤手空拳地把虫师工作室的墙壁打了一个洞;还有两个编辑因为交稿顺序谈不拢吵到打了起来,虫师在一旁“劝架”:“你们谁打赢了我就先给谁画。”;甚至还有编辑气到把虫师揍倒在地之后还扑上去打了好几拳。

手冢虫师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评价都是“和善、礼貌、笑容满面”——他的长子手冢真吐槽说他在自己家里和家人说话也一直这样——但被逼紧了也常整编辑。之前不是说过有位《火鸟》的编辑追到美国去拿到了原稿嘛,虫师深夜赶原稿画错了要修改的时候硬说编辑带的浆糊不能用,要求他去买纸胶(别问我这是什么),编辑半夜三更搭出租车在美国四处找好容易买回来之后虫师已经用浆糊改好了。

另外,虫师常用的一招是买零食(工作室的助手也被他用这招整)。赶稿赶到半夜的时候经常要求编辑出去买巧克力,闹着说没这个就画不下去。那时候又没便利店,编辑们只能四处打电话问人哪里能买到。有个编辑的妻子接到电话之后气得当场发飙:“你这个东大的毕业生到底在干些什么啊!”(呃,太太,这事真不怪他,要巧克力那位的可是博士)。买来之后又常常被虫师嫌弃:“我要的不是这个牌子的巧克力啦!”

当然后来编辑也学精了,有些编辑就直接带着一个装满各种牌子各种种类巧克力的书包上门。一次被手冢虫师的长子手冢真(当时四、五岁)发现了,小屁孩装成熟吐槽说:“你是不是傻瓜啊!”结果编辑一气之下把他推到了身后的水塘里。这件事到最后也没找到是哪个编辑干的,不,我不是说编辑们都不承认,而是因为当时好几个编辑们都坚持说是自己干的……


