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邓稼先先生伟大的原因啊。
太多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加强。
方是在“对比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历史地位”,非白即黑比个高低?他可没这么低级。
原言论发自2017年2月22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院士,大喜事却有成吨的苍蝇在谩骂杨振宁,早已驾鹤的邓稼先也被苍蝇当成武器攻击挚友——虽然苍蝇们不了解杨振宁,也不了解邓稼先。
当时知乎有不少人为杨振宁正名,列举他的物理学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方舟子发声也是同理:“杨振宁牛逼着呢”。
而文中链接刁博的言论,探讨杨振宁为什么被黑,这国怎定体问,可谓诛心。
热捧钱学森谩骂杨振宁的人们他一定不知道,不知道那个“亩产万斤”的科
学依据就是钱学森给出的;不知道今天李一、王林之流的“大师”能够大有市场
离不开钱学森八十年代对特异功能的鼎力支持。人们可以原谅甚至无视钱学森的
亩产万斤和特异功能,却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般的揪住杨振宁娶28岁的老婆、晚
年才回国。这个世界让人看不懂。
宣传的力量是可怕的。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人被国人捧上天离不开宣
传的力量,而杨振宁这位曾经的美国人是不会享受到中国政府的这种包装的。中
国的高校把杨振宁请到学校工作,那是中国的科学界对杨振宁的尊敬。但要在中
国好好工作,光靠成就和能力是不可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门道。杨振宁就不懂
那些门道,他难以在这里容身,所以他会受到漫天的谩骂。
近几年来,有很多在国外取得了一些成就的科学家放弃了外籍身份回到中国
工作。他们中有懂门道的,也有不懂的。懂门道的平步青云,尽管干的是工匠活,
却轻松成为院士,还是顶级高校的副校长,被尊称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不懂
门道的尽管成就不比别人差,却在院士初选中就被筛掉。这就是现实。
乳施了,乳施了。
谢邀。
几百年后,物理学者知道杨振宁,不知道邓稼先。
单这句话,并不算错。
因为对象是物理学者嘛。
就好像,艺术史学者可能更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而不知道他也参与过制造守城兵器,以保卫家乡佛罗伦萨。因为那不是艺术史的范畴了。但军事史爱好者会记住米开朗琪罗的这点壮举。
就好像,宋词爱好者会更熟悉苏辛李晏,未必能立刻背出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因为单以词论,岳飞的确不是南宋顶尖的词人。但历史爱好者,会记住岳武穆的那些事迹。
声闻后世是一种偶然。有些人以事迹传,有些人以成就传。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在大众中的名声,应该在斯坦贝克和索尔·贝娄这些诺奖大师之上。在中国大陆,梵高的名声估计比后印象派三杰其他两杰高更与塞尚高得多,但那又如何呢?
如果一味追求名传后世,似乎多少格局有点……不算高。
上头所以提岳武穆,是因为邓夫人许鹿希回忆过,邓先生不爱照相,唯独去杭州岳王庙,非要去跟“精忠报国”合影一张。邓先生自己是被一直保密着,到临终前几年,才被公开消息的。他从入这行就明白了。他追求的,应该也不是名传后世吧。
所以以单一区域(物理学者的知名度)来衡量他们,不有点搞笑么?
但题目所言的整句话里,还是有一点错了的。
不知为什么老有人拿杨振宁和邓稼先做对比。两人并不是一个量级的。
量级这个词,用得不妥当。
我宁愿说,杨先生和邓先生的成就,不是一个细分领域的。就像,论理论物理成就,杨先生在邓先生之上;但论到国防建设,邓先生是不是还在杨先生之上呢?
——就像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在岳武穆之上,但若论对南宋百姓的贡献,辛弃疾也服气岳武穆的吧?
当然,我对邓先生和杨先生都很佩服,无意厚此薄彼。
实际上,到了互联网时代,邓先生和杨先生,本身也多少被当枪使了。
互联网上,无论是抬出邓先生来在道德上压杨先生的,还是以杨先生的境遇来怜悯邓先生的,都有一部分人,在浑水摸鱼。
这部分人,或者试图鼓吹像邓先生一样牺牲一切才是真国士;或者试图吹嘘如杨先生那样才不负所学。好像搞得他俩水火不相容似的。
——明明他俩自己惺惺相惜,为什么总有人试图打一个压一个呢?
——邓先生精忠报国是为了天下太平,未必是指望自己被拿来当枪使,指向杨先生吧?杨先生1971年回国那次间接救了邓先生(许鹿希夫人回忆),也未必是想用自己的经历来嘲弄邓先生吧?
