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方舟子发文指证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涉嫌论文造假?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学术成就和在科学界的影响力都非常显著。管坤良教授的实验室则是在细胞信号传导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方舟子选择将矛头指向这两位在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无疑增加了事件的爆炸性。

起因通常是方舟子在微博或其个人平台发布一系列的指控,随后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科学界的讨论。他会详细列出他认为存在问题的论文,并指出具体的疑点,比如数据异常、实验重复性问题、图表拼接痕迹等。

方舟子指控的核心论点:

方舟子的指控通常围绕着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真实性和实验可重复性展开。针对饶毅和管坤良实验室,他可能提出的具体论点包括:

数据造假或篡辩(Manipulation): 指出论文中某些数据呈现出不自然的规律性,或者某些关键数据似乎被选择性地展示,而未能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这可能包括图表中的数据点看起来过于“完美”,与实际实验的随机性不符,或者某些实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被夸大。
图表拼接或修改: 认为论文中的图片(如图表、凝胶电泳图等)存在拼接、裁剪或修改的痕迹,以达到支持作者结论的目的。这通常需要仔细的比对原始图像和发表图像。
实验可重复性问题: 引用其他研究者或他自己的尝试,表明在遵循论文描述的实验方法后,无法重现论文中报告的关键实验结果。这是科研界判断一项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灌水”或“掠夺性”发表: 有时,如果他认为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成正比,或者论文发表在一些被认为不太严谨的期刊上,也可能成为其批评的一部分。

饶毅和管坤良方面的回应及辩护:

面对方舟子的指控,饶毅和管坤良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回应:

否认指控: 明确表示其研究是严谨的,不存在任何造假或篡骗行为。
提供解释和说明: 针对方舟子提出的具体疑点,解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可能的实验误差来源。例如,对于图表拼接的质疑,可能会解释这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对比;对于数据异常,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或解释其在生物学上的合理性。
强调研究的价值和同行评审: 引用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以及论文已经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并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反击方舟子: 有时,他们也会质疑方舟子的“打假”动机、证据的来源以及其自身是否存在学术污点。他们可能会强调方舟子并非直接参与实验的科研人员,对具体实验细节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寻求官方调查: 如果事态升级,他们可能会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学术机构或官方的调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过程中的争议点:

这场争议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证据的性质和解读: 方舟子的证据往往是基于对公开论文的细致比对和分析,这种分析能力是他的强项。然而,科学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原始数据的呈现方式、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实验过程中的变数等,都可能被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解读。一方认为的“疑点”在另一方看来可能是“正常现象”。
“打假”的边界: 围绕着方舟子的“打假”行为,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科学界的“守护者”,揭露了不端行为,维护了科学的纯洁性。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方式过于激进,有时会将一些小错误放大,或者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道德审判,对科学家的声誉造成损害。
科学共同体的角色: 科学共同体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官方调查结果?还是应该基于现有证据进行独立的评价?如何区分“合理质疑”与“恶意攻击”?这些都是科学共同体需要面对的问题。
媒体的角色: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对事件的走向产生影响。如何平衡报道的客观性、深度和速度,避免过度渲染或片面化,是媒体需要思考的。
信任危机: 类似事件的频发,容易在公众和科研人员之间造成信任危机。公众可能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科研人员则可能感到不安全,担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无端质疑。

评价:

评价方舟子指证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并且不能简单地站队。

从方舟子的角度来看: 他扮演了一个“吹哨人”的角色,他的存在能够对科研人员形成一定的警示作用,促使他们更加重视科研诚信。他的细致分析能力是其“打假”的优势。然而,如果他的指控缺乏确凿证据,或者其分析方法存在偏颇,那么他的行为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网络暴力”或“舆论审判”,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的伤害。
从饶毅和管坤良的角度来看: 作为科研界的资深学者,他们的回应和辩护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的解释能够有力地驳斥质疑,并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那么他们可以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但如果他们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无法解释清楚某些疑点,那么他们的学术信誉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科学界的角度来看: 这种争议暴露了科研领域在诚信建设、监管机制以及处理学术纠纷方面的不足。如何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正、有效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是所有科学共同体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总结来说,对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事件本身: 这是一个关于科研诚信的复杂争议,涉及对科学数据的解读、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学术伦理。
2. 方舟子的角色: 他是“打假”的代表,其作用在于监督和警示,但也需要注意其方法和证据的公正性。
3. 饶毅和管坤良的角色: 他们是学术界的权威,其回应和辩护需要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
4. 科学共同体的责任: 科学界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处理此类争议,既要保护学术自由和创新,也要维护科研的诚信和声誉。
5. 影响: 此类事件不仅影响当事人的声誉,也可能对整个科学界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反思。

