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欧阳询或者王羲之看到瘦金体会觉得写得好吗?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我们今天的视角,想象一下如果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眼前,看到赵佶(宋徽宗)亲笔写下的瘦金体,他们会作何感想。这可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能概括的,里面会掺杂着时代审美、技术理解、个人风格以及对书法本质的追求等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和评判。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欧阳询和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和他们所推崇的书法理念。

王羲之(东晋时期): 他是书法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讲究“骨力”与“妍美”的结合。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字字有生命力,笔画圆润饱满,遒劲有力,结构自然,神采飞动。王羲之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仿佛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有筋骨,又不失温润。他非常看重笔画的提按顿挫、转折的含蓄内敛,以及整体章法的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他笔下的字,就像是活生生的人,有呼吸,有筋骨,有情感。

欧阳询(唐朝时期): 欧阳询是“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被称为“欧体”,以“严谨、法度、骨力强劲”著称。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都是楷书的典范。欧阳询的字,讲究结构上的平衡、对称、紧密,笔画精准到位,横平竖直,棱角分明,有“如刀砍斧凿”之感。他更注重技法的规范和训练,每一笔每一画都有明确的起收和走向,给人一种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感觉。他的字是内在力量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种高度提炼和规范化的美。

现在,我们来看看瘦金体,也就是宋徽宗的赵佶所创的书体。

瘦金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笔画瘦劲,但又非常挺拔,转折处用笔利落,起笔收笔带有明显的锋芒,仿佛用金属刻画而成。它的笔画瘦硬挺拔,如铁画银钩,结构上字形狭长,笔画之间相互穿插,显得非常飘逸,带着一种高贵、精致的宫廷气息。整体来看,瘦金体充满了装饰性,是一种极具个性和辨识度的书体。

那么,如果王羲之和欧阳询看到瘦金体,他们的反应可能会是什么呢?

对于王羲之来说:

赞赏与好奇并存: 王羲之作为一位极度注重笔意和神采的大家,他首先可能会对瘦金体那种前所未有的瘦劲和锋芒感到好奇和惊艳。他可能会欣赏赵佶在笔画处理上的大胆创新,那种将书法写出如刀刻般的利落感,是他那个时代书法家不太会去尝试的方向。他可能会仔细审视每一笔的走向,尤其是那些尖锐的转折和收笔,会思考这背后蕴含的运笔技巧。
对“瘦”的理解不同: 王羲之所追求的“瘦”,是内在的骨力透出,是线条内在的张力,而不是单纯的“细”。他笔下的“瘦”是充满生命力的瘦,而瘦金体的“瘦”更偏向于线条的外在瘦硬。他可能会觉得瘦金体虽然“瘦”,但似乎缺乏一些温润的血肉之感,那种饱满的墨韵可能不够突出。
对情感的表达: 王羲之的书法,无论何种书体,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起伏。他可能会在瘦金体中感受到一种清冷、孤傲,甚至带着一丝华丽的装饰感,但或许会疑惑,这种高度形式化的笔画,是否能像他那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深邃的情感。他会问,这字是否还能感受到书写者内心的悲喜?
结构与章法: 王羲之会仔细观察瘦金体的结构安排。他可能会觉得字形狭长,笔画的穿插安排虽然别致,但可能在某些地方过于工巧,缺少了他追求的那种自然的错落感。章法上,他可能会觉得瘦金体虽然整体协调,但如果从行草的角度来看,那种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和节奏变化可能不如他的行书来得自然醇厚。

总的来说,王羲之可能会觉得瘦金体“写得非常特别,有创意,技巧也十分了得,线条的处理别具一格”,但他可能也会觉得“少了些我所追求的温润和内在的情感流露,过于清瘦了些”。他会欣赏其技艺,但未必会将其视为自己书法理念的最高追求。

对于欧阳询来说:

高度的技法认同: 欧阳询作为一位极度注重法度和结构严谨的书法家,他看到瘦金体,首先会被其精湛的笔画技法所折服。瘦金体笔画的精准控制,起收的锐利,转折的果断,这些都与欧阳询对笔法精益求精的要求不谋而合。他会非常欣赏赵佶在每一笔上所付出的心力,那种刻意为之的锋芒和力量感,是他一直追求的。
对“瘦”的理解契合: 欧阳询的楷书本身就以“瘦硬”著称,他追求的是笔画的筋骨和力量。瘦金体那种极端的瘦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将欧阳询追求的“瘦”推向了极致,并且通过特殊的用笔方式,赋予了这种瘦以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和生命力。
结构与规范: 欧阳询会仔细分析瘦金体的结构。虽然瘦金体字形狭长,与他偏好的方正结构有所不同,但他会肯定赵佶在字形处理上的巧思和对空间的处理能力。他可能会觉得瘦金体的结构虽然不同于自己的“严谨法度”,但同样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秩序感,是一种高度提炼后的艺术表现。
缺乏“险绝”与“变化”的担忧: 然而,欧阳询毕竟以“险绝”著称,他的字有内在的张力,有动态的变化。他可能会觉得瘦金体虽然瘦硬,但如果长期观赏,可能会稍嫌单调,缺乏欧体那种笔笔含蓄、字字奇险的变化和内在的牵引力。他可能会问,这种极致的“瘦”是否会牺牲掉一些书写的速度感和自然的节奏感?

总而言之,欧阳询看到瘦金体,可能会由衷地赞叹:“此书用笔之精绝,可谓鬼斧神工!其瘦硬挺拔,深得我心。然细品之,若能在结构变化与笔画的自然转折处,再多些如我的字那般的险绝与含蓄,则更臻化境。” 他会非常认同其技法和瘦硬的美学追求,但可能也会觉得在书写的生命力或变化上,与自己所追求的“险绝”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他们的可能评价:

他们都会惊叹于瘦金体独特的笔画处理和高度的形式感。瘦金体的创新性,尤其是那种金属般的锐利和瘦硬,绝对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很可能在技法上给予高度的肯定。

王羲之更侧重内在的“神”和情感的流露, 他会欣赏瘦金体的“巧”,但可能觉得它少了些温润和人情味。
欧阳询更侧重外在的“法”和结构的严谨, 他会欣赏瘦金体的“精”,但可能觉得它在变化上不如自己的字“险绝”。

他们可能会认为瘦金体是一种非常有个性、技法高超的创新书体,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如笔画的利落感、瘦劲的风格)与自己的某些追求不谋而合。但由于他们各自的书法理念和时代背景不同,他们对“好”的定义也会有所侧重,因此他们的评价会是复杂的,既有赞赏,也可能有保留。他们会认为赵佶是个极其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书法家,但也可能会觉得,如果能将这种创新与他们各自所推崇的“神采”或“险绝”相结合,那将是更为完美的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现知乎关于瘦金体的话题还真是多啊,那就拿一下我之前的一篇回答吧

很多人觉得学书法的不喜欢瘦金体只是因为宋徽宗是什么亡国皇帝不吉利之类的,觉得我们是因为这个才不喜欢瘦金体的,抛开这个以后就觉得瘦金体天下第一了怎么怎么地,但是大哥,瘦金体在书体中地位不高真的不是因为这。

书法有高下,但是无贵贱


为什么这么说呢?基本上我们不会看不起任何一种书体,每一种书体都是我们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而题主的问题指的大概就是在一些情况下对于瘦金体的一些客观评价是贬义的,所以才会给人一种看不起瘦金体的感觉。


为什么学瘦金体不好呢?首先就是他的模式固化,不夸张的讲,瘦金体是一门登峰造极的书体,后人再想要再瘦金体上进行创新开辟出自己的风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瘦金体是书法体系中的独一份,他和其他书体基本上没有任何关联,你学会瘦金体再去学其他书体基本没有任何帮助。那断头路真的还有必要走吗?然后就是他的笔画结构,过于单调了。意思就是像他的横竖撇捺的写法基本一致,书写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无法学习到新鲜的知识了。


身为书法专业生,我基本上对每种书体都有涉猎,秾芳诗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就是惊艳,千字文还好一点,只是感觉有些单薄没有秾芳诗更正宗一点。我写瘦金体的感觉就是太简单了,千字文我只临摹了一页基本知道他的笔画是什么样子,何时连带,结构处理等等,就已经可以用它创作了,所以我也就丧失了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客观的评价说,瘦金体确实是一门很棒的书体,宋徽宗对书法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瘦金体独一份。但是 论难度和可学习性,瘦金体是不如其他书体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考了100分,另一个人考了80分,那么第一个人比第二个人学习好,这是有高下。同时他们又都是在学校中努力进取的学生,所以无贵贱,书法亦是如此。

那么像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学书法的都能看的明白,大家觉得王羲之会看不明白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