——说直白点吧。
看客们如果想吐自己胸中不平块垒,宣扬某种价值观,那么直说就是。
何必揪出两位惺惺相惜的前辈高人来打擂台呢?
有多少看客,既无邓先生的忠勤国事,又无杨先生的深厚成就,只是借着一面旗子来打另一面呢?
将他们两种价值观,强行搞成对立,以逝者的骨头,朝生者投掷,那才真是不敬前辈,挑拨离间。
莫说五百年。邓稼先回国,受命,功成,这个全过程,他根本就没指望在任何一个人心中留下哪怕五秒钟的记忆。
而邓稼先五秒钟都没有犹豫。
现在我看你们这样啊,本来还很气愤。世界上居然有人给邓稼先泼脏水?轻则解构他的功绩,中则令他陪衬他人,重则攻击他的人格,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想想,嗐。英雄被英雄所保护的人质疑、遗忘、轻视甚至唾弃,这本身就是英雄史诗的一部分。没有受过凌辱的英雄行为,根本就不是个完整的英雄行为。邓稼先的英雄行为极其完整。值了。
你们记住。文明的不屈意志,永远比文明的高度本身宝贵得多。一个有能力祭出邓稼先的文明,无论它潦倒到各种地步,只要时机成熟,随时都可能迎来爆炸式的发展。在这样的文明面前,再远的路程也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
正如真正的勇士,只会祈求上天赐予自己勇气与决断,而永不会祈求胜利本身。
铁杆汉奸方舟子…………
任何挑拨杨振宁和邓稼先关系的人,都该被拖出去枪毙五分钟。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从小长到大的好兄弟,是最好的兄弟,过命的交情。当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正好邓稼先在国内挨整,杨振宁冒着风险回国访问,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先,这才把邓稼先捞出来。
其实杨邓两人小时候就认识,邓稼先这个人特别单纯,用现在的话说叫呆萌,小时候老被人欺负,当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小弟被欺负了,杨振宁当大哥,没少帮小弟出头,这是最铁的哥们。
国难当头,昔日的好兄弟,分居国外国内,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国做贡献。
杨振宁是做理论的,在美国比在中国对祖国更有利,所以留在了美国。做理论物理,是为人类做贡献,在哪里做无所谓,关键是做出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平心而论,容不下杨振宁的一方书桌,杨振宁客居美国,拿着美国人的工资,以中国人的身份做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了物理学最重要的教材里面,为中国人争了光。
对身居美国的杨振宁而言,他的KPI就是努力折腾,折腾出来名声越大越好,动静越大越好。杨振宁越有名,身在美国,就能往国内输送更多的资源,改开之初,杨振宁介绍了一大批学者出国留学,给中国科学募集了一大堆钱,这背后,都是杨振宁拿着自己的面子背书。这种桥梁的作用,在国内的科学家根本就做不到。换句话说,对做理论的杨振宁来说,在美国比在中国好,杨振宁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后回国拿了国籍,深海归队。
邓稼先是做核武器的,这个事情就只能呆在国内,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干。身为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邓稼先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和做氢弹的于敏,造火箭和导弹的钱学森一道,是最终确保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三人,和岳飞、文天祥一样,会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邓稼先的过早去世,是因为一次失败的核试验。他亲自去试验最中心看原子弹破裂的情况,寻找失败原因,因此受到核辐射,不幸英年早逝。以身许国,国士无双。
《赵氏孤儿》里面有两个人,程婴和公孙杵臼,一个怀抱幼主逃亡国外,一个代主受过慷慨赴死,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扯淡么?
杨振宁和邓稼先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个百废待兴的民族。振兴中华,从哪里开始呢?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一对好兄弟,在不同的领域,以他们盖世的才华,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如果要说他们的区别,那也只是分工不同罢了。殊途同归,何分彼此高下?
偏偏有一些好事者,不知国事艰险,狗屁不通,硬要拿杨邓二公对比,以此炫耀自己对国家浅薄的爱。此等奸佞小人,百年之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邓公稼先?
方舟子也真够无知的。
邓稼先是中国的伟人,是名垂青史的。
而杨振宁只不过是物理界的名人。
几百年后【学物理的】知道杨振宁,几百年后【学历史的】知道邓稼先,几百年后没人知道方舟子
几百年后,人人仍然都知道孔丘,耶稣,穆罕默德,亚里士多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