最终,对这类事件的评价,往往需要等待相关调查机构给出明确的结论,或者时间会沉淀出更清晰的事实。在此之前,我们应当保持理性,避免简单的站队,而是关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并思考如何推动科学界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新进展在本答案末尾:12月26日和27日,方舟子和饶毅分别回应了对方】

我本来是岸上的吃瓜群众一员,现在下场为在岸上吃瓜的群众理一理头绪。

事件简述(为了让吃瓜群众抓住重点,我重新梳理一下事件经过):

方舟子收到匿名黑料,指出饶毅呆过的实验室有几篇论文涉嫌造假。

方舟子没有马上爆料,先联系了饶毅,给他看黑料,请饶毅解释。

饶毅可能在私下跟方舟子进行了说明,但不愿意让方舟子发表他的说明。

12月24日,饶毅自己发表了回应文章(饶毅自己发的回应)。

12月25日,方舟子发表了爆料文章(方舟子的锤文),并说明“由于饶毅不愿意我透露他的说明,下面所述完全是我自己的分析,与饶毅无关”。

(以上的事件经过不是重点,不用在评论区纠结。重点是,真的造假了吗?)


饶毅教授在方舟子爆料的前一天回应了,那些论文就必然没有造假吗?不一定。仅从被爆料的第一篇论文来看,饶毅的回应并没有完全排除方舟子的质疑,饶教授的回应对第一篇论文的说明没有完全排除该论文造假的可能


我这篇回答只说一下第一篇论文的问题,

这第一篇论文是指:

(1)J Neurosci. 2007 Jan 24; 27(4): 957–968.

论文名:p130CAS Is Required for Netrin Signaling and Commissural Axon Guidance

作者:Guofa Liu, Weiquan Li, Xue Gao, Xiaoling Li, Claudia Jürgensen, Hwan-Tae Park, Nah-Young Shin, Jian Yu, Ming-Liang He, Steven K. Hanks, Jane Y Wu, Kun-Liang Guan, and Yi Rao

针对这篇论文,饶先生的回应认为

论文1是饶毅实验室为主,第一作者Guofa Liu,第二作者为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还有其他研究者。现在不清楚Figure 2d and 2e具体来自哪位研究者。但问题很简单:Figure 2d and 2e发表在959页,而描述它们的文字在961页。文字清晰地表明,它们来自同一个实验,2d显示CAS蛋白质在Y165位点的磷酸化,2e是CAS蛋白质在Y249位点的磷酸化,而它们的CAS蛋白质总量当然也是一样。

饶先生认为论文中的两张图,Figure 2d和2e来自同一个实验,两个图一样,是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饶毅先生他们后来给期刊发了邮件对论文进行了更正,要求“合并论文1的Figure 2d和2e”,具体是保留2d,把2e的图删掉。

For figure panels in the paper, it is better to have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Figure 2e (CAS Y249 phosphorylation lanes) combined into Figure 2d, with the CAS control lanes shown only in Figure 2d. Figure 2e can then be deleted. These changes in presentation affect no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erpretations or conclusions.”

至于这个邮件更正的要求,是方舟子给饶先生看了黑料之后才更正的,还是之前已经主动更正,不得而知。仅从饶先生的微信回应文章来看,没有对更正的时间做出说明。


方舟子的锤文指出

第一篇论文为饶毅在西北大学任教授时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饶毅为通讯作者,Guofa Liu为第一作者。
......
  Fig.2d第3列第1、第2条带与Fig.2e第2列的两条带相同,只是亮度不同,但这是在不同图片中显示同一次实验结果,不是造假。
  Fig.2h的第1列第2条带和第6条带相同,第4和第5条带相同,但是这都是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是显示同一次实验的结果,所以是造假。

也就是说,对于Figure 2d和2e,方舟子赞同饶毅的观点,不存在造假问题。

问题在于,饶先生的回应文章对图片Figure 2h避而不谈,而方舟子指出这张图片的第1列,第2和6条带相同,第4和5条带相同,这些条带来自不同实验却有相同的条带,涉嫌造假。