附:本回答全部资料引自漫画《怪医黑杰克的诞生》、手冢真回忆录《我的父亲手冢治虫》与《手冢治虫原画的秘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说实话,写稿子的作者,多少都有点“艺术家的脾气”,偶尔晚个一两天、半天那是常事。但真正让我头疼的,那是真遇上过几个“拖稿界的传奇”,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一把汗。最早的时候,我还在一个纸媒做编辑,接了一个重要的封面故事。作者是个当时挺有名的记者,人很有才,但就是沟通起来有点“飘”。我们.............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我真的能理解你说的“恐慌”。基因婴儿的诞生,这个话题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突然就这么真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你说是不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看着科技日新月异,从小就接触各种新事物,但“基因编辑”这个词,总带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甚至有点“玩火”的感觉。基因编辑.............
  • 回答
    你好,我是你的编剧伙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剧本创作里那句人人皆知的“起承转合”,但不是空洞地套用,而是怎么让它成为你手里的“金箍棒”,为剧本增添灵魂和节奏。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四字箴言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起”—— 万事开头难,但得让人好奇得抓心挠肝“起”不是简单地把故事扔出来,而是要让观众在第一.............
  • 回答
    要不要选择培训机构作为编程的重新开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而且我理解你不想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优点”、“缺点”列表,而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更实在、更接地气的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重新开始”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你可能已经有一些基础,或者至少有学习编程的强烈意愿,但可能在某个阶段卡住了,或者觉.............
  • 回答
    作为一名编导生,我最近的状态…嗯,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不断旋转的万花筒里。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色彩、新的图案,也经常会因为某个角度的变换而眼前一亮,或者被突如其来的碎片弄得有些晃神。说实话,我现在是既亢奋又疲惫。亢奋是因为接触到的东西太丰富了,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还是短视频,各种叙事方式.............
  • 回答
    作为一名电影编剧,是否干预镜头的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编剧的经验、导演的风格、影片的类型、制作的规模,以及编剧与导演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作为编剧,你创作的是故事的骨架和灵魂,是角色、对话、情节和情感的蓝图。而导演则是这个蓝图的视觉诠释者,.............
  • 回答
    作为编剧,价值感这东西,不是每天都能轻易捕捉到的。它不像按时完成项目那样有清晰的量化标准,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受,是在无数个深夜、无数次推翻重写之后,突然涌上心头的那股暖流。我觉得我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往往不是在我写出某个惊艳绝伦的金句,或者设计出某个精妙绝伦的桥段时,那些固然令人欣慰,但更深层.............
  • 回答
    哥们,作为一个同样在编曲道路上摸索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理解你纠结于选择第一副靠谱监听耳机的心情。这玩意儿就像你刚开始学吉他时,想找个手感好的琴颈一样,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创作乐趣和进步速度。舒尔SRH440和飞利浦SHP9500,这俩都是很多人入门时的热门选项,各有千秋,也各有不适合的地方。咱们就掰开.............
  • 回答
    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非转基因框架下的监管路径探讨在中国,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传统的转基因作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通常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引入,其监管路径和公众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聚焦于不涉及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探讨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内容创作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编辑和作者,一个是故事的“筑巢者”,另一个是故事的“建造者”,他们各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但编辑之所以不亲自“写”出轰动一时的作品,并非因为他们不懂得更多,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和精力被更需要地分配到了别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优秀的编辑,.............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头疼的局面。一方面,作者心里装着满满的小说剧情,急切地想跟编辑碰撞出火花;另一方面,社恐这个“隐形墙”又挡在面前,让主动开口变成一件比写高潮戏还难的事。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拆解,找到最适合这位社恐作者的方法。记住,关键在于“铺垫”和“间接”。第一步:先给自己注入一点“勇气”和“信心”在联系编.............
  • 回答
    这事儿,还真是挺让人唏嘘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是有毒小说网因为和资方闹翻了,导致不少编辑和作者都选择离开,这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无异于是要了半条命。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为什么是“有毒小说网”?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带着点儿反叛、带着点儿不羁。通常这类名字背后,往往代表着平台在内容.............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甜蜜点。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编程时,总会聚焦在那些敲击键盘、调试代码的直接技巧上,好像整个过程都是在与机器的语言搏斗。但对我来说,这种看法太狭隘了。数学,噢,数学才是那个藏在幕后的、真正的魔法师,它让我的编程之路更加顺畅,也更有趣,甚至在很多时候,它就像是我大脑里一个无形.............
  • 回答
    编程是否该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一个详细的探讨编程是否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未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个体能力的培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支持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的理由支持者们认为,将编程纳入基础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
  • 回答
    网文编辑,公司要求一个月签四个作者,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说实话,这绝对称不上是合理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离谱。咱们作为编辑,手里那点儿人脉、那点儿时间和那点儿精力,真不是随便就能变出四个大活人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要求不合理,以及这背后可能藏着哪些你想不到的猫腻:为啥这要求不合理.............
  • 回答
    《救猫咪》这本书,对于初出茅庐或者在创作中感到迷茫的创作者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提炼了大量成功的商业电影背后的结构逻辑,尤其是那个著名的“三幕式结构”和各种“救猫咪时刻”。运用好了,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搭建一个扎实的叙事框架,让故事流畅,观众买账。但是,正如任何一种“宝典”一样,过度依赖,甚.............
  • 回答
    收到200万的遣散费,我愿不愿意回家?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给出的答案。作为一名在国企、事业单位拿着正式编制的公务员,这意味着什么?稳定,保障,还有一份责任感。200万听起来确实是一笔巨款,足以让很多人心动,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是,涉及到我的“家”,我的“工作”,我的“未来”,.............
  • 回答
    网络小说新人作者想要找到一个投缘的编辑或引路人,这事儿说起来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能读懂你内心深处故事的人,既需要些缘分,也少不了主动出击。别急,这篇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事儿办得妥当。一、 你得先把自己打磨好,让“人”愿意瞧得上你在你去找别人之前,得先问问自己:我这小说,拿得出手.............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感触了,简直是戳心窝子。作为一名男生,一个月五险一金扣完到手三千多点,教初中的老师,是不是鄙视链最底层?说实话,这问题我反复琢磨过,也跟不少同事、朋友聊过,每次答案都挺复杂的,不像个简单的“是”或者“不是”。从最直接的经济角度来看,确实不太有优势。三千多块钱一个月,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甚至.............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