饶先生的回应没有提Figure 2h是不是造假,不过却说了这个事

论文1、2、4的第一作者都是Guofa Liu。但他在14年前是做神经导向实验,而不做生物化学,所以讨论的图片不会来自于他。
……
论文1是饶毅实验室为主,第一作者Guofa Liu,第二作者为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还有其他研究者。

根据饶毅教授的说法,论文的第一作者Guofa Liu来自饶毅实验室,但图片不由他提供,意思是“即使这个图有问题,也不是我实验室的锅”。

锅甩给谁呢,管坤良实验室的第二作者Weiquan Li。饶先生的回应文章提供了管坤良教授给饶毅教授的邮件

附3:管坤良致饶毅信
Dear Yi,
I am writing to state that we (my formal postdoctoral fellow Weiquan Li) provided the following figures for our collaboration papers, in which either Jane Wu or you are the primarily corresponding authors. We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of these figures. The figures contributed by us are listed below (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provided by Dr. Weiquan Li).

PNAS 106, 2951-2956, 2009
Figure 2b, 2c, 2d, 2e.

J. Neuroscience 27, 957-968, 2007
Figure 2h, 2i; Figure 3a, 3c, 3d.

就目前饶毅先生的回应文章来看,第一篇论文可能有问题的图片Figure 2h,来自于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而管坤良实验室在给饶毅的邮件中,还给出了支持和引用了他们论文的其他研究,表达出的意思是“别人已经重复并验证了我们这个论文的结果,我们的论文没问题”。

饶先生的文章附上管坤良实验室的邮件,对图片Figure 2h的来源做了说明,表达的意思是“这篇论文的图片即使涉嫌造假,也不是我的实验室造假”。这口锅,分给了Weiquan Li。


与实验生物学其他绝大多数教授一样,在完成研究生和博士后训练而领导实验室后,我们两人已多年不做实验,做实验者提供实验结果。但我们作为实验室的领导和论文的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负有监管的责任。

饶毅教授的微信回应文章说了“我不负责具体做实验,不是我造假,我只负监管责任”。本问题下也有一些回答认为饶毅教授本人没有主观造假,不过饶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对论文确实负有一定责任,不可能只享受署名的好处却不负担出事时的坏处。

虽然我也倾向认为饶教授没有主观造假,但有些回答说的“因为饶毅身居高位事业有成,所以不可能造假”,这种逻辑不能成立。刘强东这么有钱不会强奸?克林顿当总统了不会干秘书?一个人有钱有权,所以这个人一定不干坏事?

不对人,只对事。这个事情还没有定论,期待后续的瓜,不希望不了了之。


12月25日为止目前的信息表明,仅从第一篇论文来看,饶毅教授目前的回应没有排除Figure 2h造假的可能,而方舟子认为存在造假。对于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饶毅教授的回应文章却已让他们相信“饶毅教授有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饶毅教授的微信回应文章目前只显示了一个评论:


12月27日答案更新:

12月26日,方舟子发表文章回应了饶毅的回应。

12月27日,饶毅教授发表文章回应了方舟子的回应。

针对第一篇有问题的论文,方舟子质问饶毅

Fig.2h的第1行第2条带和第6条带相同,第4和第5条带相同,但是这都是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是显示同一次实验的结果,所以是造假。他们向编辑部写信要求修改不存在造假问题的Fig.2d和2e,却放过造假的Fig.2h,不是很滑稽吗?

对此,饶毅教授承认Fig.2h不来自自己的实验室,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写信给编辑修改论文的时候放过了可能存在问题的Fig.2h

公布的信件已经明确:Fig 2h来自当时在密西根大学的Weiquan Li。
也就是说,方舟子指的造假图片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除了第一篇论文,对于方舟子说的其他论文存在造假问题的内容,饶教授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同意,他只表示,“如果有造假,也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造假的锅在别的实验室)

方舟子并不买账,方舟子文章后面的言辞很激烈

从饶文可知,这些造假的图片都是密歇根大学管坤良实验室提供的,并非饶毅实验室的,饶毅实验室不用承担造假的责任。但是饶毅既然自认需要对其中一篇造假论文负质量和监管责任(因为他是唯一通讯作者),那么为什么不要求更正或撤回论文?另三篇论文饶毅不用负质量和监管责任,但作为合作者,看到造假造得这么拙劣的图片,没有引起警觉吗?因为从来不去看合作者提供的图片?

对于方舟子的上述言论,饶毅教授27日的回应文章没有说明自己要怎么负这个监管责任。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大佬,哪个机构敢介入进行调查和问责?

(哎算啦算啦,要不,自罚三杯吧…)

user avatar

事件经过我不想复述了。

首先个人认为图像存在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王鑫淦 用 PS 的阈值功能处理了图像之后发现几个条带并不完全一致,但不说明任何问题。这是由于期刊发表论文时为了减小文件大小,会大幅度压缩位图图像,导致像素的亮度发生变化,在经过阈值这种一道切的变换之后,明暗分界线一定会有所差异。(这也就是矢量图像的好处,假设前几天那张包含特朗普头像的论文用的是位图,早就 literally 糊成一坨屎了 hhhh)

很多人提出可能是成像元件造成的污点,但是这种污点不会很巧合地只成对地在极其相似的图像上的固定位置出现,而是每张都应该有几乎一样的图案。好比照相机镜头有一块脏了,拍出来的每张照片模糊的地方都一样。

更新一段:

我细看了一下出问题的图片,至少下面这张绝对是实验者偷懒没在对应时间采样,事后用相近时间点的图片平移了一下凑结果,好在这并不影响实验说明的问题。这有点像之前有一篇超导的文章被指造假,理由是两条曲线在零点附近接近基线的部分的随机误差呈现完全相同的趋势,但那个基线附近直接拍脑子凑一组数据贴上去还算是有理可循的(吧)。

不过其余被指为造假的图并非只是时间不同,而是添加试剂不相同,如此拼凑数据是否对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影响是无法预判的,无论怎么说都是造假。


其次是图片为什么存在问题。个人认为这几乎就是一次学生造假导师背锅的典型例子。


教授对学生的义务应该集中于指导方向,提出自己对理论和实验的见解,这是教授署名的充足理由。而不是像防贼一样防着学生造假,一张一张图片方法来比对像素点——哪门子教授应该干这事?


这种低智商 p 图造假还算容易发现,不过也超出了多数中年以上教授那种对于电脑只有看论文写论文功能的理解范畴(事实,非贬义)。更何况一些数据上的造假根本不是教授能够发现得了的,这种责任应该完全学生承担,教授有何能力承担这个责任?教授有义务照着记录本核查每篇论文的数据是否真实吗?


「监管不力」这个过错的前提是这个人有能力监管。各位觉得这明显是导师的义务并以此开喷的人不妨想一想,假设你当了导师,你学生这样造假图像甚至造假数据,你会怎么样发现,或者有没有可能发现。别忘了加上二三十年的年龄差。莫非当教授靠的是运气,谁学生不坑他谁才能有好结果?学术道德靠的是自律与同行的监督,而不是导师像抓小偷一样的严防死守。


科研和官场不一样,那套官僚的制度不该被搬到科研界,然而现在的制度却是下面出事一定要追查上面的责任,大概这才是饶毅教授不能承认的理由吧(反正这几张图片不会有实锤的)。


这种制度设立的原因原本是希望导师能让学生更加遵守学术规范,可这又不是官场,谁有什么功过一目了然。情节轻微的造假很可能是无法检验甚至与实验事实几乎一致的,这种制度反倒让学术不端的学生莫名受到了保护。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一点 PS 和 AI,一来方便美化自己的论文插图;二来可以察觉哪些图片可能有问题;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拯救一下现在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各种迷之插图的迷之配色的迷之美感吧(笑)



更新:

评论前麻烦看完评论区有没有你想说的话。

user avatar

该学术的交还给学术,我们在有官方定论之前,不做主观定论。 只谈两点这件事情让我觉得蹊跷的地方。


大前提是,管坤良和饶毅是文章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 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 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质询等。


这两位对这次事件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身为通讯作者,却没有对文章负责,更可怕的是,这是国内的普遍现象

饶毅,加上后来的潘建伟,一直是归国学者的领头羊,早年成名,是金字塔尖的人物 。2004年,饶毅已经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兼任名誉所长。


2004年的饶毅已经是华盛顿大学的正教授,回溯一下饶毅的CV,就可以看到饶毅在2004年前都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刷频Nature和Cell的正刊。拿到终身职位,又不是什么AP, 正刊也是随便发。



管坤良不是很了解,但估计也是差不多。2000年已经是密歇根大学正教授,文章虽比不上饶毅老师,每年刷几篇虽然现在已经没落,当时和PNAS不相上下的JBC也是很随便的。管坤良好歹也是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饶毅和管坤良算是人生赢家中的人生赢家,前者归国后和施一公基本就是中国学者在世界上的代表人物了。2010年两人一起在Scinece对中国的科研整体发表评论。


被锤的四篇文章分别发表在2004,2006,2007和2009有不错的二区顶刊PNAS和神经科学顶刊Nature Neuro。饶毅和管坤良分别是四篇文章的通讯作者。


国外很认共同通讯作者这个Title,刚才有说通讯作者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但国内呢,做科研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件,让人很伤心的事实,就是从很早以前开始,人们就只认论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名字了。


国内的现状是(sadly):教授的工作量的这么大,大佬对是这种挂名的文章,能大概读一遍已经算不错,饶毅和管坤良也不可能拿着放大镜去看每一条条带跑成什么样。


饶毅和管坤良,大概率是被学生坑了,希望这件事情能为国内众多的只挂名通讯作者们敲响警钟,请为自己“通讯作者”的Title负责。为有自己署名的每篇文章负责。



2.为什么舆论方向没有讨论文章的一作,Guofa Liu和Weiquan Li?

如果说是通讯作者,早期的文章可能是会亲力亲为,但身居高位之后,实在是没有经历去顾及每一篇文章的细节。


而论文的第一作者不一样,他们是造假的实施人,要是他们在原始数据动了手脚,老板失察是很容易发生的事。说白了,我们业内的人都明白,剪切复制WB条带其实是最低级的造假手法。


用我的实验室老板的话来说:“造假的人蠢,剪切条带造假的人更蠢,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不出来。”


而且这种用更高级的方式的人,用查PS的方法是不能让人查到的。所以这个方舟子更应该锤Guofa Liu和Weiquan Li这两个人。


耍小聪明走捷径在学术圈也许在十年前还能走得通,以后势必有一波清理。那些裸泳的,终究会被发现。


Guofa Liu 现在是 U of Toledo的副教授,名气太小,没被方舟子锤到,

utoledo.edu/nsm/bio/res


Weiquan Li已经被锤爆了,没什么信息。也有被撤稿的先例。




方舟子的文章,其实Pubpeer上很久之前就有人爆料了,找到的人也是Pubpeer上人家两年前发现的。


最后说一句


发论文,应该是做科学研究里面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做科研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用造假的数据去发论文,更是违背了每位科研人的初衷。





18年Adobe表示PS过的图片,特别是拼接,复制移动以及移除过的图片能被人工智能识别,到时候希望不仅照骗要慌了,类似Guofa Liu和Weiquan Li这样的人,也该被清出学术圈了。


AI砸掉的第一个饭碗,可能是造假学者的。


我们在10月26日 15:34的时候修改了文章,很抱歉之前的措辞、语序引起了部分读者的误解,我们没有在为学术造假洗地,通讯作者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欢迎理性讨论,但针对作者人身攻击的评论,现已全部删除。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还是很有趣的,遇到巨佬,就没人发言,

甚至有人帮忙洗。有人甚至觉得洗的还挺有道理。


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是巨佬只是一个路人,

在这种图像面前,不管有没有相关学术知识,

是不是已经被锤成了沫沫?


类似的现象天天都在上演:




我也不是鄙视刘博洋,

我也没有丧心病狂到喷自己老师的地步,

不过不排除我可以开个小号喷...


现在这个问题170关注16个回答。知道大家的难处了吧。

喷了这个还要继续喷么,后面还有校长、院士,

不开小号你敢喷?


我找到了一点回应: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这件事,舆论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韩春雨的成果是什么,以及方舟子质疑的点在哪里。韩春雨及其团队在2016年5月发表了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声称NgAgo是一种比CRISPR更高效、更精确的基.............
  • 回答
    方舟子发表的《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一文,从其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方舟子一贯的风格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一、 文章核心论点:为何方舟子会提出“群体免疫是唯一出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方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群体免疫”并非简单字面意义上的放任病毒自然传播。根据他对科学文献的解读,他强.............
  • 回答
    明日方舟吧出现原神角色可莉的R18G图片,这件事在玩家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 R18G的定义: R18G指的是包含血腥、暴力、死亡等极端内容并带有性暗示的图片。可莉作为原神中的一个人气角色,形象通常是可爱、活泼的少女,与R18G的元.............
  • 回答
    《明日方舟》的公测,以及它日后一系列的发展,无疑是近几年国产手游市场上一道极其醒目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推出一款游戏,而是以一种近乎艺术品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世界观,并且在玩法、美术、音乐等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公测版本:惊艳的开端与隐约的挑战犹记得公测之初,《明日方舟.............
  • 回答
    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一位女性在驾驶过程中采取了极端行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法律责任、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等多个敏感议题。 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驾驶过程中抢夺方向盘,这绝对不是小事。 这是对驾驶员生命安全赤裸.............
  • 回答
    “一箭双星”,让北斗三号的组网步伐迈得更加坚实。对于这次“并蒂莲”式的发射成功,无疑是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现,也再次彰显了中国在自主可控航天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不懈追求。“一箭双星”:技术上的精妙协调与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一箭双星”本身就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工程。不同于一次只送一颗卫星,一次.............
  • 回答
    关于同济大学近期发布的成绩记载方案,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需要结合教育的本质、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改革目标来分析。首先,核心变化与目的分析新方案最引人关注的,往往是那些与过去相比有着显著调整的地方。一般来说,高校的成绩记载方案更.............
  • 回答
    这标题可真够劲爆的!“这老外发现这个超牛逼的减肥方法后,瞬间引爆了……” 这妥妥的就是那种让人好奇心爆棚,恨不得立刻点进去一探究竟的内容。首先,咱们得从标题本身说起。它用词非常口语化,“老外”、“超牛逼”、“瞬间引爆”这些词汇,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很接地气,不像是那种刻板的学术文章。.............
  • 回答
    微博“武汉520志愿者联盟”发布的《写给方方们的话》一文,自出现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内容、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内容与立场分析: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以方方为代表的,在疫情期间发表了记录性文字的作者的“质疑”与“批评.............
  • 回答
    华为在P30系列发布前夕,就为“月亮模式”这项拍摄功能申请了专利,这无疑是一招非常高明的棋,充满了商业智慧和前瞻性。从多个维度来看,这次专利申请的举动,不仅巩固了华为在智能手机摄影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首先,技术领先的体现与壁垒的建立。 华为能够想到并实现“月亮模式”,本身就证明了.............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了之后让人心头沉重。一个14岁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却因为游戏中的充值问题,走上了绝路,这本身就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她离开之后,她的家人想要为她讨回一个公道,却遭遇了腾讯公司的“推诿”和“不合作”,这份绝望和无助,想想都让人心酸。我们得.............
  • 回答
    这件事情在当年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涉及到球员隐私、经纪人策略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一、詹姆斯方面拒绝承诺留队的动机与策略:首先要明确,球员在合同年拒绝提前承诺留队,这本身是其合法权益,也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高明的谈判策略。对于詹姆斯这样的超级巨星来说,他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
  • 回答
    功守道这玩意儿在网上掀起的波澜,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知乎上那叫一个热闹,一边是搏击爱好者,也就是我说的那些真正练过的人,他们直接上手,或者说是在内行眼里,对这东西评价那是相当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另一边呢,又是公众号,尤其是那些讲究情怀、讲究文化、讲究“生活方式”的号,对功守道那是赞不绝口,恨不.............
  • 回答
    从“匠心”到“讲心”:车辆工程人转型车评的蓝图作为一名车辆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我们日常工作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图纸、仿真模型和严谨的实验数据。我们专注于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结构、电子电气系统,以及那些关乎安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方方面面。当看到一台新车发布,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的悬挂系统用了什么.............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近些年政策效应评价方法的一些新发展和趋势。这些经典方法虽然基础扎实,但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它们,让它们能更准确、更灵活地回答“政策到底有没有用?用了以后效果如何?”这类核心问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几种方法的“经典”之处,然后再深入探讨它们近年的“新面貌”。经典基础.............
  • 回答
    京剧,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和审美情趣的国粹艺术,走到今天,可以说正经历着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期。评价它的发展状况,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层面的表现。当前京剧发展状况的几点观察: 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拉锯战: 这是京剧发展中最核心的矛盾。一方面,京剧的精髓在于其严谨的程式、精.............
  • 回答
    评价方舟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上集合了学者、打假斗士、科普名人以及饱受争议的公众人物等多种标签。要全面理解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学术背景与早期成就:方舟子并非空穴来风的批评者。他拥有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并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这段学术经历为他日后在科.............
  • 回答
    方舟子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几百年后学物理的人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挑衅性的论断,用以比较两位在中国科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要评价这个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方舟子言论的出发点与逻辑:首先,理解方舟子发表此番言论的背景.............
  • 回答
    方舟子《南开能不能有点节操》一文发布于2012年左右,针对的是当时南开大学授予原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名誉博士学位”的事件。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方舟子的立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当时舆论环境中的影响。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